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凤莲
目的:观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配合中药预防和治疗肛肠科术后排尿困难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肛肠术后患者均采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并配合口服中药等疗法.结果: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配合中药预防和治疗肛肠科术后排尿困难有效(排尿通畅)占92%,中效(排尿困难)占8%,无效(尿潴留)占1.4%.结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配合中药预防和治疗肛肠科术后排尿困难疗效肯定.
作者:李春耕;李淑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芒针针刺治疗卵巢早衰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克龄蒙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芒针针刺治疗.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0.00%,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雌激素水平及卵泡雌激素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芒针针刺治疗卵巢早衰疗效显著.
作者:董彩英;常素玲;李秀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提取天麻抗菌物质,采用大肠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株和变形杆菌株对其抗菌物质进行抑菌动力学研究.方法:利用天麻抗菌提取物对大肠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株和变形杆菌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其生长曲线和细菌细胞通透性.结果:天麻抗菌提取物对大肠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株和变形杆菌株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影响细菌的生长和增加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结论:天麻抗菌提取物对以上细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杀菌作用,天麻在抗感染治疗领域具有较好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作者:安传伟;石广娅;安传相;叶建;何光志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推拿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腰部红外热像的变化.方法:将12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针灸推拿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针灸推拿组选用后溪穴、阿是穴及推拿按揉、拉伸等治疗;对照组用口服戴芬治疗.两组治疗前后进行疗效及腰部红外热像检查.结果:针灸推拿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63.3%和53.3%;有效率分别为93.3%和86.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灸推拿组与对照组红外热像治疗前后平均温度差分别为为2.52℃和0.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推拿组和对照组治疗急性腰扭伤均有显著疗效.
作者:樊远志;吴耀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获得的透骨消痛方各内容物的镇痛抗炎作用,确定佳处方.方法:采用醋酸扭体法观察透骨消痛方1-4对小鼠镇痛作用的强弱,确定佳处方,再将佳处方分为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3个剂量组,采用醋酸扭体法和二甲苯耳廓肿胀法观察不同药物组对小鼠抗炎镇痛的作用.结果:透骨消痛处方2和处方3均可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次数,以处方3为佳.处方3的中剂量、高剂量组可使小鼠扭体次数显著减少,并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炎症有抑制作用.结论:透骨消痛处方3具有明显的镇痛抗炎作用,可作为新胶囊制备的药物原料.
作者:陈燕;肖晓金;包侠萍;张丽红;曾德侦;李孝栋;刘献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医开窍法在防治中风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通过查阅主要中医经典及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认识,结合临床实践,探讨治疗中风的常用方法.结果:醒脑开窍法、通腑开窍法、补肾开窍法、通络开窍法、发汗开窍法等为中医治疗中风的常用方法,为中医药防治中风提供新思维和新方法.结论:开窍法是防治中风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风的防治中,开窍法不能仅限于醒脑开窍,应当在辨证的基础上使用不同的开窍法.
作者:闵存云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改良腰椎斜扳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行常规骨科手法+传统腰椎斜扳法治疗,观察组行常规骨科手法+改良腰椎斜扳法治疗,并比较两组疗效和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有效率为79.5%,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腰椎斜扳法对骶髂关节紊乱症进行治疗,疗效可靠,可有效保护周围韧带、肌肉.
作者:浦维卿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关于火逆证的病因病机.方法:对《伤寒论》中第110条、第111条、第112条、第113条、第114条、第115条、第116条、第117条、第118条、第119条进行分析.结果:①火逆证是在伤寒病治疗过程中是使用火法不当而造成的一种变证.火法是指当时人们以火热强迫取汗以达到治疗伤寒的一种方法,包括了捂法、熏法、熨法、灸法、烧针等.②“失溲”一症出自《伤寒论》第6条和第110条,与小便少或小便不利、小便不得相连,如果是失禁,就绝不应该与上述症状相连,所以“失溲”一症,应是小便不通.结论:本文对《伤寒论》中火逆证的病因病机分析得详细具体.
作者:梁华龙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温通针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组和温通组,每组各30例.温通组给予温通针法针灸治疗,普通组实施普通针法治疗,配合按摩治疗,每日针灸治疗30 min左右.结果:下肢疼痛结果显示温通组有效率为96.7%,普通组有效率为80.0%;功能独立性评分结果显示温通组有效率为96.7%,普通组为70.0%;另外温通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较普通组更好,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普通组7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通针法对于腰椎管狭窄症的症状缓解以及脊髓功能恢复等方面具有较传统针法更好的优势.
作者:朱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总结赵坤教授运用组药治疗小儿肺系疾病的经验.方法:通过归纳总结赵坤教授临证用药特色,总结其经验.结果:赵坤教授治疗小儿肺系疾病常常运用紫苑、款冬花、百部;白僵蚕、蝉蜕、地龙;大青叶、鱼腥草、黄芩;山楂、桃仁、红花等组药.结论:赵坤教授运用组药治疗小儿肺系疾病疗效显著.
作者:张岩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总结血府逐瘀汤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收集整理血府逐瘀汤在心脑血管方面临床资料与实验文献,研究血府逐瘀汤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及其机理.结果:血府逐瘀汤可调节血脂代谢,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心肌缺血,保护心肌细胞;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扩张冠状动脉,改善血液流变性,防止血管重构.从而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以血府逐瘀汤为代表的中医活血化瘀法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有重要作用,为心脑血管方面的防治提供一定的治疗借鉴.
作者:王菲;施红;夏韵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考证十三鬼穴所指穴位.方法:通过查阅、对比记录十三鬼穴的几个著名版本,利用训诂学方法,对有异议的腧穴一一考证.结果:各版本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第四、九、十二穴,经考证笔者认为第四穴为鬼心(大陵),第九穴改名为鬼窟(间使),第十二穴为鬼臣(曲池).结论:《备急千金要方》所载“十三鬼穴”为后世版本之宗,《针灸大成》所载“十三鬼穴”多为后世使用的标准,《中医大辞典》完全采用《针灸大成》版本,当有可商榷之处.
作者:石雨;王育林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81例及对照组365例.对照组使用吗丁啉联合奥美拉唑胶囊治疗,治疗组采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9.3%,治疗组有效率为91.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症疗效显著.
作者:王均海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卒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临床治疗,治疗组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肢体痉挛评分为(32.12±5.24)分,运动功能评分为(76.43±8.53)分,生活质量评分为(84.32±9.32)分;对照组肢体痉挛评分为(68.53±7.35)分,运动功能评分为(62.32±6.76)分,生活质量评分为(72.16±8.21)分.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肢体痉挛、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等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在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治疗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吴红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论述中医湿热病证的治则与治疗禁忌.方法:从古论出发,结合临床,对湿热病证的治疗原则、治疗禁忌作较为详细的总结.结果:湿热病证的治则为区别轻重,分而治之、明辨病位,因势利导、疏利三焦,宣通气机及治本求源,调理中州;治疗禁忌为忌辛温发汗、忌苦寒峻下、忌滋润腻补、忌甘温壅补及饮食禁忌.结论:因湿热病证复杂多变,探究湿热病证的治则与治疗禁忌,能指导临证治疗,避免误治.
作者:陈谦峰;曾楚华;魏丹丹;袁德培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总结赵和平治疗风湿病的遣方用药特点.方法:通过临床跟师侍诊,研习、总结、归纳其治疗风湿病遣方用药特点.结果:赵和平针对不同病证创有新方,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互相补充,以切合病情为要.临证时擅长应用虫蚁搜剔之品及藤类药物,并创有多组对药,用于加强疗效.结论:赵和平主任医师治疗风湿病用方独特,所用药物颇具风格,对提高中医辨治风湿病水平极具启迪作用.
作者:孟彪;高立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8000a前兴隆洼文化之“玉玦儋耳”内涵与“胆主决断”理论之渊源.方法:通过对史前“儋耳”“玉玦”的来源、内涵、演变之考证,深入分析、推演《黄帝内经》“胆主决断”理论的起源与演变的历史逻辑.结果:“詹”“儋”“赡”与“赡”属于同源分化形声字;“胆者贯也”的认识应与史前“以蛇贯耳”为表象的“物候授时”有关;距今8000a前,随着人们对“物候授时”缺陷性的认识,“胆者敬也”“胆主决断”观念当初步形成;在5000a前的“观象授时”年代,由于有了更为精确的判断四时的天文仪器“圭表”,“一阳为游部”理论则应运而生.结论:兴隆洼文化“玉玦儋耳”内涵与《黄帝内经》“胆主决断”理论存在着渊源关系,《黄帝内经》对胆或胆经概念及功能的认识,起源于史前巫觋通过占卜形式决断部族事务时对“四时”变化准确判断的需求.
作者:李建宇;刘冰;刘飞飞;吕红;王国强;李丰衣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论治乳腺癌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运用疏肝健脾、补益中气、滋阴清热、解郁安神等法治疗乳腺癌的经验.结果:肝郁脾虚为乳腺癌的主要病机.结论:中医辨证论治乳腺癌疗效确切.
作者:石镇东;张尊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红花的现代研究及应用特点,为更深层次的指导应用该药提供思路.方法:通过收集红花功效相关的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分析其现代发展及新用,提出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结果:红花对血栓、脑梗死、糖尿病足部溃疡、血管瘢痕、肿瘤等疾病的临床新用具有可行性.结论:红花的临床新用广泛.
作者:贾佼佼;苗明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小针刀的创新设计方案.方法:小针刀的创新设计是通过机械原理设计改良设计,运用杠杆原理,改良传统针刀的内部结构.结果:形成两款新的中医机械化的小针刀适用于临床,针刀内部设计为齿轮型和剪刀型,每种针刀内部都包含轴承结构.结论:改良的中医针刀实现了中医微创中的可视化、可测量化、便捷化,多角度运动,能够配合现代医学的内窥镜、关节镜技术,使中医微创更加简单.
作者:徐超;黄子未;赵虹;卢建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