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成人肌钙蛋白Ⅰ的临床应用及影响因素

滑莹莹;杜金行

关键词:成人, 肌钙蛋白Ⅰ, 临床应用, 血清标志物, 影响因素, 研究成果, 心肌损伤, 使用情况, 临床诊断, 临床使用, 临床实践, 临床判断, 检测方法, 综述, 循环, 浓度, 困惑, 干扰, 标准
摘要:肌钙蛋白I(troponin I,TnI)是心肌损伤特异、敏感的血清标志物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但因循环中TnI浓度受多种因素干扰,且检测方法、标准尚未统一,给临床判断增添了不少困惑,以至有时影响了其临床使用.本文结合近年的研究成果就其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作一综述,以期对临床实践有所裨益.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胺碘酮与卡维地洛联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

    目的 了解按碘酮与卡维地洛(达利全)联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对33例无严重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无支气管哮喘,无甲状腺疾病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人,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同时给予口服胺碘酮抗心律失常,并联合达利全治疗,观察控制心律失常的疗效、对心功能的影响及不良反应.结果 33例病人经治疗后心律失常有效控制,心功能得到改善.且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胺碘酮与达利全联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疗效确切.

    作者:裘宇芳;杨芳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桃核承气改良方对兔腹主动脉内膜损伤后血管内皮细胞PDGF-B表达和内膜增生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中药桃核承气改良方对家兔血管内皮损伤后内膜增生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蛋白(PDGF-B)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空白组,每组10只.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行腹主动脉内膜剥脱术造模.术后各组予正常饲料喂养,中药组予桃核承气改良方灌胃4周,西药组予舒降之、阿司匹林灌胃4周,模型组、空白组予生理盐水灌胃4周.造模术4周后处死家兔取腹主动脉观察动脉病理形态学改变,测量内膜、中膜厚度和面积,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对PDGF-B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内膜/中膜厚度比(1.40±0.27)%、内膜/中膜面积比为(0.44±0.18)%显著减少(P<0.05);中药组使血管壁PDGF-B表达下降.结论 桃核承气改良方使兔腹主动脉内膜损伤后内膜增生减低,对血管内膜增殖早期PDGF-B有拮抗作用.提示其对血管内皮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为抗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术后再狭窄提供较充足的实验依据.

    作者:徐琳;宫丽鸿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中医药预适应研究进展

    1986年由Murry等首次提出缺血预适应(ischemicpreconditioning,IPC)的概念,随着对IPC本质、特点和作用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和认识,大量实验已证明某些药物确实具有缺血样IPC作用.其中研究多的是无毒性革兰阴性菌内毒素衍生物单磷脂A(MLA),并已试用于二期临床.MLA能诱导DPC,减少心肌细胞损伤,缩小心肌梗死面积,保护内皮功能,抗心肌顿抑以及加强EPC保护等作用,以上作用与其诱导一氧化氮(NO)生成以及促使K--ATP通道开放有关[1].

    作者:马力;张常喜;谢春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左旋氨氯地平与厄贝沙坦对高血压病早期肾小球滤过率、α-微球蛋白的影响

    目的 评价左旋氨氯地平与厄贝沙坦在高血压病病人早期肾保护作用方面的疗效.方法 入选高血压病1级、2级病人71例,随机分为两组,左旋氨氯地平组(n=35)口服左旋氨氯地平2.5 mg/d;厄贝沙坦组(m=36)口服厄贝沙坦150 mg/d.观察12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肾小球滤过率(GFR)、α-微球蛋白(α-MG)及血压.结果 两组在治疗后GFR均升高;α-微球蛋白的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厄贝沙坦组的疗效优于左旋氨氯地平组(P<0.01).两组在用药后收缩压、舒张压均达到目标值(P<0.01),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左旋氨氯地平和厄贝沙坦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可使α-微球蛋白降低,使GFR升高;厄贝沙坦的作用优于左旋氨氯地平.它们对高血压病早期肾功能有保护作用.

    作者:陈海生;刘卓敏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36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阵发性房颤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静脉应用胺碘酮150 mg加入生理盐水稀释.于10 min静脉注入.转复窦性心律后静脉维持(600 μg/min),同时口服胺碘酮,每周5 d.第1周600 mg/d,第2周400 mg/d,第3周200 mg/d.对照组用普罗帕酮70 mg,加入5%葡萄糖液稀释,5 min~10 min静脉注入.转复窦性心律后次日口服普罗帕酮200 mg,8 h口服1次,一周后逐渐减量至150 mg/d维持.观察两组转复窦性心律的有效率、不良反应及维持率.结果 治疗组转复率为86%,维持率为81%;对照组转复率为84%,维持率为56%.结论 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均可静脉应用于转复阵发性房颤.但胺碘酮在维持窦性心律方面较普罗帕酮更为有效.

    作者:穆晓光;翟爱芳;王雪芹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Q波型心肌梗死(QMI)和非Q波型心肌梗死(NQMI)及心源性猝死(CSD)[1].

    作者:孙建平;涂晓龙;仇玉平;郭伟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高血压病左室舒张功能及血浆脑钠素的影响

    目的 观察高血压性心脏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LVDD)病人采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依伦平)治疗前后心室舒张功能及血浆脑钠素(BNP)的变化.方法 合并LVDD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48例,每日给予依伦平(1~2)片口服,监测血压的同时,分别于用药前和服药后6个月,观察舒张末室间隔厚度(IVSd)、舒张末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E)速度舒张晚期血流峰值(A)速度、E峰减速时间(DT)和等客舒张时间(IVRT)值,并测定BNP水平,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6个月后病人的收缩压及舒张压较冶疗前明显下降(P<0.05);IVSd、E、A、E/A、DT、IVRT值改善明显(P<0.05);血清BNP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 依伦平能有效控制血压,改善高血压性心脏病病人的左室舒张功能,降低血脑钠素水平.

    作者:周新华;王红玉;仲崇明;孙黎明;王怡练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老年高血压病人动态血压曲线下面积与颈动脉硬化关系的探讨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病人动态血压监测参数曲线下面积(AU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1级与2级老年高血压病人各30例及正常者30名(对照组),行动态血压监测,做颈动脉血管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局限性内膜-中层厚度增厚≥1.3 mm定义为斑块.结果 老年高血压病人24 h、日间、夜间收缩压AUC、舒张压AuC及脉压AUC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2级高血压组收缩压和脉压AUC大于1级高血压组,而两组舒张压AUC无统计学意义;老年高血压病人颈动脉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且随着IMT逐渐增厚,斑块级别增高;直线相关分析显示收缩压和脉压AUC尤其是夜间收缩压和脉压AUC与IMT及斑块级别明显正相关,IMT与斑块级别呈正相关.结论 颈动脉IMT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动态血压AUC是真正代表血压增高的持续时间和血压增高值的综合二维参数,收缩压和脉压AUC尤其是夜间收缩压和脉压AUC的增加会加重颈动脉硬化的程度.

    作者:赵建强;来春林;刘晓红;李丽琪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顽固性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顽固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54例顽固性心绞痛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用尿激酶5×105U加生理盐水100 mL,30 min内静脉输注,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103U皮下注射.治疗前后观察患者胸痛缓解情况,24 h动态心电监测ST-T改变,血流动力学,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85.2%,且治疗前后血常规.出凝出时间及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变化.结论 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顽固性心绞痛,有助于改善凝血和纤溶活性之间的不平衡,以减少新鲜血栓的形成和陈旧血栓的延迟.

    作者:许莲芳;韩纲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黄芪对糖尿病颈动脉病变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黄芪对糖尿病病人颈动脉病变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黄芪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成模后第6周、第10周和第14周每组处死8只,取右颈动脉制病理、电镜切片,并测定病理切片上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同时测定血浆PAI~1水平.结果 实验组和黄芪组大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PAI-1呈显著正相关(r=0.899,P<0.01),实验组大鼠PAI-1浓度显著高于正常时照组和黄芪组,黄芪组大鼠PAI-1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随着病程的进展.呈逐渐增高趋势.结论 PAI-1参与了糖尿病颈动脉病变的发生、发展,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黄芪可抑制PAI-1的表达,延缓糖尿痛颈动脉病变的进展.

    作者:刘保平;孙喜明;李占海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稳心颗粒与丹红注射液联合治疗心力衰竭合并过早搏动46例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丹红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合并过早搏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心力衰竭合并过早搏动的病人89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4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00 mL稀释后缓慢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续两周,同时口服稳心颗粒,每次9g,并加美托洛尔(倍他乐克)6.25 mg,每日3次,连续4周;对照组给予丹参注射液8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00 mL稀释后缓慢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续两周.同时口服倍他乐克6.25 mg.每日3次,连续4周.治疗前后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早搏总数和心率变异性(HRV)的相关指标,以及临床症状等观察.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治疗心力衰竭合并过早搏动总有效率为78.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3.5%(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分别为80.5%和53.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HRV指标治疗后有明显改善(P<0.01),时照组HRV各指标治疗后有明显改善(P<0.05),用药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二药联合应用治疗心力衰竭合并过早搏动有明显疗效,能改善病人的心悸、胸憋等临床症状及改善HRV等,无不良反应发生,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良好.

    作者:王兆宏;杜寿龙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慢性心力衰竭相关体液及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是心肌细胞肥大、凋亡、细胞外基质变化、心肌重塑,而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的过程.一些相关的体液及细胞因子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已逐渐被发现研究,且有了很大进展.

    作者:布和;高建忠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尿酸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尿酸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167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尿酸升高组和尿酸正常组,比较两组血尿酸水平、房室大小、心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的差异,对血清尿酸水平与房室大小、心功能、肾功能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对167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依NYHA分级法分为Ⅱ级、Ⅲ级、Ⅳ级3组.比较3组间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血尿酸(UA)水平.结果 尿酸正常组UA为(339.10±66.50)μmol/L、LVEDD为(55.15±7.22)mm、尿素氮(BUN)为(4.75±1.37)mmol/L、肌酐(Cr)为(68.98±27.59)μmol/L、LVEF为(45.94±14.70)%;尿酸升高组UA为(479.89±65.43)μmol/L、LVEDD为(65.27±9.34)mm、BUN为(6.33±1.64)mmol/L、Cr为(96.24±19.60)μmol/L、LVEF为(35.46±10.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左房内径(LAD)、心排血量(CO)、每搏量(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UA与LVEDD呈正相关(r=0.486,P<0.01).与LVEF呈负相关(r=0.519,P<0.01),与FS呈负相关(r=-0.533,P<0.01).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尿酸水平升高是心脏扩大、心脏射血功能下降及心功能恶化的一项预测指标.

    作者:陈焕梅;张雪娥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采用胰岛素泵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 比较胰岛素两种不同的给药方式对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DKA)的疗效.方法 将80例DKA病人随机分为胰岛素泵治疗组(CSⅡ组)42例和常规小剂量胰岛素滴注组(常规组)38例,观察两组病人每日胰岛素用量、血酮、尿酮体及血糖达标时间以及低血搪发生率.结果 CSⅡ组与常规组病人的血糖经治疗后分别为(6.6±2.3)mmol/L与(6.8±2.5)mmol/L,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CSⅡ组在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或P<0.01).结论 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疗效优于常规小剂量胰岛素滴注治疗.

    作者:王巧萍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醒脑静注射液辅助治疗儿童病毒性脑炎

    目的 观察醒脑静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76例病毒性脑炎惠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冶疗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结果 对照组治愈13例,好转14倒,未愈6例,死亡3例;治疗组治愈30例,好转4例.未愈5例,死亡1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1例一过性心悸,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醒脑静悖射液是辅助治疗小儿病毒:生脑炎有效安全的药物之一.

    作者:田芸芳;张珧仙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疏血通注射液加吹氧治疗糖尿病足临床观察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致死率、致残率高,对患者危害极大,2004年6月-2007年10月对33例糖尿病足患者往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疏血通注射液加吹氧疗法,并与以局部湿敷胰岛素和庆大霉素治疗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丘伟中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三腔起搏器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1例

    近年来心脏起搏器技术发展迅速,单腔和双腔人工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国内普遍应用,三腔起搏器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方法[1].我科于2006年12月为1例病人植入三腔心脏起搏器,现将治疗与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资料病人,男性,72岁,因间断胸憋20年,劳力性气短,阵发端坐呼吸1月余,于2006年12月入院,超声心动图示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72 mm,左室射血分数(LVEF)0.34,二尖瓣反流量37 mL.

    作者:李素梅;武文静;吴丽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稳心颗粒协同地高辛控制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心室率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协同地高辛控制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心室率的疗效.方法 共入选住院及专科门诊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患者40例,全部病例均间断长期(4周以上)服用地高辛0.125 mg/d~0.250 mg/d,日常轻体力活动时心率仍大于100/min,加服稳心颗粒(每日3次.每次1包,共服4周),期间服用地高辛剂量不变,并且不用其抗心律失常药物.加服稳心颗粒前及疗程结束后检查常规12导联心电图,08:00~09:00静息20 min测血压及心率,Holter检查计数24 h总心率、平均心率、快心率及慢心率,并计数其他心律及频度,查血脂、血糖、心肌酶谱、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结果 加服稳心颗粒后有36例患者自觉胸闷、气短、心悸及乏力症状减轻,其有效率达90%,静息时心率及24hHolter总心率、平均心率、快心率较治疗前明显减慢(P<0.05或P<0.01),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较治疗前降低不显著,心电图QRS波群形态及时间、Q-T间期无明显改变.6例病人出现消化道症状,2例病人出现头晕,但均可耐受.结论 稳心颗粒协同小剂量地高辛控制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心室率效果较好,副反应少.

    作者:代运国;袁俊强;宋亚辉;孙向东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冠心病病人血液流变学影响的观察

    目的 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冠心病病人血液流变学影响,探讨该药治疗冠心痛的作用机制.方法 对51例冠心病病人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治疗组)并与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及肝素(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治疗组病人经治疗后血黏度明显降低.体外形成的血栓长度明显缩短,血栓的湿重和干重减轻;凝血指标也有明显改善.结论 静脉输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冠心痛可使病人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好转.

    作者:邓世周;陆冬良;王兵;段霖;林俊平;于伟红;董旭华;邓杨春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影响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存活率的因素分析

    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的危重疾病.其近期及远期预后均不佳,而且很难在临床上观察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改变,其防治上的更大进展尚依赖于基础研究.心肌梗死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心肌梗死的重要基础,对于研究人类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变化、心电生理改变以及客观评价其治疗方法都具有重大价值.为完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预防心肌梗死作用的研究的课题,运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来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在造模过程中一些因素会影响造模的成败和模型以后的存活率.在此作一简单的论述.

    作者:王飞燕;李学文;仝凌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