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晓;陈小平;张开明;冯海燕;吴镭
目的 观察川芎嗪干预BMNCs移植对MCAO小鼠血清TGF-β1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作小鼠MCAO缺血再灌注模型,分离同种系小鼠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尾静脉注射BMNCs于造模成功的MCAO小鼠体内,腹腔注射川芎嗪注射液进行干预,以ELISA法测定血清TGF-β1水平.结果 川芎嗪干预的BMNCs移植能够使血清TGF-β1值降低更为显著(P<0.05).结论 川芎嗪干预的BMNCs移植更能促进TGF-β1向脑缺血局部转移,改善小鼠脑缺血症状.
作者:臧志萍;韩东利;曹晓岚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1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低分子肝素,疗程7 d,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62.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性心绞痛安全有效.
作者:刘保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抗原含量及脂蛋白(a)[Lp(a)]的水平,探讨纤溶活性与Lp(a)对冠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及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54例发病1 h~8 h以内的ACS患者作为病例组,并据病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浆t-PA、PAI-1抗原含量,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Lp(a)的浓度,比较两组中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UAP组及AMI组血浆t-PA、 PAI-1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t-PA在UAP组与AMI患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而AMI组PAI-1含量较UAP组明显增高.UAP组及AMI组血浆Lp(a)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AMI组又较UAP组明显升高.血浆Lp(a)水平与PAI-1含量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而与t-PA含量之间无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 冠脉血栓疾病发生时,血浆纤溶活性下降,t-PA、PAI-1抗原含量增加,以PAI-1增加为明显;血浆Lp(a)水平增高.Lp(a)促进PAI-1的分泌,抑制t-PA的分泌,减弱t-PA活性,打破了t-PA与PAI-1的动态平衡.
作者:李海静;房振英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复方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中药治疗组,每组8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模型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中药治疗组行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术后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其他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4周.实验第4周末开始分别予与益气活血复方、血脂康胶囊和辛伐他汀片,持续给药4周.在治疗前、后分别取血检测PAI-1、t-PA.8周末处死动物,取家兔左右颈总动脉,用透射电镜观察颈总动脉的超微结构.结果 4周末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PAI-1水平持续升高,t-PA略有升高.8周末中药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较,PAI-1水平明显下降(P<0.01),t-PA水平明显升高(P<0.01).各给药组组间PAI-1、t-PA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水平证实益气活血中药能够改善颈内动脉的超微结构.结论 益气活血复方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分泌,减少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的分泌,从而增强纤溶活性,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作者:张艳;姜华;于睿;闫俊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普米克令舒)和特布他林混悬液(博利康尼)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有效剂量.方法 将6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20例,观察组用雾化泵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1 mg及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2.5 mg混合雾化吸入,每日2次;共7 d;对照组用雾化泵吸入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2.5 mg与生理盐水2 mL混合雾化吸入,每日2次,共7 d;空白对照组予生理盐水4 mL雾化吸入,每日2次,共7 d.结果 治疗后4 d,观察组与对照组第1 s用力呼吸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显著提高(P<0.05或P<0.01),而临床症状评分显著下降(P<0.05或P<0.01),而观察组与对照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空白对照组的各项指标也较治疗前有显著变化(P<0.05),而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然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应用布地奈德和特布他林联合雾化吸入疗效明显,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肖爱莲;闫俊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的同型半胱氨酸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作用不同时间后对细胞增殖和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 在含有不同浓度的同型半胱氨酸培养环境及对照培养环境中,分别孵育内皮细胞24 h、48 h、72 h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同型半胱氨酸对内皮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并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 同型半胱氨酸低浓度时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不明显,随着浓度的增高,细胞生长抑制越明显,且呈浓度、时间依赖性.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可损伤内皮细胞,抑制细胞生长,有助于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致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支翠菊;柳洁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硫酸氢氯吡格雷(泰嘉)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 610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依照血小板聚集率分为阿司匹林敏感(AS)者和阿司匹林抵抗(AR)者,将138例AR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治疗组(AR-A组)、泰嘉治疗组和泰嘉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AR-C组),472例AS者中随机选取40例设为对照组.4组患者给予严格的药物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4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变化,以及治疗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治疗1月后行12导联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24 h内缺血型ST段变化的次数、持续时间、心肌缺血总负荷.结果 泰嘉可以有效地降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AR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P<0.01);较少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P<0.01),且不增加出血事件的发生(P>0.05) .对存在AR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单用泰嘉和联合服用阿司匹林治疗,其缺血性ST段变化的次数、持续时间及心肌缺血总负荷明显低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P<0.05或 P<0.01).结论 泰嘉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不仅安全,而且能提高慢性稳定型心绞痛AR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晓红;来春林;赵建强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结合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PSD)的疗效.方法 将48例PSD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 例.治疗组应用道家认知法的ABCDE技术结合针刺法的调气开郁法;对照组采用针刺法.结果 经4周治疗后,治疗组愈显率95.7%,对照组愈显率5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国道家认知法结合针刺法治疗PSD是远期和近期结合,本标兼治,重建了有益身心健康的价值观.
作者:刘岩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补肾通络中药配合针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16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4例)与对照组(78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在针刺治疗基础上加服补肾通络中药,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变化,并判断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基底动脉(BA)及双侧椎动脉(VA)的收缩期峰流速(Vs)和平均峰流速(Vm)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治疗后全血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补肾通络中药配合针刺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作者:曹和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软脉灵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12周龄雄性SHR 36只,随机分为4组,软脉灵大剂量和小剂量组、空白组、阳性对照组.血压正常的京都Wistar大鼠(WKY)为正常对照组(WKY组).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用尾袖法测定动脉血压,称重后处死,取心脏,计算左心室重量与体重比(LVM/BW),天狼星红染色,计算心肌胶原容积分数.结果 软脉灵大剂量、小剂量组治疗12周后,收缩压(SBP)均显著低于空白组(P<0.01).与空白组相比,软脉灵大剂量组对SHR心肌外斜层纤维化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而软脉灵小剂量组则无影响;与空白组相比,软脉灵大剂量和小剂量组对SHR心肌中环层纤维化及心肌血管周围纤维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结论 软脉灵可以抑制SHR血压的发展,抑制SHR的心肌纤维化.
作者:张广平;谢良地;林志鸿;许昌声;王华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陈旧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浓度,探讨CRP浓度与心肌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对43例AMI患者、41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及69名健康者抽取空腹静脉血10 mL,5 mL用于生化指标测定,5 mL分离血清-20 ℃下保存,用于测定CRP.结果 对照组、OMI组、AMI组lgCRP分别为1.72±0.56、2.15±0.56、2.55±0.39.OMI组、AMI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OMI组与AMI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RP浓度与陈旧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心肌梗死明显相关.结论 血清CRP浓度与心肌梗死有一定的相关性,在除外其他危险因素影响后,这种相关性仍然存在.提示炎症反应在心肌梗死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肖黎保;李伟;徐杰;陆岩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阿米洛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O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复方盐酸阿米洛利组(治疗组)和氢氯噻嗪组(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治疗前后3组患者血清NO的含量,并评定其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3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NO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3组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其中治疗组的△NIHSS值高于空白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0天,3组血清NO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其中治疗组血清NO含量低于两对照组(P<0.05).结论 阿米洛利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明显,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NO浓度.
作者:李光来;叶抗 刊期: 2009年第08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由于冠状动脉急性病变致严重狭窄或闭塞所产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并触发血栓形成,是导致ACS发生的重要机制.不稳定斑块内过度分泌,降解纤维帽内细胞外基质而加速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从而导致ACS的发生.因此,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被认为是影响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ACS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浓度明显升高,动态检测血清MMP-9有助于判断治疗效果和预后.另外MMP-9还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充血性心力衰竭进展,心房颤动的发生及维持等.
作者:蒋莹;范金茹 刊期: 2009年第08期
大量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脑梗死后缺血血流动力学改变、损伤、炎症及氧化应激都可以刺激炎性细胞、神经元、内皮细胞和胶质细胞,从而激活了MMPs系统,导致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上调[1],上调的MMP-9通过降解和重塑细胞外基质,破坏脑微血管结构完整性和血脑屏障,造成继发性脑水肿和脑损伤.本研究旨在检测急性脑梗死后患者血清MMP-9水平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在急性脑梗死病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作者:阎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甘露醇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电解质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脑卒中患者470例,按照应用甘露醇的剂量分为125 mL剂量组(A组)与250 mL剂量组(B组).在用甘露醇前、用药第7天采血,测定血清肌酐、尿素氮、钾、钠、氯.结果 A、B组用药后各指标与用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尿素氮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剂量甘露醇对脑卒中患者应用安全有效.
作者:曹家春;张颖慧;刘翠忠;魏玉荣;张继萍;王永清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中医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统一调查表,对北京地区16家中医医院2002年1月-2005年12月AMI患者进行注册登记,描述AMI的临床治疗状况.结果 本次研究共收集有效病例1 390例,总发病的平均年龄66.46岁.所有AMI患者中,有冠心病及脑卒中史分别占总患者数的39.78%和35.68%;伴发高血压病占56.62%、糖尿病24.03%、血脂异常11.73%.心功能KILLIP分级:Ⅰ级患者50.22%,Ⅱ级患者29.78%,Ⅲ级患者10.07%,Ⅳ级患者4.53%,另有5.40%分级不详.420例患者进行了再灌注治疗,总再灌注治疗率30.22%,早期再灌注率20.94%.其中溶栓治疗占14.03%;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占所有病例的15.97%,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占所有病例的0.50%.阿司匹林使用率为84.10%,噻氯吡啶及氯吡格雷为20.79%,β受体阻滞剂59.78%,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的为70.86%,低分子肝素为78.13%,普通肝素为11.29%,调脂药为44.46%,硝酸酯类为80.72%.1 254例(90.22%)患者接受了中药静脉制剂点滴治疗,使用频度高的前6种为:生脉、血塞通、香丹、丹参粉针、复方丹参和血栓通注射液.结论 北京地区中医医院的AMI住院患者具有其独立的临床特征.中医医院在规范治疗方面进步明显,特别是介入治疗方面,改善治疗观念与规范化治疗仍是努力的方向.中药静脉制剂在AMI治疗当中得到广泛应用.
作者:田静峰;周琦;尚菊菊;刘红旭;李俊德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血管压迫器在介入治疗(PCI)应用替罗非班术后止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00例应用替罗非班的PCI 患者随机分为血管压迫器组和血管封堵器组,比较两组患者使用血管封堵器及血管压迫器的成功率、局部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卧床时间.结果 血管封堵器及血管封堵器的成功率均较高(99%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管封堵器及血管压迫器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卧床时间血管压迫器组和血管封堵器组分别为 (15.51±1.30) h、(3.30±0.78) h,封堵器明显减少卧床时间.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 术,应用替罗非班,术后采用血管封堵器或血管封堵器均能安全有效止血,可掌握指征,选择合适患者.
作者:李焕明;李永辉;何峰;张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发病72 h内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1例)及对照组(79例),治疗组予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予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2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变化,随时记录用药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为61.7%和84.0%,对照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为44.3%和67.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安全性指标检测在正常范围.结论 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无毒副反应.
作者:马磊;王兆领;王军凯;石义亭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N-末端脑钠肽(Nt-proBNP)在急性呼吸困难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78例急性呼吸困难患者,包括心源性呼吸困难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应用罗氏心脏生物标志仪,检测两种呼吸困难患者血Nt-proBNP的浓度.结果 心源性呼吸困难组患者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组患者(P<0.01);心源性呼吸困难组Nt-proBNP浓度在心功能不同级别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结论 床旁检测Nt-proBNP简便快捷、敏感性高、特异性高,可作为鉴别急性呼吸困难患者的一个观察指标.
作者:李燕;卢彩兰;杨国文;徐姝;陈青;马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脑出血继续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 395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动态CT检查,对血肿净增比例≥33%以上者,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脑出血继续出血发生高峰在24 h之内,24 h后发生率显著降低;继续出血患者往往伴有频繁的.结论 频繁呕吐是脑出血继续出血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应当及时处理.
作者:王绍霞;张晓锐 刊期: 2009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