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君;李博;钟力;汪迅;李剑松;庄俊汉;叶志中
氯喹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常用药物,临床长期应用关注较多的是对视网膜的影响,而对心脏损害的报告较少.现报告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长期口服氯喹,后发生了完全房室传导阻滞(Ⅲ度AV B),并安装了永久起博器.
作者:魏强华;杨虎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药物治疗联合直线加速器髋关节局部X线放射性治疗(放疗)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髋关节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药物治疗AS髋关节病变患者进行对照.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评价放疗对AS髋关节病变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以期为AS髋关节病变提供新的治疗手段.方法从住院的AS髋关节病变患者中选择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相匹配各52例分别纳入药物治疗联合放疗组(放疗组)、单纯药物组(对照组).两组均选择一种非甾体抗炎药联合柳氮磺吡啶和甲氨蝶呤,放疗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行放疗治疗.两组患者出院后继续原药物治疗,并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观察,记录相关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Bath AS活动指数(BASDAI)、Bath AS功能指数(BASFI)、髋关节功能评分、髋关节X线分期及炎性指标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放疗组髋关节疼痛减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年内髋关节功能评分放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放疗组胃肠道反应、外周血白细胞降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都为可逆性;随访3年,两组之间BASDAI、BASFI评分及髋关节X线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造血系统障碍及恶性肿瘤的发生.结论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放疗联合药物治疗对减轻髋关节疼痛疗效显著,在治疗后2年内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局部放疗不良反应较轻,患者易耐受,可作为治疗AS髋关节病变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但长远疗效及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韩星海;赵福涛;管剑龙;刘彧;施冶青;戴生明;蔡青;赵东宝;孟济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与体液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27例SLE患者及16名正常对照人群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亚群,并分析其与体液免疫功能的关系.结果SLE患者外周血B1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B1淋巴细胞亚群/B2淋巴细胞亚群的比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并且与体内外周血中免疫球蛋白IgM的量呈正相关.除此之外,抗dsDNA抗体阳性组的SLE患者外周血B1淋巴细胞亚群(%)及B1/B2比值均高于阴性组.结论SLE患者外周血B1淋巴细胞亚群存在异常,可能与SLE患者体内的体液免疫异常有关,并在SLE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丽君;李博;钟力;汪迅;李剑松;庄俊汉;叶志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基因表达谱,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方法用含588个基因的大鼠基因表达谱芯片研究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及正常大鼠滑膜基因表达谱.结果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差异表达基因共有68个,上调基因有63个,下调基因有5个.结论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是一个涉及多基因表达异常的全身免疫性疾病,筛选到的差异表达基因将为进一步研究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及防治提供重要线索.
作者:王安宇;梁清华;李春燕;陈疆;罗徐;包太成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8例女性难治性SLE病人进行APBSCT.采集的干细胞的单个核细胞计数平均为1.6×108/kg[(0.07~2.6)×108/kg].预处理方案为环磷酰胺(50 mg·kg-1·d-1,-5~-2 d)静脉滴注及兔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10 mg·kg-1·d-1,-3~-1 d)静脉滴注.从移植前后皮肤红斑的变化,尿的改变,SLE相关的免疫指标的变化,移植后造血重建情况,移植的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8例病人均获得成功植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1.0×109/L的平均时间为9.5 d,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的平均时间为10 d,白细胞总数恢复正常的平均时间为14 d,血小板计数>50×109/L的平均时间为30 d,血红蛋白含量平均在移植后第28天升至100 g/L.移植后SLE临床症状均消失,尿蛋白转阴,自身抗体大部分转阴.移植相关并发症中,均出现血清病样预处理反应,2例出现严重的低血压;4例有出血性膀胱炎;2例出现败血症;4例发生霉菌感染;2例发生间质性肺炎.随访时间2个月~2.5年.结论APBSCT治疗SLE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但观察病例及时间有限,远期疗效还需更长时间的观察.对药物治疗难以奏效的SLE病例,该法不失为一种更佳的选择.
作者:张传仓;朱为国;邱贤文;兰和魁;张堂德;孙彩霞;封志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调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无菌性骨坏死(ON)的患病状况和时间分布,探讨影响SLE患者发生ON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了474例SLE患者和136例因各种原因发生ON的骨科住院患者.所有SLE患者都有完整的病历记录包括临床表现、激素的每日用量和疗程等.对病程在1年以上的262例SLE患者中的28例ON患者的临床资料和234例非ON患者进行了比较,并和35例皮肌炎(DM)/多发性肌炎(PM)患者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474例SLE患者中ON的患病率是5.91%,和DM/PM组(5.7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LE-ON患者中有57.1%是发生在SLE诊断后的初3年内,至确诊ON时患者服用激素的平均时间是(35±30)个月.和没有发生ON的SLE患者相比,SLE-ON患者中有雷诺现象者明显要多,曾经用过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的人数也明显要多.而有抗磷脂抗体阳性、肌炎、肾炎、皮肤血管炎的患者的百分率、平均每日激素的用量、服用激素的累积时间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LE患者的ON患病率是5.91%,病程的初3年是SLE患者发生ON的危险时期,有雷诺现象和曾经用过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的患者是发生ON的危险人群,应该密切观察警惕ON的发生.
作者:沈凌汛;夏菲;余立凯;刘巧红;黄安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10例RA患者,与38例其他疾病患者以及36名正常人作为对照,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ve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软件评价抗CCP抗体在RA诊断中的价值,在ROC曲线上制定抗CCP抗体与类风湿因子(RF)各亚型在诊断RA中的佳临界点.用四格表计算系列试验的特异度,进行统计学检验.用SPSS软件比较抗CCP抗体与RF各亚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诊断RA中,抗CCP抗体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UCROC)明显大于RF(IgA、IgM、IgG)AUCROC(P<0.01),抗CCP抗体联合任何一个RF亚型的系列试验的特异度高达100%.抗CCP抗体和RF(IgA、IgM、IgG)经Spearman相关分析,呈正相关.结论抗CCP抗体对RA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诊断RA的系列试验中,含抗CCP抗体的系列试验的特异度高.
作者:顾昳丽;吕玲;陈宇明;徐麦玲;邹和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将软骨细胞与异体软骨微粒脱细胞基质相结合,构建组织工程软骨.方法分别利用氯化钾、胰蛋白酶和乙二胺四乙酸钠对绵羊关节软骨进行脱细胞,并制成直径0.100~0.154 mm的微粒.先分离异体关节软骨细胞并进行体外扩增,再将异体软骨细胞与软骨微粒脱细胞基质混合培养,离心后应用离心管体外培养.结果本脱细胞方法可以使关节软骨细胞完全脱落,且软骨细胞紧紧围绕于异体软骨微粒脱细胞基质四周,生长和分泌功能良好.结论软骨细胞与异体软骨微粒脱细胞基质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于体外形成软骨样组织.
作者:韩雪峰;杨大平;张颖;郭铁芳;方冬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抗细胞膜DNA(cm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脱氧核糖核蛋白(DNP)抗体及抗双链DNA(dsDNA)抗体等特异性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中的意义,并与抗核抗体(AN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比较.了解特异性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SLE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中的意义.方法测定了125例SLE及118例疾病对照组(包括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多发肌炎、系统性硬化症、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及银屑病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抗cmDNA抗体和AN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AnuA、乳凝法检测抗DNP抗体、金标法测定抗dsDNA抗体.结果AnuA、抗cmDNA抗体、抗DNP抗体、抗dsDNA抗体和ANA在SLE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8%、38.4%、51.2%、49.6%和95.2%,均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3.4%、4.2%、1.7%、0.8%和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NA与AnuA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其他三种抗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uA、抗cmDNA抗体、抗DNP抗体、抗dsDNA抗体和ANA的特异性分别为95.8%、96.6%、98.3%、99.2%和74.6%;AnuA在抗DNP抗体、抗dsDNA抗体阴性的SLE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抗体(P<0.05);自身抗体的联合检测可提高SLE诊断的敏感性,但特异性无明显改变.结论抗cmDNA抗体、抗DNP抗体和抗dsDNA抗体及AnuA在SLE的诊断中有很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则各不相同,其中AnuA抗体的敏感性高.四种特异性抗体在SLE的诊断中有明显的互补作用,特别是AnuA和抗DNP抗体可以弥补其他抗体的不足.AnuA与抗dsDNA抗体或与抗DNP抗体的二联检测可明显提高其对SLE诊断的敏感性.
作者:苏茵;贾汝琳;栗占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神经精神狼疮(NPSLE)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49例NPSLE患者及107例无神经系统病变的狼疮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先将研究变量做单因素分析,再将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起病年龄、入选年龄、病程、蝶形红斑、发热、抗Sm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补体C3下降(<400 mg/L)与NPSLE发病显著相关(P<0.05);而正规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是具统计学意义的保护因素(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热(OR=5.865)、抗Sm抗体阳性(OR=5.156)与NPSLE发病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起病年龄(OR=0.848)、病程(OR=0.959)及正规使用激素(OR=0.052)与NPSLE发病呈负相关(P<0.05).结论起病年龄小、病程短、发热、抗Sm抗体阳性是发生NPSLE的重要因素,而正规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是NPSLE的保护因素,医生应关注NPSLE发生的危险因素,早期给予积极治疗.
作者:扶琼;左晓霞;周亚欧;谢艳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中其患病率居首位.全世界的患病率大约为1%,成年人发病率大约0.3‰.据推算,我国该病患病率在0.24%~0.4%之间,患病总人数至少400万人.该病如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可发展为关节僵直、畸形、致残而严重影响劳动力.
作者:郑磊;王前;顾春瑜;李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约50%可累及肺及胸膜,主要表现为狼疮肺炎、胸膜炎、肺动脉高压和肺出血等,而临床上合并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罕见.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肺淋巴管肌瘤报告如下.
作者:杜正福;刘湘源;黄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肌腱炎有时是痛风的临床表现之一,但临床上无关节病变的单纯痛风性肌腱炎罕见,其诊断也较困难,近年来我院借助超声引导穿刺协助诊断痛风性跟腱炎一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天旺;任杰;古洁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累及多关节、多系统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国内外学者很早即发现RA患者活动期常伴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增多包括原发性及继发性或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其中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可继发于急、慢性炎症及恶性肿瘤,非骨髓造血异常所致,而是炎症或肿瘤相关的细胞因子作用的结果.RA活动期血小板升高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众多研究表明参与RA炎症的一些细胞因子等作为促进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生长的因子可能在RA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的机制中发挥作用.本文就细胞因子在RA炎症及活动期血小板增多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王利军;杨林花;李小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或bone marrowstroma cells,MSCs)体外纯化的方法,观察其生物学特性,为其在风湿病治疗中应用提供了初步实验体系和依据.方法抽取健康正常人骨髓3~5 ml,Percoll分离液分离后低糖达氏修正依氏培养基(LG-DMEM)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标记物与细胞周期,绘制生长曲线,并对长时间培养的传代细胞行碱性磷酸酶(AKP)染色及Von Kossa染色.结果①经分离出的细胞为MSCs;②经自然纯化,第2代细胞(P2)与第3代细胞(P3)均质性分别达90%及98%以上;③纯化后,细胞在第3代(P3)细胞增生旺盛,第7代(P7)后细胞呈增长缓慢趋势;④MSCs长期培养,有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趋势.结论利用MSCs特性,经自然纯化,是当前纯化MSCs的一种较好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郑朝晖;朱平;樊春梅;王彦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测定各型活动性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患儿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间黏附分子-1(sVCAM-1)、白细胞介素(IL)-1、IL-4、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探讨sICAM-1、sVCAM-1与疾病活动、疾病分型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活动性JIA患儿与8名健康对照儿童sICAM-1、sVCAM-1水平;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IL-1、IL-4、TNF-α水平.结果30例JIA患者血清中sICAM-1、sVCAM-1、IL-1、IL-4、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在各型JIA中sVCAM-1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呈正相关(P<0.05或0.01);而sICAM-1仅在全身型及多关节型JIA患儿中与关节肿胀指数、夜间痛呈正相关(P<0.01),与炎性指标ESR、CRP等无关.结论JIA患者血清中sICAM-1、sVCAM-1、IL-1、IL-4、TNF-α水平显著升高,可能参与了JIA的发病过程,sVCAM-1、sICAM-1可与ESR、CRP一起作为判断病情严重性的指标,且可能与JIA分型有关.
作者:沈海丽;王轶;马力;王丽萍;魏佳熙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