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IL-2诱导类风湿关节炎与骨关节炎T淋巴细胞STAT3 STAT5酪氨酸磷酸化状态的比较

关键词:关节炎, 类风湿, T淋巴细胞, 白细胞介素2, 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
摘要: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IL)-2作用于类风湿关节炎(RA)与骨关节炎(OA)外周血T淋巴细胞前后,T淋巴细胞中STAT3及STAT5的酪氨酸磷酸化活化状态,并进行比较.方法从RA与OA患者的外周血中分离培养单个核细胞,继而纯化得到T淋巴细胞,静息后,用重组人IL-2刺激,在各时相裂解细胞,收获提取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在静息后,RA与OA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STAT3与STAT5均处于极低水平磷酸化的状态;在IL-2作用后,T淋巴细胞中STAT3和STAT5发生时相性的酪氨酸磷酸化,而RA的T淋巴细胞磷酸化程度较OA显著增高.结论IL-2对RA患者T淋巴细胞的STAT3和STAT5过度激活,引起T淋巴细胞中IL-2信号传导的异常放大效应,可能在RA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浆置换治疗免疫病进展

    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是一种体外净化疗法,系将患者血液引至体外,经离心法或膜分离法分离血浆和细胞成分,弃去血浆,而把细胞成分以及所需补充的白蛋白、血浆及平衡液等回输体内,以清除体内致病物质,包括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胆红素、胆固醇、药物和毒物等,从而治疗一般疗法无效的多种疾病.1914年Abel等首先提出血浆清除法,当时是把患者血液抽出来沉淀后去掉血浆,把其余成分回输给患者.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风湿性多肌痛与老年发病类风湿关节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风湿性多肌痛(polymyalgia rheumatica,PMR)是病因不明的炎症性疾病.部分老年发病类风湿关节炎(elderly-onset rheumatoid arthritis,EORA)患者存在PMR样临床表现,有时与PMR不容易鉴别.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抗环瓜氨酸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抗体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研究随访一组PMR患者血清抗CCP抗体,并结合影像学检查,了解该抗体在PMR与EORA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幼年与成年脊柱关节病临床特征的对比研究

    目的提高对幼年和成年发病的脊柱关节病临床特征的认识.方法通过与399例成年发病的脊柱关节病(SpA)患者对比,研究219例幼年脊柱关节病(JSpA)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JSpA与SpA均有明显的男性优势,男女比分别为5.8:1和5.5:1;JSpA组的发病年龄平均12.5岁,SpA组为19.7岁;JSpA组的病程为4.2年,SpA组为4.3年(P>0.05);JSpA组的受累关节数为4.7个,SpA组为4.1个(P<0.01);82%的JSpA患者在发病时有外周关节炎,而SpA患者仅有47%(P<0.01);45%的SpA患者发病时表现为下腰痛,而JSpA患者仅有11%(P<0.01);随着病程发展,70%的JSpA患者出现了腰背疼痛,而SpA出现腰背疼痛的占79%(P<0.05);98.6%的JSpA患者出现了外周关节受累,而SpA仅为88%(P<0.01).JSpA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阳性率为88%,SpA为83%.结论JSpA与SpA有相似的临床表现,但JSpA比SpA有更多的外周关节炎、更少的中轴关节受累表现.下肢为主的关节炎,所伴随的肌腱端病、色素膜炎等各种关节外表现、HLA-B27阳性是JSpA的主要特点.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B超在膝关节病变中的诊断意义

    目的评价B超对膝关节病变诊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4例68个膝关节病变包括骨关节炎或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进行B超检查,分析结果并与膝关节X线平片及磁共振(MR)作对照.结果在滑膜增厚、关节腔积液、软骨病变、软骨下骨质破坏、膕窝囊肿及半月板变性等方面,B超检查具有良好的分辨率,检出率分别为71%、72%、74%、43%、6%和16%,与X线对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R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关节间隙、骨赘形成及骨质疏松等反映骨性改变方面,不如X线及MR敏感.结论B超对于膝关节病变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价值及临床意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高频超声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指关节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手指关节病变中的价值.方法RA患者42例,健康志愿者40名,分别应用高频超声观察双手掌指关节和近端指间关节,测量滑膜厚度,检测有无肌腱、关节腔和骨质病变.结果RA患者79%(33/42)存在滑膜增生,18例患者可见肌腱病变,5例病人可见关节腔积液,5例患者可见骨质破坏,3例患者可见关节融合.病程少于5年的病例主要表现为滑膜增生,而骨质破坏、关节融合的病例病程多在10年以上.结论高频超声可应用于RA患者手指关节病变的诊断.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淋巴细胞趋化因子受体mR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达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趋化因子受体(XCR1)mR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93例确诊的SLE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组,收集PBMC,提取RNA.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研究对象XCR1 mRNA表达水平.结果①XCR1 mRNA在PBMC中表达水平,患者组(1.57±0.84)与正常对照组(0.19±0.1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2.09±1.38)与对照组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2,P=.02);活动期与非活动期(0.31±0.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1,P=0.003);非活动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SLE患者组XCR1 mRNA水平与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关系:SLE患者组PBMC中XCR1 mRNA表达水平与SLEDAI作直线相关性分析,XCR1 mRNA水平与SLEDAI(r=0.540,t=5.445,P=0.000)呈正相关.③SLE患者PBMC中XCR1 mRNA表达与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相关性:SLE抗SSA抗体阳性患者(17/68,1.4±1.2)比阴性患者(51/68,3.5±4.9),其XCR1 mRNA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P=0.007).结论XCR1 mRNA表达水平在PBMC中活动期SLE患者比非活动期及对照组增高,与疾病的活动性(SLEDAI)正相关,非活动期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LE抗SSA抗体阳性患者比阴性患者,其XCR1 mRNA表达水平降低,两组均较健康对照组增高.提示XCR1参与疾病的发展,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XCR1可能参与抗SSA抗体的形成过程,造成组织损伤.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量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CR)结合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配体结合法测定白细胞GCR结合量.结果61例SLE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GC)治疗前白细胞GCR结合量为(4156±1408)位点/细胞,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5072±1312)位点/细胞(t=3.506,P=0.01).3个以上重要器官或系统受损者白细胞GCR结合量显著减低(t=3.262,P=0.002).SLE患者治疗前白细胞GCR水平与SLE病情活动指数呈负相关(r=-0.487,F=18.372,P=0.001).白细胞GCR结合量较低的患者应用GC的疗效较差,副反应较多见.结论SLE患者白细胞GCR结合量显著减低,这种变化与SLE患者病情活动性、重要系统器官受损情况以及GC的疗效和副反应等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胸主动脉破损并巨大血肿形成的大动脉炎一例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常引起不同部位动脉狭窄或闭塞,少数也可引起动脉扩张或动脉瘤,而出现动脉壁破裂并巨大血肿形成的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我院遇到1例.对此患者的发病情况、病理表现及病理与临床的关系分析如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iod arthritis,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FLS)是关节滑膜细胞中主要的一种,可以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并可因环境变化发生演变,存在异常凋亡与增殖.RA FLS凋亡不足与RA的发病有关[1].本文就RA FLS凋亡信号传导途径以及凋亡调控作一综述.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类风湿关节炎伴抑郁的调查及其相关性的研究

    随着现代医学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对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易致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理健康,导致反复关节疼痛甚至功能障碍,而且可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引起心理情感障碍.本研究通过对168例RA患者的调查,探讨RA患者伴有抑郁症状的情况及抑郁症状与关节症状的关系.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雷公藤内酯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又称雷公藤内酯、雷公藤甲素,是从卫矛科雷公藤属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昆明山海棠[T.Hypoglaucum(Levl)Hukeda,名黑麦]等物质中提取得到的二萜内酯化合物.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急性胰腺炎一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可引起多系统、多器官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SLE并发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内科罕见急腹症,国内少有报道,在其治疗方面,更难见详细介绍.2004年4月收治了1例SLE合并AP患者,应用大剂量激素配合一般非手术疗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IL-2诱导类风湿关节炎与骨关节炎T淋巴细胞STAT3 STAT5酪氨酸磷酸化状态的比较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IL)-2作用于类风湿关节炎(RA)与骨关节炎(OA)外周血T淋巴细胞前后,T淋巴细胞中STAT3及STAT5的酪氨酸磷酸化活化状态,并进行比较.方法从RA与OA患者的外周血中分离培养单个核细胞,继而纯化得到T淋巴细胞,静息后,用重组人IL-2刺激,在各时相裂解细胞,收获提取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在静息后,RA与OA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STAT3与STAT5均处于极低水平磷酸化的状态;在IL-2作用后,T淋巴细胞中STAT3和STAT5发生时相性的酪氨酸磷酸化,而RA的T淋巴细胞磷酸化程度较OA显著增高.结论IL-2对RA患者T淋巴细胞的STAT3和STAT5过度激活,引起T淋巴细胞中IL-2信号传导的异常放大效应,可能在RA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黑龙江省第四届风湿病学术会议纪要

    由中华医学会黑龙江分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办的黑龙江省第四届风湿病学术会议于2005年7月16日在牡丹江市镜泊湖顺利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50人.本次会议首先进行了中华医学会黑龙江分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张志毅教授当选为主任委员.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55篇,其中基础科研6篇、临床研究及病例报告34篇、综述7篇、医学护理8篇,涉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病的发病机制、临床实验诊断、免疫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及重症病例护理,较全面总结了黑龙江省风湿病学3年来的研究结果.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酷似原发性多肌炎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二例

    临床上发现2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以肌痛和肌无力为首发症状且伴有肌酸磷酸激酶增高,类似原发性多肌炎(PM)的临床表现,现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10~20岁健康志愿者30名骶髂关节的CT表现

    目的研究10~20岁健康志愿者骶髂关节的CT表现.方法随机选择30名10~20岁无脊柱关节病症状的志愿者,行骶髂关节的CT扫描,在CT后处理工作站上测量关节间隙宽度及皮质厚度.结果67%的关节内见真空现象.50%的女性志愿者髂骨内后侧见长条形压迹.骶骨侧关节面:33%在骶骨分节处轻微凹陷,3%在骶骨前上缘有局限性凹陷,15%出现骨骺,7%见小的类似侵蚀样表现.髂骨侧关节面:8%见囊样改变,3%见局限性凹陷.骶髂关节滑膜部关节间隙90%为2~5 mm,<2 mm的占10%.髂骨侧皮质厚度83%为1~2 mm,骶骨侧皮质厚度45%为<1 mm,53%为1~2 mm.结论10~20岁健康志愿者骶髂关节可见真空现象,骶骨侧关节面可出现骨骺及局限性凹陷.女性骶髂关节髂骨侧可见长条形压迹.少数骶骨侧关节面可有类似侵蚀样表现;少数髂骨侧关节面可见囊样改变及局限性凹陷.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生物学功能、细胞因子的表达异常与否.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筛选法对10例SLE患者和11例正常人骨髓MSCs进行分离培养,流式细胞仪鉴定MSCs表面标志物及分析MSCs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观察MSCs形态学改变,MTT法检测MSCs的生长情况,RT-PCR检测MSCs细胞因子mRNA水平表达.结果SLE骨髓MSCs传代率(30%)低于正常(100%)(P<0.01),SLE患者骨髓MSCs生长较正常活跃,凋亡率(2.36%)低于正常(6.79%),两组MSCs均表达CD29、CD44、CD105,均不表达CD14、CD34、CD45,SLE患者骨髓MSCsIL-7mRNA表达低于正常.结论SLE骨髓MSCs生物学特性及细胞因子表达存在异常.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狼疮肾炎患者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狼疮肾炎患者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变化在狼疮肾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23例狼疮肾炎,13例原发性肾炎和12名健康对照者的尿MCP-1水平进行检测,比较分析其与肾脏损害及其与肾脏组织病理活动性指数(AI)的相关关系.结果狼疮肾炎患者尿MCP-1水平为(1130±403)pg/mg肌酐,显著高于对照者(141±109)pg/mg肌酐(P<0.01)和原发性肾炎患者(452±174)pg/mg肌酐(P<0.01).狼疮肾炎患者尿MCP-1水平与24 h尿蛋白(r=0.558,P<0.05)、血肌酐(r=0.869,P<0.01)、尿N-乙酰-D-氨基葡萄糖酶(NAG)(r=0.617,P<0.05)及肾脏组织病理AI(r=0.751,P<0.01)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狼疮肾炎患者尿MCP-1水平可作为了解肾脏活动性病变的一个分子指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心脏损害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polymyositis/dermatomyositis,PM/DM)心脏损害的特征,探讨心脏损害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423例PM/DM的临床资料,分析心脏损害的发生率、心脏损害的类型以及可能诱发心脏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心脏损害的发生率为42.6%(180/423),表现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包炎、心肌损害、肺动脉高压、瓣膜病变、传导阻滞、肢导低电压和其他心脏损害;多因素分析发现血沉是心脏损害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心脏损害是PM/DM的常见并发症,表现复杂多样.血沉增快提示心脏损害的危险性增加,而与年龄、性别及病程长短等因素无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n-3脂肪酸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辅助治疗作用

    近年来人们在寻找疗效更好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药物的同时,对将饮食调节作为RA的辅助治疗手段,以提高RA治疗的整体疗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就脂肪酸饮食在RA中的潜在治疗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