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卫国;张威;蔡利
手足口病是儿童常见的传染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以发热和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疱疹或疱疹为特征,少数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而死亡.常见的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中,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1].近年来我国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且表现为全年散发及季节性流行的特点[2].为更好的了解手足口病的病原学、传播模式、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指导防控工作,综述如下.
作者:严汉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康复病房患者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9月,90例康复病房住院期间接受过留置导尿患者泌尿道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90例患者在尿管留置期间共有42例患者发生泌尿道感染,总发生率为46.7%,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与留置导管的时间有关,留置导管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尿路感染,女性泌尿系感染患者明显多于男性.结论 康复病房患者留置导尿管是应该严格掌握适应症,留置尿管期间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及护理,尤其是对女性患者,尽量缩短留置时间可有效控制泌尿系感染.
作者:赵扣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在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作为一项核心技能,得到了各培养院校的高度重视.针对涉外护理专业的特点,制订科学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调整和完善传统外语考核方式,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前提.本文结合笔者涉外护理专业长期教学培训的经验,旨在探析涉外护理专业英语培训中具有创新性和应用性的考核方法,对英语教学培训工作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作者:王宁;刘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注射用丹参联合阿德福韦酯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瘀阻肝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照组选取30例慢性乙型肝炎瘀阻肝络证患者应用阿德福韦酯片及常规保肝药物治疗,治疗组30例慢性乙型肝炎瘀阻肝络证患者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注射用丹参,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 两组患者的症状、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及彩色多普勒超声(门静脉内径、脾肿大情况)均有改善,但在改善症状、肝纤维化指标及彩超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注射用丹参联合阿德福韦酯片可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瘀阻肝络证患者的症状、肝功能,较好地改善肝纤维化及脾肿大程度,有非常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武海;高尔平;刘铁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本文针对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现象逐渐突出的现象,浅析推广呼援服务对城乡居家养老的意义.
作者:余嘉明;廖燕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青年人肺癌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 对30例经外科手术切除的青年人肺癌的病理类型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结果和相关文献加以讨论.结果 青年人肺癌腺癌居多(53.3%),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容易误诊.结论 要提高对青年人肺癌的认识,提高诊断正确率.
作者:马丽亚;黄玉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婴幼儿腹泻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致病因素多而复杂,腹泻标本(大便)检测是明确诊断的主要手段,也为临床医生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作者通过对1860例婴幼儿腹泻标本检测结果的观察分析,发现婴幼儿的腹泻标本性状主要为蛋汤样便,占总数的33.8%,特别是1岁以内的婴幼儿近半数为这种便(占该年龄组总数的46.7%),其次为水样便和糊状便,占总数的32.6%和22.4%,粘液便少,仅占总数的9.2%.蛋汤样便大部分能在镜下见到少量到大量脂肪球,仅少部分能查见红白细胞,此种情况多为喂养不当、消化不良所致,而水样便、糊状便和粘液便则很少查见脂肪球,却常能查见红白细胞、脓球等,此种情况多为细菌感染所致.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加,蛋汤样便患儿比例及脂肪球检出率逐渐下降.个别患儿查见真菌(霉菌),虽然人数不多,但毕竟也是引起腹泻的致病菌,且治疗用药不同,故也不可忽视.轮状病毒阳性率较高,为20.1%,3岁以内婴幼儿感染者居多,并多发于秋季.腺病毒阳性率较低,为3.0%,二者均能引起病毒性腹泻.
作者:赵连文;姜孟华;孙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潘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6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患者采用潘托拉唑治疗,对照组34例患者给予奥美拉唑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基本痊愈18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基本痊愈13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67.65%;观察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共出现2例轻微不良反应,分别为头晕与嗜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对照组共出现不良反应6例,分别为口干、嗜睡、头疼和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6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潘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在确保疗效的基础上降低了不良反应,从而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作者:李生茂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对上气道咳嗽引起慢性咳嗽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方法 对2011年12月-2012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6例慢性咳嗽儿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所得到的数据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使用均数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结果 46例慢性咳嗽患儿经连续治疗3周后,34例患儿的咳嗽症状消失,12例咳嗽症状明显减轻;治疗后2个月时复查,慢性咳嗽症状消失的有39例,7例患儿除晨起及深夜见有轻微咳嗽无其他症状.结论 治疗上气道咳嗽引起慢性咳嗽的儿童患者,应准确查明病因,并及早予以针对性治疗,可有效降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促进患儿机体康复.
作者:王玮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对双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头癌的诊断和应用中的问题进行探究,由此为胰头癌的CT检查以及诊断等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胰腺头癌患者其双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应用情况以及患者的CT影像特点进行回顾分析;具体的要求为:使患者处于仰卧位,然后对患者采用Philips MX4000 Dual双排螺旋CT机与非离子型的低渗透造影剂、高压注射器等配合的方式实施平扫和增强扫描(注意螺距应该为1.5:1,层厚以及层距好取5mm为宜).结果 在胰头癌的CT诊断中,CT平扫的结果显示患者的肿瘤呈现略低的密度以及等密度的状态;而采用螺旋双排CT双期增强扫描方法在动脉期显示的结果可以看出肿瘤边缘的部位均出现一定类似环状的强化现象,而门静脉期这一边缘就显得比较模糊而且还呈现出一定的低密度状态.患者在这一过程中在不同的程度上都伴随有一定的胰管扩张以及肝内外胆管的扩张.结论 双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技术在胰头癌的检查和诊断的应用中,具有很大的价值;通过良好的动态扫描的掌握可以做到对胰腺病变密度变化的更好观察,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CT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健飞 刊期: 2012年第10期
临床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的实验课是免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学院学生人数的增长以及学科的不断发展,免疫学检验新技术不断出现,实验教学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加.本文旨在探讨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及措施,评价其价值.方法 从临床标本的采集和保存,仪器设备的核定以及试剂的选择,临床免疫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论述.并对这些方面采取不同的措施,观察这些措施所带来的临床效果,将两种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将这些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
作者:常静 刊期: 2012年第10期
气管切开患者病情稳定、气道通畅、呼吸平稳后需要进行堵管时,传统的堵管方法有很多的弊端,经过我们临床探索实践改进后,采用新型气管切开套管堵管技术,使其更加科学、安全、有效,更便于操作.
作者:王丽莉;詹菊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在使用局部麻醉药物后不可避免引发的并发症及防治方法.方法 笔者结合多年的治疗经验对口腔局部麻醉并发症进行了总结回顾.结果 在进行口腔局部麻醉时,由于药物本身或者器具等因素非常容易引起不同的并发症.结论 充分了解口腔局部麻醉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掌握相应的处理办法,在发现并发症的情况时,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积极的维护,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焦伟波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探讨沟通技巧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对其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分析在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为小儿进行输液的案例,从中抽取80例对其分析,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的小儿在输液过程中为其进行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在为小儿输液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与其沟通的技巧,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分析性.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静脉输液时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实验组患者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依从性,实验组患者治疗比对照组更顺利.结论 在为小儿进行静脉输液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沟通技巧可以促进小儿在输液的时候,护理人员有效的进行穿刺,提高护理人员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患者的依从性.
作者:胥常琴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和探讨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2010年11月-2012年5月我院接诊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96例,随机分为A、B、C组,3组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性治疗,A组(26例)再应用依达拉奉治疗,B(28例)使用氯吡格雷治疗,C(42例)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3组患者均经过连续用药2周,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C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B两组,C组治疗有效率95.2%远大于A组84.6%、B组82.1%,A、B两组分别和C组的结果对比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上使用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治疗效果优于单用其中某种药物的效果.结论 在临床上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依达拉奉和氯吡格雷联用比单用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要好,是一种治疗该病的有效组合,值得广泛应用于进展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邹本鹏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非甾体类抗炎药造成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 将我院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A和观察组B,A组给予NSAIDs观察,B组未给予NSAIDs观察;并观察比较性别、心血管病史、胃镜表现、消化道症状、血红蛋白水平(Hb).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消化道溃疡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年龄、心血管病史、Hb、住院时间、止血效果等方面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NSAIDs是引发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针对老年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止血效果不好.
作者:艾力哈木·艾山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索榆中县居民意外伤害原因及分布特征,为制定预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统计榆中县2010-2011年户籍居民意外伤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居民意外伤害,男性多于女性,且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意外伤害构成中,外伤(跌落、车祸、刀割)列第一位位.结论 意外伤害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加强安全管理和健康教育,不断提高群众自我保护与安全防范意识,积极采取多方面的防范措施,把意外伤害的发生小化.
作者:赵黎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动态心电图检查方法对急诊危重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2010年8月-2012年1月收治的82例危重患者进行本次实验,其中包括冠心病45例,呼吸衰竭24例,脑血管疾病13例.对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种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动态心电图检查82例患者中,心律失常发生77例,心肌缺血51例,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检出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使用动态心电图在急诊危重患者中应用,有助于早期检出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方案.
作者:罗丽萍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效果.针对婴幼儿重症肺炎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应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采取综合措施,有预见性地进行干预治疗.方法 2年来收住婴幼儿重症肺炎314例,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52例,经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纠正缺氧,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护心、脑、肺、胃肠功能、肾功能,尽量不让多个器官受损.结果 治愈35例,死亡12例,自动出院5例.其中合并2个系统器官衰竭30例,3个以上系统器官22例,从病史中可以看出多个脏器(3个以上受损,病情越重,病死率越高,达40%;而2个器官以下受损,病死率低,为7.4%.结论 对婴幼儿重症肺炎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尽量做到超前性干预治疗,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作者:管云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分析血液灌流(HP)治疗重度有机磷中毒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治疗经验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02年4月至2011年7月重度有机磷中毒的患者121例,按照数字抽取法随机分为观察组(HP组)61例与对照组(非HP组)60例,观察对比两组的呼吸机治疗脱机时间、意识恢复时间、阿托品化时间、胆碱酯酶(ChE)恢复时间、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时间.结果 观察组的呼吸机治疗脱机时间、意识恢复时间、阿托品化时间、胆碱酯酶(ChE)恢复时间、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缩短(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液灌流(HP)治疗重度有机磷中毒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助于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迅速稳定生命体征,加快ChE恢复,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张琨 刊期: 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