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左归四藤汤对急性脑梗死大鼠模型缺血再灌注的影响

张稳;范建民;肖正文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左归四藤汤,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一氧化氮
摘要:目的 观察左归四藤汤对急性脑梗死大鼠模型缺血再灌注的影响.方法 采用结扎大鼠左颈总动脉法造成急性脑梗死模型,分为模型组、消栓通络胶囊组、左归四藤汤低剂量组、左归四藤汤高剂量组、假手术组、空白组,比较给药前后神经行为学评分的变化及左归四藤汤对急性脑梗死大鼠模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表达的影响.结果 给药后消栓通络胶囊组、左归四藤汤低剂量组、左归四藤汤高剂量组神经行为学评分逐渐上升为Ⅱ级和Ⅲ级为主,说明治疗有效.消栓通络胶囊组、左归四藤汤低剂量组、左归四藤汤高剂量组均有提高急性脑梗死缺血再灌注模型组SOD活力,降低MDA含量、NO含量的作用,以左归四藤汤高剂量组为明显.结论 左归四藤汤是改善急性脑梗死缺血再灌注的有效中药方剂.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及其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或震颤麻痹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中脑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lewy body) 形成为特征.临床上表现有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等,是一种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其病因至今未明.治疗上,目前主要采用多巴胺替代法,尤其是老年患者,绝大多数采用此法.而止颤汤是治疗帕金森病的经验方,在多年的临床和实验中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作者:黄宁静;李如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浅谈虫类药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虫类药物因其走窜通达,破血行血,化痰散结,搜经剔络之特性,有植物药不可比拟的优势,常可出奇制胜,已成为临床各类疾患,特别是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常用药、必用药.

    作者:韩萍;唐明;陶晓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颅脑损伤后脑组织神经肽Y含量与脑损伤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神经肽Y(NPY)在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中的含量与脑损伤程度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测定45例重型颅脑损伤、创伤合并颅脑损伤、其他部位创伤引起的死亡患者的脑组织内神经肽Y的表达量.结果 轻中型组脑组织切片NPY免疫组化显示,比重型组表达程度低(P=0.039),比对照组表达高(P=0.032).重型组NPY表达比轻中型组和对照组均高(P=0.000).结论 脑组织内NPY的含量变化和脑损伤程度有关,且损伤程度越重脑组织内NPY的含量越高、预后越差.

    作者:张辉;白淘;王赞宏;冯杰;杨晓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入院患者同时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活动平板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对比分析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的阳性检出率.结果 在入选患者中,有ST段改变96例,占83%.96例ST段压低阵次共405阵次,其中,SMI328阵次(81.0%),有症状77次(19.0%),328阵次SMI中,有247阵次(75.3%)发生于06:00~22:00.其中,06:00~12:00发生率高(47.8%),22:00~06:00发生较少(16.7%).动态心电图检出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5.2%(69/81),特异性为77.1%(27/35).结论 动态心电图对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作者:任恩彤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冠心病与炎症反应的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炎症反应是冠心病发病、发展的重要环节,炎症标记物对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症的预测与预后评估,以及药物治疗抗炎作用的价值日益增强.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冠心病与炎症标记物的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作者:徐伟;王俊栋;邬俊峰;李阿玲;郭建堂;曹文利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P波离散度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阵发性房颤发生的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大P波宽度(Pmax)、P波离散度(Pd)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价值.方法选取入住本院心脏内科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有无合并房颤分为观察组(34例)、对照组(26例),并测量所有入选患者Pmax、小P波宽度(Pmin)及Pd.结果 观察组Pmax和Pd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min两组差异不大(P>0.05).当Pmax≥110 ms,Pd≥40 ms时预测PAF的敏感度分别是83.3%、81.2%,特异度分别是76.4%、86.5%,阳性预测值分别是80.6%、85.1%.结论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是预测房颤的有效指标,可为临床早期发现心房颤动的高危人群和预防提供参考.

    作者:宋小青;李学文;张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42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84例舒张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一般基础治疗,治疗缚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适伐他汀治疗.在治疗前后行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试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C反应蛋白(CRP)测定.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心功能好转,6 min步行试验距离延长,E/A增加,CRP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作者:万玉兰;方孝俊;谭子富;谭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血管内栓塞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Meta分析

    目的 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血管内栓塞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的疗效.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万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文献数据库,根据临床和统计标准进行合并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符合要求的研究,包括脑动静脉畸形患者1 87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血管内栓塞组和立体定向放射组治疗脑AVM完全栓塞率或完全闭塞率的OR合并值为0.61(0.25,1.4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治疗脑AVM后优良率的OR合并值为0.26(0.08,0.8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治疗脑AVM后死亡率的OR合并值为7.23(0.81,64.2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治疗脑AVM后病残率的OR合并值为4.21(1.23,14.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治疗脑AVM后再出血率的OR合并值为1.39(0.64,3.0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结论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AVM与单纯血管内栓塞组相比能保持较高的术后优良率及较低的病残率.

    作者:吴雪梅;夏海琴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自拟川麻止痛汤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自拟川麻止痛汤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单服氟桂利嗪(西比灵)胶囊治疗;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自拟川麻止痛汤治疗.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次数以及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9%,复发率为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57%,复发率为11.4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头痛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头痛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拟川麻止痛汤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复发率低.

    作者:张文仙;靳玉萍;董军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参附注射液治疗失血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2例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抗休克治疗,治疗组加用参附注射液50 mL.采用ELISA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浓度.结果两组治疗1 d和2 d后患者血清IL-1β、IL-10和TNF-α含量均明显高于入院时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 d和2 d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较,血清中IL-1β和TNF-α含量降低,IL-10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参附注射液可以通过抑制体内炎症因子的产生,从而达到抗失血性休克的作用.

    作者:张昆;邵丽华;梁丽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阳离子共转运体参与糖氧剥夺后神经元GABA信号功能的重塑

    目的 体外研究糖氧剥夺后神经元生理生化改变,以此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后癫痫发生的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新生Balb/c小鼠海马神经元,经纯度鉴定后,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糖氧剥夺处理,用Western Blot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种阳离子共转动体Na+-K+-2Cl-共转运体1(NKCC1)和K+-2Cl-共转运体(KCC2)表达情况,用Cl-荧光探针MQAE检测两组神经元Cl-分布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糖氧剥夺处理(GOD)组神经元NKCC1表达上调(P<0.05),KCC2表达下调(P<0.05),细胞内氯离子浓度[Cl-]i下降(P<0.05).结论 NKCC1、KCC2通过对海马神经元[Cl-]i的调控,参与糖氧剥夺后神经元GABA信号功能的重塑.

    作者:杨丽白;蔡晓东;周列民;牛争平;李新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AngⅡ诱导大鼠胰岛β细胞凋亡的机制及AngⅡ受体抑制剂对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大鼠胰岛β细胞凋亡的机制以及AngⅡ受体抑制剂对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β细胞株RIN-m,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AngⅡ组、氯沙坦预处理组,培养72 h.Annexin-Ⅴ-PI染色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细胞凋亡率;采用活性氧检测试剂盒测定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ROS)的水平,采用real-time-PCR和免疫印迹法测定胰岛β细胞核转录因子(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免疫印迹法测定P38MAPK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 AngⅡ组细胞凋亡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氯沙坦预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gⅡ组细胞内ROS水平、NF-κB p65mRNA 和蛋白表达及p38MAPK的磷酸化水平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氯沙坦预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AngⅡ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AngⅡ通过诱导细胞内ROS增加,上调NF-κB p65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以及P38MAPK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变化,来诱导胰岛β细胞凋亡,进而减少胰岛素的分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对胰岛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程瑞;何军华;王丽;吴慧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不同β受体阻滞剂对钙调磷酸酶在心肌凋亡及腺病毒介导钙调磷酸酶Aα基因过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不同选择性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对缺血再灌注(I/R)及异丙肾上腺素(Iso)致心肌凋亡时心肌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及其对钙调磷酸酶(CaN)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Langendorff大鼠离体心脏灌流技术制备I/R+Iso所致离体心脏损伤模型;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的方法制备腺病毒介导的CnAα(AdCnAα)过表达后,再H/R+Iso作用致心肌细胞损伤模型.在损伤模型基础上给予不同选择性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卡维地洛)进行干预,用TUNEL或DNA Ladder法确定心肌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RT-PCR法检测CaN mRNA水平.结果 离体大鼠心脏心肌损伤模型,经卡维地洛干预后,心肌细胞凋亡率和CaN mRNA水平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均降低(P<0.05);经阿替洛尔干预后,心肌细胞凋亡率和CaN mRNA水平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法制备的感染CnAα重组腺病毒(AdCnAα)后心肌细胞损伤模型,经阿替洛尔和卡维地洛干预后,心肌细胞凋亡率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卡维地洛使心肌细胞凋亡率下降更为明显;CaN mRNA表达水平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选择性(α1、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可通过调节CaN的表达来调节I/R+Iso作用所致心肌细胞凋亡率的变化,选择性β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对于心肌细胞凋亡及CaN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巨艳;沈小梅;杨新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128层螺旋CT及斑块分析软件对冠脉斑块成分的分析研究

    目的 探讨128层螺旋CT及斑块分析软件对鉴别冠脉斑块成分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41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均进行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利用冠脉斑块彩色编码分析软件对冠脉斑块成分进行分析,比较两组间斑块类型及斑块成分的差异.结果 41例患者共检出斑块69个.SAP组38个斑块,脂质成分占(35.38±15.21)%,纤维成分占(54.02±14.65)%,钙化成分占(10.84±14.59)%.ACS组31个斑块,脂质成分占(31.84±9.72)%,纤维成分占(66.41±9.43)%,钙化成分占(1.72±5.92)%.两组间斑块类型、斑块成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28层螺旋CT及斑块分析软件可评价冠脉斑块成分,提示斑块稳定性,具有预测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风险的价值.

    作者:郝菲;窦勇;郑晓明;王雅玲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中医疗法研究进展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吞咽障碍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误吸并诱发肺部感染,影响患者预后.本文就近年来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中医治疗包括中药、针灸、针药结合治疗作一综述.

    作者:李雪莲;张云云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扩张型心肌病56例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2年8月住院治疗的5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6例中好转出院47例,自动出院6例,死亡3例.病程4 d~21 d,平均10.5 d.结论联合用药可显著改善症状,提高生存率.

    作者:刘广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cTnI、hs-CRP及NT-proBNP水平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择期PCI术后左室重构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肌钙蛋白I(cTn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B 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择期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晚期左室重构(LVR)的相关性,评价其对晚期LVR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STEMI并行择期PCI患者79例,检测发病后24 h内血清cTnI峰值及发病后24 h血清NT-proBNP和hs-CRP水平,在发病后3 d内及6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容量(LVEDV),比较治疗前后LVEDV值,增加率≥20%为左室重构(LVR)组,<20%为无左室重构(NLVR)组.结果 LVR组cTnI 、hs-CRP及NT-proBNP水平高于NLVR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hs-CRP和cTnI水平与LVR相关(OR=1.18,P<0.05;OR=1.05,P<0.05),NT-proBNP水平与LVR无相关性(P>0.05),ROC曲线分析得出hs-CRP和cTnI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P<0.05)、0.81(P<0.05).结论 hs-CRP和cTnI可能能独立预测STEMI择期PCI术后晚期LVR,NT-proBNP无预测价值.

    作者:伍先亮;贾永平;吕吉元;范春雨;王睿;秦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Xbp-1-NSCs移植在大鼠脑挫裂伤灶的生物活性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X盒结合蛋白1 (Xbp-1)基因重组神经干细胞(Xbp-1-NSCs)移植在大鼠脑挫裂伤灶损伤处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增殖、迁移等生物学活性,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成年Wistar大鼠采用Feeney法建立脑挫裂伤模型,并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PBS移植组、NSCs移植组、Xbp-1-NSCs移植组.干预后7 d、14 d、28 d进行评分神经症状评分(NSS),并取脑制备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神经干细胞在脑内的存活与分布情况.结果移植后7 d、14 d、28 d,Xbp-1-NSCs移植组NSS评分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Xbp-1-NSCs可以成功迁徙到脑挫裂伤灶区域并成活、分化为成熟神经细胞,Xbp-1-神经干细胞存活、增殖以及迁移能力均强于X单纯NSCs(P<0.05).结论 Xbp-1基因转染可以增加神经干细胞存活、迁徙能力,并通过抗内质网应激显著降低移植后大鼠脑挫裂伤模型的NSS评分,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尤占彪;赵贵福;樊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多针浅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和恢复期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多针浅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和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门诊收治的160例患者,其中80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观察组),80例周围性面瘫恢复期(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多针浅刺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症状和体征积分.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面部表情自然程度、眼裂闭合程度、鼻唇沟变浅程度、口角歪斜程度、额纹消失程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针浅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和恢复期均取得良好疗效,但急性期即开始采取多针浅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明显优于恢复期.

    作者:刘翠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综合康复治疗联合叶酸、甲钴胺对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治疗联合叶酸及甲钴胺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88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口服阿司匹林片、叶酸片,肌肉注射甲钴胺注射液,康复治疗组在应用药物基础上加行脑梗死后综合康复治疗项目,包括针刺、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理疗、认知功能训练等.入院24 h内和治疗2周后测定患者血Hcy水平及改良Barthel 指数(MBI)并行相关分析.结果两组血Hcy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但康复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血清Hcy水平和MBI评分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联合叶酸、甲钴胺注射液治疗可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血Hcy水平,提示综合康复治疗不仅能够促进患者功能障碍的恢复,同时可以减轻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脑血管的毒性作用,有助于脑梗死患者的恢复和二级预防.

    作者:向云;尉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