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斌
乳腺癌放疗术后放射性肺损伤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咳嗽、气短、呼吸困难.中医辨证大多属于肺胃阴伤、肺燥气逆,治疗大法当从养阴润肺,降气止咳,主方应选沙参麦冬汤合桑杏汤加减,但需兼顾乳腺癌本病,给予调和肝脾气血.
作者:郁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对30例残胃食管癌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30例残胃食管癌,其中男性26例,女性4例.年龄47~74岁,平均年龄62岁.均有进行性吞咽困难及胃大部切除术病史.
作者:潘开云;戴益智;张文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Survivin基因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凋亡抑制蛋白,选择性高表达于常见的恶性肿瘤,而在癌旁正常组织和成人分化组织中不表达或低表达.本文就Survivin及其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与在非小细胞肺癌诊治中的意义进行综述.
作者:陈德河;杨晶;王永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学级别人脑星形细胞瘤中Rho/ROCK信号通路可能扮演的角色.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不同病理级别人脑星形细胞瘤组织中RhoA、RhoB、ROCK-1及ROCK-2蛋白表达,评估Rho/ROCK信号通路中RhoA、RhoB、ROCK-1及ROCK-2蛋白表达与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分级及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1)RhoA蛋白在瘤旁脑组织表达的阳性率为0,在低级别和高级别星形细胞瘤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0%和80%,高表达率分别为10.0%和66.7%;高级别组的阳性率和高表达率均高于瘤旁脑组织和低级别组(P<0.05);RhoA表达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脑星形细胞瘤的恶性程度;(2)RhoA蛋白表达在>40岁组的阳性率和高表达率均显著高于<40岁组,两者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RhoA在右大脑半球组的高表达率显著高于左大脑半球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4)RhoA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和高表达率与性别及肿瘤长径无关(P>0.05);(5)RhoB、ROCK-1及ROCK-2蛋白均为阴性表达.结论 Rho/ROCK信号通路在人脑星形细胞瘤中的作用可能与RhoA/ROCK1,2及RhoB/ROCK1,2通路关系不大;RhoA在了解星形细胞瘤的发生、进展和寻找治疗新靶点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侯景辉;曾敬;吴惠瑜;张惠忠;符珈;吴秋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的发展历史20世纪40年代,stout等[1]把间质瘤定义为胃肠道平滑肌瘤.20世纪60年代也有称为平滑肌肉瘤、成平滑肌瘤或奇异平滑肌瘤者;到60年代末期,随着电镜技术的发展,发现只有少数GIST细胞可见平滑肌特点,因而对平滑肌瘤的定义提出质疑[2],但当时显微镜仍难以鉴别GIST[3].
作者:徐泽宽;徐皓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对60例食管癌患者术后EN和60例术后肠外营养(PN)的对照研究,分析两种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患者主要生化指标、机体营养状况、肠道功能恢复及并发症防治情况的影响.结果 EN组EN支持1周后,血清白蛋白(ALB)升高显著,肠道功能恢复提前,对术后出现的胃排空障碍、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治疗,EN组有明显优势.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EN安全、可行、有效,对患者术后体力恢复和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有较好的作用.
作者:秦永跃;丁旭青;刘国正;李国梁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单形性腺瘤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通过1例鼻中隔低度恶性单形性腺瘤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鼻中隔单形性腺瘤好发于鼻中隔骨部及软骨部涎腺,主要症状为鼻塞、流涕、涕血,术前易误诊,治疗方式主要为完整手术切除.结论 单形性腺瘤为涎腺腺瘤,目前倾向于低度恶性,尚需大样本远期随访验证.
作者:于海清;李英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的疗效.方法 2005年2月至2008年12月对27例肾细胞癌患者行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使用免水囊法建立操作空间,用Hem-o-lock结扎夹处理肾动静脉.结果 全组手术时间100~220 min,平均149 min;出血量30~100 mL,平均55 mL;术中、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2~30个月,1例发生肺转移.结论 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用免水囊扩张方法 建立腹膜后操作通道安全可行,疗效可靠.用Hem-o-lock结扎夹处理肾动静脉安全可靠,经济实用.
作者:喻彬;陈炜;邹青;须霆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家族成员在人类多种实体肿瘤如结直肠癌、头颈部肿瘤、食管癌、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神经胶质瘤等均有过度表达,这种现象与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转移、血管生长及细胞凋亡的抑制等有关.本文就食管癌组织EGFR家族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权明;李苏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晚期肝癌患者动脉灌注入重组腺病毒p53介入治疗前后的生物学改变.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人体内微核实验检测介入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中突变型p53表达及自发微核形成的改变.结果 经p53基因动脉灌注介入治疗后,患者突变型p53平均表达率明显下降,和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前平均23.74%,治疗后平均1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介入治疗后患者的平均微核率(MNF)与治疗前的比较(0.144% vs 0.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灌注人重组腺病毒p53介入治疗晚期肝癌中的生物学研究对治疗剂量的选择、治疗效果的判断有积极的指导和监测作用.
作者:马国建;沈宗丽;陈森清;徐卫东;李金田;陈世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皮内注射地塞米松与布比卡因混合剂(简称地寨米松合剂)用于甲状腺肿瘤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行甲状腺肿瘤手术的60例患者(甲状腺癌行颈清术的患者除外),ASA Ⅰ~Ⅱ级.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术后使用静脉泵自控镇痛,为芬太尼10 μg/mL,2 mL/h,0.5 mL/15 mim,B组为皮内注射镇痛,沿胸锁乳头肌外缘平下颌角至锁骨上缘连线,用地塞米松和布比卡因合剂行皮内给药,进针深度约0.1 cm,每个皮丘注入1~1.5 mL药液,间隔约1.5 cm.注射后,两组患者均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分,术后2 h开始评分,分别记录2、4、6、8、10、12、24 h的VAS评分.结果 术后VAS评分A组各时间段均值为2.30±1.04,B组为2.46±1.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皮内注射地塞米松合剂对甲状腺肿瘤术后镇痛效果显著,与静脉泵镇痛效果无显著差异.
作者:雷玲;章云海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健康体检者越来越多,一些早期及无症状的癌症被及时发现,同时一些血清学检查肿瘤标记物异常而临床无症状的患者,其原发灶寻找及处理显得尤为重要.我院2006年8月至2009年7月共收治8例癌胚抗原(CEA)升高但胃镜、肠镜及胸腹部CT检查阴性的体检者,经PET/CT检查诊断为甲状腺癌,获得及时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吴年贵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显示核苷酸切除修复通路在去除吸烟引起的DNA损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旨在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通路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吸烟相关性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1 010例肺癌患者和1 011例止常对照.采用基于通路的候选基因选点策略,从核苷酸切除修复通路相关的8个核心基因中筛选出40个标签SNPs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单个位点分析发现6个SNPs(ERCC1 2个,DDB2 2个,ERCCA/XPF 1个,XPC 1个)与肺癌的易感性相关.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年龄、性别、吸烟史和肿瘤家族史后,仍有3个SNPs(ERCC1 rs3212948,DDB2 rs830083,ERCC4 rs3136038)与肺癌易感性存在统计学关联.等位基因联合分析结果 进一步表明肺癌的发病风险随着风险等位基因个数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ERCC1,ERCC2,ERCC3,ERCC5,XPA和XPC.结论 本研究结果 提示核苷酸切除修复通路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的肺癌个体易感性有关,值得进一步进行功能学探讨及大样本人群验证.
作者:戴俊程;胡志斌;陈亦江;许林;马红霞;靳光付;沈洪兵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系统评价非甾体抗炎药降低胃癌患病风险的有效性.方法 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IANE、EMBASE、CBM、CNKI和VIP等数据库(截至2008年8月),全面搜集有关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降低胃癌患病风险的研究,文献质量评价参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纳入非甾体类抗炎药降低胃癌患病风险的研究,采用Cochrane Handbook4.2.5的方法 进行评价,同质的研究用RevMan4.2.7软件合并效应量,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19篇相关文献,评价后纳入9篇文献(9个研究28 721名受试者).纳入研究均为非甾体抗炎药与胃癌患病风险的研究,其中4个研究为单用阿司匹林与胃癌的患病研究,另外5个研究为阿司匹林和非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与胃癌的患病研究的对比研究.9个研究均为病例对照研究.按照不同的统计学分组,经异质性检验,无统计学异质性,合并统计量进行分析.结果 显示,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为胃癌的保护冈素[OR 0.73,95%CI(0.68,0.79)].结论 长期、规律地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有助于降低胃癌的患病风险;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显示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有助于降低胃癌的患病风险.
作者:周晓伟;张有成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报道2例脏层胸膜孤立性纤维瘤,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结合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文献复习,对脏层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进行病理特征和临床诊治分析.结果 SFT是一种少见的梭形细胞肿瘤,来源于间叶细胞.胸腔内SFT可发生于壁层和脏层胸膜,多为良性.胸部CT对SFT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确诊需要病理学依据,特别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FT的治疗以手术为主.结论 胸膜SFT发病率低,其生物学行为尚不清楚.对带蒂的胸膜SFT早期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可获良好疗效.
作者:林锋;肖家荣;冉鹏;张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国产KYGWA型一次性吻合器在贲门胃底癌中的应用.方法 统计1998年1月至2008年5月实行根治或姑息性手术的贲门胃底癌患者593例,其中应用吻合器217例(吻合器组),未用吻合器376例(手工组).对两组的开胸率、吻合口瘘、肺部及胸腔感染、吻合口狭窄、近断端癌残留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吻合器组开胸率为21.66%,手工组为72.87%,吻合器组开胸率明显低于手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器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4.15%,手工组20.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吻合口瘘、肺部及胸腔感染和近断端癌残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贲门胃底癌切除术中利用国产一次性吻合器行消化道重建可以减少开胸率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且该吻合器价格低廉,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尤其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医院的使用.
作者:荆晓岳;周兵;王建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用人卵巢癌组织建立新的卵巢癌细胞系,为探讨卵巢癌细胞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的筛选提供可靠的材料.方法 选用人复发卵巢癌组织,进行肿瘤细胞原代培养,通过克隆稀释法,培养建立卵巢癌细胞系,进行体外传代,并通过细胞形态学、生长动力学以及致瘤性来分析其生物学特性.结果 该卵巢癌细胞系已在体外培养生存18个月以上,传代超过80余代,被命名为OV1228.其生物学特性显示:倍增时间为29.39 h;软琼脂集落形成率为17.5%;接种至裸鼠后具有较高的致瘤性;染色体核型分析为多倍体,众数为21~61条;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卵巢癌细胞表面有少量短的细胞突起,部分细胞间可见发育比较差的桥粒样结构,具有明显的恶性卵巢癌细胞特征.结论 OV1228经体外长期培养后已形成永生化卵巢癌细胞系,并具有明显的恶性特征,为开展人类卵巢癌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实验材料.
作者:王金华;赵万洲;陈小祥;赵一兵;曲军卫;彭素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影响侵及肌层直肠癌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93例行根治性手术的侵及肌层的直肠癌进行随访,分析手术方式、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化疗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侵及肌层的直肠癌总的生存率较好,肿瘤部位、组织学分型、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化疗是影响其生存率的重要因素.结论 早期诊断、积极治疗是提高侵及肌层直肠癌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时伟锋;周士福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