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萍;曾彩虹
目的:观察FK506应用中出现的高血糖反应并对其处理进行讨论. 方法:对FK506为基础的三联用药方案(FK506+MMF+Pred)治疗的20例肾移植患者进行血糖监测,观察高血糖及移植后糖尿病(PTDM)的发生情况,对其处理措施进行总结,并与CsA为主的三联用药(CsA+MMF+Pred)进行比较. 结果:FK506方案对血糖影响较大,高血糖及PTDM发生率分别为30%和20%,高血糖病例的血糖值(12.2±5.8mmol/L)显著高于CsA组.及时正确的处理可使部分PTDM逆转. 结论:FK506对糖代谢的影响以及应用中出现的PTDM是较突出的问题,须密切监测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作者:朱江;王祥慧 刊期: 1999年第05期
杨桃又名阳桃、五敛子等,属亚热带果品,盛产于东南亚国家和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岛等.在植物学中属酢浆草科阳桃属,乔木.我国有几千年的栽培史,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作为中草药有描述:性甘酸寒,功能是清热、生津、利水、解毒等.
作者:冯婉贞;李洪;陈惠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前认为器官移植的超急性排斥反应(简称超急排斥),是由于受体内存在有抗供体组织细胞的预成抗体,检测这些抗体的方法为淋巴细胞毒实验.临床上常常发现淋巴细胞毒实验为阴性而术中依然发生超急排斥.
作者:刘亚革;曹建平;向军;孟璐露;姜志明;唐谊海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分析肾组织Ⅳ型胶原α3、α5链的免疫荧光染色在Alport综合征(AS)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采用特异性抗Ⅳ型胶原α3和α5链NC1区域的单克隆抗体,对4例正常人及43例临床疑诊为遗传性肾炎患者的肾脏组织进行了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抗α3和α5链的抗体荧光染色在10例患者的肾组织中分布异常,并呈现三种类型.在这10例患者中,根据α3和α5链在肾组织中异常分布的特点,对其遗传方式进行分析发现其中7例为X连锁显性遗传,3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结论:肾活检组织Ⅳ型胶原α3和α5链的免疫荧光染色,在遗传性肾炎,特别AS诊断及其遗传方式分析上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婷婷;刘志红;周虹;陈惠萍;黎磊石 刊期: 1999年第05期
根据血液透析的时间长短分为长时间、常规时间和短时间透析,在60年代使用面积1.0m2的Kill平板型透析器,为了达到透析充分性,每周要透析24h(3×8h/周).随着透析设备和技术的进步,通常透析时间缩短为12~15h/周.
作者:王质刚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六种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探讨其与输血、透析时间、肝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16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调查,采用第二代酶联免疫法(EL ISA)检测HAV、HBV、HCV、HEV、HGV,用套式PCR法检测经输血传播的肝炎病毒(TTV)DNA,并按血透时间、输血次数等分组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HAV、HBV、HCV、HEV、HGV、TTV感染率分别为0%、20.4%、55.7%、0%、10.7%、26.1%.输血与血透年限是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因子.HBV、HCV血清标志物阳性者,ALT和Glo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别. 结论:透析患者TTV感染率高,HBV和HCV感染组易见肝功能异常.
作者:徐虹;叶朝阳 刊期: 1999年第05期
肾小球疾病的血液高凝状态是客观的病理过程,其程度常与肾小球病变的严重性和活动性相平行.低分子肝素具有强大的抗凝作用,在五六十年代已应用于肾小球疾病的治疗,但对低分子肝素治疗方法、儿童应用剂量、疗程、副作用和并发症的处理认识不足.本文着重研究36例肾病综合征(NS)经低分子肝素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夏正坤;刘光陵;高远赋;伏洁;樊忠民;付元凤;李世军;张连丰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MV)病的预防.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CMV-PP65抗原,术后头3个月每周检查1次,初次检测CMV-PP65抗原阳性者,24h内给予丙氧鸟苷2.5~5mg/(kg.d)静滴,疗程至少4周或至CMV-PP65抗原阴转后续用7~14天;无效或出现丙氧鸟苷毒副作用时改用磷甲酸钠. 结果:100例受者术后头3个月检出CMV-PP65抗原阳性42例,58例抗原阴性的受者仅1例发生CMV病.42例CMV-PP65抗原阳性受者丙氧鸟苷治疗后36例(85.7%)抗原阴转,6例经磷甲酸钠治疗抗原也阴转,平均阴转时间为24.6±11.3天,平均疗程为34.2±7.1天;仅1例发展为CMV病.与没有给予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对照组受者相比,CMV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P<0.01)明显降低. 结论:CMV-PP65抗原检测可用于指导肾移植受者CMV感染的预防性治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CMV抗原阳性者CMV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作者:许元文;朱兰英;毛海萍;梁艳冰;余学清;郑克立;洪良庆;吴培根;沈清瑞;纪玉莲 刊期: 1999年第05期
T细胞在胸腺中生长发育成初始型T细胞(naive T cell)后,通过循环流经全身血液及次级淋巴器官,搜寻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呈递的抗原.初始型T细胞发现其特异抗原后,即增殖分化为具有新的迁移能力的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1].
作者:龚如军;杨俊伟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生物活性多肽不仅与肾脏的发育有关[1],而且在急性肾衰(ARF)的肾功能恢复中起着重要作用.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一些重组的人生物活性多肽如表皮生长因子(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具有促进肾组织结构修复和功能恢复的作用[2].
作者:张学亮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长期应用大黄酸对糖尿病大鼠远期病变的疗效. 方法:采用小剂量STZ腹腔内多次注射法建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动物分为糖尿病对照组,糖尿病大黄酸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其中糖尿病治疗组分别给不同剂量的大黄酸(25,100mg/kg.d-1).定期观察一般情况,血糖及血生化指标,同时测定24h尿蛋白排出量.连续治疗12个月宰杀大鼠,称取右肾重量,并留光镜标本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 结果:(1)糖尿病模型建立12月后,糖尿病大鼠体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大鼠;血压及心室重量与正常对照大鼠无明显差别;血肌酐,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较正常对照大鼠升高.糖尿病模型建立4周时出现少量尿蛋白,12月时尿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大鼠(65.2±36.4vs8.9±4.9mg/24h,P<0.01),肾脏重量也较正常对照大鼠增加(0.9404±0.0999gvs0.8177±0.0304g,P<0.05).光镜下可见糖尿病大鼠肾小球,丝球体及系膜区面积均较正常对照大鼠增加,但未见明显的肾小球硬化.(2)治疗期间大鼠血糖水平较糖尿病未治组大鼠略低.治疗12月后,大黄酸组大鼠血肌酐,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较糖尿病对照组降低,大黄酸100mg组疗效较强.大鼠体重,平均动脉压及心室重量与糖尿病未治组大鼠相比无显著差别.(3)大黄酸治疗12月后,糖尿病大鼠尿蛋白排泄量较糖尿病对照组大鼠减少,其中高剂量组降低较为明显.治疗组大鼠肾脏重量,肾小球面积及系膜区面积也较糖尿病对照大鼠减小.12月时,糖尿病大鼠肾小球TGFβ1及GLUT1mRNA表达升高,大黄酸治疗后降低明显. 结论:(1)STZ诱导糖尿病大鼠12月时可出现较明显的肾脏病变,表现为尿蛋白排出量增加,肾脏肥大,肾小球面积及丝球体面积加大,系膜区增宽;(2)大黄酸可以降低糖尿病大鼠尿蛋白排出量,减轻肾脏肥大,缩小肾小球面积及系膜区面积,降低肾小球TGFβ1及GLUT1mRNA的高表达,并可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血脂代谢异常,有轻度降血糖作用;(3)大黄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可能与其纠正机体及细胞代谢异常,降低TGF-β1产生有关,其对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是否有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戴春笋;刘志红;陈惠萍;杨俊伟;郭啸华;周虹;黎磊石 刊期: 1999年第05期
低血压和透析失衡综合征是血液透析两个重要并发症[1],它们的发生机制是多因素的.低血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脱水过多导致的血容量显著下降[2],血容量下降超过15%时极易发生低血压[3],而与总体液量下降或细胞内容量下降无关[4].
作者:左力;王梅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对肾小球系膜细胞(GMC)合成前列腺素E2(PGE2)的影响及其意义. 方法:测定PAF刺激对GMC合成PGE2的影响. 结果:PAF刺激GMC显著增加PGE2的合成并呈剂量依赖性.10-5mol/LPAF在5min内即刺激GMC合成PGE2显著增加.刺激PGE2合成的PAF阈值为10-10mol/L,刺激半量和大量PGE2合成的PAF浓度分别约为10-8mol/L和10-7mol/L.溶PAF无刺激GMC合成PGE2作用.PAF受体拮抗剂BN 52021能抑制PAF刺激GMC合成PGE2.PGE2对肾小球功能有保护作用. 结论:PAF介导肾小球肾炎发病中的作用,能由其诱导PGE2合成增加所中和.
作者:任国辉;李悦;叶任高 刊期: 1999年第05期
随着配型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新型免疫抑制剂应用于临床,早期急性排斥发生率明显下降,移植肾短期存活率得到显著提高.但是,慢性排斥反应仍然是移植肾功能减退和终移植肾丧失主要的原因[1].
作者:季曙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1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29岁,因夜尿增多2年,血压升高伴肾功能下降1个月,于1998年1月19日入院.缘于2年前无诱因出现夜尿增多,3~6次/夜,不伴其它症状,因此没有引起重视,亦未作任何检查.
作者:陈惠萍;曾彩虹 刊期: 1999年第05期
中心静脉置管,是血液透析临时性血管通路的首选,常用的置管途径有经股静脉、锁骨下静脉及颈内静脉三种,均各有优缺点[1].作者报道经颈外静脉穿刺置管途径.
作者:李少华;范育华;李天惠 刊期: 1999年第05期
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MC)是一种较少见的系统性疾病.1966年,Meltzer[1]首先报道了一种综合征,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紫癜、乏力、关节痛和肾小球肾炎,偶有胃肠道、心肺和神经系统等血管炎的系统症状.这些患者常伴有肝脏病变,部分可以多年无症状,但其中许多患者肝脏病变呈进行性发展,常死于肝脏疾患.
作者:王庆文;龚德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近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行, 基因检测应用于疾病诊断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首先,通过连锁分析对染色体片段进行疾病区点定位 ,加深了对于家族性特殊疾病的认识.其次,基因标记图谱的改善使得公认的基因区点标记更精确.第三,许多基因已被标记在特定的染色体区域并被克隆.
作者:张阮章;王沙燕;戴勇 刊期: 1999年第05期
β2-微球蛋白(β2-MG)相关性淀粉样骨病是血液透析(HD)患者的一种慢性并发症,对血透患者的生存质量有严重的影响.如何提高血透过程中对血β2-MG的清除,对减少或减轻β2-MG淀粉样骨病至关重要.为此,本实验观察了临床上应用广泛的两种透析膜--铜仿膜和血仿膜对血浆β2-MG的清除效果.
作者:黄雯;刘锐;刘平 刊期: 1999年第05期
1 病情摘要1.1 病史患者男性,91岁,因流涕、咳嗽、咳痰2天,发热2h于1997-02-04入院.患者有多系统疾病史,包括:
作者:谢红浪;季大玺;刘玉亭;黎磊石 刊期: 199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