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俊;陈建新
脾胃-脏-腑,为表里关系;脾主运化,主升清,胃主通降,主腐熟;脾胃功能正常,则气血生化充足,皮部、经筋、脏腑得以充养;脾胃为气血之源,生化之本,不仅滋养先天,弥补先天不足,更为后天之本,机体赖以生存的根本.若脾胃不足,则生化不足,机体失养,通过五行及经络等联系,出现脾胃已病,非独-脏病也,他藏皆病.故而脾胃已病,百病由生.所以了解了脾胃的生理功能,以及发病机制,即可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调理脾胃,做到未病先防.
作者:李莉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根据临床经验,探讨女性痰湿型压力性尿失禁的辨证论治.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立法选方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痰湿内蕴、痰热蕴结、痰浊壅肺、气郁痰阻四个证型,并阐述相关施治方法以及用药.
作者:魏俊英;徐立然;郑志攀;张彪;孟鹏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北宋陈直所著的<养老奉亲书>为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老年养生专著,主要论述老年养生及防病治病的理论和方法.书中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老年人食疗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主张医药扶持、重视顺时奉养、提倡精神摄养,对元、明、清时期养生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张国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叶天士著<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治法特点.方法:列举三个方面,一是首分胃阴虚/胃阳虚而治,达胃气和顺之效;二是治肝安胃,以肝郁犯胃,肝气犯胃,肝浊犯胃所致疼痛;三是久病入络,根据病因不同,分别治之.对久瘀病深者,用虫类搜剔.结果:叶氏治胃脘痛,机圆法活,辨证准确,用药精巧,效若桴鼓,为后人所推崇.结论:叶氏治疗胃脘痛的学术思想多有独创,辨证论治,立法处方条理井然,实补东垣脾胃学说之未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作者:石磊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河南省普通人群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方法:于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运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河南省城乡居民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结果:①PSQI量表总分≥7分的有320人,发生率为21.3%;PSQI量表总分5-6分的有412人,占27.5%;PSQi量表总分≤4分的有768人,为51.2%.②睡眠效率均分女性高于男性(P<0.05).文盲和中专生的睡眠障碍发生率高于其他人群(P<0.01).大于60岁人群和20-40岁人群睡眠障碍的发病率较高(P<0.01).而性别、职业和生活环境对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影响不大.结论:睡眠障碍和临界失眠症状态的发生率在河南省较高.
作者:谢忠礼;李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采用益气养阴(血)法为主(处方:黄精、黄芪、当归、生地黄、苦参、玄参、麦冬、天冬、五味子、桔梗、柏子仁)治疗病毒性心肌炎68例,治愈44例,显效17例,无效7例,有效率89.7%.提示中医药从祛除病邪与调节机体阴阳气血入手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较好.
作者:尚芮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Maisonneuve骨折误诊原因及手术治疗.方法:2002-2008年收治Maisonneuve骨折病例4例,均行手术治疗,修复下胫腓联合.结果:随访90 d-3 a不等,按We-ber评定标准:优3例,良1例.结论:Maisonneuve骨折临床少见.下胫腓联合应得到有效固定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作者:岳亮;赵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骨髓干细胞动员与脑缺血耐受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分析脑缺血、脑缺血耐受、骨髓干细胞动员特点及骨髓干细胞动员减轻脑缺血损伤的特点,探讨脑缺血耐受与骨髓干细胞动员之间的关系.结果:骨髓干细胞动员与脑缺血耐受之间有协同关系.结论:骨髓干细胞动员与脑缺血耐受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马霄;方晓艳;苗明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从教育是民族振兴的根本、教师是教育发展关键、师德是教师重要素质、教师表率作用是活的教科书、塑造良好的师德风范五个方面论述了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师德水平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指出了实现优质教育必须以加强师德建设为抓手.通过深入持久、扎实有效的师德建设工作,增强教师工作责任感,使其进-步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光荣使命.
作者:段荣章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徐景藩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首届国医大师,著名脾胃病专家,在临床、教学、管理、养生诸方面均有较高成就.
作者:章茂森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中国中医文献检索系统数据库,采用Cochrane Handbook评价体系对文献进行分析,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3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2项中医药与西医药对照的试验和1项中西医结合与西医药对照的试验.合并后,中医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西医对照组(P<0.0001),中西医结合组未见明显优势(P:0.17);中医药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2);中医药组喘息、咳嗽和哮鸣音疗效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12.P=0.25,P=0.91);中医药治疗可以显著提高FEVI%(P=0.001).对PEF25无明显影响(P=0.13);中医药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嗜酸性粒细胞(EOS)(P
作者:李建生;李亚;李素云;王明航;王海峰;余学庆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关系及中药的调节作用.方法:分析LPA在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中的作用,LPA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血浆LPA水平在TIA临床中的意义,及中药对LPA的调节作用.结果:LPA可促进血小板聚集及血栓的形成、可激发急性血栓形成时血小板的应答机制,TIA患者的血浆LPA水平明显升高,活血化瘀中药可降低TIA患者血浆LPA水平.结论:LPA作为TIA预警因子,在TIA临床诊治中具有重要意义,中药通过干预LPA而防治TIA是新的思路.
作者:张小磊;万昀;苗明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通过观察糖尿病合并胃轻瘫症状患者空腹血浆Ghrclin水平的变化,探讨血浆Ghrefin与糖尿病胃轻瘫的关系及针药结合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糖尿病无胃轻瘫症状患者35例为对照组;糖尿病合并胃轻瘫症状患者70例随机分为针药结合治疗组35例,莫沙比利治疗组35例.检测和比较针药结合治疗组和莫沙比利治疗组治疗28 d前后血浆Ghrelin以及平均血糖(M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低血糖次数等指标的改变.结果:糖尿病胃轻瘫组患者的空腹血浆Ghrelin水平明显低于糖尿病无胃轻瘫组(P<0.05),其平均血糖(M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低血糖次数也明显高于糖尿病无胃轻瘫组(P<0.05);治疗28 d后两治疗组平均血糖(M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低血糖次数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空腹血浆Ghrelin水平高于治疗前水平(P<0.05),其中针药结合治疗组上述各指标的变化均大于莫沙比利治疗组(P<0.05).结论:①糖尿病胃轻瘫患者存在血浆Ghrelin水平低下,可能与血糖波动等多因素有关;②针药结合治疗较单纯莫沙比利能更有效改善糖尿病胃轻瘫症状及减少血糖波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血浆Ghrelin水平来发挥其作用.
作者:洪兵;王旭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通过四物汤气味配伍规律分析,经过辨证可用于荨麻疹、神经性头痛、黄褐斑、肝性脊髓病,符合其病机的疾病,疗效较好.
作者:王瑞锋;王雪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通过中医治疗一例反复发作性口腔溃疡,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并说明中医治疗疾病以纠正阴阳失衡为总纲.逐渐促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作者:方云芸;黄金珠;宋帮丽;马洁;傅春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从发病的角度而言,可将中医病因划分为直接病因与间接病因两大类,间接病因又可分为实体病因与模拟病因;针对直接病因、实体病因与模拟病因,分别阐述了中医临床病因分析的不同方法;并从人类对疾病病因认识的发展历程角度,指出中医病因理论亟待发展.
作者:邢玉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近年来不孕不育呈增长趋势,中医治疗不孕症具有一定优势和较好疗效.张国骏教授运用补肾疏肝法治疗不孕症疗效显著.笔者仅就其中1例简谈个人体会.
作者:井庆彦;张国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哮喘是儿童期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之一,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随着中医对小儿哮喘发病机理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医中药在防治小儿哮喘方面逐渐凸显出其独特的优势,尤其在小儿哮喘的缓解期的防治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探索更新、更有效的根治小儿哮喘的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中医药防治小儿哮喘缓解期的临床资料,并时目前中医药防治小儿哮喘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作者:卢海燕;赵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艾滋病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以免疫系统损害和机会性感染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目前中医学对艾滋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尚无统一认识,本文通过对艾滋病病因病机的分析,提出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常见病症辨证治疗要点,为防治艾滋病医务人员辨证施治提供参考.
作者:李发枝;徐立然;何英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了解白色念珠菌特别是耐氟康唑的白色念珠菌对抗真菌苗药的敏感性,为耐药菌株的治疗寻找新的途径.方法:采用管碟法使用抗真菌苗药的含药血清进行两种菌株的体外抑茵试验.结果:两种白色念珠菌菌株的抑菌试验表明:含药血清抑制耐氟康唑的白色念珠菌株与对氟康唑敏感的白色念珠菌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抗真菌苗药含药血清对耐氟康唑的白色念珠菌菌株及对氟康唑敏感的白色念珠菌菌株进行体外抑菌试验,均表现出较明显的抑菌作用,抗真菌苗药对耐氟康唑的白色念珠菌抑菌作用与对氟康唑敏感的白色念珠菌抑菌作用没有显著差异(P>0.05),时于临床分离出的耐氟康唑的白色念珠菌可以考虑使用苗药,为拓宽中药制剂的用药范围,减轻耐药菌株的药物压力奠定了一定基础.
作者:殷晓玲;葛正行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