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红
目的 体外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潜能,探讨作为血管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的应用前景.方法 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成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经贴壁法获取 MSCs ,体外扩增培养并进行鉴定.在内皮细胞生长培养基(DMEM)中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定向诱导 hMSCs 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扩增培养后经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型鉴定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形态学观察显示,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 bFGF 、VEGF 诱导后的 hMSCs 可见类似内皮细胞样改变,向血管内皮诱导分化24 d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测, CD34 表达转为阳性,而CD106、HLA-DR 表达明显上调.结论 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作用下, hMSCs 具有向内皮细胞分化潜能,产生功能性内皮细胞.
作者:杜晓;陈小平;张开明;冯海燕;吴镭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太原地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时辰节律特点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方法 收集太原市区内四所医院心内科1999年-2003年收治的本地区1 6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发病时间,运用圆分布分析每日24 h内的集中发病时间;运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人群组间在各个时间段发病规律的差异.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集中在每日07:00(Z=10.737,P<0.001).高龄组(≥60岁)发病集中在06:51(Z=7.513,P<0.001),低龄组(<60岁)发病集中在07:21(Z=3.287,P<0.05),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0.945,P<0.05);男性组每日的发病集中于07:30(Z=9.162,P<0.001),女性组每日的集中发病时间不明显(Z=2.212,P>0.05),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3.598,P<0.001);高血压组每日的发病集中在06:30(Z=7.081,P<0.001),非高血压组集中在07:30(Z=4.132,P<0.05),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824,P<0.05);糖尿病组每日集中发病时间不明显(Z=1.949,P<0.05),非糖尿病组发病集中在06:30(Z=9.596, P<0.001),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4.235,P<0.001).结论 本地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有明显的时辰节律特点,多集中在07:00左右.但不是所有人群都有上述特点,女性和糖尿病患者没有每日的集中发病时间,年龄≥60岁和有高血压者较对照组明显提前.
作者:冯巧爱;张水旺;陈洁;陶金海;李国璜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硫酸氢氯吡格雷(泰嘉)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 610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依照血小板聚集率分为阿司匹林敏感(AS)者和阿司匹林抵抗(AR)者,将138例AR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治疗组(AR-A组)、泰嘉治疗组和泰嘉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AR-C组),472例AS者中随机选取40例设为对照组.4组患者给予严格的药物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4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变化,以及治疗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治疗1月后行12导联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24 h内缺血型ST段变化的次数、持续时间、心肌缺血总负荷.结果 泰嘉可以有效地降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AR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P<0.01);较少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P<0.01),且不增加出血事件的发生(P>0.05) .对存在AR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单用泰嘉和联合服用阿司匹林治疗,其缺血性ST段变化的次数、持续时间及心肌缺血总负荷明显低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P<0.05或 P<0.01).结论 泰嘉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不仅安全,而且能提高慢性稳定型心绞痛AR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晓红;来春林;赵建强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与α-干扰素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9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黄芪注射液和人血白细胞α-干扰素联合治疗;对照组29例采用传统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优于对照组的58.6%(P<0.05),治疗组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血清乳酸脱氢酶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 黄芪注射液与干扰素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冀建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口服心通口服液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门诊女性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病例23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心通口服液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8.7%,对照组总有效率4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口服心通口服液可有效地缓解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临床症状.
作者:和渝斌;何冰娟;王晓明;王波;刘莹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血管压迫器在介入治疗(PCI)应用替罗非班术后止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00例应用替罗非班的PCI 患者随机分为血管压迫器组和血管封堵器组,比较两组患者使用血管封堵器及血管压迫器的成功率、局部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卧床时间.结果 血管封堵器及血管封堵器的成功率均较高(99%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管封堵器及血管压迫器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卧床时间血管压迫器组和血管封堵器组分别为 (15.51±1.30) h、(3.30±0.78) h,封堵器明显减少卧床时间.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 术,应用替罗非班,术后采用血管封堵器或血管封堵器均能安全有效止血,可掌握指征,选择合适患者.
作者:李焕明;李永辉;何峰;张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重度子痫前期孕妇临床进展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0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进行规律产前检查的52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作为研究组,取同期104例正常妊娠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体重指数及体重变化、水肿、高血压前期表现、血浆白蛋白及尿蛋白等.结果 体重指数增长、体重变化、孕妇高血压前期表现及水肿发生情况、血浆白蛋白水平及尿蛋白发生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水肿、过度体重增加、高血压前期表现和低蛋白血症是重度子痫前期发生的危险因素,重点检查以提高临床实践的预警能力.
作者:荆淑云;张英萍;王素珍;韩凤莲;贺瑞霞 刊期: 2009年第08期
大量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脑梗死后缺血血流动力学改变、损伤、炎症及氧化应激都可以刺激炎性细胞、神经元、内皮细胞和胶质细胞,从而激活了MMPs系统,导致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上调[1],上调的MMP-9通过降解和重塑细胞外基质,破坏脑微血管结构完整性和血脑屏障,造成继发性脑水肿和脑损伤.本研究旨在检测急性脑梗死后患者血清MMP-9水平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在急性脑梗死病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作者:阎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川芎嗪干预BMNCs移植对MCAO小鼠血清TGF-β1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作小鼠MCAO缺血再灌注模型,分离同种系小鼠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尾静脉注射BMNCs于造模成功的MCAO小鼠体内,腹腔注射川芎嗪注射液进行干预,以ELISA法测定血清TGF-β1水平.结果 川芎嗪干预的BMNCs移植能够使血清TGF-β1值降低更为显著(P<0.05).结论 川芎嗪干预的BMNCs移植更能促进TGF-β1向脑缺血局部转移,改善小鼠脑缺血症状.
作者:臧志萍;韩东利;曹晓岚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脑溢安对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参考Longa5分制法在动物麻醉清醒后进行评分,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脑组织MMP-2,9蛋白的表达.结果 脑缺血组大鼠伤侧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9)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治疗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9)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脑缺血组(P<0.05).结论 脑溢安能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MMP-2,9蛋白表达,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聂亚雄;朱云龙;霍瑞民;罗文芳;黎杏群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肝心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方法 64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并发肝心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7例给以辅助治疗,治疗组27例在辅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结果 肝心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症候群的消长随ALT、HBV-DNA消长而消长.结论 治疗肝心综合征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治疗肝心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为辅.
作者:李金霞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发病前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脑梗死病情的影响.方法 选择有同侧TIA史的首发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共60例,根据TIA持续时间分为3组,<10 min组(A组)15例,11 min~20 min组(B组)28例,>20 min组(C组)17例.并选择同期住院无TIA的首发前循环脑梗死患者40例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分别对患者入院及发病1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梗死体积进行评估.结果 B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梗死体积明显小于A组、C组与对照组(P<0.05),但A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对后继脑梗死具有保护作用,缺血耐受与TIA发作持续时间有关.
作者:燕虹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发病72 h内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1例)及对照组(79例),治疗组予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予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2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变化,随时记录用药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为61.7%和84.0%,对照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为44.3%和67.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安全性指标检测在正常范围.结论 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无毒副反应.
作者:马磊;王兆领;王军凯;石义亭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补肾通络中药配合针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16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4例)与对照组(78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在针刺治疗基础上加服补肾通络中药,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变化,并判断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基底动脉(BA)及双侧椎动脉(VA)的收缩期峰流速(Vs)和平均峰流速(Vm)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治疗后全血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补肾通络中药配合针刺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作者:曹和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阿米洛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O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复方盐酸阿米洛利组(治疗组)和氢氯噻嗪组(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治疗前后3组患者血清NO的含量,并评定其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3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NO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3组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其中治疗组的△NIHSS值高于空白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0天,3组血清NO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其中治疗组血清NO含量低于两对照组(P<0.05).结论 阿米洛利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明显,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NO浓度.
作者:李光来;叶抗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黄芪与低分子肝素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63例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20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30 mL中静脉输注.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减少,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或P<0.01),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黄芪与低分子肝素联用对UAP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郅峰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脑出血继续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 395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动态CT检查,对血肿净增比例≥33%以上者,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脑出血继续出血发生高峰在24 h之内,24 h后发生率显著降低;继续出血患者往往伴有频繁的.结论 频繁呕吐是脑出血继续出血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应当及时处理.
作者:王绍霞;张晓锐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中医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统一调查表,对北京地区16家中医医院2002年1月-2005年12月AMI患者进行注册登记,描述AMI的临床治疗状况.结果 本次研究共收集有效病例1 390例,总发病的平均年龄66.46岁.所有AMI患者中,有冠心病及脑卒中史分别占总患者数的39.78%和35.68%;伴发高血压病占56.62%、糖尿病24.03%、血脂异常11.73%.心功能KILLIP分级:Ⅰ级患者50.22%,Ⅱ级患者29.78%,Ⅲ级患者10.07%,Ⅳ级患者4.53%,另有5.40%分级不详.420例患者进行了再灌注治疗,总再灌注治疗率30.22%,早期再灌注率20.94%.其中溶栓治疗占14.03%;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占所有病例的15.97%,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占所有病例的0.50%.阿司匹林使用率为84.10%,噻氯吡啶及氯吡格雷为20.79%,β受体阻滞剂59.78%,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的为70.86%,低分子肝素为78.13%,普通肝素为11.29%,调脂药为44.46%,硝酸酯类为80.72%.1 254例(90.22%)患者接受了中药静脉制剂点滴治疗,使用频度高的前6种为:生脉、血塞通、香丹、丹参粉针、复方丹参和血栓通注射液.结论 北京地区中医医院的AMI住院患者具有其独立的临床特征.中医医院在规范治疗方面进步明显,特别是介入治疗方面,改善治疗观念与规范化治疗仍是努力的方向.中药静脉制剂在AMI治疗当中得到广泛应用.
作者:田静峰;周琦;尚菊菊;刘红旭;李俊德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患者96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静脉输注.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8%,心电图总有效率为81.3%;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9.2%,心电图总有效率为72.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用药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对缓解心绞痛症状及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等方面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周仁秀;熊文中;李程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急性酒精中毒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变化,以探讨其与心脑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 测定急性酒精中毒患者63例入院时及6 h后血清尿酸,同时测血压;健康人50名作为对照组.结果 中重度酒精中毒者血清尿酸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轻度中毒患者个别血清尿酸明显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6 h后有长期酗酒史组血清尿酸水平较无酗酒史组显著升高(P<0.05),与抢救前比较无明显改变.无酗酒史组尿酸水平显著下降;负荷量饮酒后6 h 之内收缩压及舒张压下降,个别重度.结论 急性中重度酒精中毒可引起血清尿酸水平升高,长期酗酒者6 h后血清尿酸水平仍升高显著.酒精与尿酸均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作者:米堃;李志强 刊期: 2009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