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对脑死亡的伦理思考

胡斌毅

关键词:脑死亡, 伦理思考, 医疗技术, 心脏停止, 心脏停搏, 科技发展, 概念认识, 伦理学, 医学, 跳动, 呼吸, 标准
摘要:脑死亡的提出,是现代科技发展使人们对死亡概念认识深化的结果.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呼吸、心脏停搏看成是人死亡的标准,但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在许多情况下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心脏停止跳动而轻易的宣布他的死亡.如何判断一个人的死亡,无论在医学、伦理学上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护理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浅析重症颅脑损伤病人的医护患沟通

    分析医疗纠纷的原因,多是相互不理解、服务不到位造成.根据这一情况,我科制定了医护患之间的沟通方案.在疾病的不同治疗阶段,贯彻不同的沟通策略,使整个治疗过程中,医生、护士、病人、病人家属、陪护人员,都在愉悦和谐的环境中生活、治病、工作.

    作者:刘金顺;刘荣生;李燕琴;杨荷清 刊期: 2005年第30期

  • 产道血肿的护理

    产道血肿是产时和产后常见的并发症,因为隐性出血易被忽视,且出血量不易计算,严重可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应引起全体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作者:阎晋平 刊期: 2005年第30期

  • 脑出血病人的社区护理及转送

    脑出血是老年人常见的危重病症,做好脑出血病人的护理,对减少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我社区发生的21例急性脑出血病人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李晋英 刊期: 2005年第30期

  • 护患沟通障碍原因及对策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健康观念的转变,住院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如果护患沟通不当,就容易产生护理纠纷[1].而通过良好的沟通,可促进护患间的交往,使病人的心理和情感需要得到满足,从而化解护患间的相互误解和矛盾.

    作者:褚秋红;那美云 刊期: 2005年第30期

  • 1例巨大腹壁切口疝成形术的配合

    切口疝是指腹腔内脏器或组织经手术造成腹壁的缺损处突出于皮下而形成.切口疝无自愈的可能,需通过手术治疗.我院于1998年5月至今,使用合成纤维网进行了8例巨大腹壁切口疝成形术,效果满意.

    作者:颜平 刊期: 2005年第30期

  • 举证责任倒置后产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加大了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责任,扩大了病人的权利,明确了赔偿费用等.病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大大加强.2002年4月开始实行的<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由于医疗侵权诉讼中证据存在医方,为保护就医者弱势群体的利益,明确规定在医疗侵权诉讼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作者:张俊华;王泉爱;李桂梅;殷云 刊期: 2005年第30期

  • 某住宅小区SARS聚集性病例分析

    2003年3月28日-2003年4月18日,太原市某住宅小区某单元连续发生11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2例疑似SARS病例(后经回顾性诊断确诊为SARS).现就病例的发生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梁鹏程;李珏;高艳 刊期: 2005年第30期

  • 四肢损伤后患肢抬高的护理

    四肢损伤是骨外科常见的损伤性疾病.若患肢水肿,严重影响损伤的修复,使病程延长.适当抬高患肢有利于肢体静脉和淋巴回流,可消除水肿,减轻疼痛,避免感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为明确抬高患肢护理在四肢损伤中对病人病程经过、有无并发症及并发症的程度、预后所起的作用,对78例病人进行了抬高患肢的护理.现报告如下.

    作者:郝小红 刊期: 2005年第30期

  • 护士长急诊带班的效果评价

    随着现代生活及工作节奏的加快,新的疾病谱的改变,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各种急、危、重病也与日俱增,这无疑给急诊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每一位工作人员具有更全面的临床经验和熟练的抢救技术,对急诊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的要求也日益增强.

    作者:何红;王宝珠;温美兰;金玲;于静;季秀芳 刊期: 2005年第30期

  • 细微服务提高门诊病人的护理满意度

    随着医疗服务市场的激烈竞争,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打造品牌医院,赢得病人满意,成为关系着医院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在21个主要生产和服务行业中,1/4的被调查者认为,医院的面孔冷淡[1].

    作者:岳新丽;李竹萍 刊期: 2005年第30期

  • 产科全程陪伴模式促进产妇自然分娩的效果观察

    自然分娩(经阴道分娩)是女性正常的生育生理过程.使产妇在分娩期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正确认识分娩的自然性,掌握一些简单的分娩知识,顺利完成分娩,确保母婴安全是产科工作的重点.

    作者:高灵仙 刊期: 2005年第30期

  • 微波治疗对扩张后皮瓣血液循环的影响

    [目的]探讨微波对扩张皮瓣血液循环的影响.[方法]将40例扩张皮瓣术后病人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2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使用微波进行照射治疗.[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的组织渗出、肿胀、血液循环情况有明显好转,而且疼痛明显减轻,皮瓣血肿或出血减少.[结论]临床上结合使用微波治疗虽然不能完全替代现有的治疗方法,但可改善扩张皮瓣血液循环,减轻疼痛,促进伤口愈合,且方法简便、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罗儿雪;陈奇鸣;郑秀先;孟宏;徐俊赐;余林权 刊期: 2005年第30期

  • 肺源性心脏病肺栓塞的救治与护理

    肺栓塞(pulmonary embo lism,PE) 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国内20世纪80年代前该病的生前诊断率仅7.8%[1].大部分肺栓塞病人生前未能得到正确诊断,根据尸检报告,这一数字高达67%~79%[2].

    作者:林艾花;苏美平;夏秀丽;杨保元 刊期: 2005年第30期

  • 喉镜下留置胃管的体会

    传统的插管方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尤其是丧失吞咽功能且又有气管切开的病人,往往很难一次成功.反复插管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及感染机会,而且增加了工作量,甚至有的因得不到家属的理解而放弃插管.在临床实践中对反复插管不能成功的病人采用喉镜明视下将胃管送入胃内的方法,操作简单、实用、创伤小、成功率高.现介绍如下.

    作者:朱霞 刊期: 2005年第30期

  • 医用一次性材料引起严重过敏反应1例

    1 病例介绍病人,女,66岁,体重55 k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自述有青霉素过敏史.因子宫肌瘤拟在硬-腰联合麻醉下行经阴道子宫全切术.病人入手术室后即建立静脉通路,监测血压16.0/10.0 kPa,心率85 /min,血氧饱和度99%,麻醉成功后安置膀胱截石位,行阴道冲洗及碘伏消毒后常规铺无菌手术巾(所铺无菌敷料及手术台布均为一次性).

    作者:邓兰芹;胡立萍;姚淑霞 刊期: 2005年第30期

  •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人的整体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且病程长、预后差,若不及时治疗,可使病情加重,继发全身多系统并发症而危及生命.临床观察发现肺气肿的严重程度与病人就诊不及时、健康教育知识缺乏等因素有关系.

    作者:亢惠兰 刊期: 2005年第30期

  • 胰岛素加山莨菪碱湿敷治疗糖尿病重度褥疮的疗效初探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重度褥疮的治疗新方法.[方法]糖尿病合并重度褥疮病人38例,共计有Ⅲ期~Ⅳ期褥疮60处,根据同一病人,不同部位、面积的大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处,观察组用胰岛素加山莨菪碱局部湿敷,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治疗.[结果]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1),治愈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本组胰岛素加山莨菪碱局部湿敷用于治疗糖尿病合并重度褥疮疗效显著,是治疗糖尿病合并褥疮的较佳方法.

    作者:曹国秀;杨丽娟;王二香;杜娟;张军文;高玉梅 刊期: 2005年第30期

  • 静脉输液一次排气成功的方法探讨

    静脉输液排气时,有时会有小气泡混在液体中进入茂菲氏滴管以下,影响一次排气成功.针对该现象,护理人员经过反复试验,发现茂菲氏滴管内液面水平在1/3时[1],输液管内容易产生气泡并直接影响了一次排气成功.茂菲氏滴管内液面升高至2/3时,输液管内不容易产生气泡,可一次排气成功.

    作者:冯海霞;孔贺利 刊期: 2005年第30期

  • 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围手术期的护理

    下颌骨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肿瘤疾病,肿瘤切除术后创伤口腔的修复,是困扰临床医师的棘手问题.随着颌面整形外科的进一步发展,修复整形技术也随之完善,下颌骨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修复整形问题基本解决.但是,如何安全渡过围手术期,已成为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为此,以我院9年间收治的34例下颌骨缺损病人为例,结合临床医疗护理实践,全面探讨了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

    作者:范慧芳;胡昌碧;黄华 刊期: 2005年第30期

  • 全身麻醉术前不保留灌肠方法的探讨

    灌肠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病人清洁肠道、排便、排气、肠道供给药物或营养,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方法[1].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大量灌肠操作体会到,若将肛管插入加深,液面高度降低可使这项处置效果更佳、操作更顺利.

    作者:赵淑玲;赵淑芳;暴书平 刊期: 2005年第30期

护理研究杂志

护理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护理学会(业务) 山西省卫生厅(行政)

主办:中华护理学会山西分会;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