冉然;姚尚龙;余开封;王群;顾俊峰;田刚
目的 比较I-gel喉罩与普通喉罩用于全麻乳腺手术中的气道管理效果.方法 全麻下行乳腺肿物切除术患者6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I-gel喉罩组(Ⅰ组)和普通喉罩组(S组).记录首次插入成功率、插入时间、气道密封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分级情况、苏醒时间、拔出喉罩时间及喉罩插入成功后15、30、45、60 min时HR、BP、SpO2、PET CO2及气道峰压(Ppeak)值;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Ⅰ组首次插入成功率为90 %,高于S组的76% (P<0.05);插入时间为(15.2±5.6)s,短于S组的(26.5±8.3)s(P<0.05);气道密封压为(27.6±4.7)cm H2O,高于S组的(23.8±4.5)cm H2O(P<0.05);纤维支气管镜评级优于S组(P<0.05).两组患者苏醒时间、拔除喉罩时间和各时点HR、BP、SpO2、PETCO2及Ppea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拔除喉罩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gel喉罩用于全麻乳腺手术气道管理的效果优于普通喉罩.
作者:钱晓晖;李涛;廖自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复方乳酸钠、6%羟乙基淀粉130/0.4、4%琥珀酰明胶预输注对维持短时间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 TUEVP)中循环及电解质变化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TUEVP(65 min以内)的患者36例,随机均分为三组,分别于麻醉前30 min内预输注复方乳酸钠(L组)、6%羟乙基淀粉130/0.4(H组)和4%琥珀酰明胶(S组)10ml/kg,术中三组均以生理盐水维持循环稳定.于麻醉前(T0)、膀胱灌洗液用量6 000ml(T1)、12 000ml(T2)、出室前(T3)记录MAP、HR、Na+、K+、血糖等变化.结果 L组总输液量(包括预输注液体量)多于H组和S组(P<0.05).T2、T3时L组MAP明显降低(P<0.05),且T3时明显低于H组和S组(P<0.05).L组Na+浓度随灌洗液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结论 复方乳酸钠麻醉前预输注用于短时程TUEVP手术与6%羟乙基淀粉130/0.4或4%琥珀酰明胶比较,手术的中后期MAP和血Na+浓度呈下降趋势.
作者:王艳玲;邓小文;麻海春;王虎山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双管喉罩( PLMA)在小儿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择期矫形外科手术患儿300例,随机均分为PLMA组(P组)和气管插管组(T组),经静脉麻醉诱导后,记录两组插入喉罩(导管)成功率、肺通气情况;记录插入前(T1)、插入即刻(T2)、插入后2 min(T3)、拔除喉罩(拔管)前(T4)、拔除即刻(T5)、拔除后2 min(T6)的HR、SBP、DBP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插入成功率均为100%.与T组比较,P组机械通气30 min时PETCO2较高;T2、T3、T5、T6时HR较慢,SBP、DBP较低;苏醒期呛咳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 PLMA放置成功率高,诱导、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平稳,术中通气情况良好,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陈依君;张珏;谢颖;王英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传统的心肺复苏(CPR)恢复其心跳和呼吸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如今这一理念正受到挑战.2009年1月Ewy等[1]提出了心脑复苏(CCR)的新概念,标志着CCR概念走上前台,是心脏骤停救治的一次观念变革.CCR强调除颤后先按压,再判断心脏节律.CCR的规范是在电击前以100次/分胸外按压200次,而非直接电击;同样重要的是在电击后判断心脏节律前,先必须继续胸外按压200次,理由是在除颤后虽然心脏正常的节律恢复但心脏不能正常的收缩,还没有产生血压,所以建议立即重新开始胸外按压,帮助心脏恢复收缩功能.
作者:史宏伟;陈鑫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调控大鼠背根神经节(DRG)γ氨基丁酸A(GABA-A)受体的功能对神经痛动物痛阈的影响,探讨DRG GABA-A受体在神经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成年雌性SD大鼠50只,随机均分为五组,制作脊神经结扎模型,A组脊神经结扎术后立即于L5 DRG局部运用蝇蕈醇20 μg(50 μl);B组予荷包牡丹碱0.15 μg(50 μl);C组给予蝇蕈醇20 μg+-荷包牡丹碱0.15 μg;D组于脊神经结扎术后5 d DRG局部注射蝇蕈醇20 μg;E组注射生理盐水50μl.于术前1d至术后10 d,每天行行为学检测大鼠术侧后爪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结果 L5脊神经结扎术后动物出现跛足,舔脚等神经痛症状.E组机械痛阈于术后1d开始下降,持续至术后10 d,热痛阈于术后3d开始下降,持续至术后10 d.与E组比较,A组术后各时点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明显升高(P<0.05),B组术后1d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即明显下降,并持续至术后10 d(P<0.05),且明显低于E组(P<0.05).D组术后6d,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开始上升(P<0.05),于术后7d达到高峰,术后8d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开始下降.结论 DRG GABA-A受体在神经痛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激动GABA-A受体可以预防神经痛的发生,但对已经发生的神经痛只起到暂时缓解的作用.
作者:冉然;姚尚龙;余开封;王群;顾俊峰;田刚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胎儿娩出时脐静脉血、母体静脉血罗哌卡因血药浓度,明确药物胎盘转移情况.方法 择期行剖宫产术产妇60例,随机均分成H组(0.5%罗哌卡因10 mg)和L组(0.375%罗哌卡因10 mg).胎儿取出后立即抽取胎儿脐静脉血与母体静脉血各3ml,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罗哌卡因血药浓度.结果 本方法得线性方程Y=0.280 3X-0.002 2,r=0.999 3,罗哌卡因质量浓度为0.025~2.400 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低检测浓度为0.015 mg/L,方法回收率95%~110%(n=5).胎儿娩出时两组母体静脉血罗哌卡因浓度明显高于脐静脉血(P<0.01).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操作简便,能够测定罗哌卡因血药浓度.罗哌卡因注入蛛网膜下腔后可在母体静脉血与脐静脉血中检出,蛛网膜下腔罗哌卡因浓度不影响其在母体静脉血与脐静脉血中浓度.
作者:姚向国;贾俊香;张运宏;李友炯;梁小玲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轻比重罗哌卡因单侧腰麻用于下肢创伤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其对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影响.方法 ASA Ⅰ或Ⅱ级下肢创伤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L1、L2、W1、W2四组.L1、L2组分别用轻比重罗哌卡因7.5~15.0 mg、15.0~22.5 mg,W1、W2组分别用重比重罗哌卡因7.5~15.0 mg、15.0~22.5 mg.术后用罗哌卡因150 mg+舒芬太尼0.05 mg+阿扎司琼10 mg+生理盐水至100 ml行PCEA.记录两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术始、术中及PCEA结束时双下肢的Bromage评分.结果 L1、L2、W2组麻醉效果优于W1组(P<0.05).L1、L2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W1、W2组(P<0.05).L1组各时点健肢Bromage评分明显低于患肢(P<0.05).L1组低血压、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L2、W2组(P<0.05).结论 下肢创伤手术使用0.3%轻比重罗哌卡因7.5~15.0 mg单侧腰麻,麻醉效果满意,术后PCEA期间运动阻滞仅限于患肢,血流动力学稳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总体满意度高.
作者:郭一闽;王忱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下不同麻醉诱导方式对喉罩插入条件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行宫腔镜手术患者,ASAⅠ或Ⅱ级,根据诱导方式的不同随机均分为三组:七氟醚复合丙泊酚组(SP组)、七氟醚组(S组)及丙泊酚组(P组).SP组肺活量法吸入七氟醚,待患者意识消失后静脉注射丙泊酚;S组以肺活量法吸入七氟醚;P组静脉泵注丙泊酚.BIS值稳定于40~50超过20 s后插入喉罩.记录诱导开始至成功插入喉罩的时间及成功率;评估下颌松弛度评分和喉罩插入后咳嗽及肢体运动评分.结果 诱导至喉罩插入时间S组>SP组>P组(P<0.05).呼吸暂停发生率P组(40%)明显高于SP和S组(均为0)(P<0.05).不自主肢体运动发生率P组高于SP和S组(35% vs 5%和10%,P<0.05).结论 BIS指导下七氟醚复合丙泊酚诱导较丙泊酚或七氟醚诱导能提供更好的喉罩插入条件.
作者:宋晓丽;李天佐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丙泊酚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er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21只,随机均分为三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DI组)、心肌缺血-再灌注十丙泊酚组(Dp组)、假手术组(D组).另取21只健康大鼠作为对照,随机均分为三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CI组)、心肌缺血-再灌注十丙泊酚组(CP组)、假手术组(C组).DI组和CI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后再灌注2h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D组和C组只穿线不结扎;DP组和CP组在缺血前10 min静脉泵注丙泊酚6 mg·kg-1·h-1至再灌注结束.测定基础状态及再灌注2h末大鼠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血清及心肌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 与基础状态相比,再灌注2h末DI、Dp、CI、Cp组血清LDH和CK含量升高(P<0.05);与CI组相比,CP组血清LDH、CK、MDA含量降低(P<0.05),且血清和心肌SOD含量升高(P<0.05);与DI组相比,DP组心肌SOD含量升高(P<0.05).结论 丙泊酚减轻正常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但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无明显保护作用.
作者:隋海静;邓琳;杨雪;李文志;林长赋;李冬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近年来,由于新型酰胺类局麻药逐渐增多,布比卡因的临床应用逐渐减少,局麻药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发生率逐渐下降.由于一些低年资或见习麻醉医师缺乏经验,在进行局部麻醉操作时,如果误将局麻药注入血管,将有可能发生局麻药中毒.若抢救不及时,后果不堪设想.现将我院成功抢救局麻药中毒4例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郑贵亮;范金花;蒙玉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复合全麻对小儿扁桃体切除术后躁动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扁桃体切除手术患儿60例,随机均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组)和对照组(C组),T组患儿予持续TEAS两侧合谷和内关穴位,两组麻醉诱导后全凭静脉维持麻醉,术后若患儿出现不能安慰的躁动,则静脉给予芬太尼0.5 μg/kg(T组)或1 μg/kg(C组).于入室时、插管时、拔管时、拔管后10 min以酶联免疫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β-内啡肽(β-EP)的变化.记录拔管时,拔管后5、10、15、30 min小儿麻醉后躁动(PAED)评分和疼痛评分(CHIPPS).结果 与入室时比较,插管时、拔管时、拔管后10 min两组患者E、NE均显著升高(P<0.05),且C组显著高于T组(P<0.05);T组插管时、拔管时、拔管后10 min时β-EP高于入室时和C组(P<0.05);T组患者拔管后各时点PAED和CHIPPS均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 TEAS可减少小儿扁桃体切除术后躁动的发生率.
作者:吴振;陈家骅;王义桥;李元海;王立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芬太尼对人胃癌MGC-803细胞生长增殖及E2F-1、p5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芬太尼10-4 μmol/L与胃癌MGC-803细胞共同孵育为芬太尼组,未加入芬太尼的胃癌MGC-803细胞孵育为对照组.7d后检测胃癌MGC-803细胞生长增殖的变化,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检测细胞E2F-1、p53基因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芬太尼组MGC-803细胞生长增殖缓慢,细胞克隆形成率更低(P<0.05);细胞胞质深染、细胞核固缩、染色质碎裂,出现明显的凋亡表现;细胞E2F-1基因表达增加、p53基因表达减少.结论 10-4 μmol/L芬太尼可抑制胃癌MGC-803细胞的生长增殖,促进细胞的凋亡,并改变E2F-1、p53基因的表达.
作者:廖淳杰;覃怡;唐小曼;谢玉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三种麻醉方式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发生率.方法 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150例,随机均分为硬膜外麻醉组(E组)、静脉全麻组(P组)和吸入全麻组(S组).E组术中硬膜外间断推注1%利多卡因+0.3%甲磺酸罗哌卡因维持麻醉;P组术中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 μg/ml维持麻醉;S组术中吸入1.6%~2.0%七氟醚维持麻醉.术后根据患者需要使用芬太尼镇痛和昂丹司琼止吐.记录术后24 h内患者PONV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0~2 hE组PONV发生率[2例(4%)]显著低于P组[14例(28%)]和S组[25例(50%)](P<0.01),P组显著低于S组(P<0.05);术后2~6h E组PONV发生率[3例(6%)]亦显著低于P组[16例(32%)]和S组[26例(52%)](P<0.01),P组显著低于S组(P<0.05);术后6~24 h三组PONV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单纯硬膜外麻醉PONV发生率明显低于全身麻醉.
作者:杨定清;李国君;沈志耘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股神经导管不同给药方式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持续给药组(A组,0.20%罗哌卡因)和间断给药组(B组,0.33%罗哌卡因).观察患者术后48 h内VAS评分及拔管后24 h股神经感觉功能和改良Bromage评分.结果 术后24hB组静息和运动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P<0.05或P<0.01).术后48 hB组运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B组罗哌卡因用量明显低于A组(P<0.01).B组芬太尼用量明显低于A组(P<0.05).所有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均未出现延迟.结论 经股神经导管持续或间断给予罗哌卡因均能提供较好的镇痛效果,对股神经功能均没有明显影响;0.33%罗哌卡因间断给药可减少镇痛药用量.
作者:张伟;朱丰;胡焱;刘雪冰;杨庆国;李世忠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硬膜外麻醉时皮肤电传导(SC)基态值和反应波的变化.方法 选择25例ASA Ⅰ或Ⅱ级下肢手术患者.记录硬膜外给药前(T0)、给予1%利多卡因5 ml后5min(T1)、给予0.75%罗哌卡因10 ml后5、10、15、25和45min(T2~T6)时的SC基态值(SC0)、针刺非阻滞区SC反应波的振幅差值(SC1)和痛觉阻滞区的SC反应波的振幅差值(SC2).使用ROC曲线、逻辑回归分析评价SC反应波的振幅差值区分痛觉阻滞区和非阻滞区的准确性.结果 与T0时比较,T3~T6时的SC0及SC1的均值明显降低(P<0.05),T1~T6时SC2明显低于SC1(P<0.05).SC反应波的振幅差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928±0.017(P<0.01),特异性与敏感性分别为78%和88%,预测整体准确率84%.结论 SC基态值及反应波振幅差值的变化对定位硬膜外麻醉平面有一定指导作用.
作者:王天海;徐志新;王涛;尹极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静脉泵注不同剂量布托啡诺复合硬膜外吗啡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足月妊娠行择期剖宫产的产妇8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不同剂量布托啡诺组(B1、B2、B3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麻醉平面上界控制在T6水平.各组产妇手术结束时均给予硬膜外腔推注吗啡2 mg,手术结束后接静脉镇痛泵行自控静脉镇痛(PCIA),B1、B2、B3组分别给予布托啡诺160、240、280 μg/h,Bolus 160、240、280 μg,间隔时间45 min;C组用生理盐水100ml.观察各组产妇术后4、12、24、36、48 h的VAS评分和PCA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1、B2、B3组在术后24、36、48 h的VAS和术后24、36 h的PCA次数低于C组(P<0.05),B2、B3组在术后24、36、48 h的VAS和术后24、36 h的PCA次数低于B1组(P<0.05).B1、B2、B3组皮肤瘙痒发生率(5%、0、0)均低于C组(25%)(P<0.05),B1、B2、B3组恶心发生率(15%、10%、10%)均低于C组(40%)(P<0.05),B3组眩晕发生率(40%)高于B1、B2、C组(0、0、5%)(P<0.05).结论 静脉泵注布托啡诺240 μg/h复合硬膜外吗啡2 mg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不良反应较少,镇痛效果满意.
作者:姚献强;刘昱升;雷黎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不同速率输注右美托咪定对老年白内障手术患者球后神经阻滞麻醉下的镇静效应.方法 选择90例60~80岁白内障手术患者,根据应用右美托咪定维持剂量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Ⅰ组(0.2μg·kg-1·h-1)、Ⅱ组(0.4μg·kg-1·h-1)、Ⅲ组(0.6 μg·kg-1 ·h-1).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麻醉前(T0)、神经阻滞完毕即刻(T1)、用药后10 min(T2)、20 min(T3)、30 min(T4)、60 min(T5)的Ramsay评分和MAP、HR、RR、SpO2.结果 T2~T5时各组Ramsay评分高于T0时(P<0.05),T3~T5时Ⅲ组高于Ⅰ组(P<0.05).T3~T5时三组HR显著慢于T0时(P<0.05),以Ⅲ组减慢明显;T3~T5时三组RR均慢于T0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MAP、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静注右美托咪定0.5 μg/kg后以0.2~0.4 μg·kg- 1·h-1维持适合老年白内障手术患者的清醒镇静.
作者:任燕伶;张卫;李志松;张豪勇;田丹丹;常琰子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在老年食管癌根治术目标导向液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老年患者18例,年龄65~82岁,ASA Ⅰ或Ⅱ级,胸腔内操作期间均行单肺通气.容量治疗以维持合适的ITBVI为目标,监测麻醉诱导前(T1)、诱导后(T2)、侧卧位双肺通气20 min(T3)、单肺通气20 min(T4)、肺复张双肺通气20 min(T5)、平卧位双肺通气20 min(T6)、气管导管拔除时(T7)的心指数(C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肺血管通透性(PVPI);监测单肺通气开始后15、30、45、60、75和90 min时连续心指数(PCCI);记录单肺通气时间及尿量.结果 各时点CI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但T7时高于T3~T5时(P<0.01),T6时高于T5时(P<0.01);EVLWI均高于正常参考值,T6、T7时低于T4时(P<0.01).PVPI及PCCI均在正常范围内,各时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肺通气时间为(267.2±39.3)min;术毕尿量为(500.0±157.2)ml.结论 老年患者食管癌根治术中以维持正常ITBVI为目标进行液体治疗,有利于维持心输出量且不增加肺水肿风险.
作者:李凤仙;刘中杰;徐世元;刘辉;张庆国;许睿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帕瑞昔布钠防治丙泊酚注射痛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150例ASAⅠ级择期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均分成三组,各组患者于注射丙泊酚前分别静注帕瑞昔布钠20 mg(A组),40 mg(B组)和生理盐水(C组),均稀释至5 ml,注射完毕2 min后静注丙泊酚,观察每组疼痛发生率及疼痛程度.结果 B组的丙泊酚注射痛发生率明显低于A、C组(P<0.05),A、C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中重度疼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静注40 mg帕瑞昔布钠可降低丙泊酚注射痛的发生率并减轻疼痛程度,而静注20 mg帕瑞昔布钠仅减轻丙泊酚注射痛的疼痛程度,但不降低其发生率.
作者:闫诺;杨程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测定七氟醚全麻诱导时舒芬太尼为小儿提供满意气管内插管条件的ED50与ED95.方法 选择2~8岁择期行气管内插管全麻患儿100例,ASA Ⅰ级,随机均分为五组,七氟醚诱导后分别给予不同剂量舒芬太尼0.1 μg/kg(S1组)、0.2μg/kg(S2组)、0.3 μg/kg(S3组)、0.4μg/kg(S4组)、0.5μg/kg(S5组)行气管内插管.同时记录插管前1 min(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1min(T3)、3 min(T4)、5 min (T5)、10 min( T6) BP、HR及Narcotrend麻醉深度数值变化.在Viby-Mogensen气管内插管条件评价法评价气管内插管条件基础上使用概率单位分析法计算舒芬太尼为小儿提供满意气管内插管的ED50及ED95.结果 在七氟醚呼气末浓度3%,Viby-Mogensen气管内插管条件评价为“优秀”时,结合患儿气管内插管心血管反应阴性作为满意气管内插管条件,舒芬太尼为小儿提供满意气管内插管的ED50为0.305 μg/kg[95%可信区间(CI)为0.239~0.354 μg/kg],ED95为0.598 μg/kg(95% CI为0.484~1.019 μg/kg).结论 在七氟醚呼气末浓度3%时,小儿气管内插管舒芬太尼静注ED50与ED95分别为0.305μg/kg和0.598 μg/kg.
作者:黎昆伟;佘守章;胡祖荣;邓恋;贾杰;陈祥楠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