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爱莲;闫俊峰
目的 探讨黄芪与低分子肝素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63例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20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30 mL中静脉输注.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减少,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或P<0.01),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黄芪与低分子肝素联用对UAP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郅峰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心衰方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衰方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衰计分、心功能等级和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变.结果 治疗组在心衰计分总有效率为93.3%,心功能等级总有效率为96.7%,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为93.3%,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衰方治疗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
作者:郑民安;邱乐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口服心通口服液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门诊女性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病例23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心通口服液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8.7%,对照组总有效率4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口服心通口服液可有效地缓解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临床症状.
作者:和渝斌;何冰娟;王晓明;王波;刘莹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C)及尿微量白蛋白(MAU)对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临床价值.方法 血清Cyst-C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尿MAU采用速率透射比浊法测定,分别测定原发性高血压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Cyst-C及MAU水平.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Cyst-C及尿MAU含量均比健康对照组增高,且与高血压程度关系密切,高血压程度越高, Cyst-C及MAU含量越高.原发性高血压组Cyst-C及MAU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特别是当高血压患者肾功能轻度受损时,Cyst-C及MAU升高比血肌酐升高更敏感.结论 血清Cyst-C及MAU是可作为高血压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
作者:王全义;郭任维;李志强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lb)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252 例入选病例均行冠脉造影术.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清晨留取清洁中段尿5 mL,用放射免疫法(RIA)测量mAlb值.冠脉病变的狭窄程度用病变的血管支数及Gensini 积分表示.结果 高血压病(EH)组较非EH组冠心病(CHD)患病率明显增高(81.1%比53.4%,P<0.05);EH组双支、三支冠脉病变患病率均显著高于非EH组(P<0.05;29.3%比9.1%,P<0.05);EH组mAlb显著高于非EH组(P<0.05);冠脉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组,mAlb均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P<0.05);对肱动脉测压,mAlb与收缩压(SBP)、脉压(PP)均有显著相关性,且与PP的相关性优于与SBP的相关性.结论 PP是CHD冠脉狭窄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mAlb与PP密切相关,mAlb可以作为CHD冠脉狭窄程度的预测因子.
作者:姬富才;贾永平;吕吉元;范春雨;高宇平;王睿;王政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睡前服用氨氯地平的降压效应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开放试验方法.高血压患者经2周安慰剂导入期,服安慰剂末诊室舒张压(DBP)在95 mmHg~115 mmHg(1 mmHg=0.133 kPa)者入选,于21:00予5 mg氨氯地平治疗,两周后降压不满意者加至10 mg,继续服药4周后结束试验.服安慰剂末、试验结束日分别行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其T/P、收缩压(SBP)峰值、DBP峰值、夜间SBP和DBP下降值、夜间SBP和DBP下降百分率,以及24 h、白天及夜间的平均SBP、平均DBP、SBP负荷、DBP负荷和心率(HR).结果 服药后总有效率为100%,SBP、DBP的T/P分别为82.08%和71.62%,平均SBP、平均DBP、SBP负荷、DBP负荷均较前明显降低(P<0.01).夜间SBP、DBP的下降值和下降百分率、平均HR指标服药前后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每日1次、睡前服用氨氯地平能安全、有效地控制24 h血压.
作者:徐凤霞;邱原刚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实验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可溶性Fas(sFas)含量的影响,探讨参附注射液在心力衰竭治疗中抗凋亡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端的方法建立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4只,除不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外,余同手术组)CAF组(13只)和参附组(11只).参附组腹腔注射参附注射液[6.2 mL/(kg·d)],CHF组和假手术组给予同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腹腔注射,连续4周.给药4周后颈动脉取血,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浆中TNF-α、IL-6及sFas含量.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CHF组大鼠血浆TNF-α、IL-6及sFas浓度明显增高(P<0.01),参附注射液能降低CHF大鼠血浆TNF-α、IL-6及sFas的水平(P<0.05).结论 参附注射液改善梗死后心衰大鼠的心功能,可能与抑制凋亡相关因子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发挥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有关.
作者:吴红金;张颖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1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低分子肝素,疗程7 d,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62.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性心绞痛安全有效.
作者:刘保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测定了解轮状病毒对心肌是否造成损害,并观察果糖二磷酸钠对心肌损害的修复作用.方法 对51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和22名健康对照者进行cTnI的测定.果糖组32例,应用果糖二磷酸钠治疗;非果糖组19例,不用果糖二磷酸钠治疗.比较治疗前后cTnI的变化.结果 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cTnI较健康对照明显升高(P<0.01).果糖组治疗后cTn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低于非果糖组(P<0.01).结论 轮状病毒对心肌可以造成一定的损害,应用果糖二磷酸钠治疗可以对损伤的心肌起修复作用.
作者:李建红 刊期: 2009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磷酸肌酸钠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0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磷酸肌酸钠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优于对照组的61.7%(P<0.05).结论 磷酸肌酸为心肌细胞提供能量,稳定心肌细胞膜,改善心功能,是临床治疗心力衰竭的理想药物.
作者:郭星星;张爱玲 刊期: 2009年第08期
黄培新教授是我院脑病中心的学术带头人,在临床学习过程中对黄教授关于出血中风病的认识进行了总结,现试作阐述.
作者:詹乐昌;吴广平;谢仁明;欧海宁;黄培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阿米洛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O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复方盐酸阿米洛利组(治疗组)和氢氯噻嗪组(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治疗前后3组患者血清NO的含量,并评定其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3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NO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3组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其中治疗组的△NIHSS值高于空白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0天,3组血清NO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其中治疗组血清NO含量低于两对照组(P<0.05).结论 阿米洛利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明显,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NO浓度.
作者:李光来;叶抗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中西药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140例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辛伐他汀20 mg;观察组予辛伐他汀10 mg,并以中药辅佐治疗.均治疗4周.结果 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两组治疗后均显著下降(P<0.05);三酰甘油(TG)观察组治疗后显著下降(P<0.05),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观察组总有效率85.7%优于对照组70.6% (χ2=8.48,P<0.05).结论 中西药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具有可行性,特别对于年龄偏大,肝肾功能基础差,经济条件受限的患者,更是较好选择.
作者:段丽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小脑后下动脉瘤(PICAA)的临床特征、显微外科治疗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对1998年1月-2008年10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5例小脑后下动脉瘤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5例患者中,4例行动脉瘤夹闭术,1例行动脉瘤夹闭及残颈包裹术.术后经6个月至10年的随访,恢复良好(GOS评分5分)4例,中度伤残(GOS评分4分)1例,无手术死亡(GOS评分1分)病例.结论 小脑后下动脉瘤发病率较低,手术入路的选择与动脉瘤的位置密切相关.术中应尽可能保护脑干、脑干穿支动脉及后组颅神经.
作者:赵学明;梁建涛;蒯东;仝海波;范益民;郝解贺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N-末端脑钠肽(Nt-proBNP)在急性呼吸困难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78例急性呼吸困难患者,包括心源性呼吸困难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应用罗氏心脏生物标志仪,检测两种呼吸困难患者血Nt-proBNP的浓度.结果 心源性呼吸困难组患者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组患者(P<0.01);心源性呼吸困难组Nt-proBNP浓度在心功能不同级别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结论 床旁检测Nt-proBNP简便快捷、敏感性高、特异性高,可作为鉴别急性呼吸困难患者的一个观察指标.
作者:李燕;卢彩兰;杨国文;徐姝;陈青;马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盐酸多奈哌齐对拟血管性痴呆大鼠氧化应激反应: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单胺氧化酶(MA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过氧化氢酶(AT)的活力的影响.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多奈哌齐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反复缺血- 再灌注加尾端放血的方法制备VD 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盐酸多奈哌齐对行为学变化的影响;测试MDA含量,SOD、MAO、GSH-PX 及CAT的活力.结果 多奈哌齐组大鼠行为学能力、氧化应激指标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盐酸多奈哌齐有可能通过降低氧化应激反应,从而改善拟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成绩.
作者:崔润梅;赵志坤;刘寨花;雷成宝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室性早搏频次与心律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 24 h监测室性早搏5 000次以上患者25例、室性早搏100次以下25例及正常人25例的各项时域指标.结果 发现室性早搏5 000次以上患者的24 h内全部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24 h内每5 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24 h内每5 min正常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i);各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较正常人减低(P<0.05),而室性早搏100次以下患者与正常人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室性早搏患者的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的调控功能明显受损,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林毓群;孟勇;祝森志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结合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PSD)的疗效.方法 将48例PSD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 例.治疗组应用道家认知法的ABCDE技术结合针刺法的调气开郁法;对照组采用针刺法.结果 经4周治疗后,治疗组愈显率95.7%,对照组愈显率5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国道家认知法结合针刺法治疗PSD是远期和近期结合,本标兼治,重建了有益身心健康的价值观.
作者:刘岩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普米克令舒)和特布他林混悬液(博利康尼)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有效剂量.方法 将6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20例,观察组用雾化泵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1 mg及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2.5 mg混合雾化吸入,每日2次;共7 d;对照组用雾化泵吸入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2.5 mg与生理盐水2 mL混合雾化吸入,每日2次,共7 d;空白对照组予生理盐水4 mL雾化吸入,每日2次,共7 d.结果 治疗后4 d,观察组与对照组第1 s用力呼吸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显著提高(P<0.05或P<0.01),而临床症状评分显著下降(P<0.05或P<0.01),而观察组与对照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空白对照组的各项指标也较治疗前有显著变化(P<0.05),而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然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应用布地奈德和特布他林联合雾化吸入疗效明显,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肖爱莲;闫俊峰 刊期: 2009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