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氟比洛芬巴布膏治疗中国人群膝骨关节炎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183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分为氟比洛芬巴布膏、吲哚美辛巴布膏或奇正消痛贴膏组,观察2周并评估各组疼痛、关节僵硬和关节功能障碍评分,同时评价不良反应情况.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Nemenyi检验和CMH检验.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显著降低,氟比洛芬巴布膏组治疗前后VAS评分降低显著(其中平地走路VAS评分差值为31±21;上下楼梯VAS评分差值为35±20;夜间VAS评分差值为24±19;休息时VAS评分差值为20±18;负重时VAS评分差值为37±20).3组患者关节僵硬评分及关节功能障碍评分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显著下降.在安全性方面,氟比洛芬巴布膏和吲哚美辛巴布膏均优于奇正消痛贴,而吲哚美辛巴布膏组的束缚感发生率高于氟比洛芬巴布膏.结论 氟比洛芬巴布膏具有良好的止痛疗效,减少患者关节僵硬,改善关节功能障碍,安全性高,适于临床应用.
作者:叶华;左晓霞;古洁若;朱平;邹和建;李向培;胡绍先;张志毅;孙凌云;栗占国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肌病患者的临床和骨骼肌病理改变特点.方法 选择8例患者采取免疫印迹法测定血清肌炎抗体谱并进行肌肉活检,肌肉标本进行组织学、酶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第一抗体为鼠抗人CD8、CD20、CD68单克隆抗体,分别标记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单克隆抗体标记肌纤维膜,CD31单克隆抗体标记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结果 8例患者血清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均为强阳性,其中3例伴随Ro-52抗体阳性.8例患者骨骼肌出现肌纤维坏死、再生以及巨噬细胞浸润,2例患者伴随肌纤维肥大和间质增生,2例伴随少数T细胞浸润.存在部分MHC-Ⅰ阳性肌纤维,毛细血管密度正常.结论 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肌病以缓慢发病的肢体无力为主要表现,可伴肺部病变.肌纤维坏死、再生为其主要病理改变,可以类似肌营养不良改变.
作者:王璐;张巍;郝洪军;洪道俊;高枫;袁云 刊期: 2012年第09期
强直性脊柱炎( 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等中轴关节,也可出现外周关节受累和关节外表现.长期以来,诊断AS主要依据脊柱关节表现,治疗上也大都关注脊柱关节病变而忽视了关节外表现.事实上,AS关节外表现非常常见,42%的AS患者有1个或多个关节外表现[1].眼、消化道、皮肤、心血管、肾脏、肺脏等系统均可累及.从近几年欧美指南的演变不难看出,AS关节外表现逐步受到关注和重视.1984年AS纽约标准中只包括中轴关节表现,而2009年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SPA)新标准则将部分关节外表现,即眼葡萄膜炎、炎性肠病(IBD)和银屑病纳入了AS早期诊断的分类标准.
作者:陈进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抗核小体抗体(AnuA)单独及与抗核抗体、抗Sm抗体和抗双链DNA(dsDNA)抗体联合检测对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JSLE)的诊断价值,探讨AnuA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80例JSLE患者,56例非SLE的儿童疾病对照组,包括结缔组织病、白塞病、脊柱关节病、类风湿关节炎、皮肌炎、硬皮病,并留血清待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AnuA,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联合ELISA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dsDNA抗体,其中任一种检测方法结果阳性即判为阳性;免疫印迹法检测抗Sm抗体,并记录JSLE患者的临床特点.收集同期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分析JSLE患者AnuA抗体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AnuA对JSLE诊断的敏感度为76.25%,特异度为98.21%.AnuA与抗dsDNA抗体及抗Sm抗体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分别为83.05%、86.44%,特异度96.43%、98.21%,敏感度明显高于二者单项检测的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nuA与红细胞、血红蛋白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99、-0.503,P值分别为0.000、0.000),与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尿、低补体、抗dsDNA抗体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88、0.227、0.303、0.531,P值分别为0.000、0.042、0.006、0.000),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0.303,P=0.000).结论 AunA对JSLE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与抗dsDNA抗体和抗Sm抗体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度.AunA不仅可以作为JSLE的诊断指标,还可以评估疾病活动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颉晓香;茹晋丽;李小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补体进行测定并进行临床意义探讨.方法 由各参研单位根据统一方式收集病历资料,总结江苏省1999-2009年间住院1405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补体与SLE临床表现、免疫学指标、疾病活动间的关系.统计学处理组间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非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相关性研究采用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结果 1405例SLE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其中补体C3降低组1042例,补体C3正常组363例,通过对照研究,补体C3降低组入院年龄、病程、住院次数、浆膜炎、胃肠道累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血清肌酐、尿蛋白、抗核抗体、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Sm抗体、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积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显示CRP(OR=0.396,0.254~0.617,P=0.000)、抗核抗体(OR=2.907,1.267~6.670,P=0.012)、尿蛋白(OR=1.702,1.043~2.779,P=0.033)及入院SLEDAI评分(OR=0.930,0.886~0.975,P=0.003)是与补体C3降低有显著相关的因素.结论 补体C3作为SLE常用的临床检测指标,与SLE病情活动密切相关,也是肾累及的危险因素.
作者:袁风红;孙凌云;潘文友;王向党;潘解萍;张缪佳;张育;谭魁麟;李晶;陈志伟;丁翔;钱先;达展云;陶娟;王美美;邹耀红 刊期: 2012年第09期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以骶髂关节、脊柱、外周关节和肌腱韧带附着点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循环进展性的骨破坏与新骨形成是AS骨损伤的主要特点.早期患者会出现软骨下骨板侵蚀性的骨质破坏、骨质疏松;后期患者会出现椎间盘纤维环及其附近韧带钙化和关节骨性强直,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整个损伤过程的机制目前不清楚,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ssel endothelium growth factor,VEGF)在AS骨损伤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将其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李大河;徐卫东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在银屑病关节炎(PsA)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高分辨率超声对29例有手指受累的PsA患者的69个手指行双侧对比扫查,观察PsA患者手指的超声声像表现及血流特点,并与30例类风湿关节炎(RA)的70个手指及20名健康志愿者双侧相应手指检查结果对比.采用x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PsA组有临床表现的手指均有超声阳性表现.共检出关节腔积液42个(61%);滑膜炎38个(55%);骨侵蚀28个(41%);腱鞘炎40个(58%);软组织炎29个(42%);附着点炎30个(43%).RA组检出关节腔积液52个(74%);滑膜炎48个(69%);骨侵蚀33个(47%);未检测出腱鞘炎、软组织炎及附着点炎.结论 高分辨率超声是PsA早期诊断和观察手指病变简便易行及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
作者:林志国;梅轶芳;赵彦萍;张志毅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绝大多数的儿童期脊柱关节炎(spondyloarthritis,SpA)都被诊断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JIA)中的附着点炎相关关节炎(enthesitis related arthritis,ERA)[1].无论JIA还是ERA,对成人风湿科医生来说或许都是比较陌生的.当ERA患者超过了规定年龄而转到成人风湿科就诊时,诊断名称有时就会成为麻烦,成人医生不得不回顾整个病程以重新对其进行分类和诊断.由于诊断名称不统一,
作者:李崇巍;刘力;马继军;尹晶;李维超;胡坚 刊期: 2012年第09期
患者女,16岁,主因“月经增多10个月,头晕1个月,发热伴咯血 5d”于2010年12月28日入院.患者于10个月前出现月经增多,1个月前岀现头晕,伴头痛,就诊于我院妇科,查血常规:白细胞6.03×109/L,血红蛋白60g/L,血小板49.1×109/L.诊断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岀血,给予输血治疗后症状好转岀院.12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于非月经期再次出现头晕,就诊于我院急诊,血常规示血红蛋白64 g/L,给予输血治疗后好转.11d前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8.5 ℃,伴咳嗽,急诊予头孢曲松抗感染治疗,症状无好转.5d前患者出现咯血,为鲜红色血丝.
作者:戴逸君;刘田;高莉;何菁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川崎病(KD)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特征,探讨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在川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检测价值.方法 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196例川崎病患儿的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补体C3、C4水平,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法检测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B细胞变化.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2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及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196例川崎病患儿中,典型川崎病172例,不完全性川崎病24例,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17例,IVIG敏感型179例,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 34例;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CAL发生率(52.9%)显著高于IVIG敏感型(14.0%)(x2=16.45,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急性期川崎病组CD19细胞绝对值(1165±556)/μl、CD4/CD8比值(2.19±0.77)、IgM (1.41 ±0.45) g/L、IgA (0.81 ±0.35) g/L、补体C3 (1.31 ±0.26) g/L显著升高(P均<0.05),CD8细胞(671 ±308 )/μl、自然杀伤细胞(337±233)/μl绝对值显著降低(P均<0.05);川崎病患儿中,IVIG无反应型的CD19细胞绝对值、CD4/CD8比值、IgM、补体C3水平分别高于IVIG敏感型(P均<0.05),CD8、自然杀伤细胞绝对值则低于后者(P均<0.05),合并CAL者的CD19细胞绝对值、CD4/CD8比值、IgM、IgA水平高于无CAL者(P均<0.05),CD8、自然杀伤细胞绝对值低于后者(P均<0.05);典型川崎病与不完全性川崎病相比,上述各项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AL严重程度分级与急性期CD4/CD8 (Th/Ts)比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 川崎病急性期存在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的紊乱,均参与了川崎病的发病机制,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更为显著;其中IVIG无反应型及合并CAL的川崎病免疫紊乱更显著;IVIG无反应型有更高的CAL发生率;CD4/CD8比值与川崎病血管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丁艳;尹薇;熊越华;彭芳;刘莉 刊期: 2012年第09期
患者男,24岁.因眼红、腿痛、皮疹2年,耳廓红肿8个月于2010年3月18日入院.患者2年前无诱因出现双眼红伴疼痛,视力轻度下降,外院诊断“巩膜炎”,予泼尼松30 mg/d×3d并局部注射曲安奈德(剂量不详)后好转,视力恢复.此后出现双小腿腓肠肌疼痛,间歇性跛行,鼻梁塌陷,双膝、踝、趾跖关节肿痛,右足痛性网状青斑,多个足趾末梢坏疽,以右足第一趾为重.外院查红细胞沉降率(ESR) 79 mm/1 h,肌酸激酶正常,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右下肢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炎性改变.予泼尼松40 mg/d,症状好转.泼尼松每月减量5 mg,至20 mg/d时症状复发.
作者:沈敏;冷晓梅 刊期: 2012年第09期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seronegative spondyloarthropathies,SpAs)中一种遗传相关性显著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病.AS常累及中轴骨骼和骶髂关节,并常发生附近肌腱韧带附着点及椎间盘纤维环的钙化和骨性强直.双胞胎研究估计,其90%以上的易感性由遗传因素决定,说明遗传因素在AS的发病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1].广泛采用Bath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BASDAI)和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调查表对患者疾病活动和功能改善程度进行调查评估,结果显示遗传率分别为51%和76%.甚至疾病影像学表现的严重程度也高度遗传,估计遗传率为62%[2].
作者:陈彬;徐卫东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近25年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主要死因构成的变化.方法 回顾分析1986年1月至2011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SLE住院患者的死亡病例.采用x2检验、t检验和Kaplan-Meier 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近25年SLE的住院患者共3554例,死亡252例,女性223例,男性29例,SLE死亡患者占同期SLE住院患者的7.1%;其中女性为7.2%,男性为6.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4);感染、狼疮脑病和狼疮肾炎为SLE 3个常见的主要死因,分别占总死亡人数的38.5%、17.1%和12.3%,弥漫性肺泡出血、肺动脉高压、冠心病、血小板减少继发出血、肺间质病变、狼疮肺炎、消化道出血、肠梗阻和多脏器功能衰竭也是SLE的常见死因,占总死亡人数的4.4%、4.4%、3.2%、2.8%、2.4%、2.0%、2.0%、1.2%和1.2%.1986年1月至1990年12月主要死因为狼疮肾炎、感染和狼疮脑病的患者分别占同期死亡患者的31.4%、25.7%和25.7%;1991年1月至1995年12月主要死因为狼疮肾炎、感染和狼疮脑病的患者分别占同期死亡患者的27.6%、24.1%和24.1%;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主要死因为感染、狼疮脑病和狼疮肾炎的患者分别占同期死亡患者的31.6%、21.1%和15.8%;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主要死因为感染、狼疮脑病和狼疮肾炎的患者分别占同期死亡患者的34.9%、20.6%和7.9%;2006年1月至2011年5月感染是常见的死因,其次为狼疮脑病和肺动脉高压,分别占同期死亡患者的60.3%、11.8%和7.4%,主要死因为狼疮肾炎的患者仅1例,占同期死亡患者的1.5%.SLE患者在发病1年内死亡常见,占总死亡人数的32.5%;其中狼疮脑病和感染死亡在发病1年内常见,分别占狼疮脑病和感染死亡人数的41.9%和32.9%;狼疮肾炎死亡在发病10年后常见,占狼疮肾炎死亡总人数的32.3%.性别和发病年龄与SLE主要死因有关,冠心病男性死亡患者占50.0%,因冠心病死亡的患者发病年龄50岁以上者占75.0%.结论 1986-2005年,感染、狼疮脑病和狼疮肾炎是SLE的3个常见死因,2006年至今,肺动脉高压取代狼疮肾炎成为SLE第三大死因.SLE死亡患者死于发病1年内比例高.SLE患者感染死亡逐渐增多,已成为SLE的常见死因.
作者:费允云;甘凤英;侯勇;李梦涛;张文;张烜;赵岩;曾小峰;张奉春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检测miR- 155和miR-146a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和血浆中的表达,探讨miR-155和miR-146a表达在R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RA患者34例,其中高活动组23例,低活动组11例;健康对照组15名.取外周血分离PBMC和血浆,提取和纯化miRNA,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miR-155和miR-146a的表达,以小分子RNA U6作为内对照,计算标准化后的2-ΔCt值表示miRNA的相对表达含量.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方差齐性分析和t检验.结果 RA患者PBMC和血浆miR-155的表达分别是对照组的1.74倍(0.08±0.08与0.05±0.03,t=-2.225,P<0.05)和4.65倍(5.9±6.7与1.3±2.0,t=-3.677,P<0.05);miR-146a的表达分别是对照组的1.68倍(1.3±1.2与0.8±0.6,t=-2.154,P<0.05)和2.47倍(741±1001与300±295,t=-1.669,P>0.05);RA患者中高活动组和低活动组PBMC中miR-155和miR-146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血浆miR-155和miR-146a的表达高活动组明显高于低活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155和miR-146a在RA患者PBMC和血浆中异常高表达,且血浆miR-155和miR-146a的表达与RA活动度相关,提示血浆miR-155和miR-146a可以作为RA及RA活动度的预测指标.
作者:尹志华;叶志中;孙华麟;黄进贤;罗秀霞;陈芳;黄醒中;马树强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检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唇腺组织中自细胞介素(IL)-18、干扰素-γ的表达及血清IL-18的水平,探讨IL-18、干扰素-γ在pSS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20例pSS患者及8例对照组的唇腺石蜡组织连续切片中IL-18、干扰素-γ阳性细胞数;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检测该组患者及18名健康对照组血清中的IL-18水平;采用醋酸纤维薄膜法测定患者γ球蛋白水平.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在比较不同血清IL-18水平时采用t检验.唇腺组织中IL-18及干扰素-γ检测结果以阳性率表示,IL-18及干扰素-γ的阳性表达率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分析,IL-18阳性表达率与干扰素-γ阳性表达率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20例pSS患者唇腺组织中IL-18、干扰素-γ高表达于腺泡上皮细胞(阳性率分别为90%、95%),高于正常对照组(阳性率分别为37.5%、12.5%,P<0.05);20例pSS患者唇腺组织中IL-18、干扰素-γ高表达于导管上皮细胞(阳性率均为95%),高于正常对照组(阳性率分别为50%、25%,P<0.05);IL-18、干扰素-γ两者在腺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650,P=0.002);IL- 18、干扰素-γ两者在导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呈正相关( r=0.766,P=0.000);pSS患者血清IL-18水平为(216±85) 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水平(39±8) pg/ml(t=-8.768,P<0.05).而且pSS患者中IL-18水平与γ球蛋白(23.2±2.6)%呈正相关(r=0.538,P<0.05).结论 IL-18、干扰素-γ在pSS患者唇腺组织中存在异常表达,提示IL-18、γ-干扰素可能参与pSS的发病过程.
作者:柴克霞;王生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检索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评价对抗性训练对类风湿关节炎(RA)病情活动性及功能恢复的作用和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Embase、Medline、OVID和万方医学网等中英文数据库并结合手工检索,时间为1997年1月至2012年1月,按照既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查找有关对RA患者开展对抗性训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使用STATA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对525例进行评价,其中对抗性训练组268例,对照组257例.研究结果提示经对抗性训练后RA患者不仅等速肌力、等长肌力及握力增加,而且疾病活动性评分(DAS)[WMD=-0.585,95% CI(-0.878,-0.291)]、红细胞沉降率[WMD =-3.418,95% CI(-5.289,- 1.546)]、晨僵时间[WMD=-24.675,95% CI(-29.829,-19.520)]、Ritchie关节压痛指数[WMD=-2.793,95% CI(-4.682,-0.905)]、视觉模拟评分[WMD=-1.412,95%CI(-2.646,-0.177)]、健康评估问卷评分[WMD=-0.177,95%CI( -0.345,-0.009)]、步行50步试验[WMD=-2.539,95%CI(-4.260,-0.817)]与关节活动运动等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纳入研究无运动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抗性训练作为一种安全的康复手段,不仅可以增加RA患者的肌力和维持行走功能,还可以改善病情活动度、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邢丹;马信龙;马剑雄;徐卫国;王杰;杨阳;陈阳 刊期: 2012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