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东瑞;王金泉
狼疮性肾炎(LN)是我国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肾炎之一,糖皮质激素合并环磷酰胺(CTX)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案挽救了很多LN患者的生命,但部分重症LN采用传统方法治疗无效,也有些患者无法耐受CTX的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陈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是机体重要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之一,对机体血压和体液、电解质平衡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高珺;刘必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连续性血液净化(CBP)辅助治疗1 692例危重病症患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1998年1月至2007年3月间,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各科室的住院患者中,行CBP治疗的危重患者共1 692例,回顾性调查患者以下参数:(1)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原发病因;(2)CBP前病情:CBP治疗的指征、急性病理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简化的急性生理评分(SAPS)Ⅱ、发生功能障碍的器官数、并发症及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呼吸机情况等;(3)CBP技术和方法:治疗模式和剂量、血管通路、抗凝方式、滤器种类等;(4)终治疗转归:分为治愈,好转,放弃及死亡等.根据每个患者的SAPS Ⅱ评分预测患者死亡的风险. 结果:(1)1 692例患者中,男性1 088例,女性604例,年龄3.5~94(46.85±19.58)岁,中位年龄46岁,以内科疾病入院者1 107例(占65.43%),外科疾病入院者585例(占34.57%).(2)患者行CBP治疗的主要指征:氮质血症(60.46%)、少尿或无尿(39.07%)以及脏器水肿(尤其是肺水肿)或大量输液(16.13%)等.(3)CBP治疗模式以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66.55%)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27.30%)为主,血管通路以颈内静脉(64.72%)和股静脉(30.91%)置管为主,滤器以聚砜膜(78.72%)和聚丙烯腈膜(15.77%)滤器居多.抗凝方式以低分子量肝素联合枸橼酸抗凝(57.21%)或单用低分子量肝素(23.40%)为主.(4)治愈800例(47.28%),好转458例(27.07%),总有效率为74.35%,死亡340例,病死率为20.09%,低于根据SAPS Ⅱ评分预测的院内死亡概率29.53%.(5)死亡组患者中男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平均年龄更大[(55.78±21.14) vs (44.80±18.75)岁,P<0.01],50岁以上患者的比例更高(64.12% vs 42.52%,P<0.01);接受CBP治疗前的病情更危重,表现为APACHE Ⅱ评分和SAPS Ⅱ更高,合并存在低血压/休克、出血、感染/脓毒症的患者比例更高,接受血管活性药物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比例也更高,发生功能衰竭的器官数更多[(2.79±0.94) vs (2.13±0.67),P<0.01].2005年以后患者死亡率显著低于2005年之前. 结论:CBP治疗显著改善危重疾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已成为跨学科救治危重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
作者:谢红浪;季大玺;龚德华;徐斌;陶静;陈月梅;任冰;王华;刘志红;黎磊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免疫内稳状态的影响. 方法:本文为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12 例男性SAP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Con组(常规治疗组,4例)和CBP治疗组(常规治疗+CBP治疗组,8例).经72h治疗后对各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包括APACHE-Ⅱ评分及其它主要临床指标),同时在治疗0h、6h、12h、24h、48h和72h各时间点取血,动态观察SAP患者免疫内稳状态的变化,主要包括采用抗体芯片技术检测各组患者血浆细胞因子表达谱、Th1(促炎)/Th2(抗炎)细胞因子比例的变化,并观察治疗过程中单核细胞功能(HLA-DR表达)和单核细胞数目的变化. 结果:(1)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经72h治疗后,CBP组患者病情显著改善,血淀粉酶水平明显下降,肾功能恢复正常(P<0.05).而Con组患者除血淀粉酶水平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下降外,患者病情并无明显缓解,肾功能以及动脉血气等指标方面也无明显改善(P>0.05).(2)免疫内稳状态指标的比较:除IL-4外,两组患者血浆中其它各种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5).经72h治疗后,CBP组患者血IFN-γ,IL-1,IL-2和IL-5,IL-10,IL-1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6水平虽较治疗前亦降低,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水平则始终无明显变化.比值比提示经CBP治疗后SAP患者体内Th2类抗炎细胞因子IL-13、IL-10相对于Th1类促炎细胞因子IL-1、TNF-α水平下降显著.而且,经CBP治疗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HLA-DR表达和单核细胞数目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 结论:CBP治疗除能快速有效改善SAP患者病情,纠正体内酸碱紊乱、清除体内代谢毒素外,还能清除体内过多生成的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改善患者单核细胞抗原呈递能力,重建机体免疫系统内环境稳态,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疗法.经CBP治疗后SAP患者体内Th2类抗炎细胞因子IL-13、IL-10相对于Th1类促炎细胞因子IL-1、TNF-α水平下降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体内的免疫抑制状态.
作者:张鹏;刘志红;陈朝红;李维勤;季大玺;黎介寿;黎磊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肾静脉血栓(renal vein thrombosis, RVT)是指肾静脉主干和(或)分支内血栓形成,导致肾静脉部分或全部阻塞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是肾病综合征(NS)常见并发症之一.
作者:张炯;吴燕;胡伟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不同含钙离子浓度的腹膜透析液对腹膜透析(PD)患者钙、磷代谢的影响. 方法:将74例终末期肾衰行PD治疗患者分为三组.组1:采用标准腹膜透析液(Baxter PD2,SCD)治疗,并口服碳酸钙;组 2:采用SCD,但不服碳酸钙;组3:采用低钙透析液(Baxter PD4,LCD,钙离子浓度1.25 mmol/L),并服碳酸钙.入组筛选时,血钙、血磷均在正常范围者进入组2,其余患者随机进入组1和组3.透析液剂量为1 000 ml/d的整数倍,碳酸钙片剂量为2.25 g/d.每3个月进行一次临床随访,评估血钙、血磷和甲状旁腺素(iPTH)变化情况.部分组1、组3患者还在随访基线和研究终点时检测iPTH值.三组患者随访时间均>12个月,选取0~12个月为观察范围. 结果:随访基线三组患者基本临床特点无差别.三组患者腹膜平衡试验状态多以高平均、低平均转运两型为主.血钙变化情况:随访基线三组患者血钙水平相当,观察终点组1患者血钙水平较前明显上升[(2.49±0.31) vs(2.10±0.26)mmol/L,P<0.01];组2、组3患者血钙相对平稳;三组患者在观察终点低钙血症发生率相当(6.5%,8.3%,3.2%,组间比较P>0.05).血磷变化情况:随访基线组1和组3患者血磷水平明显高于组2患者,观察终点时,组3血磷水平下降为明显,与基础值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1.41±0.51) vs(1.82±0.48)mmol/L,P<0.05];组1患者血磷仅轻度下降,组2患者血磷水平反而上升;观察终点,组3患者高磷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前两组(P<0.05).钙磷乘积变化情况:随访基线组1和组3两组患者钙磷乘积水平>40mg2/dl2,观察终点,组1和组2组患者钙磷代谢乘积均不同程度升高,组3患者钙磷乘积下降,且明显低于组1[(36.91±10.76) vs(51.80±11.27)mg2/dl2,P<0.01],也低于组2,但无统计学差异.iPTH变化情况:随访基线,组1患者iPTH水平高于组3患者,治疗后,前组数值明显下降,而后组相对稳定;两组iPTH数值在随访基线和观察终点时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不同含钙浓度腹膜透析液对机体钙磷代谢的影响是不同的,使用碳酸钙片可以预防和纠正高磷血症的发生;采用低钙透析液治疗,能有效防止高钙血症,降低钙磷乘积,并不会增加低钙血症发生的风险,碳酸钙可长期大剂量应用.
作者:张炯;俞雨生;胡伟新;王金泉;刘志红;黎磊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超高通透性滤器是指截流分子量超过60 kD的合成膜滤器,采用超高通透性滤器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治疗是脓毒症患者辅助治疗的新方法,主要通过增加滤器膜的孔径,增加滤器的截流分子量,以清除更多炎症介质.
作者:陶静;季大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Ⅳ型狼疮性肾炎(LN)伴肾间质血管血栓性微血管病变(TMA)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 方法:33例在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住院、经肾活检诊断为Ⅳ型LN(参照2003年ISN/RPS分型方案)伴肾间质血管TMA病变的患者,女性27例,男性6例,平均年龄(31.8±10.9)岁,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肾脏表现、肾外脏器受累、免疫学异常及病理特征)及预后特征(近期疗效、远期人、肾存活率及终末期肾衰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1)27例(81.8%)入院即表现为肾功能不全[SCr(274.0±176.8) μmol/L],其中14例(42.4%)需要肾脏替代治疗.高血压、肾病范围蛋白尿、肉眼血尿的比例分别为93.9%、57.6%和24.2%. (2)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HA)比例为60.6%,神经系统损害、心、肺受累及浆膜腔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8.1%、36.3%、15.1%和66.7%. (3)血清ANA、抗ds-DNA及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0.9%,75.8%和33.3%.96.9%和 42.4%的患者伴有低C3及C4血症.(4)肾活检病理分型Ⅳ(G)型25例(75.8%)、Ⅳ+Ⅴ型7例(21.2%)、Ⅳ(S)型1例(3.0%).袢坏死、Fribin阳性的袢内血栓及新月体比例分别为:51.5%,69.7%和60.6%.20例(60.7%)肾间质小动脉有血栓形成.中-重度小管-间质慢性化损害者达78.8%.(5)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3月(1~101月),6例(42.9%)摆脱肾脏替代治疗,6月及12月治疗有反应率分别为38.9%和55.2%.死亡3例(感染、不明死因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各1例),10例(38.5%)进展为终末期肾衰.患者1年、3年、5年人生存率分别为96.2%,69.2%和69.2%;肾存活率分别为:62.3%,62.3%和46.7%. 结论:伴TMA的Ⅳ型LN患者肾脏损害严重,部分患者可无典型MHA表现,肾小球病理类型以Ⅳ(G)和Ⅳ+Ⅴ型多见,Ⅳ(S)型少见,患者预后差.应加强LN伴TMA的早期诊断,探索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王静;胡伟新;陈惠萍;谢红浪;章海涛;孙海鸥;刘春蓓;刘志红;黎磊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缺血性心脏病、充血性心衰(CHF)、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统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是影响透析患者远期生存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俞雨生;王金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马兜铃酸(AA)损伤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急性肾损伤标志物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肾损伤因子(Kim-1)的表达、分泌特点,并对其在AA肾毒性损伤中的意义进行探讨. 方法:采用20 μg/ml AA作用于体外培养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通过RT-PCR和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Ngal、Kim-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Ngal、Kim-1的分泌,底物显色法监测培养上清中N-乙酰-β-葡萄糖苷酶(NAG)的释放,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周期改变和凋亡情况. 结果:AA处理HK2细胞6~12 h内,Ngal基因呈一过性表达增加,而Kim-1基因在处理24~48h内持续高水平表达.培养上清中Ngal、Kim-1和NAG的分泌呈不同变化规律:给药12h出现Ngal的一过性分泌高峰;Kim-1的分泌高峰出现在24h并持续48h;NAG的分泌在12 h后开始增加,并持续增加至48 h.诱导Ngal、Kim-1表达和诱导细胞凋亡的AA有效剂量不同.诱导Ngal和Kim-1显著分泌的AA剂量仅引起少量细胞凋亡;而引起大量细胞凋亡的AA剂量不能诱导Ngal和Kim-1分泌. 结论:AA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伴有Ngal和Kim-1的异常表达和分泌.Ngal是AA损伤早期一过性表达和分泌的分子,而Kim-1和NAG则在损伤过程中呈持续分泌,因此对于临床监测AA所致肾小管损伤具有重要意义.Ngal和Kim-1在AA所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中的异常表达,为进一步阐明AA肾毒性机制以及临床上早期发现马兜铃酸肾病提供了新的指标.
作者:孙骅;刘志红;王生余;秦卫松;陈朝红;黎磊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20世纪50年代肾上腺皮质激素被引用到狼疮性肾炎(LN)的治疗,开启了这一严重疾病免疫抑制治疗的先河,在随后的半个世纪中,在经历了大剂量激素加口服细胞毒药物及甲基泼尼松龙冲击等一系列治疗方案的尝试以后,环磷酰胺(CTX)冲击疗法的五年存活率在Ⅳ型LN达到了83%(Austin 1986),从而取代了其它的治疗手段,成为治疗LN的一项经典措施.
作者:黎磊石;刘志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1969年Patel和Terasaki发现交叉配型(cross-match,CMX)阳性者肾移植效果差,并将CMX应用于临床,作为供肾和受者之间互相选择的依据,移植成功率明显提高,排斥反应发生率降低.
作者:程东瑞;王金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各种肾脏疾病的晚期产生的尿毒症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研究各种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成为众多学者所关注的课题.
作者:吴小玮;何娅妮 刊期: 2007年第04期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 lymphocyte stimulator,BLyS,又称BAFF,TALL-1,THANK,zTNF4)是1999年发现的肿瘤坏死因子(TNF)超家族的第13位成员,是B细胞激活的共刺激因子,也是B细胞存活关键因子,在体液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边琪;胡伟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葡萄球菌蛋白A免疫吸附(IA)联合霉酚酸酯(MMF)疗法对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血管炎血清ANCA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 方法:6例ANCA相关血管炎伴活动性肾血管炎患者(男、女各3例,年龄19~60岁)临床均为微型多血管炎,ANCA均为MPO-ANCA,治疗前BVAS评分15~22分,均有肾功能不全[SCr (354.6±296.1) μmol/L,其中需即时透析1例],肾脏病理新月体比例(51.0±27.1)%.采用甲基泼尼松龙静脉冲击联合葡萄球菌蛋白A行IA治疗(IA隔日1次,每次吸附血浆4.5 L,共3~10次).IA结束后口服泼尼松及霉酚酸酯(1.5 g/d).观察IA过程中ANCA水平及病情变化,IA后MMF治疗过程中血管炎活动性(BVAS评分)、肾功能与尿检变化. 结果:首次IA后1例血清ANCA转阴,其余5例ANCA下降37.2%~70.4%[平均(52.6±14.0)%].3次IA后ANCA水平下降67.8%~91.5%[平均(81.8±10.0)%],吸附结束后ANCA下降至基础值(9.6±6.3)%,5例治疗前无需透析患者SCr均降至(206.9±106.1) μmol/L,其中1例降至正常,1例治疗前需透析患者治疗后摆脱透析(SCr由929.1 μmol/L降至363.3 μmol/L).IA后MMF治疗随访3~12月,3例缓解,2例稳定,1例死亡.不良反应:IA治疗过程中1例发生低血压1次,随访中各有1例发生带状疱疹和口角疱疹,1例随访3月并发严重肺部感染死亡. 结论:葡萄球菌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能快速、有效降低血清ANCA水平,抑制血管炎活动性,改善肾功能,但IA后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预防感染.
作者:梅洁卉;胡伟新;季大玺;刘春蓓;李世军;谢红浪;刘志红;黎磊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调控klotho基因表达的机制,探讨缬沙坦(valsartan)对其调控作用的影响. 方法:将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与干预药物共培养.(1)按AngⅡ浓度梯度0(对照组)、10-9、10-8、10-7、10-6、10-5mol/L和时间梯度0(对照组)、3、6、12和24 h分组培养,用RT-PCR检测klotho mRNA的表达水平.(2)按Valsartan浓度梯度0(对照组)、10-9、10-7、10-5和10-3mol/L分组培养,RT-PCR检测klotho mRNA的表达.(3)设对照组、AngⅡ(10-7mol/L)组、AngⅡ(10-7mol/L)+Valsartan(10-5mol/L)组和Valsartan(10-5mol/L)组,用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klotho mRNA和蛋白表达. 结果: (1)AngⅡ对klotho mRNA表达呈量效抑制关系,但在时效关系上,klotho在3 h点被AngⅡ抑制(P<0.05),6~12 h klotho mRNA表达量逐渐增加,而24 h后klotho mRNA表达减少,呈明显抑制状态(P<0.05).(2)不同浓度Valsartan对klotho mRNA的表达无显著影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AngⅡ可明显抑制klotho表达(P<0.05),给予Valsartan阻断AngⅡ作用后,klotho表达增高(P<0.05),而Valsartan本身对klotho表达无影响(P>0.05). 结论:AngⅡ对klotho基因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Valsartan可拮抗AngⅡ对klotho基因的抑制作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是AngⅡ调控klotho基因表达的关键环节.
作者:周巧玲;林书典;彭卫生;敖翔;武蓉;成小苗;汤天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异基因骨髓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BMT/HSCT,统称BMT)已作为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诱导移植器官免疫耐受的重要手段.
作者:王慧;周佩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