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姜华;于睿;闫俊
目的 通过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抗原含量及脂蛋白(a)[Lp(a)]的水平,探讨纤溶活性与Lp(a)对冠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及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54例发病1 h~8 h以内的ACS患者作为病例组,并据病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浆t-PA、PAI-1抗原含量,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Lp(a)的浓度,比较两组中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UAP组及AMI组血浆t-PA、 PAI-1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t-PA在UAP组与AMI患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而AMI组PAI-1含量较UAP组明显增高.UAP组及AMI组血浆Lp(a)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AMI组又较UAP组明显升高.血浆Lp(a)水平与PAI-1含量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而与t-PA含量之间无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 冠脉血栓疾病发生时,血浆纤溶活性下降,t-PA、PAI-1抗原含量增加,以PAI-1增加为明显;血浆Lp(a)水平增高.Lp(a)促进PAI-1的分泌,抑制t-PA的分泌,减弱t-PA活性,打破了t-PA与PAI-1的动态平衡.
作者:李海静;房振英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实验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可溶性Fas(sFas)含量的影响,探讨参附注射液在心力衰竭治疗中抗凋亡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端的方法建立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4只,除不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外,余同手术组)CAF组(13只)和参附组(11只).参附组腹腔注射参附注射液[6.2 mL/(kg·d)],CHF组和假手术组给予同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腹腔注射,连续4周.给药4周后颈动脉取血,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浆中TNF-α、IL-6及sFas含量.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CHF组大鼠血浆TNF-α、IL-6及sFas浓度明显增高(P<0.01),参附注射液能降低CHF大鼠血浆TNF-α、IL-6及sFas的水平(P<0.05).结论 参附注射液改善梗死后心衰大鼠的心功能,可能与抑制凋亡相关因子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发挥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有关.
作者:吴红金;张颖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脑溢安对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参考Longa5分制法在动物麻醉清醒后进行评分,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脑组织MMP-2,9蛋白的表达.结果 脑缺血组大鼠伤侧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9)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治疗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9)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脑缺血组(P<0.05).结论 脑溢安能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MMP-2,9蛋白表达,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聂亚雄;朱云龙;霍瑞民;罗文芳;黎杏群 刊期: 2009年第08期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作为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有以下特点:各种心力衰竭的症状,如静息或运动时出现呼吸困难、疲乏等;液体潴留的体征,如肺淤血和/或下肢、踝部水肿;静息状态下存在心脏结构与功能异常.这些症状体征及功能异常严重影响患者劳动能力、生活质量和寿命.心力衰竭的患病率日益增高,中国心血管病健康多中心研究调查结果显示[1]:我国不同年龄组成年人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0.9%.随着年龄增高,心力衰竭的患病率显著上升[2].
作者:闫晋康;张志平;王苏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睡前服用氨氯地平的降压效应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开放试验方法.高血压患者经2周安慰剂导入期,服安慰剂末诊室舒张压(DBP)在95 mmHg~115 mmHg(1 mmHg=0.133 kPa)者入选,于21:00予5 mg氨氯地平治疗,两周后降压不满意者加至10 mg,继续服药4周后结束试验.服安慰剂末、试验结束日分别行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其T/P、收缩压(SBP)峰值、DBP峰值、夜间SBP和DBP下降值、夜间SBP和DBP下降百分率,以及24 h、白天及夜间的平均SBP、平均DBP、SBP负荷、DBP负荷和心率(HR).结果 服药后总有效率为100%,SBP、DBP的T/P分别为82.08%和71.62%,平均SBP、平均DBP、SBP负荷、DBP负荷均较前明显降低(P<0.01).夜间SBP、DBP的下降值和下降百分率、平均HR指标服药前后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每日1次、睡前服用氨氯地平能安全、有效地控制24 h血压.
作者:徐凤霞;邱原刚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患者96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静脉输注.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8%,心电图总有效率为81.3%;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9.2%,心电图总有效率为72.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用药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对缓解心绞痛症状及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等方面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周仁秀;熊文中;李程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lb)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252 例入选病例均行冠脉造影术.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清晨留取清洁中段尿5 mL,用放射免疫法(RIA)测量mAlb值.冠脉病变的狭窄程度用病变的血管支数及Gensini 积分表示.结果 高血压病(EH)组较非EH组冠心病(CHD)患病率明显增高(81.1%比53.4%,P<0.05);EH组双支、三支冠脉病变患病率均显著高于非EH组(P<0.05;29.3%比9.1%,P<0.05);EH组mAlb显著高于非EH组(P<0.05);冠脉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组,mAlb均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P<0.05);对肱动脉测压,mAlb与收缩压(SBP)、脉压(PP)均有显著相关性,且与PP的相关性优于与SBP的相关性.结论 PP是CHD冠脉狭窄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mAlb与PP密切相关,mAlb可以作为CHD冠脉狭窄程度的预测因子.
作者:姬富才;贾永平;吕吉元;范春雨;高宇平;王睿;王政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稳心颗粒治疗老年快速心律失常的有效性效及安全性.方法 120例老年快速心律失常的患者随机分为稳心颗粒治疗组(治疗组,64例)与美托洛尔对照组(对照组,56例),观察抗心律失常的疗效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对心悸等临床症状缓解的总有效率为86.2%,显效率为5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5%,显效率41.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稳心颗粒治疗老年心律失常疗效确切,且安全,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宇翔;李轩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口服心通口服液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门诊女性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病例23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心通口服液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8.7%,对照组总有效率4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口服心通口服液可有效地缓解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临床症状.
作者:和渝斌;何冰娟;王晓明;王波;刘莹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复方芪脂饮对动脉粥样硬化(AS)家兔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健康雄性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各组采取不同干预因素,取材后观察各组家兔血清中SOD和MDA的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血清MDA含量明显减少(P<0.01),SOD含量显著增加(P<0.01).结论 芪脂饮可增加SOD的活力和减少MDA的含量,抑制脂质过氧化过程对血管内皮的损害,从而延缓和阻止AS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减少冠心病的发生.
作者:杨晓庆;李海英;宋智慧;李海敏 刊期: 2009年第08期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事件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其病变的出现与主动脉粥样硬化大约同时进行,而往往早于冠状动脉,是预测冠心病的独立因素.研究表明心血管危险因素导致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超声检测到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脉造影所示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明显相关.
作者:刘雪娜;蔡少杭;洪朝璋;王佳琛;陈晖;王仲涵;卢廷贵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普米克令舒)和特布他林混悬液(博利康尼)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有效剂量.方法 将6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20例,观察组用雾化泵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1 mg及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2.5 mg混合雾化吸入,每日2次;共7 d;对照组用雾化泵吸入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2.5 mg与生理盐水2 mL混合雾化吸入,每日2次,共7 d;空白对照组予生理盐水4 mL雾化吸入,每日2次,共7 d.结果 治疗后4 d,观察组与对照组第1 s用力呼吸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显著提高(P<0.05或P<0.01),而临床症状评分显著下降(P<0.05或P<0.01),而观察组与对照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空白对照组的各项指标也较治疗前有显著变化(P<0.05),而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然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应用布地奈德和特布他林联合雾化吸入疗效明显,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肖爱莲;闫俊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是罕见的先天性畸形,新生儿的发病率为1/30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24%~0.46%[1],若不经治疗可导致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二尖瓣关闭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婴幼儿时期即会死亡.在少数未经治疗幸存者中,可出现猝死,所以一经确诊即需手术治疗.我院2008年9月收治1例,并进行了手术,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薛春牛;申长生;王忠社;张潞;武高强;袁保福;赵树鹏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与α-干扰素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9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黄芪注射液和人血白细胞α-干扰素联合治疗;对照组29例采用传统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优于对照组的58.6%(P<0.05),治疗组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血清乳酸脱氢酶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 黄芪注射液与干扰素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冀建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中医文献分析,探讨了脉络的结构、生理、病理特征,指出孙络和浮络是人体的痛觉感觉器;经络是人体痛觉的传导通路;大脑为痛觉感受中枢;经脉瘀阻是疼痛产生的病理基础.并由此提出理气通络、解痉通络、活血通络、通腑通络、驱邪通络、补虚通络六种治疗方法和相关方药,有助于应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疼痛病的治疗.
作者:付仲田;杨俏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其中颅神经病变并发眼肌麻痹者比较少见.现将我院2000年7月-2007年5月诊治的27例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梁军;井秀华;嵇高德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中西药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140例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辛伐他汀20 mg;观察组予辛伐他汀10 mg,并以中药辅佐治疗.均治疗4周.结果 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两组治疗后均显著下降(P<0.05);三酰甘油(TG)观察组治疗后显著下降(P<0.05),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观察组总有效率85.7%优于对照组70.6% (χ2=8.48,P<0.05).结论 中西药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具有可行性,特别对于年龄偏大,肝肾功能基础差,经济条件受限的患者,更是较好选择.
作者:段丽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C)及尿微量白蛋白(MAU)对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临床价值.方法 血清Cyst-C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尿MAU采用速率透射比浊法测定,分别测定原发性高血压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Cyst-C及MAU水平.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Cyst-C及尿MAU含量均比健康对照组增高,且与高血压程度关系密切,高血压程度越高, Cyst-C及MAU含量越高.原发性高血压组Cyst-C及MAU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特别是当高血压患者肾功能轻度受损时,Cyst-C及MAU升高比血肌酐升高更敏感.结论 血清Cyst-C及MAU是可作为高血压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
作者:王全义;郭任维;李志强 刊期: 2009年第08期
大量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脑梗死后缺血血流动力学改变、损伤、炎症及氧化应激都可以刺激炎性细胞、神经元、内皮细胞和胶质细胞,从而激活了MMPs系统,导致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上调[1],上调的MMP-9通过降解和重塑细胞外基质,破坏脑微血管结构完整性和血脑屏障,造成继发性脑水肿和脑损伤.本研究旨在检测急性脑梗死后患者血清MMP-9水平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在急性脑梗死病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作者:阎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益肾疏肝法联合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应用益肾疏肝法联合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单用西酞普兰.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抑郁严重程度,作为主要疗效指标.结果 两组治疗后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周两组间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6周、8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益肾疏肝法联合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可以明显提高疗效,优于单用西酞普兰.
作者:杨保胜 刊期: 2009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