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霞
目的:探讨颅内脑外积液CT分类诊断与其临床病因、生理病理的关联性.方法:对108例经CT诊断为脑外各类积液病例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组,通过脑外间隙的测量,CT增强表现、临床表现及随访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蛛网膜下腔积液占58例(53.7%),硬膜下积液占45例(41.6%),混合积液5例(占4.6%).其中婴幼儿组以生理性蛛网膜下腔积液居多,其次是缺血缺氧性脑病.其他年龄组以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多见,感染性疾病次之.结论颅内脑外积液分为蛛网膜下腔积液和硬膜下积液,其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主要有生理性、病理性和原因不明等三类,正确的CT诊断对明确病因、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陈建彪 刊期: 2011年第15期
本文首先界定了中医肾病的基本内容,分别说明了中医肾病的表现,其次,介绍了中医肾病的导致的症状的基本特征,再次,分别说明肾病导致不同症状的用药,及治疗肾病的基本方法.
作者:唐晖 刊期: 2011年第15期
输血是医院保障各科治疗、择期手术、急诊抢救用血及相关检查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医疗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是保证安全输血提高供血服务的需要.
作者:杨守杭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了解轻型和重型H1N1甲型患者临床特征特点.方法:对2009年10月9日至2010年12月20日本院收治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临床诊断,86例患者中轻型患者70例,重型患者16例,两组的高体温、咳嗽、呼吸困难、住院时间等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白细胞、ALT、AST、CRP等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轻型患者达菲治疗前,两组病例高峰病毒载量水平相当(P>0.05),而达菲抗病毒治疗能显著降低患者排毒时间,重型和轻型患者在入院后第5天或达菲治疗5天后,达菲降低病毒载量到检测不到的比率在轻型患者组明显高于重型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是重型甲型H1N1流感主要的症状,在实验室检查中自细胞、ALT、AST、CRP也会明显发生变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甲型H1N1流感可能造成病情危重,影响预后,需要尽早治疗,达菲抗病毒治疗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
作者:毕惠 刊期: 2011年第15期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药学的特色.本文根据历代中药文献的记载,对中药药性历史演变过程从四个时期叙述了中药药性理论的产生、形成、发展以及充实,对中药药性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
作者:李晶尧;刘晓旭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卡巴拉汀贴剂中药物含量及其体外透皮释放量.方法:采用Fram扩散池,用离体豚鼠皮肤为透皮屏障固定在扩散池上部,取卡巴拉汀贴剂,揭去防粘层贴于皮肤角质层上.以pH值为6.8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为透皮释放接收介质,进行HPLC分析,结果:卡巴拉汀贴剂标定含量为4.5mg,检测结果为4.45mg;卡巴拉汀体外透皮释放量在9.7~116.02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高、中、低3个浓度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79%、98.62%、98.58%.结论: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卡巴拉汀贴剂中药物含量及其体外透皮释放量操作简便,且灵敏度和准确性高,可有效测定卡巴拉汀贴剂的中药物含量及其体外透皮释放量.
作者:王建祥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医院内中药饮片的质量管理措施.方法:查找中药饮片的生产、采购、养护等相关数据,并结合医院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发现中药饮片是汤剂处方和中成药制剂的基本用药方式,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中医药的临床疗效,从中找到影响中药饮片质量的许多因素及如何加强饮片质量管理.
作者:黄延路 刊期: 2011年第15期
双语教学是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在学习验光中,学生自身担当标准化病人,具有学习者、被检查者、评估者和指导者四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提高了学生的各项临床技能、沟通技巧、学习效率和医德水平,取得了较好效果.为标准化病人运用于相关临床诊断学教学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作者:陈浩;金婉卿;诸葛晶;毛欣杰 刊期: 2011年第15期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常见肾病,其临床表现多为持续性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病变呈进行性恶化终导致肾功衰.
作者:高守庭 刊期: 2011年第15期
正常胎盘附着于子宫体部的后壁、前壁或侧壁.妊娠28周后若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处,位置低于胎儿的先露部称为前置胎盘.
作者:方莉荣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扩大吴茱萸汤的临床运用.方法:临床运用吴茱萸汤治疗眩晕、头痛、胃脘痛、休息痢.结果:四证治疗后愈而不复.结论:吴茱萸汤治疗肝胃虚寒之证,收到了异病同治的满意疗效.
作者:李宏 刊期: 2011年第15期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是一组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以中心性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多种代谢性疾病合并出现为特点,以胰岛素抵抗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的临床症候群.目前,MS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很高的发病率,在中国MS患病率已高达14%~18%,在糖尿病患者中高达60%~80%.由于MS与一系列心血管病和糖尿病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MS已成为内分泌与心血管界乃至基础医学研究的热点.
作者:柯有甫 刊期: 2011年第15期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改革,一些新的改革文件和方案也逐步出台,日益完善我国的医疗改革事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革新,医疗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从理论联系实际,从多个角度剖析线性医院思想政治工的实际情况,旨在加强对医院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更好的符合新医改的要求.
作者:黄志铿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狂犬病例发生的影响,论述狂犬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方法:调查分析2009-2010年传染病疫情统计资料及狂犬病病例个案调查报告.结果:本次共调查50例狂犬病例,其中城市地区出现19例,农村地区出现31例.不过感染者狂犬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比较高.城市与农村居民的免疫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狂犬病例发生的影响因素不容乐观,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控制与防范.
作者:胡少蓉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无痛胃镜在胃病患者接受胃镜检查的临床应用方法及体会.方法来自门诊和住院患者1386例自愿接受无痛胃镜检查,男832例,女554例.检查前均禁食、禁饮6小时以上,同时备好氧气、多功能监护仪、气管插管等器械.术中以芬太尼,异丙酚静注,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神志消失和意识恢复情况.结果:6例血氧饱和度一过性下降,48例咳嗽,7例心率<60次/分,3例膈肌痉挛,1例全身抽搐,经处理均顺利完成检查及治疗.结论:无痛胃镜临床应用是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尹跃良;唐瑮 刊期: 2011年第15期
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因为此病发展到晚期会因为并发一系列的疾病,而导致患者下肢端的坏死和溃疡,严重者甚至截肢.不仅对健康有很大的威胁,也严重影响患者的形象.对于静脉曲张患者来说,静脉曲张症状如何治疗固然是重要的,但有效地预防比治疗更加重要.本文首先通过对静脉曲张发病原因进行探讨,其次根据发病原因进而论述采取手术治疗该疾病的方案分析,后希望通过对静脉曲张病因的分析与手术治疗方案的探讨为更多的患者和临床实操者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作者:朱玉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观察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对预防产后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120例自然分娩的产妇,随机平均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胎头娩出后给予缩宫素20U,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米索前列醇200μg舌下含服.观察两组产妇产后出血率、第三产程时间和产后2h出血量.结果:两组产妇产后出血率、第三产程时间和产后2h出血量比较,观察组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使用米索前列醇和缩宫素,能减低产后出血率,缩短第三产程,减少产后出血,比单独使用宫缩素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海侠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评价皮肤机械磨削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使用牙科台式牙钻或高速电动磨皮机对面部斑痕、色素性皮肤病、其他损容性皮肤病共3491例进行皮肤磨削治疗.结果:术后有效率达96.9%,术后色素沉着发生率92.7%,色素减退发生率0.03%.结论:皮肤机械磨削术做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治疗面部各种凹陷性疤痕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宋国刚;睢恒春;黄威;姜丽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分析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处理措施及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年来收治的75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且有严重的高血压;对于存在严重器官损伤的患者立即终止妊娠;根据妊娠周数和孕妇情况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主要有引产、剖宫产和阴道分娩;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患者,母婴均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影响分娩结局.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对母婴影响大,临床应采取相应的预测措施,尽早做好处理,提高分娩质量.
作者:陈万琼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强的松老年人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对比情况.方法:多发性骨髓瘤患者40例根据入院顺序平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两组都采用MP方案治疗,不过治疗组在治疗中采用大剂量强的松,对照组采用小剂量强的松.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有效率为70.0%,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骨髓抑制,治疗组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2例,指端麻木3例,嗜睡、乏力3例,便秘1例.对照组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3例,指端麻木2例,嗜睡、乏力1例,便秘1例.经对症治疗症状缓解,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剂量强的松老年人多发性骨髓瘤能取得更加好的疗效,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林光耀;蔡天进 刊期: 2011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