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光涛;张源潮;武森森;林晓燕
2008年9月27日,在日本横滨召开的第13届亚太风湿病学会联合会(APLAR)学术大会圆满结柬.本文简要报道本次会议类风湿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干燥综合征(SS)、皮肌炎(PM/DM)、骨关节炎(OA)及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主要研究动态及进展.
作者:李向培;毕黎琦;郑毅;古洁若;厉小梅;王国春;栗占国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肿瘤坏死因子受体(GITR)mRNA表达及其与疾病发病机制、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的方法 ,在Light Cycler Real time PCR检测仪上检测78例PBC患者(活动期44例、缓解期34例)、肝癌患者30例(疾病对照组)、健康体检者30名(健康对照组)PBMCs中GITR mRNA的表达水平和含量.以△Ct=Ct(待测基因)-Ct(内参基因)来比较基因表达水平的高低.结果 活动期PBC患者GITR mRNA表达水平(△Ct=10.5±2.8)明显低于缓解期PBC患者(△Ct=7.2±2.3,P<0.01);活动期PBC患者GITR mRNA表达水平(△Ct=10.5±2.8)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Ct=7.4±1.1)与肝癌组(△Ct=5.9±1.3,P<0.01);缓解期PBC患者GITR mRNA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患者GITR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及PBC患者(P<0.01).结论 GITR的表达与PBC的发生发展存在定关联性,可能参与了PBC的发病过程并与疾病的活动性有关.
作者:佟大伟;张洋;李永哲;王红梅;赵冠飞;冯雪;包书萌;张蜀澜;胡朝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布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变态反应性传染病.本文报道1例以腰痛为主要表现的布氏菌病脊柱炎伴腰大肌脓肿,结果如下.
作者:李婷;戴冽;郑东辉;莫颖倩;杨斌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Toll样受体3(TLR3 mRNA)表达及其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的方法 ,检测55例PBC患者(活动期33例、缓解期22例)、20例肝癌患者(疾病对照组)和24名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PBMCs中TLR3 mRNA的表达水平.以△Ct=Ct(待测基因)-Ct(内参基因)来比较基因表达水平的高低.结果 PBC患者活动期TLR3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疾病缓解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也高于肝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TLR3 mRNA的表达水平与健康人和肝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C患者TLR3 mRNA表达异常,可能参与了PBC的发病过程并与疾病的活动性有关.
作者:王红梅;李永哲;赵冠飞;张洋;冯雪;包树萌;佟大伟;张蜀澜;胡朝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从噬菌体展示随机12肽库筛选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04及B·2705重链拮抗肽并做初步鉴定.方法 用HLA-B*2704/B*2705重链胞外区蛋白分别筛选噬菌体展爪随机肽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鉴定阳性克隆,DNA测定确定氨基酸序列,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鉴 ,定噬菌体克隆分别与HLA-B*2704及B*2705细胞株结合的特异性.结果 经3轮筛选,获得12个HLA-B·2704拈抗肽,共有5种序列,分别为HTSFCSTHLCLI(×4),QHCSPTLCQIHR(×5),ARCTITL-CYLSN(×1),YGLCTDWYCHIT(×1),YPLCDAILCRLP(×1);10个B*2705拮抗肽共有4种序列,分别为:①SHCSPHWCALPF(×6);②HLCSNSLCLLPW(×2);③EPMCSWFWCTLP(×1);④WTCSPLLCTWGA(×1).比对分析表明,B*2704与B*2705拮抗肽的序列是基本一致的,均含有CS(T)TXXL(W)CXL表位.展示有B*2704拮抗肽的噬菌体克隆可与HLA-B*2704细胞株结合,阳性率为43.55%;而B*2705拈抗肽噬菌体克隆与HLA-B·2705细胞株的阳性结合率为45.69%.结论 筛选获得的HLA-B27拈抗肽的噬菌体克隆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可与表达于细胞株表面的B*2704和B**2705分子特异性结合,而与正常B细胞不结合,因而表现出一定的结合特异性.
作者:李彦博;孙玉英;张立新;骆嫒;郭斯启;陆浩军;奚永志 刊期: 2008年第11期
伴随风湿病学的发展,中国广大风湿病学者对弥慢性结缔组织病(CTD)引起的组织器官损伤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从20世纪70~80年代关注肾脏受累、80~90年代的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及合并感染问题到近几年开始关注肺间质纤维化、肺动脉高压和肝脏受累.由于CTD的肝脏受累表现多样,特别是多数情况下初期表现较轻,进展缓慢,很少在短时间内威胁患者的生命,故重视度似不足.但肝脏受累是CTD很常见的表现,且情况复杂,许多患者因延误诊断而未能及时治疗,导致肝衰竭.特别是肝脏受累与自身免疫性肝病(ALD)的关系目前争论较多,这些均需要加以认识.
作者:张奉春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肽酰基精氨酸脱亚胺酶(PADI)4基因padi4_94位点及padi4_104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河北汉族人群类风湿关节炎(RA)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基于医院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收集河北地区汉族人群无血缘关系的115例RA患者和年龄、性别相当的106名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用DNA测序法对PAD14基因第三内含子区域padi4_94位点及第四外显子区域padi4_104位点2个SNP进行检测.结果 在两组人群中,padi4_94及padi4_104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两个SNP位点构建单倍型,得到3个单倍型,分别为AA、AG和GG,没有GA型.两SNP的AA、AG、GG基因型和A、G等位基因分布在RA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无一单倍型为影响RA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在河北汉族人群中,PAD14基因的pa-di4_94、padi4_104位点存在SNP,此多态性与RA的易感性可能不存在相关性,尚不足以构成RA的独立遗传因素.
作者:冯忠军;张淑兰;梁芸;闻海丰;牛艳丽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发病可能与病毒、链球菌、结核杆菌、酵母菌感染及遗传因素有关.我科诊断兄妹同患白塞病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新美;侯娜莉;王凌;张华;刘利鹏 刊期: 2008年第11期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B淋巴细胞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以60~70岁发病居多,是一种较易发生于老年人的恶性肿瘤.常表现为骨痛、贫血、肾脏损伤等.而以对称性多关节肿痛为突出表现者却极为罕见,临床常易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RA),本科收治1例以对称性多关节肿痛为突出表现的MM,现报告如下.
作者:石磊;李小峰;张莉芸;茹晋丽;张改连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4-1BB单克隆抗体(4-1BBmAb)对免疫性肝损伤治疗及对CD4+CD25+T淋巴细胞影响.方法 建立小鼠刀豆蛋白A(ConA)肝损伤模型,检测4-1BB表达,ConA注射后2 h给予4-1BBmAb(100μg/只),观察肝功能及病理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T淋巴细胞.结果 丙氨酸转氨酶(ALT)模型组(139±22)U/L,对照组(32±12)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分别(130±16)U/L及(29±11)U/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4-1BB表达(8.1±2.6)比对照组(5.3±2.6)升高(P<0.01).4-1BBmAb治疗后ALT(98±14)U/L,AST(89±11)U/L降低(P<0.01).模型组CD4+CD25+T淋巴细胞(2.9±0.8)低于对照组(3.6±1.2)(P<0.05),4-1BBmAb组(8.3±3.0)高于生理盐水组(3.0±0.8)(P<0.01).结论 4-1BBmAb对免疫性肝损伤有治疗作用,影响CD4+CD25+T淋巴细胞达到治疗肝损伤目的 .
作者:夏光涛;张源潮;武森森;林晓燕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系统性硬化(SSc)是纤维组织异常增生为主的疾病,皮肤改变是SSc的标记性症状.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无皮肤硬化,伴有多系统损害、广泛皮下软组织钙化的SSc报告如下.
作者:陈竹;李小峰;崔示德;靳志勇;杨宇峰;张震;安广文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合并肾脏损害与高丙种球蛋白(IgG)血症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住院诊断为pSS并且合并肾脏损害的130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比较高IgG与正常IgG两组在临床表现、肾脏损害、免疫学和肾脏病理方面的差异.结果 收集130例pSS肾脏损害患者,高IgG组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dRTA)发生率为84%,显著高于正常IgG组(59%)(P<0.05);肾小管性蛋白尿发生比例在高IgG组为55%,显著高于正常IgG组(21%)(P<0.05);血IgG水平与血钾浓度呈显著负相关(r=-0.269,P<0.01);高IgG组以肾小管性蛋白尿为主,正常IgG组以肾小球性蛋白尿为主,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IgG组患者低补体发生率显著高于高IgG组(P<0.05);两组患者肾组织的肾小管间质积分(TI)和肾小球积分(G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IgG血症与dRTA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高IgG血症导致的肾脏损害以小管病变为主,与肾功能损伤程度有关,临床上对于高IgG血症患者要注意检查小管酸化功能.
作者:任红;王伟铭;陈晓农;张文;潘晓霞;陈楠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肾脏损害常见.SLE损害肾脏,可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是SLE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改善SLE预后,临床上一方面研究免疫抑制剂的合理使用,另一方面不断更新狼疮肾炎(lupusnephritis,LN)的病理分型,使之更好地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本文对2004年公布的LN分型再评价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苏震;梅长林 刊期: 2008年第11期
CD39(ectonucleoside triphosphate diphosphohydrolase-1.NTDPase-1,ENTPD1)是一种钙、镁离子依赖的胞外三磷酸核苷双磷酸水解酶,早被发现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感染的B淋巴细胞,因此初被认为是EB病毒感染的B淋巴细胞的主要表面标记.它是一个完整的细胞表面膜蛋白,同时具有胞外三磷酸腺苷(ATP)酶和二磷酸腺苷(ADP)酶活性,可将ATP和ADP水解为单磷酸腺苷(AMP),AMP又可在胞外-5'-核苷酸酶CD73的作用下代谢为腺苷.CD39和CD73在体内具有多种功能.CD39和CD73还特异地表达于调节性T淋巴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细胞)表面,构成该细胞免疫抑制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李冬梅;李向培 刊期: 2008年第11期
2008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公布了使用选择性和非选择性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ags,NSAIDs)建议的白皮书,现将该建议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作者:臧长海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对蛋白质组学分离和鉴定的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相关抗原-α烯醇化酶进行基因重组和表达,榆测其特异性抗体在血管炎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中的阳性率.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人enol基冈CDS片段并与表达载体重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和纯化重组人α烯醇化酶.用质谱鉴定后的重组蛋白作为抗原,用点印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检测健康人和不同结缔组织病患者血清中抗人α烯醇化酶抗体水平.结果 克隆了人enol基因cDNA片段.将重组的人α烯醇化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原核表达和纯化.用重组蛋白作为抗原,点印迹法检测健康对照和不同结缔组织病患者血清中抗人α烯醇化酶抗体,证实:①系统性血管炎(SV)、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干燥综合征(SS)和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抗α烯醇化酶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76.7%、78.3%、63.6%和78.9%,均明显高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②系统性血管炎中自塞病(BD)、多发性大动脉炎(TA)、韦格纳肉芽肿病(WG)、显微镜下多动脉炎(MPA)和Churg-Strauss综合征(CSS)患者血清中抗α烯醇化酶抗体阳性率各为74.0%、81.5%、62.5%、92.3%和80.0%.③SV和SLE患者血清中抗α烯醇化酶抗体的阳性率与SS和RA患者血清中该抗体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不同患者血清中抗α烯醇化酶抗体强阳性者所占比例分别为:SV 51.7%,SLE 33.3%,SS42.9%,RA 20.0%.RA组与S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V和SLE、SS、RA患者血清中均存在不同水平的抗α烯醇化酶抗体,α烯醇化酶是AECA识别的自身抗体之一.
作者:阳洪波;郑文洁;王汉萍;姚志建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红斑狼疮患者皮损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其在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m-blot法检测健康人皮肤、盘状红斑狼疮(DLE)患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皮损组织中HMGB-1表达.结果 健康人皮肤组织HMGB-1主要表达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胞核中.DLE患者皮损区HMGB-1主要表达于真皮浸润的单个核细胞中,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MGB-1仍为核表达,但阳性表达细胞的百分比较健康人减少(t=11.315.P<0.01);非皮损区HMGB-1表达的部位仍为细胞核表达且阳件细胞百分比与健康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HMGB-1蛋白表达总量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1,P>0.05);SLE患者皮损中除真皮浸润的单个核细胞仍为阳性表达外,皮损区细胞外及表皮细胞质出现HMGB-1阳性表达,而表皮HMGB-1核表达阳性细胞的百分比低于DLE患者(t=6.821,P<0.01),非皮损区HMGB-1的表达部位及附性细胞百分比与健康人相比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HMGB-1表达总量分别较健康人及DLE患者显著上调(t=15.494,P<0.01;t=13.221,P<0.01),且其表达强度与SLEDAI及尿蛋白升高相关(r=0.565,P<0.01;OR=1.027,P<0.05).结论 红斑狼疮患者皮损中HMGB-1表达部位及表达水平呈不同程度改变,存在亚细胞移位且表达强度增强,提示HMGB-1可能参与红斑狼疮的炎症机制.
作者:李捷;谢红付;陈翔;陈明亮;张江林;李金茂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四型肽精氨酸转亚胺基酶(PADI4)功能基因多态性及其表达与类风湿关节炎(RA)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 检测70例RA患者、81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PAD14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DNA测序和TA载体克隆方法 分析PAD14基凶外显子内第89、90、92、10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结果 4个SNPs中除了PAD14_92位点外,携带PAD14少见等位基因者发生RA的易感性显著高于携带常见等位基因者;在所研究对象中分别由4个位点上的常见等位基因(ACCC)和少见等位基因(GTGT)组成的功能基因型为主要基因型.与ACCC型比较,携带GTGT型者发生RA危险件显著增高(P<0.01).RA组PAD14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且在RA组和对照组中携带PAD14少见等位基因者PAD14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携带常见等位基因者.结论 PAD14功能基因多态性及其基因表达与中国人RA易感性相关,PAD14功能基因多态性影响基因表达.
作者:范列英;卢添宝;宗明;韩捷;马建伟;丁媛媛;叶勤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中存在大量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使用甲氨蝶呤(MTX)时存在一定风险.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MTX诱发患有RA的HBV携带者乙型肝炎爆发死亡的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李忆农;张胜利;冯修高;李春梅;王少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抗风湿病药物(DMARDs)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中的治疗效果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且难以预测,这与不同个体药物代谢相关基因的差异有密切关系.药物基因组学的深入研究对于提高药物疗效和减轻药物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供个体代谢特征方面的信息,为DMARDs的个体化合理应用提供帮助.有关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药物疗效,不良反应的关联性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就近年来DMARDs治疗RA在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邹原方;叶志中 刊期: 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