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征;刘涛;李平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配合红外线灯治疗褥疮的临床疗效和社区护理.方法:应用康复新液配合红外线灯照射治疗.结果:28例褥疮患者经过治疗均获得临床治愈.结论:使用康复新液配合红外线灯治疗褥疮治愈率高能缩短治疗时间.
作者:寿红敏;叶坤松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仰头缩颈扩胸锻炼法治疗项背部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项背部筋膜炎患者采用仰头缩颈扩胸法治疗,观察治疗3周后VAS评分、颈残障指数评分变化、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后,VAS评分、颈残障指数评分改善明显,临床痊愈45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67%.结论:采用仰头缩颈扩胸锻炼法治疗项背部肌筋膜炎疗效确切,为防治项背部肌筋膜炎提供一种简单、有效而又舒适的运动疗法.
作者:徐敏;王润生;黄承军;唐福宇;娄宇明;刘保新;梁柱;梁冬波;王继 刊期: 2011年第02期
顽同性面瘫是指病程超过3个月尚未完全治愈的面瘫,常见于面瘫早中期失治误治,面神经损伤程度严重的面瘫患者.由于病程较长,往往难以治愈.笔者自2003年以来,接诊一些长时间治疗未能恢复的患者,采用针刺配合艾灸、梅花针叩刺拔罐及半刺背俞穴位拔罐等综合措施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段彩茹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膝关节疼痛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病症,多见于5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发病缓慢,主要临床表现为单膝或双膝的关节疼痛,并逐渐加重,夜间疼痛明显;活动过多,天气突变,疼痛也会加重;关节活动障碍,患者多有下蹲痛、上下阶梯痛.
作者:邰木全;闻婷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药熥敷合刺(中药燧敷保健颈托所带药包)的抗炎、消肿和镇痛作用.方法:采用小鼠热板法,观察中药熥敷合剂对热刺激致小鼠疼痛的镇痛作用;采用小鼠耳壳肿胀法,观察药物对炎症肿胀抑制率的影响;采用大体标本与组织学观察法,观察中药熥敷合剂对兔颈部肌纤维炎组织形态学的影响.结果:中药熥敷合剂可提高炎症肿胀抑制率,可提高给药后2h、4h小鼠的热刺激痛阈值;实验性兔颈部肌纤维炎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中药熥敷合剂可以促进病灶局部炎症吸收,抑制炎性反应过强及组织变性,促进肌纤维增生与修复,减少或消除滑膜的粘连和变性.结论:动物实验结果证明,中药熥敷合剂具有明显的抗炎、消肿和镇痛作用.
作者:赵继荣;陈文;李红专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跖疣是发生于足跖部的寻常疣,行走时因疣体受压往往引起疼痛.以往单纯服用西药或中药治疗本病疗程均较长,且疗效不理想,而手术治疗的方法,对皮肤组织的损伤较大,愈合时间较长,且易留瘢痕,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作者:张子雯;刘秋菊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肛周湿疹是肛肠科常见病、多发病,多继发于痔疮、肛瘘、直肠脱垂、慢性结肠炎等疾病,病情缠绵难愈.其病变多局限于肛门及其周围皮肤,皮损呈多形性,可见红斑、丘疹、糜烂、渗出或表面皮肤出现浸润肥厚、色素脱失、皲裂等表现,奇痒难忍,缠绵难愈,易反复发作.
作者:康永忠 刊期: 2011年第02期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和年轻化的趋势.目前颈椎病的治疗包括针灸、按摩、中药导入、牵引等,起效缓慢.于2005年3月-2010年3月间,笔者应用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本病2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白晓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水痘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儿童期出疹性疾病,常流行于冬春季节,患儿普遍易感.笔者于2007年11月-2010年3月间,应用西咪替丁、京万红治疗水痘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常红军;史小景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综合治疗女阴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诊断为女性外阴慢性湿疹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中草药熏蒸、坐浴,并口服依巴斯汀和赛庚啶,外涂派瑞松治疗;对照组只采用口服依巴斯汀和赛庚啶,外涂派瑞松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治疗女阴慢性湿疹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作者:李瑞芝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桡管综合征(Radial Tunnel Syndrome)为桡神经及其分支,主要是后骨间神经在肘外侧区受卡压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的通称.由于本病类似网球肘,临床上往往容易误诊误治.笔者自2007年至今,收治37例误诊为网球肘经治无效的桡管综合征患者,通过针刀松解Frohse腱弓、旋后肌管和伸肌总腱,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阮宜骏;王健;罗琼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婴幼儿湿疹是皮肤科和儿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笔者于2009年7月-2010年12月间,采用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经验方青蛤散外用治疗婴幼儿急性湿疹3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甘金林;龚丽萍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结合附子理中汤加减防治胃肠镜治疗后胃肠息肉后复(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穴位埋线(取穴:肺俞、脾俞、肾俞、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大肠俞、胃俞)配合中药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并与60例未做预防治疗做对照,总疗程为4周.结果:治疗组2a胃息肉复发率为5.56%,肠息肉复发率为28.89%;对照组胃息肉复发率为43.75%,肠息肉复发率为72.7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改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穴位埋线配合中药防治胃肠腺瘤性息内有好的疗效.
作者:韦艳碧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采用中药外敷结合西药内服的方法治疗本病85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刘贵民 刊期: 2011年第02期
颈型颈椎病又称韧带关节囊型颈椎病,是早期的颈椎病,是其他各型颈椎病共同的早期表现,以颈部症状为主,表现为颈、肩、枕部不适,酸痛、胀麻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压痛点及颈部呈僵直状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
作者:周燕飞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冻疮膏药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工艺精制而成的一种膏药新剂型.冻疮膏药克服了熬传统黑膏药易造成环境的污染,松香膏药易污染农物的缺点,它基质稳定,载药量大,常温下膏药不渗不流,不污染衣物,贴敷时不需加热,可以直接贴在皮肤穴位上.
作者:陈兴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近年来,笔者运用刮痧法治疗不寐3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蔡舒航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中风患者大多是老年人,多合并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一部分患者因活动受限,血流不畅,出现患肢水肿.单纯口服药物或静脉用药,疗效欠佳.笔者近2a来,应用推拿配合中药熏洗治疗本病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梅丽霞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于2002年2月-2011年2月间,笔者采用拔罐配合按摩及穴贴等传统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10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路小定;侯瑞生;路瑶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由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于1988年正式命名,并在1994年拟定了相应的诊断标准.本病以持续性或间断发作性疲劳为主要特征并伴有低热、咽喉痛、头痛、睡眠障碍、抑郁、记忆力下降等一系列证候群.
作者:李丽英 刊期: 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