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俊柏;郭政;杨建新;秦文艳
目的:探讨桥式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病人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桥式运动训练。两组病人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表面肌电图(sEMG)检查,并记录平均肌电值(AEMG)、Gaitwatch步态分析步速指标及 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人股四头肌内侧头 AEMG值、Gaitwatch步态分析步速指标及 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两组病人股四头肌内侧头 AEMG值、Gaitwatch步态分析步速指标及 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且研究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桥式运动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步行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作者:李水琴;廖志平;吴方超;李建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RPM)对心肌缺血再灌注(M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结扎左冠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复制 MI/R损伤大鼠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RPM组(5 mg/kg),于术前3 d开始灌胃给药。试验结束时取血清,测定肌酸激酶(CK)活性、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取心脏,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染色后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 RPM可明显缩小 MI/R损伤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PM可显著降低血清 CK和 LDH活性,与模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RPM组血清 SOD活性显著升高,血清 MDA含量则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RPM预处理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效改善 MI/R心肌的氧自由基损伤。
作者:尹菲菲;刘卫红;李冬梅;梅繁勃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针灸治疗对脑梗死假性球麻痹病人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根据洼田饮水试验,选择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并发肺炎病人159例,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53例。C组采用一般脑血管病治疗,B组在C组基础上病情稳定后加用针灸治疗,A组在B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输注,每日2次,治疗14 d。结果肺部感染病人例数,C组>B组>A组;治疗后,根据 NIHSS评分,C组>B组>A组,3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病人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联合针灸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卒中后肺炎的发生率,改善其预后。
作者:王海;牛慧艳;张占强;韩杰;王会芳;赵亮;杨彩平;张宏艳;魏美玲;马宁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黄芪对制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水肿、颅内高压的疗效,研究其可能的治疗机制。方法选取神经外科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合并脑水肿、颅内高压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脱水、护脑、针灸促醒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水煎剂鼻饲脱水降颅压。所有病人均进行有创颅内压持续监测,观察术后颅内压波动情况。结果两组病人的颅内压均在创伤后2d~3d达到高峰,之后逐日降低。观察组各时间点颅内压平均值均低于对照组且峰值提前,且在观察组中颅内压(ICP)显著升高的病例(ICP≥25 mmHg)。每次黄芪鼻饲后1 h~3 h内颅内压有明显降低,表现在颅内压监测曲线上有明显用药顿挫现象。结论黄芪可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进而减轻继发性脑损伤,改善病人预后。
作者:俞梦瑾;刘锦;孙冬玮;古磊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甘肃地区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胰岛素抵抗(IR)在各级医院中的阳性率及其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研究,内容包括问卷、体检和生化指标三部分。采集病人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压、相关病史及中医症状,并检测血糖、血脂及胰岛素水平,结合四诊情况进行中医辨证,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筛选出 IR病人1036例,胰岛素抵抗(IRI)为51.8%;②各级医院 EH病人中医证型分布不同,但均以肝火亢盛型多;③社区医院就诊 EH病人 IR阳性率高,与二级医院、三级医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吸烟与否、运动量不同与 IR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常饮酒病人 IR阳性率高于不饮酒病人,肥胖病人 IR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肥胖病人。结论 EH病人50%以上均存在 IR;各级医院 EH病人中医证型分布不同,IR阳性率亦不同;经常饮酒及肥胖的 EH病人 IR阳性率偏高。
作者:桂明泰;胡盼盼;符德玉;李应东;邱勇玉;赵信科;周训杰;姚磊;芦波;李建华;徐邦杰;韩亚楠;杨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窗口,运用中医药清热解毒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防治全身各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等重要组织脏器的病理损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中医对 CAS病因病机的认识、单味中药及复方中药等方面对清热解毒法治疗 CAS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
作者:何武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治疗高龄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4年5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高龄心肌梗死病人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治疗前后左心功能指标,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测定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C反应蛋白(CRP)等浓度。结果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18例,死亡10例;观察组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15例,死亡5例,观察组临床疗效较好。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10.72mm±0.56mm、49.57mm±1.36mm和0.53±0.1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05mm±0.67mm、50.29 mm±1.43 mm和0.47±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 TC、LDL C、CRP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 TC、LDL C、CRP分别为5.22 mmol/L±0.30 mmol/L、2.87 mmol/L±0.3 mmol/L和58.08 mg/L±4.16 m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41 mmol/L±0.37 mmol/L、3.03 mmol/L±0.32 mmol/L和60.33 mg/L±4.25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374.82 m±17.23 m,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365.19 m±15.67 m。结论麝香保心丸能改善高龄心肌梗死病人左心室功能及血脂水平,降低并发症,临床效果较好。
作者:杨广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利用血流动力学纠正术(CHIVA)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2013年4月—2014年4月住院并确诊为下肢静脉曲张病人1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CHIVA组,利用 CHIVA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比较手术时间、术后疼痛、住院时间、术后不良反应、病人满意度以及随访1年的复发率。结果 CHIVA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住院时间、病人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CHIV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术后1年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利用 CHIVA技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并降低术后复发率。
作者:王华;陈千益;费哲为;郑恩栋;杨章慧;黄孝王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周绍华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工作,在中药治疗广泛性焦虑方面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基于“心主神明”理论从心论治广泛性焦虑,选用加减天王补心丹以滋补心阴为核心,佐以清热安神、疏肝解郁、重镇定惊,在临床中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司维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糖尿病病人肺部微血管异常是亚临床类型,尽管肺部存在着大量的毛细血管网,但糖尿病病人肺部的并发症常常被忽视。这主要因为肺泡的毛细血管系统具有特征性的微血管储备,并且糖尿病病人肺的异常情况通常是亚临床的,临床症状不明显[12],糖尿病的并发症,主要引起血管损害,它在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上扮演了主要角色[34]。在急慢性病理条件下的肺,包括麻醉手术、肺部微血管储备的损失可能增加了缺氧的风险。肺微血管病变机制中的血糖因素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探讨糖尿病肺微血管病变机制中的血糖因素文献及报道较少。本研究综述了肺微血管病变的病理生理基础,并在总结这些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研究方向。
作者:范俊柏;郭政;杨建新;秦文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心衰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正成为21世纪为重要的心血管病症。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就心衰的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韩额尔德木图;马月宏;王海燕;孟永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高压氧对急性脑梗死病人疗效及对超敏 C反应蛋白(hs CRP)、D 二聚体(DD)及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5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20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10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高压氧治疗)100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病人神经功能、hs CRP、DD以及 TM水平的变化。结果临床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治疗组为84%,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hs CRP、DD以及 TM值的积分差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对急性脑梗死病人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hs CRP、DD及TM值水平,是治疗脑梗死的一种有效物理方法。
作者:曾庆香;李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占总人口的1%~2%,且今后比例将会更高。预计到2050年,全球的房颤病人的总数将增加2.5倍。房颤和冠心病有很多共同危险因素,在临床中两种疾病常常共存。冠心病病人10%~15%伴有房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病人房颤的发生率为5%~7%。由于房颤血栓和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机制不同,需采用不同的抗栓治疗方法。如何选择佳的抗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既能够预防脑卒中,避免支架内再狭窄或冠脉病变加重,又能尽可能地减少出血风险,目前尚无定论。对于冠心病合并房颤的病人,目前主要有以下5种治疗方案[1],包括:①单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②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合用;③单用口服抗凝剂(OAC)治疗;④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与OAC联合;⑤三联抗栓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华法林联合。冠心病合并房颤病人的优抗栓治疗方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一些临床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在房颤中的抗栓效果有限,而大出血或颅内出血风险与抗凝疗效相比并无显著差异。房颤合并冠心病病人如何选用抗栓治疗,在取得大抗栓获益的同时将出血风险降至低,是制订冠心病合并房颤抗凝治疗方案的关键。
作者:李娟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白金定痫片对致痫大鼠抗癫痫及神经保护的作用。方法将47只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模型组予生理盐水,对照组予丙戊酸钠片,实验组予白金定痫片。每日1次灌胃给药,连续3d。于第3天灌胃给药后1 h,正常组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其余组腹腔注射1%戊四唑60 mg/kg,造癫痫模型。观察各组大鼠痫样发作行为,并测定大鼠海马部位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的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大鼠完全停止发作时间缩短,重度发作发生率和死亡率都有所下降;其中完全停止发作时间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 NSE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白金定痫片有一定的抗癫痫作用,对大鼠的海马部位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朱颖文;缪晓路;卢慧清;伍小玲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不同他汀类药物(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治疗早发冠心病心肌梗死(PCAD AMI)病人疗效及用药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于我院2014年8月—2015年7月治疗的75例 PCAD AMI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给药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8例,给予阿托伐他汀每日20 mg;研究组37例,给予瑞舒伐他汀每日10 mg,比较两组病人临床疗效、血脂、心功能指标、严重心血管事件(MACCE)。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人的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1个疗程治疗后,两组病人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胆固醇(TC)及超敏 C反应蛋白(hs CRP)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319、9.241,P<0.05);治疗前两组病人的心功能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内皮舒张功能(FM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372、14.914,P<0.05);两组病人严重心血管事件(MACC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92.11%,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4.5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6,P>0.05)。结论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 PCAD AMI病人均具有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可有效调节血脂,改善心肌缺血,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瑞舒伐他汀部分指标优于阿托伐他汀。
作者:李玲;罗晓丽;王红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出院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均采用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同时控制原发病及危险因素,配合理疗、康复等手段。治疗组另口服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每次3粒,每日3次,治疗3个月,视病情决定是否继续服用。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3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松龄血脉康胶囊可改善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刘小团;黄铮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活血通络法对血管性痴呆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中药治疗组、假手术组,每组15只,前3组采用反复脑缺血再灌注法制备血管性痴呆模型。造模成功后假手术组、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灌服脑复康液,中药治疗组给予化浊解毒活血通络中药灌服。治疗后对各组小鼠采用跳台试验进行行为学测试。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化浊解毒活血通络法能够提高血管性痴呆小鼠的行为学成绩。结论化浊解毒活血通络法可以改善血管性痴呆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作者:赵见文;王志勇;闫国强;张颜伟;田军彪;宋书昌;解新苓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侧脑室穿刺引流并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治疗重症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的21例重症脑室出血病人作为研究组;2011年1月—2012年8月我科经锥颅钻孔穿刺侧脑室引流的21例重症脑室出血病人作为对照组。研究组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并腰大池置管引流术,观察比较两组术后脑脊液转清情况,1个月后神经功能评分,9个月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术后1个月研究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及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侧脑室穿刺引流术相比,侧脑室穿刺引流加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治疗重症脑室出血可降低病人致残率,提高生活能力。
作者:樊丽花;李建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冠脉临界病变病人实验室常规检测指标与涩脉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80例冠脉临界病变病人病史及实验室数据。依据是否存在涩脉脉象将病人分为两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涩脉组病人较无涩脉组凝血酶原时间(PT)、三酰甘油(TG)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发现:PT进入方程(OR=0.399,95%CI 0.181~0.878,P=0.022)。在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 D 二聚体(D D)等其他凝血指标因素的校正下,PT认为是涩脉独立危险因素(OR=0.338,95%CI 0.129~0.887,P=0.028)。结论 PT与冠脉临界病变病人涩脉脉象密切相关。
作者:王淑丽;冯玲;刘贵建;王阶;庞博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某体检人群动脉弹性与血压、血清蛋白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7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的体检者304例,询问病史、测量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血压等,检测血常规、生化等指标,应用欧姆龙 BP 203RPEⅢ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体检人群的动脉弹性,根据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分为动脉正常组(117例),轻度硬化组(112例)与硬化组(75例),将3组临床指标比较研究。结果3组收缩压(SBP)比较,轻度动脉硬化组、高度动脉硬化组均与动脉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舒张压(DBP)相比,轻度硬化组与硬化组与高度动脉动脉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血清白蛋白(ALB)相比,动脉正常组与轻度动脉硬化组、轻度动脉硬化组与高度动脉硬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血清球蛋白(GLB)相比,动脉正常组与轻度动脉硬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3组年龄、SBP、DBP、GLB与 baPWV呈正相关;ALB与 baPWV呈负相关;而 TP则与 baPWV无相关性。结论血清 ALB、GLB可用于早期估测动脉的弹性。应加强对老年人动脉弹性的检测,预防动脉硬化的发生。
作者:王欢;胡元会;耿彦婷;李偲偲;褚瑜光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