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姜华;于睿;闫俊
目的 探讨N-末端脑钠肽(Nt-proBNP)在急性呼吸困难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78例急性呼吸困难患者,包括心源性呼吸困难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应用罗氏心脏生物标志仪,检测两种呼吸困难患者血Nt-proBNP的浓度.结果 心源性呼吸困难组患者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组患者(P<0.01);心源性呼吸困难组Nt-proBNP浓度在心功能不同级别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结论 床旁检测Nt-proBNP简便快捷、敏感性高、特异性高,可作为鉴别急性呼吸困难患者的一个观察指标.
作者:李燕;卢彩兰;杨国文;徐姝;陈青;马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甘露醇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电解质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脑卒中患者470例,按照应用甘露醇的剂量分为125 mL剂量组(A组)与250 mL剂量组(B组).在用甘露醇前、用药第7天采血,测定血清肌酐、尿素氮、钾、钠、氯.结果 A、B组用药后各指标与用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尿素氮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剂量甘露醇对脑卒中患者应用安全有效.
作者:曹家春;张颖慧;刘翠忠;魏玉荣;张继萍;王永清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黄芪与低分子肝素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63例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20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30 mL中静脉输注.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减少,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或P<0.01),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黄芪与低分子肝素联用对UAP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郅峰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lb)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252 例入选病例均行冠脉造影术.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清晨留取清洁中段尿5 mL,用放射免疫法(RIA)测量mAlb值.冠脉病变的狭窄程度用病变的血管支数及Gensini 积分表示.结果 高血压病(EH)组较非EH组冠心病(CHD)患病率明显增高(81.1%比53.4%,P<0.05);EH组双支、三支冠脉病变患病率均显著高于非EH组(P<0.05;29.3%比9.1%,P<0.05);EH组mAlb显著高于非EH组(P<0.05);冠脉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组,mAlb均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P<0.05);对肱动脉测压,mAlb与收缩压(SBP)、脉压(PP)均有显著相关性,且与PP的相关性优于与SBP的相关性.结论 PP是CHD冠脉狭窄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mAlb与PP密切相关,mAlb可以作为CHD冠脉狭窄程度的预测因子.
作者:姬富才;贾永平;吕吉元;范春雨;高宇平;王睿;王政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太原地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时辰节律特点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方法 收集太原市区内四所医院心内科1999年-2003年收治的本地区1 6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发病时间,运用圆分布分析每日24 h内的集中发病时间;运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人群组间在各个时间段发病规律的差异.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集中在每日07:00(Z=10.737,P<0.001).高龄组(≥60岁)发病集中在06:51(Z=7.513,P<0.001),低龄组(<60岁)发病集中在07:21(Z=3.287,P<0.05),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0.945,P<0.05);男性组每日的发病集中于07:30(Z=9.162,P<0.001),女性组每日的集中发病时间不明显(Z=2.212,P>0.05),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3.598,P<0.001);高血压组每日的发病集中在06:30(Z=7.081,P<0.001),非高血压组集中在07:30(Z=4.132,P<0.05),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824,P<0.05);糖尿病组每日集中发病时间不明显(Z=1.949,P<0.05),非糖尿病组发病集中在06:30(Z=9.596, P<0.001),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4.235,P<0.001).结论 本地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有明显的时辰节律特点,多集中在07:00左右.但不是所有人群都有上述特点,女性和糖尿病患者没有每日的集中发病时间,年龄≥60岁和有高血压者较对照组明显提前.
作者:冯巧爱;张水旺;陈洁;陶金海;李国璜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平降汤治疗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肠溶阿司匹林与尼莫地平治疗,治疗组予平降汤与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平降汤治疗TIA疗效明显.
作者:王洪涛;闫彦昌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测定了解轮状病毒对心肌是否造成损害,并观察果糖二磷酸钠对心肌损害的修复作用.方法 对51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和22名健康对照者进行cTnI的测定.果糖组32例,应用果糖二磷酸钠治疗;非果糖组19例,不用果糖二磷酸钠治疗.比较治疗前后cTnI的变化.结果 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cTnI较健康对照明显升高(P<0.01).果糖组治疗后cTn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低于非果糖组(P<0.01).结论 轮状病毒对心肌可以造成一定的损害,应用果糖二磷酸钠治疗可以对损伤的心肌起修复作用.
作者:李建红 刊期: 2009年第08期
黄培新教授是我院脑病中心的学术带头人,在临床学习过程中对黄教授关于出血中风病的认识进行了总结,现试作阐述.
作者:詹乐昌;吴广平;谢仁明;欧海宁;黄培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阿米洛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O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复方盐酸阿米洛利组(治疗组)和氢氯噻嗪组(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治疗前后3组患者血清NO的含量,并评定其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3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NO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3组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其中治疗组的△NIHSS值高于空白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0天,3组血清NO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其中治疗组血清NO含量低于两对照组(P<0.05).结论 阿米洛利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明显,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NO浓度.
作者:李光来;叶抗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小脑后下动脉瘤(PICAA)的临床特征、显微外科治疗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对1998年1月-2008年10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5例小脑后下动脉瘤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5例患者中,4例行动脉瘤夹闭术,1例行动脉瘤夹闭及残颈包裹术.术后经6个月至10年的随访,恢复良好(GOS评分5分)4例,中度伤残(GOS评分4分)1例,无手术死亡(GOS评分1分)病例.结论 小脑后下动脉瘤发病率较低,手术入路的选择与动脉瘤的位置密切相关.术中应尽可能保护脑干、脑干穿支动脉及后组颅神经.
作者:赵学明;梁建涛;蒯东;仝海波;范益民;郝解贺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室性早搏频次与心律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 24 h监测室性早搏5 000次以上患者25例、室性早搏100次以下25例及正常人25例的各项时域指标.结果 发现室性早搏5 000次以上患者的24 h内全部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24 h内每5 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24 h内每5 min正常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i);各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较正常人减低(P<0.05),而室性早搏100次以下患者与正常人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室性早搏患者的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的调控功能明显受损,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林毓群;孟勇;祝森志 刊期: 2009年第08期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因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以及临床医生认识不足,易误诊,误诊率达50%.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刘建国;李文星;高长玉;周顺延;赵秀敏;乔慧敏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口服心通口服液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门诊女性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病例23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心通口服液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8.7%,对照组总有效率4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口服心通口服液可有效地缓解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临床症状.
作者:和渝斌;何冰娟;王晓明;王波;刘莹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脑出血继续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 395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动态CT检查,对血肿净增比例≥33%以上者,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脑出血继续出血发生高峰在24 h之内,24 h后发生率显著降低;继续出血患者往往伴有频繁的.结论 频繁呕吐是脑出血继续出血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应当及时处理.
作者:王绍霞;张晓锐 刊期: 2009年第08期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事件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其病变的出现与主动脉粥样硬化大约同时进行,而往往早于冠状动脉,是预测冠心病的独立因素.研究表明心血管危险因素导致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超声检测到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脉造影所示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明显相关.
作者:刘雪娜;蔡少杭;洪朝璋;王佳琛;陈晖;王仲涵;卢廷贵 刊期: 2009年第08期
大量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脑梗死后缺血血流动力学改变、损伤、炎症及氧化应激都可以刺激炎性细胞、神经元、内皮细胞和胶质细胞,从而激活了MMPs系统,导致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上调[1],上调的MMP-9通过降解和重塑细胞外基质,破坏脑微血管结构完整性和血脑屏障,造成继发性脑水肿和脑损伤.本研究旨在检测急性脑梗死后患者血清MMP-9水平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在急性脑梗死病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作者:阎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肝心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方法 64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并发肝心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7例给以辅助治疗,治疗组27例在辅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结果 肝心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症候群的消长随ALT、HBV-DNA消长而消长.结论 治疗肝心综合征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治疗肝心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为辅.
作者:李金霞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其中颅神经病变并发眼肌麻痹者比较少见.现将我院2000年7月-2007年5月诊治的27例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梁军;井秀华;嵇高德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中医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统一调查表,对北京地区16家中医医院2002年1月-2005年12月AMI患者进行注册登记,描述AMI的临床治疗状况.结果 本次研究共收集有效病例1 390例,总发病的平均年龄66.46岁.所有AMI患者中,有冠心病及脑卒中史分别占总患者数的39.78%和35.68%;伴发高血压病占56.62%、糖尿病24.03%、血脂异常11.73%.心功能KILLIP分级:Ⅰ级患者50.22%,Ⅱ级患者29.78%,Ⅲ级患者10.07%,Ⅳ级患者4.53%,另有5.40%分级不详.420例患者进行了再灌注治疗,总再灌注治疗率30.22%,早期再灌注率20.94%.其中溶栓治疗占14.03%;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占所有病例的15.97%,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占所有病例的0.50%.阿司匹林使用率为84.10%,噻氯吡啶及氯吡格雷为20.79%,β受体阻滞剂59.78%,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的为70.86%,低分子肝素为78.13%,普通肝素为11.29%,调脂药为44.46%,硝酸酯类为80.72%.1 254例(90.22%)患者接受了中药静脉制剂点滴治疗,使用频度高的前6种为:生脉、血塞通、香丹、丹参粉针、复方丹参和血栓通注射液.结论 北京地区中医医院的AMI住院患者具有其独立的临床特征.中医医院在规范治疗方面进步明显,特别是介入治疗方面,改善治疗观念与规范化治疗仍是努力的方向.中药静脉制剂在AMI治疗当中得到广泛应用.
作者:田静峰;周琦;尚菊菊;刘红旭;李俊德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益肾疏肝法联合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应用益肾疏肝法联合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单用西酞普兰.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抑郁严重程度,作为主要疗效指标.结果 两组治疗后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周两组间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6周、8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益肾疏肝法联合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可以明显提高疗效,优于单用西酞普兰.
作者:杨保胜 刊期: 2009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