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婉舒
我院于2009年开展冬病夏治,采用药物拔罐、药物穴位敷贴及中药颗粒内服联合治疗成人咳喘病、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颈椎病、肩周炎、痛经,临床均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24例,男75例,女49例;年龄小5岁,大79岁;其中慢性支气管炎48例,支气管哮喘11例,支气管扩张16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18例,颈椎病16例,肩周炎7例,痛经8例.
作者:王秀玲;董左成;韩秀莲;刘化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膝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K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并波及膝周关节囊、韧带、肌腱等诸多组织损伤的一种理疗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单一方法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我科自2009年2月份以来,采用多元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186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王金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称为股骨头坏死(Femoral head necrosis),目前有许多病因学说[1-3].近年来有逐渐上升趋势,平均患病年龄35岁,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跛行——不能持重——肌肉萎缩.早期发病者自觉症状不明显常被忽视、漏诊或误诊.骨坏死是世界骨科疑难疾病,但近年来多数学者提倡保头治疗,延缓换头时间.笔者采用三位一体法透刺刺居髎穴的方法治疗股骨头坏死55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谭顺斌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手法推拿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手法推拿配合中药外敷治疗28例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结果:本组28例患儿,痊愈24倒,占85.71%;好转4例,占14.29%.总有效率100%.随访1a无复发及形态功能活动异常.结论:手法推拿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操作方便,治愈率高,痛苦小,且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为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何玉华;康静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腿足疼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足跟骨质增生、骨关节病、软组织损伤、糖尿病足等,其中中老年人发病所占比重大.笔者采用中药煎剂泡洗治疗寒证腿足痛3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邓玉霞;樊福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刺血疗法是祖国医学中的一种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它操作简便,疗效迅速,往往立起沉疴、顿消痼疾,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近年来刺血疗法发展较快,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笔者收集近10 a来有关刺血的临床报道,按刺血作用将临床应用分类归纳.
作者:史中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针灸临床中如何运用对应选穴法.方法:综述临床上针灸医生选用对应选穴法中左右对应选穴法、上下对应选穴法、斜对应选穴法、前后对应选穴法、内外对应选穴法治疗肩周炎、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炎、腕踝关节软组织损伤、指趾痛、偏头痛、面肌痉挛、面瘫、胆囊疾病、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腹痛、痔疮术后尿潴留、妊娠剧吐等疾病的疗效.结果:临床医生中运用对应选穴法治疗疾病的疗效确切.结论:对应选穴法是针灸临床中常用且有效的方法.
作者:谢正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体表窦道和瘘管,由于其发病原因及特有的形态,缠绵难愈,愈后又极易复发,是目前外科临床的难题之一.中医治疗体表窦道及瘘管历史悠久、疗效独特,现将治疗本病的中医外治法作以总结.
作者:王永灵;蒉纲;阙华发;戚清权 刊期: 2011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在86例患者中,男53例,女33例;年龄19岁~63岁,平均37.6岁;病程短3a,长5a.症状及体征:单纯腰痛者7例,单侧腿痛者12例,腰痛伴一侧下肢酸痛、胀麻者61例,腰痛伴双下肢酸痛、胀麻者6例.有放射痛者76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者79例,屈颈试验阳性者68例,挺腹试验阳性者72例,跟膝腱反射减弱者57例,全部病例均经X线片、CT或MRI检查,其影像学改变符合腰椎间盘突出表现,临床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岳九萌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制定捏脊疗法临床适宜症状分级量表.方法:在广泛阅读国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专家访谈信息,经专家函调对量表条目进行筛选.结果:初步建立了捏脊疗法临床适宜症状分级量表,该量表可较好地区分病情程度,较为灵敏地反映中医疗效.结论:量表制定达到预期目的.
作者:崔瑾;吴高鑫;梁忠培;向开维;蒋诗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以直肠与结肠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为主的疾病,西医学在治疗上多采用抗生素、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其他对症治疗,虽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存在疗程较长、复发率较高、副作用较大等问题.中药局部灌肠治疗本病,药物能直达病所,有效成分直接在肠道吸收,提高了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并可保护肠道溃疡面,改善局部血运,促进溃疡愈合.将近5a来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从中药辩证灌肠治疗、专方专药灌肠治疗、中药灌肠配合内服、中西药结合灌肠治疗、中药灌肠配合其他外治法5个方面给予总结.
作者:王飞;石健;王建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笔者于2003年1月~2011年6月间,采用梅花针叩刺配合中药涂擦治疗油风112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2例患者均来自我科门诊病例,其中男72例,女40例;年龄10岁~58岁;10岁~ 17岁28例,18岁~40岁66例,41岁~58岁18例;病程短36 d,长2a.临床表现:不知不觉一处或多处头发脱落成片,呈圆形或椭圆形,面积大小不等,部分患者甚至头发全部脱落.脱发区头皮光亮,触之松软,无鳞屑、无瘢痕、无炎症表现.患者多伴有轻度头昏、神疲乏力症状,有的脱发前感头皮发痒或蚁走感.
作者:杨秀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笔者于2008年2月~2011年6月期间,临床中应用中药热罨包加推拿治疗本病8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经治疗85例中,男56例,女29例;年龄18岁~82岁;病程2周~1a.有明显外伤史50例,慢性损伤35例,机械性损伤、摔伤、慢性劳损等病因所致.临床表现为膝关节肿胀、畸形,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功能障碍.经DR摄片检查排除膝关节骨折或脱位.
作者:王睿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超微针刀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温针灸结合超微针刀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95例.结果:治愈率66.32%,显效率33.68%,总有效率100%.结论:温针灸结合超微针刀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止痛快、费用少、维持时间长、无毒副作用.
作者:赵婉舒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改良高野术式尽量保存肛门上皮和衬垫的痔根治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220例混合痔患者连续进入观察,随机分成改良高野术式组(治疗组)和外切内扎组(对照组),对两者临床疗效、一般评价、手术并发症及后遗症等做评价.结果:改良高野术式组与外切内扎组相比两组手术时间、疗效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良高野术式组术后疼痛、肛门狭窄、术后水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外切内扎组(P<0.01),排尿障碍、脱线期出血、治疗时间低于外切内扎组(P<0.05).结论:改良高野术式具有更好的保护肛垫及功能、减少并发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等优点,是治疗混合痔的理想方法.
作者:肖强;龚光辉;黄红根;简弄根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背肌筋膜炎是指背肌筋膜发生的无菌性炎症及纤维性变,临床发病率较高.中西医治法虽然有多种,近期疗效尚可,但复发率较高.笔者用火针治疗本病54例,不但近期疗效十分满意,且复发率低,是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4例,其中男26例,女28例;年龄小19岁,大56岁;病程短半年,长18a.其中因居住地寒冷潮湿所致者17例,劳累所致者24例,产后受凉所致者6例,不明原因慢性疼痛者5例,合并其他疾病者4例.
作者:冀占岭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聚乙二醇4000散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实施穴位埋线,共使用两组穴位:第一组(天枢穴、足三里、上巨虚)、第二组(大肠俞、下巨虚、腹结),共埋线2次,间隔1周;同时予聚乙二醇4000散治疗10次,每日1次.治疗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通过结肠传输试验观察结肠运动情况.结果:临床观察有效率为93.33%,结肠运输实验表明有效率为90%.结论:穴位埋线联合聚乙二醇4000散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临床疗效显著,副作用小,且经结肠传输试验证实有确切疗效.
作者:王章志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中药灌肠作为中医妇科临床的一种特色外治疗法,对治疗女性盆腔炎、痛经、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子宫肌瘤、异位妊娠等疗效显著.近年来,中医药学界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
作者:王淳;陈姣洁;宋莹莹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脐疗作为中医之特色疗法,以其易于推广、疗效独特,备受患者好评与医者的青睐.与临床繁荣景象相比,有关脐疗背后理论基础之探讨与研究却略显单薄.本文以气化学说为切入点,探寻脐疗治病机理所在,为其在中医传统理论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陈晟;杜冬青;马玉侠;高树中;王秀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敛痔散是我科自制的中药外用制剂,历史悠久.我科于2009年1月~2011年6月间,采用敛痔散治疗60例低位肛瘘术后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60例均为住院患者,男46例,女14例;年龄23岁~74岁,平均41.3岁.2 治疗方法2.1低位肛瘘切除术在骶管阻滞麻醉下,患者取双膝前屈左侧卧位,充分暴露肛门,肛门内外皮肤黏膜常规消毒并铺巾,用银质探针从外口处探入,轻柔沿瘘道探出内口,用手术剪沿探针将瘘管切开,剔除管壁组织,再用刮匙刮尽瘘管纤维化组织至无硬结,使创面新鲜柔软,结扎瘘管内口两侧黏膜,修剪创缘使成放射状切口,保持引流通畅,结扎出血点.术毕用藻酸钙敷料填塞创面,外垫棉花,活性伤口敷料固定,压迫止血.术后常规给予抗炎、止血治疗.
作者:张丹凤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