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肾病的非血液净化治疗

王力宁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 非血液净化治疗
摘要:糖尿病肾病(DN)由高血糖引起糖代谢异常而发生、发展的慢性肾脏疾病.病理组织学改变主要为肾小球基膜增厚和系膜基质增加.临床分期目前多采用Mogensen对1型DN的分期,由于2型DN临床特点与1型DN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多数学者认为Mogensen DN分期也适用于2型DN.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相关文献
  • 肾小球肾炎肾组织megsin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观察megsin在肾小球肾炎患者肾小球内表达及其特点,对原发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IgAN)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LN)进行研究.方法:应用针对人类megsin的多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活检组织中肾小球内megsin的表达,其中IgAN 10例、LN20例,并采用半定量方法与正常肾组织和轻微病变性肾病进行比较.结果:正常肾组织和轻微病变性肾病均可表达一定量的megsin,而在IgAN和LN的肾小球内megsin均表达明显增加.megsin仅表达于肾小球系膜区域,小管间质未见表达.在IgAN系膜增生性病变中megsin表达量较硬化性病变明显增多(P<0.05).而在LN肾小球megsin的表达量虽较正常肾组织和轻微病变型肾病显著增多,但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IgAN相比较,其表达量少,即使在LNⅣ型时.结论:megsin在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均有一定的表达,并在其疾病进程中以及肾小球系膜功能调节中起一定作用,但在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中megsin的表达调节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

    作者:陈楠;王伟铭;俞海瑾;李娅;张韶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纤维连接蛋白肾小球病

    纤维连接蛋白肾小球病,也称纤维连接蛋白沉积肾小球病(glomerulopathy with fibronectin deposits,GFND),是近年来才被认识的一种遗传性肾小球病,其发病较为罕见.据不完全统计,自1980年以来,全世界共报道了约13个家系,患者总数约48人[1~10].

    作者:石岩;丁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观察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患者CD4+、CD8+T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了解其与病情进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监测12例肾移植术后发生CMV感染并发ARDS的患者T细胞亚群的变化,分别测定其发生ARDS时、治疗7天、14天以及好转出院时的外周血CD4+、CD8+T细胞计数和比值,取术后2个月时无急性排斥和感染时的结果作为感染前对照.结果:12例患者,存活7例,死亡5例,发生ARDS时CD4+、CD8+T细胞计数及比值较感染前显著降低,随着病程进展,存活组患者CD4+、CD8+T细胞计数在治疗7天、14天和治疗好转加用免疫抑制剂前不断升高,且均显著高于ARDS发生时,CD4+/CD8+比值也不断升高,治疗14天时的比值显著高于ARDS发生时.死亡组患者的CD4+、CD8+T细胞计数则呈下降趋势,治疗7天、14天时的CD4+T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存活组,CD4+/CD8+比值也保持较低水平.结论:在肾移植术后CMV感染并发ARDS患者中,CD4+、CD8+计数及其比值的变化与病情危重程度和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作为判断病情变化和临床转归的预测指标.上述指标升高表示病情好转,预后较好,而上述指标持续下降或者保持很低水平则表示机体免疫力极其低下,病情危重,预后不良.

    作者:孙启全;季曙明;唐政;陈劲松;沙国柱;殷立平;尹广;刘志红;黎磊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氨氯地平和培哚普利预防放射造影剂肾毒性前瞻随机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培哚普利和氨氯地平对放射造影剂肾毒性的保护作用,并探讨一氧化氮(NO)在造影剂肾毒性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297例静脉肾盂造影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即氨氯地平组、培哚普利组和对照组.注射76%泛影葡胺前1h,双盲法随机分别单次获得氨氯地平(5mg)、培哚普利(4mg)或安慰剂,造影前24h和造影后48h抽血检测血清肌酐(SCr),并检测造影前后24h尿中NO,白蛋白,N-乙酰基-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及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造影后48h SCr较基础值增高25%或44.2 μmol/L定义为造影剂肾毒性.结果:安慰剂组患者尿中白蛋白、RBP、NAG水平显著升高(P<0.05),NO水平显著降低(P<0.05);造影后48h SCr水平增高(P<0.05).培哚普利组SCr、尿中NO、白蛋白、NAG和RBP的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氨氯地平组SCr、尿NO和RBP的水平亦无明显变化(P>0.05).但尿NAG水平增高(P<0.05).氨氯地平和培哚普利组尿RBP水平和造影剂肾毒性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患者造影前口服单剂量氨氯地平或者培哚普利对造影剂肾毒性有一定预防作用,NO可能在造影剂肾毒性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段绍斌;周晓蓉;彭佑铭;刘伏友;陈愔音;卓莉;李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足细胞损伤及其应答

    脏层上皮细胞即足细胞是位于肾小球基膜(GBM)外侧的一种终末期分化细胞,其构成了避免机体蛋白丢失的后一道屏障,所以足细胞损伤必然伴随大量蛋白尿.

    作者:张波;郭啸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诊断

    动脉粥样硬化是肾血管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局限于肾动脉者约占15%~20%,而更多的是伴随冠心病发生,因而临床症状隐匿,常被漏诊或误诊.

    作者:房艳辉;王庆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糖尿病肾病的防治策略和临床药物治疗

    糖尿病(DM)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引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组代谢异常综合征.糖尿病肾病(DN)作为DM的主要并发症,所占比例已达15%.DN不仅是西方国家导致终未期肾病(ESRD)的主要原因,预测也将成为发展中国家ES-RD的主要病因.因此,有效防治DN的发生和发展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作者:黄颂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糖尿病肾病的非血液净化治疗

    糖尿病肾病(DN)由高血糖引起糖代谢异常而发生、发展的慢性肾脏疾病.病理组织学改变主要为肾小球基膜增厚和系膜基质增加.临床分期目前多采用Mogensen对1型DN的分期,由于2型DN临床特点与1型DN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多数学者认为Mogensen DN分期也适用于2型DN.

    作者:王力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特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病理分型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ar sclerosis,FSGS)是一病理学诊断名词,FSGS表现为肾小球硬化性病变仅累及部分(局灶)肾小球,或受累的肾小球只有部分袢(节段)发生病变.

    作者:曾彩虹;刘志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蛋白质组研究在肾脏病领域的应用

    基因组载有生物体的全部遗传信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是人类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标志着生命科学已由研究结构基因组进展至功能基因组时代[1].

    作者:李娅;陈楠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秋水仙碱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细胞表型改变的影响

    目的:明确细胞表型改变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秋水仙碱对细胞表型改变的影响.方法:通过经典的单侧输尿管梗阻(UUO)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利用RT-PCR和免疫组化法分别观察模型组、秋水仙碱治疗组实验第3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肾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RNA和蛋白表达、分布规律.结果:①UUO后肾皮质α-SMA mRNA表达于实验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分别上调2.1倍(25.1±3.6 vs11.9±31.7)、3.9倍(46.4±3.0 vs 12.0±1.8)、4.4倍(53.1±2.9 vs 12.1±2.1)和3.7倍(47.5±3.1 vs 12.8±1.5);α-SMA肾间质阳性表达指数进行性增加,分别为:19.9±2.6、32.6±3.1、54.8±4.4、63.5±4.6(模型组组间比较,F=113.3,P<0.001).秋水仙碱治疗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肾皮质仅微弱表达α-SMA,其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极显著低于同期模型组(P<0.001).②正常肾组织仅在肾间质血管壁见α-SMA表达,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以及肾小球均未见表达.第7天开始肾小管上皮细胞见α-SMA明显表达并进行性加重.模型组皮质肾小管α-SMA阳性细胞数第7、14、21天分别为:(12.5±2.1)个/HP、(58.9±4.6)个/HP、(67.3±4.5)个/HP.秋水仙碱治疗后无论肾小管α-SMA阳性细胞数还是间质α-SMA阳性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同期模型组(P均小于0.01).结论:①UUO大鼠纤维化过程中肾脏细胞发生了广泛表型改变.②秋水仙碱对UUO纤维化时细胞表型改变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作者:黄文彦;孙骅;潘晓勤;费莉;郭梅;张爱华;吴元俊;黄松明;陈荣华;姜新猷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肾移植急性排斥患者肾组织C4d的沉积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肾组织C4d的沉积在诊断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AR)、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选择66例肾移植AR患者,其中急性间质性排斥(AIR)30例,急性血管性排斥(AVR)36例,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肾组织中C4d的沉积,并与临床表现、移植肾组织病理改变及治疗和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①正常肾组织肾小管周毛细血管无C4d的沉积.AVR患者肾小管周毛细血管C4d沉积的阳性率明显高于AIR患者(56%vs 6.7%,P<0.01).②在C4d阳性AVR患者中,女性患者明显高于C4d阴性患者(P<0.05).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升高的发生率,C4d阳性患者也明显高于阴性者(45% vs 1.2%,P<0.05).③AVR患者C4d阳性者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46%vs13%,P<0.05)和移植肾失功的发生率(35%vs6.3%,P<0.05)均明显高于C4d阴性者.④4例C4d阳性AVR患者在接受抗排斥治疗后,有3例患者肾功能恢复正常,重复肾活检显示肾组织C4d沉积亦随之消失.结论:移植肾组织C4d沉积的发生与排斥反应的类型有关,体液免疫反应亢进者发生率高.存在致排斥发生高危因素者发生率高.AR伴肾组织C4d沉积者预后不佳.积极有效的治疗能在逆转病情的同时,使肾组织C4d的沉积随之消失.移植肾组织C4d检测对于提高排斥反应的诊断水平,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志红;陈书芬;陈朝红;曾彩虹;周虹;陈劲松;唐政;黎磊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Zucker肥胖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AP-1活性的变化

    目的:研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对体外培养的Zucker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GMC)中核转录因子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1,AP-1)活化的影响,以及观察Ox-LDL诱导的AP-1活性的变化与Zucker大鼠鼠龄以及基因型的相关性.方法:①采用Zucker肥胖大鼠(3月龄和10月龄)及Zucker瘦型大鼠(3月龄和10月龄)的4种GMC株(O3m,O10m,L3m,L10m)进行传代培养.②利用凝胶迁移率实验(EMSA)和超迁移率实验检测不同浓度及不同时相Ox-LDL对Zucker大鼠GMC AP-1活性的影响,以及AP-1二聚体中c-jun和c-fos成分的变化.结果:①经Ox-LDL诱导后,4个组GMC内AP-1活性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强(F=177.84,P<0.01);②随着Ox-LDL刺激浓度增加和时间的延长,GMC内AP-1活性相应增强,50 mg/L的Ox-LDL刺激8h时,AP-1活性强度达高峰;③Ox-LDL主要激活AP-1二聚体成分中的c-jun;④O10m组AP-1的活性显著高于O3m组(P<0.01),L10m组AP-1的活性显著高于L3m组(P<0.01),O10m组显著高于L10m组(P<0.01),O3m组显著高于L3m组(P<0.01).结论:Ox-LDL可诱导Zucker大鼠GMC内AP-1活化,其活化方式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活化强度与大鼠的基因型及鼠龄密切相关;Ox-LDL对肥胖型、老龄大鼠GMC中AP-1的激活作用更为明显.

    作者:甘卫华;丁桂霞;陈荣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患者全身代谢异常之肾脏损伤,在其治疗中我们强调一体化综合治疗的原则.DN的防治措施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严格控制高血糖;控制高血压;纠正脂代谢紊乱;逆转胰岛素抵抗(IR);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和积极治疗并发症.

    作者:刘志红;黎磊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脓毒症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及脓毒症(sepsis)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12例SIRS患者原发病均为急性重症胰腺炎,其中5例有明确的感染证据(sepsis组),5例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3例伴失血性休克.患者均行CBP治疗72h,在治疗0,2,12,24,48,72h时留取血样10ml.ELISA法检测患者循环中E-selectin、血栓调节蛋白(sTM)水平.二室弥散系统检测内皮细胞通透性,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系统和Fluo-3/AM荧光探针标记技术,测定内皮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结果:CBP治疗前sepsis患者E-选择素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148.1±110.6)μg/L vs(51.5±15.1)μg/L,P<0.05],出现ARDS并发症的患者上升趋势更为明显[(189.4±94.2)μg/L,P<0.01],无感染的SIRS患者也有增高的趋势[(108.2±100.3)μg/L],但没有达到统计学差异.经过CBP治疗,各组患者E-选择素水平均明显下降.出现休克并发症的患者sTM水平明显升高[(13.3±4.4)μg/L vs(5.2±3.0)μg/L,P<0.01],而其他患者,如ARDS患者中均未有sTM水平的升高.休克患者经过CBP治疗可明显降低循环中sTM水平(7.2±1.7 μg/L).SIRS/sepsis患者血清可明显增加体外培养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内皮细胞钙内流,CBP治疗后,患者血清对内皮细胞通透性和[Ca2+]i的影响逐步减小.结论:SIRS/sepsis患者内皮细胞功能明显异常,出现ARDS和休克并发症的患者内皮细胞损伤较重.CBP治疗可清除血液中激活/损伤内皮细胞的成分,改善患者内皮细胞功能,循环中E-选择素和TM水平显著下降,患者血清对内皮细胞通透性和[Ca2+]i的影响逐步减小.CBP治疗的上述机制在协助重建SIRS/sepsis患者免疫内稳状态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陈朝红;刘志红;余晨;季大玺;黎磊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血液透析患者慢性低血压的发病机制

    显著的低血压是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主要的心血管并发症之一.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低血压目前有以下两种类型.

    作者:戎殳;叶朝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普乐可复血药浓度与肝药酶P450 3AP1和多药耐药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普乐可复血药浓度的个体间差异与其在体内吸收、代谢相关基因肝药酶P450 3AP1(CYP3AP1)和多药耐药基因1(MDR1)多态性的关系.方法:观察41例口服普乐可复治疗的狼疮或膜性肾病患者的体重、普乐可复剂量、普乐可复全血谷浓度,并利用PCR-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的方法检测患者CYP 3AP1基因-44位A/G和MDR1基因3435位C/T多态性,分析浓度/剂量比与基因型的关系.结果:CYP 3AP1基因为AA型患者的血药浓度明显高于AG或GG型(151.3±93.4,n=21 vs 69.2±39.4,n=20,P<0.001),MDR1基因为CC型患者的血药浓度明显低于CT或TT型(73.7±38.2,n=12 vs 126.8±91.3,n=29,P<0.05).结论:CYP 3AP1和MDR1基因多态性与普乐可复的血药浓度显著相关.根据上述基因不同基因型药物代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剂量调整,或在用药前通过检测基因型更合理地选择患者,有助于提高普乐可复的疗效,减少其副作用.

    作者:张鑫;刘志红;郑敬民;陈朝红;陈强;牛建英;黎磊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肾小球白介素-10基因表达的检测及其在狼疮性肾炎分子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患者肾活检组织切片中肾小球IL-10 mRNA表达与临床病理的联系,及其在LN分子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20例病理证实的Ⅳ型LN患者,运用激光微分离系统分离其肾活检组织切片中的肾小球,提取总RNA,用荧光定量PCR检测IL-10 mRNA的表达.结果:12例患者的肾小球中检测到IL-10mRNA表达.肾小球IL-10 CT比值与尿IL-10水平、血IgG水平和肾小球CD68平均计数呈显著正相关,与血C3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应用激光微分离技术精确获取肾小球检测基因表达,发现肾小球IL-10 mRNA表达与Ⅳ型LN患者的免疫损伤表现及肾小球病理改变特点显著关联.肾小球原位IL-10 mRNA表达的检测为判断LN患者病情,指导治疗提供了新的组织学分子标志.

    作者:朱丽晶;刘志红;陈朝红;陈欣;余晨;吴义超;张鑫;黎磊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移植肾纤维化的分子病理研究

    在过去20年中,尸体肾移植1年存活率已超过80%,亲属活体肾移植存活率达90%~95%.但远期存活率却无显著提高,约50%的移植肾短期内会出现肾功能减退,在术后的10年中需行透析或再次肾移植治疗[1,2].

    作者:贾瑞鹏;季曙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Nephrin,podocin及α-actinin在小鼠肾小球足细胞系的表达与分布

    目的:探讨nephrin,podocin及α-actinin在小鼠肾小球足细胞系(MPC5)的表达与分布,为进一步研究上述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建立稳定的实验平台.方法:培养小鼠MPC5,以γ-干扰素诱导在33℃传代增生,继而在37℃培养两周使细胞分化成熟以用于实验研究.相差显微镜观察足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染色观察nephrin,podocin,α-actinin及WT1在足细胞的分布;RT-PCR检测足细胞nephrin,podocin及α-actinin-4的mRNA;免疫蛋白印迹检测nephrin,podocin,α-actinin及WT1蛋白.结果:成熟足细胞呈星形且有突起形成.免疫荧光及免疫蛋白印迹显示足细胞特异性的表达WTl分子.免疫荧光染色可见nephrin和podocin在足细胞内均呈线状分布于胞膜表面,α-actinin呈细丝状分布于胞质内及伸出的突起中.在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均检测到nephrin,podocin和α-actinin-4表达,其蛋白大小分别为180 KDa,45 KDa和100 KDa.结论:首次在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证实了小鼠MPC5能够表达nephrin,podocin及α-actinin,为进一步研究这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范青锋;丁洁;张敬京;管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金陵医院肾脏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