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莫沙比利治疗糖尿病胃轻瘫58例疗效观察

羊祝奇;叶炳华;周正斌;李爱云

关键词:糖尿病胃轻瘫, 莫沙必利, 多潘立酮, 实时B超, 胃半排空时间
摘要:目的 探讨莫沙必利治疗DG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101例确诊为DG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莫沙必利治疗组58例,与多潘立酮治疗组43例进行比较,并采用实时B超测定Egt1/2.结果 莫沙必利治疗DG总有效率及对便秘的疗效均高于多潘立酮(P<0.05或P<0.01),2组治疗后Egt1/2均明显缩短(P均<0.001),但莫沙必利组对胃排空障碍的疗效显著优于多潘立酮(P<0.001).结论 莫沙必利是治疗DG尤其是伴有便秘者的较好药物.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新生儿肺出血4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肺出血的原因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方法.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45例新生儿肺出血进行临床分析、总结.结果 新生儿肺出血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围生期窒息缺氧、低体温、酸中毒等有关.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发病率愈高.早发现、早应用机械通气,预后好.结论 做好围生期保健工作,减少早产;对不可避免的早产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胎儿肺成熟,生后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熟练掌握新生儿心肺复苏方法,预防和治疗新生儿严重感染,注意保暖,避免寒冷,是防止新生儿肺出血发生的关键.

    作者:林蔚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内固定术后内固定断裂11例分析

    目的 探讨胫骨内固定术后内固定断裂后外固定支架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6月-2007年9月发生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内固定断裂,经外固定支架治疗+植骨的病例11例.结果 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恢复良好.结论 胫骨内固定术后内固定断裂选择外固定支架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周斌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浅谈医院内部分配的弊端

    医院内部分配制度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认识到实践,从不够重视到逐步重视后,基本形成了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内部分配制度.

    作者:胡华斌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幼儿纹状体微血管构筑

    目的 观察幼儿纹状体微血管构筑的形态学特点.方法 采用改良碱性磷酸酶染色法显示幼儿纹状体的微血管形态及吻合.结果 本实验成功地显示出微静脉,且观察到微动脉和微静脉间的吻合.纹状体的微动脉走行迂曲,多为树根状和弓状,分支以大锐角发出多见,但也可见直角和钝角发出者,经1~4级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尾壳核的密度明显高于苍白球.结论 说明该部神经细胞的需氧量和代谢的活跃程度不同.

    作者:郭民;洛树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剖宫产术前应用头孢噻肟钠预防产褥感染的观察

    目的 比较术前应用抗生素头孢噻肟钠与传统术后序贯方法使用抗生素两种方法预防产褥感染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100例腹膜内剖宫产产妇分成2组,即术前用头孢噻肟钠组50例(A组)和术后序贯用药组50例(B组),2组均使用同一种抗生素头孢噻肟钠.结果 A组术后体温及退热时间分别低于或短于B组(P<0.05),A组术后病率明显低于B组(P<0.01),A组人均抗生素使用量少于B组(P<0.01).结论 围术期用药预防产褥感染效果好,且有利于产妇术后体力恢复,药物用量少,副作用小、简便,不影响婴儿早吸吮,故值得推广.

    作者:关立铭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扁桃体摘除姗鼻内镜辅助腺样体刮除治疗小儿鼾症96例

    目的 探讨扁桃体摘除加鼻内镜辅助腺样体刮除治疗小儿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科2006年1月-2007年9月收治的符合扁桃体、腺样体肥大诊断标准,并有手术指征的96例患者行扁桃体摘除加鼻内镜辅助腺样体刮除术,术后观察疗效.结果 扁桃体摘除加鼻内镜辅助腺样体刮除手术是治疗小儿鼾症的有效方法.结论 扁桃体摘除加鼻内镜辅助腺样体刮除治疗小儿鼾症与传统方法近期疗效相仿,其远期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方法.

    作者:宋艳军;张彩连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阿米巴肝脓肿1例误诊分析

    患者,男,24岁,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便前或便后滴血,每天14次,每次4~5滴,偶有黏液,排便前后无腹痛,外院直肠镜检查示肠腔暗红色黏液,直肠段见大小不一散在点片状溃疡,未见息肉增生,诊为溃疡性结肠炎.

    作者:张燕;高明海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冠状静脉窦异常的超声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CS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基础上,注意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左房室沟处是否有CS的扩张,对有CS扩张的患者,注重进行CS长轴及胸骨上窝的探查.结果 19例患者CS扩张,内径9 mm~36 mm,按照CS引流的血管不同分为2组,引流肺静脉组4例,引流左上腔静脉组15例.结论 通过对CS异常的形态改变和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分析,可作出正确的超声心动图诊断.建议将CS长轴切面作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常规扫查切面.

    作者:李献国;周亚;盛建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第三讲脾胃病之反酸

    在前面的两讲中,向大家介绍了中医及中医脾胃病的源流以及与脾胃有关的中医基础理论,从这一讲开始,将向大家介绍中医对脾胃常见病的辨证与治疗,今天向大家介绍的是:反酸.

    作者:马喜民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

    肾功能不全患者无论药物是否经肾脏排泄,其药代学及药效学均有改变,药物积累和毒性反应均会快速发生.因此,肾功能减退者的抗菌药物如何合理应用十分重要.

    作者:陈五波;林辉龙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婴幼儿用药的安全性浅析

    婴幼儿是指从生后28 d~3周岁的小儿,这个时期小儿虽然已较新生儿显著成熟,但用药并不是单纯地将成人剂量减少.因为药物在小儿体内分布有异于成人,第一是细胞膜通透性的不同;第二是蛋白结合力的改变;第三是体液分布的差异.

    作者:李歌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医院消毒效果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消毒效果.方法 按照卫监发[1999]第448号<消毒技术规范>抽查了黑龙江垦区内8个管理局及其下属的40所医院.结果 40所医院6项指标检测结果:空气中细菌含量合格率81.67%;医护人员手带菌合格率83.75%;物体表面舍菌合格率90%;使用中消毒液含菌合格率91.67%;紫外线灯管辐照强度合格率65%;医疗器械灭菌效果合格率97.5%.结论 加强院内感染管理及消毒效果监测是降低医院感染率的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迎杰;刘晓军;石景辉;于建民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两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4例

    目的 总结两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经验及技巧.方法 2006年3月-2007年6月采用两孔法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4例.采用在胆囊体部、胆囊壶腹部缝合丝线并经腹壁引出体外,牵拉丝线,暴露胆囊三管关系、胆囊与胆囊床的关系,替代胆囊抓钳,顺利完成手术.结果 本组54例成功施行两孔法LC 53例,成功率98.1%.1例胆囊充满型结石,术中胆囊动脉出血,暴露欠佳,增加右肋缘下戳孔,成功止血,完成手术.总住院时间4d~8d,平均6d.无胆瘘、胆管狭窄、腹腔活动性出血等并发症出现.53例随访1年~2年,平均11个月,无胆管结石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出现.结论 两孔法LC,手术成功率高,风险低,减少了戳孔,腹壁切口美观,完全达到了常规LC的效果,在熟练掌握常规LC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病例,可推广应用.

    作者:张建良;张成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肺炎链球茵感染及耐药机制研究的新探讨

    肺炎链球菌存在于人的喉部和鼻子的后部,大约40%的人平时就携带这种病菌,能引发肺炎、菌血症和脑膜炎,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每年导致300万儿童死亡.

    作者:朱兆生;姚磊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自发性气胸68例临床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68例自发性气胸的病因、诊断、误诊情况及治疗.方法 将68例自发性气胸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壮年组与老年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老年组显效率97.4%,青壮年组显效率100.0%. 68例患者误诊率19.1%(青壮年组6.9‰老年组28.2%).结论 自发性气胸起病急.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肺功能障碍,严重时危及生命,及时诊断及治疗尤为重要.气胸误诊率高,尤其是既往有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更易被误诊,医务人员必须提高警惕及诊断水平,以期减少误诊率及病死率.

    作者:付萍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病理资料计算机管理的应用

    病理资料是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重要的基础资料.病理资料形式多样,要求有相应的不同管理方式存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快速、高效、准确地利用各类信息,在医院的工作中,随循证医学的深入,病理资料的管理尤显重要.

    作者:殷卫东;王全红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65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的疗效.方法 全部病例在中医辨证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消炎痛片、别嘌醇片、碳酸氢钠片治疗.结果 治疗痛风65例,临床痊愈30例,好转3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9%.结论 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痛风,疗效较理想.

    作者:蒋连庆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全血细胞减少718例细胞形态学分析

    目的 分析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骨髓和外周血细胞形态特点,以提高对相关疾病的认识.方法 对718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骨髓和外周血细胞形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18例患者通过骨髓和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可确定病因229例(31.89%),前三位病因分别是:急性白血病126例(17.5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5例(6.27%),再生障碍性贫血25例(3.48%).结论 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骨髓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诊断全血细胞减少症病因的多种检查方法之一,大多数全血细胞减少患者要明确病因必须结合多项检查和临床分析.

    作者:邓坤仪;熊树民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并发症204例分析

    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已成为目前诊断、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随着技术的推广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此项检查和治疗.

    作者:张正海;姚立云;刘长虹;李怀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纳洛酮联合非那根治疗眩晕症30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论纳洛酮联合非那根对眩晕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眩晕症患者6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对照组使用纳洛酮治疗,治疗组加用非那根,治疗3 d后比较有效率.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3.3%,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6%.结论 纳洛酮联合非那根治疗眩晕症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建勋 刊期: 2009年第07期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