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流行性出血热相关的肾损害

陈惠萍;陈欣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 肾损害, 急性肾功能衰竭
摘要:1 病例摘要 患者23岁,男性,无诱因少尿5日,2002-02-05入院.入院前1周出现鼻塞、乏力、不适, 测体温正常.5天前自觉尿量减少,每日尿量不足100 ml,约持续4天,同时伴颜面部浮肿 ,腰部持续性钝痛.精神萎软,时有恶心、呕吐、夜不能寐.第5天尿量略有增加(200 ml 左右).当地医院查SCr1 321 μmol/L,尿蛋白4+,红细胞5~8/HP,白细胞3 ~5/HP.入院前未测过血压.病程中无发热、面红、皮疹、肉眼血尿,无咳嗽、咯血、关节痛、腹痛、黑便.个人史:居住工厂宿舍,卫生条件较差,鼠、蚊、蝇、虫较多.既往史及家庭史无特殊.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切取供肾的新进展

    肾移植是大部分尿毒症患者选择的佳治疗方法之一.随着移植免疫学和药理学的深入研究 ,肾移植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移植数量也进一步增加.但尸体供肾供不应求始终存在,并越来越明显.美国器官分配网络中心(UNOS)统计数据表明,1988年至1997年等待肾移植的患者从13 943人增至38 511人,而同期的尸体肾移植数增长仅为8%,从7 308例增至7 758例.

    作者:殷立平;王庆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流行性出血热相关的肾损害

    1 病例摘要 患者23岁,男性,无诱因少尿5日,2002-02-05入院.入院前1周出现鼻塞、乏力、不适, 测体温正常.5天前自觉尿量减少,每日尿量不足100 ml,约持续4天,同时伴颜面部浮肿 ,腰部持续性钝痛.精神萎软,时有恶心、呕吐、夜不能寐.第5天尿量略有增加(200 ml 左右).当地医院查SCr1 321 μmol/L,尿蛋白4+,红细胞5~8/HP,白细胞3 ~5/HP.入院前未测过血压.病程中无发热、面红、皮疹、肉眼血尿,无咳嗽、咯血、关节痛、腹痛、黑便.个人史:居住工厂宿舍,卫生条件较差,鼠、蚊、蝇、虫较多.既往史及家庭史无特殊.

    作者:陈惠萍;陈欣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食物中毒诱发急性肾功能衰竭10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食物中毒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临床特点. 方法:对100例食物中毒致AR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 结果:100例食物中毒致ARF病例中,毒蕈中毒71例、鱼胆中毒29例 .其中以农民居多(64例).ARF临床表现为少尿型97例,非少尿型3例.患者就诊时平均血清尿素氮为(28.9±11.4) mmol/L、平均血清肌酐为(132 8.5±470.3) μmol/L,伴肝功能损害69例(以鱼胆中毒者发生率高) .高钾血症13例、低钾血症37例(少尿期26例、多尿期11例).痊愈79例、好转 18例,未愈3例(自动出院),早期洗胃和及时的透析治疗有助于食物中毒性ARF的恢复.食物中毒患者的治愈率较败血症及感染休克所致的ARF患者明显升高( P<0.005). 结论:引起四川地区食物中毒ARF 的主要食物是毒蕈及鱼胆.临床表现为少尿型ARF及肝毒性ARF,恢复较快 ,预后相对较好.在农村普及食物中毒的卫生知识是预防ARF的关键.

    作者:周树录;杨秀川;王莉;何强;王志静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浅谈激素在尸体肾移植中的使用

    皮质类固醇(激素)在尸体肾移植中,预防排斥反应已有多年历史. 随着新的免疫抑制药物的不断问世,三联药物的治疗亦不断更新,作为三联组成除激素以外的两种药物均有替代,唯有激素还作为固定成分被使用.由于激素的副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放弃激素的治疗进行了探索,而且有临床验证是可行的.从减少药物副作用来看,当然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玉海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独特型多肽主动免疫对自发性自身免疫小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目的:既往的动物研究发现一组致病性的自身抗体IdLNF1,其表达与(SWR×NZB)F1(SNF1)的狼疮性肾炎(LN)发病有关.特异性T细胞参与了对这种抗体的识别和介导作用.来自于某一I dLNF1重链可变区的独特型多肽片段62-73(aa62-73)也具有体外刺激这种特异性T细胞增生的作用.如果给予动物aa62-73免疫治疗,有可能改变SNF 1的LN发病进程. 方法:我们对尚未患LN的SNF1 ,MRL/+,NZB/NZW小鼠进行aa62-73注射免疫.用来自于抗疟抗体重链可变区的多肽片段Mal作对照.并观察不同种系和不同年龄SNF1经治小鼠肾脏病理的改变 . 结果:治疗组小鼠24周时肾脏病理损害明显低于对照组.于14周起SNF1治疗组的肾脏损害也明显低于对照. 结论:来自于自身抗体的独特型多肽片段对自发性自身免疫病小鼠的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并揭示由此产生新的治疗SLE方法.

    作者:姜枫;Matthew Stoll;Jerrie Gavalchin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枸橼酸抗凝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枸橼酸置换液用于解决高危出血倾向急性肾衰患者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的抗凝问题. 方法:选择高危出血倾向急性肾衰患者10例,行CVVH治疗,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置换液输入速度2 000 ml/h,血流量200 ml/m in;B组患者置换液输入速度4 000 ml/h,血流量250 ml/min.两组患者所用枸橼酸置换液不含钙及镁离子,枸橼酸根浓度分别为13.3 mmol/L和 7 mmol/L,同时通过外周静脉补充钙(A组:4 mmol/h,B组:5.5 mmo l/h)及镁离子(A组:1.3 mmol/h,B组:2.4 mmol/h).监测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中全血活化凝血时间(WBACT)、血清总钙、离子钙水平及酸碱变化,滤器使用时间,治疗中不良反应. 结果:10例患者共行CVVH治疗 37次,总治疗时间334.3 h.治疗前后及治疗中血清总钙、离子钙没有大幅度变化 ,置换液输入前WBACT无明显变化,置换液输入后WBACT明显延长,A组比B组更明显(P =0.01).治疗后患者碱剩余(BE)及pH无大幅度上升,无碱中毒出现.平均滤器使用时间达[42.99±9.12(30.5~67.6)] h.无出血并发症,无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枸橼酸置换液在CVVH治疗过程中可取得良好局部抗凝效果,对患者全身凝血状态无明显影响,不加重全身出血倾向,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季大玺;龚德华;谢红浪;徐斌;刘芸;黎磊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肾组织核心蛋白聚糖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1)及核心蛋白聚糖(DCN)表达与肾间质纤维化之间的关系,及α- 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在肾脏疾病中的变化. 方法:收集30例不同肾脏病肾活检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TGF-β1及DCN在肾间质内的表达,以及α-SMA和CD 68的表达.并分析它们的表达与肾间质纤维化之间的关系. 结果:肾间质病变严重程度与血清肌酐、肾内TGF-β1和DCN表达程度成正相关,与内生肌酐清除率成负相关.肾间质浸润的巨噬细胞主要见于间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的部位及纤维化间质和病变肾小球周围;α-SMA表达可见于血管壁、纤维化间质、增厚的肾小球囊壁或病变肾小球周围以及变性萎缩的肾小管管周,它们的表达与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 结论:随着肾间质纤维化程度的加重,DCN和 TGF-β1的表达逐渐增加,同时伴有间质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和间质细胞的激活,参与肾间质纤维化的进程.

    作者:王伟铭;陈楠;董德长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预防尸体肾移植排斥反应三联药物治疗中对使用激素的看法

    1920年尸肾移植使用免疫抑制主要靠激素和全身放疗.1960年出现硫唑嘌呤(Aza),激素和Aza(旧二联)成为当时常规用药.1980年环孢霉素A(CsA) 的应用,CsA+Aza+强的松(Pred)(旧三联)用药,对提高尸肾移植近期的成功率取得可喜的效果,促进尸体肾移植广泛的开展,成为尿毒症治疗的首选方法.

    作者:郑克立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IL-10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是影响术后效果的主要因素,一般发生在术后初3个月内,发生率约30%~50% [1].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多属细胞免疫应答,但体液免疫也有较大的作用.IL-10可以抑制细胞免疫反应,但对B细胞功能有促进作用,能增强体液免疫应答 [2].近年来国外研究显示,IL-10基因启动子-1082位多态性可以调节细胞因子产生.本实验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IL-10基因启动子多态性,探讨其同细胞因子产生水平及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作者:杨蕾;刘永锋;崔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内皮素受体、内皮素受体拮抗剂与肾脏疾病的关系

    内皮素(endothel in,ET)是Yanagisawa等[1]于1988年从猪动脉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分离出的一种小分子生物活性多肽,是目前已知体内作用强和作用时间持久的缩血管物质,除此之外,ET还是一个强大的炎症介质,在许多炎症反应中起了重要作用[2] .现在,越来越多证据显示ET在生理及病理情况下对肾脏均有强大作用.由于ET具有亲水性 ,不能跨过细胞膜,所以只能通过与细胞膜上特异受体结合而发挥效应[3],而ET 受体拮抗剂却可阻断此效应.本文现拟主要对ET、ET受体拮抗剂在肾脏疾病非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作一复习与总结.

    作者:田雪飞;谌贻璞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霉酚酸酯抑制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

    目的:观察霉酚酸酯(MMF )对炎症因子刺激下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ICAM-1表达的影响. 方法 :以TNFα(20μg/L)刺激内皮细胞,细胞表面的ICAM-1 蛋白表达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内皮细胞ICAM-1 mRNA表达采用逆转录-半定量PCR 法进行测定. 结果:TNFα(20μg/L)刺激内皮细胞24h,内皮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ICAM-1的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上升.MMF 可以抑制内皮细胞的ICAM-1蛋白和mRNA的表达,这一抑制作用随着MMF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结论:MMF可以抑制内皮细胞粘附分子IC AM-1的表达.

    作者:黄海东;刘志红;刘浩;陈朝红;刘栋;黎磊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Fractalkine及其受体与新月体性肾炎

    新月体性肾炎是一组病情进展急骤的肾小球肾炎,其共同特征是大部分肾小球伴有新月体形成.在新月体的形成过程中,炎性细胞的浸润起着关键作用,而炎性细胞的浸润和活化需要趋化因子的参与.因此,研究趋化因子及其受体超家族就显得很有必要,该领域目前研究进展迅猛,新近被发现的Fractalkine有着与其他趋化因子不同的结构与功能,本文概述了Fractalkine及其受体CX3CR1在新月体肾炎中的意义,展望了抗-CX3CR1抗体在治疗中的意义.

    作者:邢静萍;陈楠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尸体肾移植后预防排斥反应时使用激素的观点

    尸体肾移植后预防排斥反应,采用三联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方案是环孢霉素+霉酚酸酯+糖皮质激素(CsA+MMF+Pre)或F K506+MMF+Pre.有少数因经济条件或服用MMF有消化道症状患者,则将MMF改用硫唑嘌呤(Aza).由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引起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痤疮、脱发、感染等一系列副作用,尤其是影响儿童发育迟缓,引起广大专家学者的重视,考虑如何尽量减少或早期撤除糖皮质激素以减少其不良反应.但也有部分学者对减少或撤除糖皮质激素引起排斥反应或复发性肾炎,导致移植肾失功而有所顾虑.

    作者:徐琴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是一个全身代谢性疾病,尽管其发病机制涉及很多方面,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被认为是其中两个主要环节[1,2].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和高凝状态构成IR的临床症候群.IR往往在糖耐量减低出现以前就已存在,它不仅是导致糖尿病的直接原因,而且还是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形成的基础[3,4].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一个常见并发症,IR是否同样参与了DN的形成?其中的机制又是什么?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不多,许多问题还不是很清楚.本文将上述问题以及逆转IR的新措施, 结合我们自己的工作做一简单的介绍.

    作者:刘志红;黄燕飞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对糖皮质类固醇应用的一些认识

    糖皮质类固醇应用于同种异体肾移植已有40余年.在前20年,它是免疫抑制治疗的基础 ,尤其与硫唑嘌呤(Aza)合用以后;同时,它又是急性排斥治疗的首选药物.20世纪80 年代中叶环孢霉素A(CsA)问世以后,曾设计了许多不同的免疫抑制方案,目的在于不使用糖皮质类固醇,但效果均不理想.目前它仍是三联疗法中的成份之一.这就说明,它在器官移植中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作者:凌建煜;邱丰;刘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肾移植后排斥治疗中如何用好激素

    1950年Hench等因发现皮质激素而获诺贝尔奖.此后,激素在各医学领域广泛应用,特别在免疫性疾病,以及抗过敏、抗感染等方面总结了较多的经验.20世纪60年代初,Huml首先将皮质醇激素用于肾脏移植 ,随着硫唑嘌呤(Aza)问世,激素加Aza联合应用使肾移植取得了成功,其一年成功率达50%左右.目前肾移植存活15年以上的病例,绝大部分仍采用二联用药.20世纪80年代环孢素A(CsA)开始用于临床,CsA+Aza+激素三种药物的联合应用,将肾移植一年成功率提高到90%以上,成为器官移植经典的三联疗法.

    作者:闵志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高血压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近年来,高血压分子遗传学机制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其中Liddle综合征(Liddles syndrone,LS)、糖皮质激素可治疗的高血压(Glu cocorticoid-remediable aldosteronism,GRA )和盐皮质激素假性增多症(apparent mineralocorticoid excess,AME)等疾病的机制得到了阐明,Geller等发现一种醛固酮受体突变引起的高血压.此外,还有大量相关性研究对高血压与一些参与血压调控的候选基因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恒;郭啸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皮质激素在防治尸肾移植排斥反应三联药物治疗中的实践

    皮质激素是使用早的预防和治疗肾移植排斥反应药物.其重要性和优缺点已众所周知.在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问世后,尤其是多种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时,怎样充分发挥其所长而减少其不利影响,使副作用降至低程度 ,从而提高受者的生活质量,至今仍无一致意见.

    作者:唐孝达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滤器复用方式对溶质清除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透析器复用方式对各种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模式溶质清除率的影响. 方法:采用体外试验,聚砜膜F60透析器共分三组,A组为首次使用的透析器,B组为用次氯酸钠加甲醛复用的透析器,C组为单用甲醛复用的透析器,分别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CVVHD)及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 DF),并同时测定尿素、肌酐、VitB12、菊粉的清除率. 结果 :不同CRRT方式对小分子物质的清除率在三组间无显著差异,对中、大分子物质的清除率,CVVH,CVVHDF方式下C组较A组显著下降(P<0.05),CVVHD方式下,三组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CRRT时透析器复用要加入漂白剂成份才能确保中、大分子清除率不变.

    作者:张明;丁峰;顾勇;薛骏;林善锬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核因子-κB反义寡核苷酸对系膜细胞炎症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NF-κB反义寡核苷酸(oligodeoxynucleotide,ODN)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为利用NF-κB反义ODN治疗肾小球炎性病变奠定基础. 方法:人工合成p65反义、正义及错配ODN并行全程硫代磷酸化修饰 .应用核酸酶保护法观察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不同浓度的反义ODN(0.001、0.01、 0.1、1、10 μmol/L)对系膜细胞TNF-α、IL-1α、IL-1β、M CP-1、IL-8、TGF-β1 mRNA表达的影响,以正义ODN(10 μmol/L )及错配ODN(10 μmol/L)作为对照组. 结果:正常培养状态下,系膜细胞可组成型表达TNF-α、IL-1β、IL-8和TGF-β1 mRNA,而不表达IL-1α和MCP-1 mRNA.细菌脂多糖(lipopoly saccharide,LPS)刺激后上述6种炎症因子表达显著上调.p65反义ODN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LPS诱导的系膜细胞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α,IL-1 β,MCP-1和IL-8的基因表达,而对TGF-β1无显著抑制作用;p65正义及错配ODN均不能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 结论:p65 反义ODN可明显抑制LPS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提示NF-κB在肾小球疾病进展中起关键性调控作用,其反义ODN有可能应用于肾脏病变的实验性治疗之中.

    作者:丁桂霞;陈荣华;张爱华;吴元俊;潘晓勤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金陵医院肾脏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