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颅骨冠状缝静脉输液的体会

李丽媛;梁海花

关键词:颅骨, 冠状缝, 颞浅静脉, 穿刺术
摘要:新生儿皮下脂肪少,皮肤细嫩,血管腔小,分支多等特点,而使静脉穿刺成功率较年长儿困难.又由于新生儿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这就要求我们护理工作人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和高度的责任感,以减少患儿的痛苦和稳定家长情绪,更是挽救新生儿生命关键技术之一.
中国中医药咨讯杂志相关文献
  • B超在妇产科急症中的诊断价值

    妇产科急症是下腹部急诊患者中较常见的疾病,近年来随着腹部B超诊断仪的普及,超声对妇产科急症的诊断范围日益广泛,诊断符合率不断提高,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对我院近10年来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0例妇产科急症进行分析,探讨B超在妇产科急症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秦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遗传因素及谷氨酰转钛酶水平与精神分裂症预后相关性研究

    近半个世纪以来,分子遗传学和细胞遗传学的重大进展,不仅改变了人们对遗传因素重要性的看法,也使医务人员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评估有了一些更科学的手段和依据,并有研究发现,阳性家族史患者血液中谷氨酰转钛酶水平较高.

    作者:刘永明;刘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一起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控制

    2009年3月墨西哥暴发甲型H1N1流感,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6月11日,WHO宣布将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的警戒级别提升为6级,全球进入流感大流行阶段[1].2009年12月10日下午2时40分,荆门市CDC接到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报告,发现1例疑似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市CDC立即派出调查小组,迅速赶往该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样等工作,并向省CDC报告.

    作者:蒋志勤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辽宁省抚顺市托幼园所630名儿童铅损伤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为引起广大医疗工作者的关注,以利用相关医疗保健和铅损伤防止措施的逐项落实,加强健康教育,保障人民健康并通过健康教育使各位家长认识到铅毒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在生活环境中大限度地避免铅损害,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方法:于2009年抚顺市不同区域20所托幼园所,共对其中3-7岁的630名儿童进行全血铅检测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1)工业区与交通繁忙区之间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2)工业区与普通市区之间、交通繁忙区与普通市区之间在统计学上均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工业污染、交通污染与城市儿童铅损伤有密切关系,此外,在随访的205名平均血铅值超过100的儿童中,其家长从事铅作业、机动车驾驶或电脑操作地战,提示这些职业因素对儿童铅损伤可能有一定影响,还有一些孩子经常接触化妆品、油料、颜料以及食用含铅过高的食品等历史.

    作者:邱月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大承气汤加减治疗粘连性肠梗阻54例

    2008年10月-2010年10月,采用自拟大承气汤加减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54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病人,有腹部手术、创伤或感染病史,所有病人不同程度的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体征有满腹膨胀、可见肠型及蠕动波,有压痛,立位腹部平片可见肠管扩张,积气或阶梯状液平面、5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对照组12例,男8例女4例.

    作者:赵洁品;任华周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应用PAHSCO引流管经肛门治疗直肠-乙状结肠狭窄

    目的:评价应用PAHSCO引流管经肛门治疗直肠--乙状结肠狭窄的临床意义.方法:将例直肠--乙状结肠狭窄患者随机分为38例PAHSCO引流管治疗组和20例传统肛管治疗组,比较两组的疗效、术后并发症.结果:PAHSCO引流管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传统肛管治疗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PAHSCO引流管经肛门治疗直肠--乙状结肠狭窄疗效可靠,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赵景平;蒋德涛;高炳豪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癫痫部分性发作误诊3例报告

    癫痫病变累及大脑的部位不同,临床上可表现为运动、感觉、意识、行为和自主神经等障碍,病情错综复杂,误诊较多,我们报告3例误诊病例.例1:男,61岁.主因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突感头晕,为阵发性,发作时无意识障碍,无四肢抽搐,不伴恶心、呕吐,无视物旋转,无耳鸣,每次持续几秒至数十秒,可自行缓解.近1周来,发作次数频繁,口服西比灵等扩血管药物后未见缓解.既往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脑血管等疾病史.于2004年2月7日入院.

    作者:田方起;李斌;韩林行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护理方法,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2010年1月在我科救治的22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护理方法.结果:22例患者中6例因颅脑损伤严重死亡,16例抢救成功恢复良好.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尽早采取气管切开支持呼吸,做好基础护理,有效的气道湿化,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及防治并发症措施,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方桂珠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要点

    急性心肌梗塞是内科急诊,严重地威胁着病人的生命,病人在住院期间,除积极有效的抢救治疗外,还应得到合理的护理,才能使患者脱离危险,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病程,早日恢复.

    作者:孙丽虹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浅谈静脉输液中的职业防护

    护士在工作中常见的职业危害是发生血源性传染性疾病.护士每天都在进行着大量的静脉输液操作,因此,发生血源性疾病感染的机会增加,其主要感染途径是针刺伤与皮肤粘膜血液暴露两大类,期中以针刺伤为主,约占80%.[1]针刺伤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有研究表明: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每年因血源性传播造成医护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人.

    作者:石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鄂东留美女医学家石美玉传略

    石美玉,1873年生于江西九江.女,西名玛丽(Mary Stone).湖北黄梅县大河猫头尾村人.曾为中国妇女节制联谊会首任主席、亚洲基督教会督.父亲曾为九江卫理公会传教士.母亲曾为卫理公会女子学校校长.石美玉一生大抵经历三个时期.一、求学美国1879年因家贫,飘流江西九江,偶遇美国传教士昊格珠(Gertrude Howe),见她聪明伶俐,顿生怜爱之心,收养身边,亲教英语.其时收养尚有九江康爱德(Lda Kahn).

    作者:南东求;张学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郁证的辩证施护

    郁证是由于情志抑郁,气机不畅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临床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肋胁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有物梗阻,并伴有眩晕、失眠等一系列症状.本证常见于现代医学之神经官能症、癔病、更年期综合症、神经衰弱等.郁证可见于中风、孕产期及强刺激后.发病以女性居多,但在生活学习压力过大、节奏加快以及众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下,男性发病者亦有增加的趋势,故重视本病的治疗、护理及预防有着及其重要意义.笔者对郁证患者,为提高疗效,针对病人的不同情况,进行了辨证施护以配合治疗,效果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宋红;辛燕;李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浅谈加强行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目的:朝阳市中心医院通过不断加强行风建设,对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方法:1、强化领导、明确职责、落实责任追究制度;2、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3、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质量;4、加大专项治理工作力度,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5、完善监督约束机制,不断加强和改进行业作风建设工作.结果:行风明显好转,医患关系进一步改善.结论:加强行风建设成为医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保证.

    作者:苏丹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BiPAP呼吸机治疗COPDⅡ型呼吸衰竭并昏迷患者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BiPAP呼吸机对Ⅱ型呼吸衰竭并昏迷的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4例Ⅱ型呼吸衰竭并昏迷患者使用BiPAP呼吸机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气分析结果的变化,判断疗效.结果:24例患者中20例患者临床症状和血气指标较治疗前得到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1),3例患者因肺部感染严重痰多粘稠而行气管插管,有创通气,1例因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结论:BiPAP呼吸机治疗Ⅱ型呼衰并昏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徐迎春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硫酸镁治疗急性心肌梗塞40例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内科急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我科自2004年以来应用镁盐治疗本症4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材料及方法一、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为临床,心电图及血清酶学确诊为AMI的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43~86岁,平均60.5岁.对照组34例,男24例,女10例,年龄40~78岁,平均58.6岁.梗塞部位以前壁,下壁和高侧壁为主.

    作者:张文彬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新生儿颅骨冠状缝静脉输液的体会

    新生儿皮下脂肪少,皮肤细嫩,血管腔小,分支多等特点,而使静脉穿刺成功率较年长儿困难.又由于新生儿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这就要求我们护理工作人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和高度的责任感,以减少患儿的痛苦和稳定家长情绪,更是挽救新生儿生命关键技术之一.

    作者:李丽媛;梁海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寄生虫病疫情分析与教学改革

    目的:通过分析、比对中国大陆与云南省2008-2010年寄生虫病疫情,为云南省中等卫校医学寄生虫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等软件对疫情数据进行分析、比对.结果:云南省为我国疟疾重点疫区,血吸虫病在云南省仍有疫情,且发病数呈上升趋势.结论:云南省中等卫校医学寄生虫学教学过程中应将疟原虫、日本血吸虫作为教学重点.

    作者:陈群;江凌静;辛杰;杨雅麟;叶霞;冉茂春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中药材采收加工环节对其质量的影响

    目的:分析中药材的采收、产地加工环节对其质量的影响,提高中药材质量.方法:实际调查、查阅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中药材的采收、产地加工环节对其质量影响较大.结论:提高中药材质量必须从采收、加工环节抓起.

    作者:陈德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病历整理中的应用

    病历的整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整理方式的不足已表现得非常突出;电子病历的发展和运用已成为了病历整理新的趋势.

    作者:金国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武清区外来务工人员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通过调查研究,掌握武清区内流动人口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基础水平,为今后更有效地开展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提供方向和重点.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对调查对象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结果:210名15-50岁流动人口结核病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为57%,5条主要核心信息的全部知晓率为53%;流动人口对结核病的合理态度持有率为23%;获得结核病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为听别人说的(70%)、电视(70%)、广播(63%).结论: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把女性、贫困、文化程度较低的流动人口人群等作为重点宣传对象,促使人们了解结核病防治知识,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结核病控制工作的氛围.

    作者:韩秀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中国中医药咨讯杂志

中国中医药咨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