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雪蓉;张卓莉
目的 观察BTB-cap’n'collar(CNC)同源异构体1(Bachl)-siRNA腺病毒载体对TGF-β1诱导后的小鼠肺成纤维细胞(MLF)中抗氧化因子及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构建Bach1 siRNA腺病毒载体及空病毒载体,5 ng/ml TGF-β1处理MLF 24 h,分别感染空病毒载体及Bach1 siRNA腺病毒载体.RT-PCR及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细胞中Bach1、血红素加氧酶1(HO-1)、谷胱甘肽过氧化酶1 (GPx1)及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还原酶1(NQO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纤维化相关因子TGF-β1及IL-6的水平.多个组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 TGF-β1诱导后MLF中Bach1 mRNA水平(2.127±0.089)和蛋白表达较空白对照组mRNA(1.000±0.067,t=-21.77,P<0.01)及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细胞上清中纤维化相关因子TGF-β1 (52±6)及IL-6 (34±6)较空白对照组(26±4,t=-11.11,P<0.01及20±5,t=-5.32,P<0.01)的表达也明显升高;但抗氧化因子HO-1及GPx1的mRNA水平(0.403±0.040及0.567±0.112)和蛋白表达较对照组mRNA(1.000±0.181,t=25.57,P<0.01及1.000±0.212,t=6.68,P<0.05)和蛋白表达明显减低;Bach1 siRNA处理后,MLF中Bach1 mRNA水平(0.153±0.015)和蛋白表达较TGF-β1组及空载体组的mRNA水平(2.129±0.089及1.973±0.035,F=:1 835.95,P<0.01)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细胞上清中TGF-β1 (26±3)和IL-6(11±3)的表达水平也较TGF-β1组(52±6及34±6)及空载体组(49±5及33±6)明显降低(F=22.25,P<0.01及F=28.38,P<0.01),但HO-1(3.303 ±0.294)和GPx1(1.840±0.231) 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较TGF-31组(0.403±0.040及0.567±0.112)及空载体组(0.353±0.057及0.667±0.090)明显升高(F=53.90,P<0.01及F=526.25,P<0.01).结论 沉默Bach1能够解除TGF-β1对MLF抗氧化作用的抑制效应及促纤维化效应,为CTD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ILD)的氧化应激机制的研究及抗氧化治疗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作者:刘媛;郑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观察生物制剂托珠单抗治疗难治性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oJI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5年5月至2016年2月收住院并长期门诊随诊的难治性SoJIA患儿25例,患儿均应用过NSAIDs、激素、甲氨蝶呤或环孢素A、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等治疗均不能控制病情,CRP、ESR、铁蛋白等炎性指标反复升高,关节肿痛反复发生,对存在活动性SoJIA(病程≥6个月,且对NSAIDs和糖皮质激素应答不佳)的患儿予以生物制剂托珠单抗治疗(体质量≥30 kg者剂量8 mg/kg;体质量<30 kg者剂量12 mg/kg;每4周1次给药).对其中22例患儿治疗前后的CRP、ESR、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ALT、AST、LDH、球蛋白等实验室指标进行数据收集分析,比较治疗前后发热、皮疹、肝脾肿大、关节肿痛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并长期随访,观察激素用量的改变.采用x2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2例患儿经托珠单抗治疗后第24周与治疗前对比,CRP[(8.7±2.2)mg/L和(111.6±74.4) mg/L,F=5.192,P=0.002]、ESR[(6.4±6.3) mm/1 h)和(65.6±24.3)mm/1 h,F=50.393,P<0.01]、白细胞[(8.4±2.5)×109/L和(17.6±8.6)x109/L,F=9.321,P<0.01]、中性粒细胞[(4.9±2.4)×109/L和(14.4±8.7)×109/L,F=10.541,P<0.01]、血小板[(269.5±79.2)x109/L和(405.4±145.3)x109/L,F=5.704,P<0.01]、球蛋白[(19.2±4.1)g/L和(30.1±3.8) g/L,F=22.896,P<0.01]等实验室指标迅速下降,血红蛋白[(118.3±9.0) g/L和(108.5±9.8) g/L,F=4.693,P=0.002]明显升高;发热、皮疹、肝脾肿大、关节肿痛明显好转,激素用量[(1.25±3.8) mg·kg-1 ·d-1和(16.2±12.8) mg· kg-1·d-1,F=8.21,P<0.01]明显减少,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CR Pedi 30/50/70/90获得改善;25例患儿中有3例出现不良反应,未纳入统计.结论 生物制剂托珠单抗治疗难治性SoJIA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包括感染、过敏反应、中性粒细胞减少、转氨酶水平升高等,但发生率低,临床应用比较安全.但由于病例数还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雅媛;钱小青;樊志丹;郭翼红;李娟;马慧慧;俞海国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患者女,36岁,因“左下肢溃疡6个月,发热3个月”于2015年12月21日入院.2015年6月,患者怀孕12周左右出现左下肢肿胀,与雨鞋反复摩擦后在左下肢内踝上方出现数个水疱,破溃后迅速形成皮肤溃疡,同时左下颌无明显诱因出现皮下结节,破溃后形成皮肤溃疡,因患者处于孕期,未予药物治疗,溃疡一直未愈合.同年9月出现反复高热,遂就诊于外院,住院期间左前臂注射部位出现皮下结节,破溃后形成皮肤溃疡,孕30周在外院引产,术后予甲泼尼龙80 mg/d、丙种球蛋白10g/d、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甲硝唑+丁胺卡那霉素抗感染,体温基本正常,左下颌及左前臂溃疡基本愈合,覆盖黑色痂皮,左下肢溃疡可见红色肉芽组织,部分覆盖黑色痂皮,同年11月下旬出院.
作者:梁锦坚;李艳华;莫颖倩;郑东辉;戴冽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患者女,40岁,因“咳嗽、胸闷30余年,加重伴下肢水肿2个月”于2016年6月10日入院.患者30余年前开始出现咳嗽、咳痰伴胸闷,至当地医院就诊,予以抗感染等治疗后好转,近2个月来患者感上述症状加重,伴有双下肢中度水肿至外院呼吸科就诊,查胸部CT提示两肺支气管扩张伴感染,两侧胸腔积液,镜面右位心,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内脏反位.
作者:龙现明;郭雨凡;武剑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血管炎,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引起动脉的广泛狭窄、阻塞或扩张,造成受累脏器缺血、梗死,终功能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大动脉炎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但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在亚洲,特别是东亚国家患病率高[1-2].大量遗传学研究发现在不同种族中HLA-B52是与大动脉炎发病密切相关的HLA表位[1,3].另外,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研究还发现大动脉炎易感性与基因IL-12B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以及基因FCGR2A/3A有关[4-5].
作者:樊勇;郝燕捷;张卓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关节腔内注射臭氧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血清中TNF-α、IL-6、IL-17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探讨臭氧治疗RA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2只体质量及鼠龄相当的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CIA模型组(CIA组)、臭氧组、甲氨蝶呤组.除正常对照组外,采用注射弗氏完全佐剂+牛Ⅱ型胶原蛋白的方法建立CIA大鼠模型.造模后14 d,臭氧组双踝关节内注射浓度为40 μg/ml的臭氧各1 ml,每周1次,共注射3周.甲氨蝶呤组0.9 mg/kg,每周1次,共3周.分别测量各组大鼠双后肢足肿胀度.治疗结束后1周,用流式多因子检测技术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6、IL-17A及VEGF的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结束后,臭氧组大鼠足肿胀度减小,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1±0.14) ml与(9.12±0.17) ml,t=8.43,P<0.05].与CIA模型组相比,臭氧组血清TNF-α、IL-6及VEGF浓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55 (86.55,98.53) pg/ml与14.45(12.55,16.15) pg/ml,x2=6.216,P=0.002;145.08(37.44,362.82) pg/ml与5.84(5.47,15.93)pg/ml,x2=13.136,P=0.004;51.56(46.09,74.10) pg/ml与36.22(32.18,41.69) pg/ml,x2=3.732,P=0.002],臭氧组血清TNF-α、IL-6、VEGF浓度与甲氨蝶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45 (12.55,16.15) pg/ml与(12.45 (11.80,15.60) pg/ml,x2=0.243,P>0.05;5.84(5.47,15.93) pg/ml与7.86(5.25,15.25)pg/ml,x2=0.058,P>0.05;36.22 (32.18,41.69) pg/ml与40.17(35.47,50.73)pg/ml,x2=0.516,P>0.05].臭氧组与对照组、CIA组、甲氨蝶呤组3组间血清IL-17A水平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27,P=0.165).结论 关节内注射浓度为40 μg/ml的臭氧可减轻CIA大鼠的关节肿胀度,作用机制可能与臭氧可以降低血清TNF-α、IL-6及VEGF水平有关.
作者:郭瑞团;张改连;张莉芸;刘宁宁;任丽民;范晶晶;侯建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炎性指标降钙素原(PCT)、CRP、ESR、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在诊断特发性炎性肌病(IIM)合并细菌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118例IIM患者,分为细菌感染组(66例)和非感染组(52例),采集相关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5种炎性指标在IIM细菌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水平,并分别绘制ROC曲线评估其对IIM合并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非感染组相比,IIM细菌感染组中降钙素原(0.06 ng/ml,0.03 ng/ml,U=2.637,P <0.01)、CRP(15.80 mg/L,4.40 mg/L,U =5.944,P<0.01)、ESR(43.50 mm/1 h,27.00 mm/1 h,U=2.266,P<0.05)、白细胞计数(9.85×109/L,7.70×109/L,U=2.675,P<0.01)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70%,75.75%,U=2.344,P<0.01)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RP对IIM合并细菌感染诊断价值高,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7%、82.7%、84.2%、70.5%.结论 降钙素原、CRP、ESR、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有助于鉴别IIM患者是否合并细菌感染,其中以CRP的诊断价值高.
作者:肖亦之;罗卉;周亚欧;刘思佳;左晓霞;李懿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国际脊柱关节炎评估协作组(ASAS)于2009年和2011年提出了中轴型脊柱关节炎(axSpA)和外周型脊柱关节炎(peripheral SpA)的分类标准[1-3],axSpA 又包括放射学阴性中轴脊柱关节炎(nr-axSpA).nr-axSpA是指无放射学(X线片或CT)骶髂关节炎改变,未满足AS的修订纽约标准,但磁共振显像(MRI)可有急性骶髂关节炎表现的axSpA.这一概念提出的目的是为了能在出现骶髂关节放射学结构性改变之前诊断骶髂关节炎,提高axSpA的诊断敏感性,有利于早期治疗.然而,现阶段对nr-axSpA的认识存在争议,骶髂关节病理研究有助于更深入认识nr-axSpA.
作者:侯志铎;肖征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痛风合并糖类抗原(CA)724异常升高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此类临床现象的认识.方法 入选明确痛风诊断的住院患者82例,根据CA724水平升高与否分为2组,并比较2组间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CA724升高组的痛风石发生率为61%,明显高于CA724正常组的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94,P<0.05);CA724升高组的肾结石发生率为65%,明显高于CA724正常组的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013,P<0.05);CA724升高组和CA724正常组在起病年龄、血尿酸水平、ESR/CRP、血肌酐水平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痛风患者可以出现CA724显著升高,但并不提示肿瘤相关性,有助于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检查,减轻患者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作者:王晓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脂氧素A4(LXA4)对尿酸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发生氧化应激反应的干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以尿酸刺激HUVEC构建氧化应激模型,选择LXA4及二甲苯基碘(DPI)、鱼藤酮对模型进行干预.利用二氯二氢荧光素-乙酰乙酸酯(DCFH-DA)作为荧光探针,测定HUVEC活性氧化物(ROS)生成量;光泽精增强的化学发光法测定HUVEC内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活性;蛋白质印迹法测定HUVECs内NADPH氧化酶p47phox亚基在胞质、胞膜表达.所有结果均以对照组相对表达量描述,以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小显著性差异检验(LSD)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同浓度和作用时间尿酸可以刺激HUVEC生成ROS(F=7.286,F=4.532,P均<0.05),与空白对照组(100±11)比较,80 mg/L(177±18)、120 mg/L(226±29)、160 mg/L(225±16)尿酸组ROS生成量显著升高(t=4.127,t=7.591,t=7.236,P均<0.05),与基线(100±8)比较,3 h(143±16)、6 h(140±17)、12 h (183±20)、24 h(240±29)、48 h(160±22)时间点ROS生成量显著升高(t=3.688,t=3.513,t=4.526,t=8.269,t=3.829,P均<0.05);不同浓度、不同时间LXA4可以抑制ROS生成(F=4.008,F=4.497,P均<0.05),与0 nmol/L(202±20)比较,10 nmol/L(162±16)、100 nmol/L(132±15) LXA4可以明显抑制ROS生成(t=3.712,t=4.083,P均<0.05),与0 min(269±39)比较,LXA4预处理15 min(160±16)、30 min(158±21)、1 h(136±13)、2 h(140±13)后ROS生成量显著下降(t=6.373,t=6.426,t=7.125,t=6.981,P均<0.05);与尿酸组(252±31)比较,LXA4+尿酸组(145±29)、DPI+尿酸组(154±27)ROS生成量显著降低(t=6.356,t=5.853,P均<0.05),而Rot+尿酸组(241±32)无明显改变(t=1.027,P>0.05);在NADPH氧化酶活性比较中,尿酸组(144±16)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100±13) (t=3.659,P<0.05),LXA4+尿酸组(119±14)显著低于尿酸组(t=3.124,P<0.05);NADPH氧化酶亚基p47phox表达,尿酸组(47±6)在胞质表达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100±8)(t=7.562,P<0.05),而LXA4+尿酸组(84±6)较尿酸组显著增加(t=5.386,P<0.05);尿酸组p47phox(328±36)在胞膜表达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100±4)(t=12.817,P<0.05),而LXA4+尿酸组(183±30)较尿酸组显著降低(t=5.129,P<0.05).结论 LXA4可能通过阻止NADPH氧化酶亚基p47phox由胞质转移到胞膜来抑制NADPH氧化酶激活,以此干预尿酸溶液诱导HUVECs发生氧化应激反应.
作者:周游;周京国;易婷婷;郭晓兰;蒋兴亮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患者男,72岁,因渐行性腰部痛僵40年,近5d不能翻身进而卧床不起,精神萎靡12h入院.查体:体温36.0 ℃,轻度嗜睡,叫之能醒,尚能正确回答问题,贫血貌,结膜及指端苍白,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脊柱各椎体及椎旁无叩痛,双侧骶髂关节无叩痛,因病情危重,卧床不起,Sch(o)ber征无法完成,压髋试验(+),骨盆分离试验(+),双髋活动尚可,双侧4字征(+),胸骨柄及肋骨有明显压痛.血常规:白细胞4.28×109/L,血红蛋白70.60g/L,血小板14.00×109/L,网织红细胞百分比:6.00%;生化全项:总蛋白54.50 g/L,白蛋白38.80 g/L,球蛋白41.90 g/L,ALT 69 U/L,AST 31.00 U/L,总胆红素45.00μmol/L,直接胆红素18.20 μmol/L,间接胆红素26.80 μmol/L,LDH 501.00 U/L,肌酐173.20 μmol/L,尿酸860.00μmol/L;红细胞破碎率:0.20;ESR:43.00 mm/1 h.尿、便常规基本正常.
作者:马贵如;王金凯;宋晓宁;孟建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2016年11月12日至1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会议中心召开了ACR年会,参会代表超过16 700人.在今年的会议中,血管炎专题的内容较往年明显增加,参会的风湿病学者也非常活跃,显示出近年风湿病学界对血管炎疾病领域的研究热情高涨.在此进行归纳总结.1 ANCA相关血管炎(AAV)1.1 临床研究1.1.1 新的血管炎分类标准:血管炎诊断分类标准研究工作组(DCVAS)根据多年收集的遍布全球的血管炎登记病例,经专家组反复论证和严格的统计学分析,发布了“2017年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分类标准”(见表1).该标准适用于经风湿科医师判断,已确定患有小血管炎的患者,为确定其是否患有GPA所设置.该标准首次提出了使用“减分”来除外其他小血管炎的诊断,涵盖了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血清学等多个方面,更符合风湿科临床医生的临床工作实践经验.
作者:李菁;田新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前在很多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病等领域,均提出了明确的治疗目标,达标治疗(treat-to-target,T2T)的理念深入人心.在风湿病领域第一个成功应用达标治疗策略的疾病是RA,随后PsA和SLE中也陆续提出各自的缓解标准和达标治疗策略.痛风是炎症性关节炎中常见的类型,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尽管近些年来国内外发布了多种版本的治疗建议,在治疗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挑战和困惑,究其原因,与痛风领域缺乏明确的治疗目标和达标治疗策略不无关联.
作者:邓雪蓉;张卓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自身免疫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丧失了针对自身组织抗原的免疫耐受,出现病理性免疫应答反应,进而导致组织器官损伤的一类疾病,通常伴有自身反应性T、B细胞活化和自身抗体、炎性因子的产生等.近年研究表明,包括辅助性T细胞(Th)1和Th17细胞在内的效应性T细胞与调节性T细胞之间平衡状态的打破及相关的细胞因子微环境的改变是RA、SLE等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1-21.由于患者自身反应性T细胞异常活化,而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和(或)功能障碍,调节性T细胞与效应性T细胞之间处于免疫失衡的状态.通过增强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和(或)功能,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异常活化,恢复调节性T细胞与效应性T细胞之间的免疫平衡状态,是自身免疫病治疗新的选择[31.
作者:牛红青;王彩虹;李小峰;董海原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