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影响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存活率的因素分析

王飞燕;李学文;仝凌

关键词:大鼠, 心肌梗死, 动物模型, 存活率,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病理生理改变, 左冠状动脉, 心血管内科, 电生理改变, 治疗方法, 远期预后, 危重疾病, 生理变化, 基础研究, 前降支, 运用, 预防, 评价, 临床, 课题
摘要: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的危重疾病.其近期及远期预后均不佳,而且很难在临床上观察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改变,其防治上的更大进展尚依赖于基础研究.心肌梗死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心肌梗死的重要基础,对于研究人类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变化、心电生理改变以及客观评价其治疗方法都具有重大价值.为完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预防心肌梗死作用的研究的课题,运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来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在造模过程中一些因素会影响造模的成败和模型以后的存活率.在此作一简单的论述.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益智聪明方对血管性痴呆病人血脂及一氧化氮、内皮素水平干预的研究

    目的 研究益智聪明方对血管性痴呆(VD)病人治疗前后血脂、血浆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含量变化的干预,并进一步探讨该复方中药抗VD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10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VD病人,采用双盲双模拟研究方法,随机分为益智聪明方组(治疗组)和吡拉西坦(脑复康)组(对照组),从ET-1、NO、血脂含量变化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并设健康组.以了解VD病人的ET-1、NO水平.结果 VD病人血液ET-1、NO明显升高.与健康人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3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27%,对照组为84.62%(P>0.05),两组显效率分别为50.98%与32.69%(P<0.05).治疗组ET-1、NO及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 益智聪明方对VD病人的预后影响与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血液ET-1、NO的含量及调节血脂水平有关.

    作者:赵志坤;贾凤新;李桂;宋春辉;杨俊环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s)是细胞内的主要信息传递系统,可将细胞外信息传递至细胞核中,从而介导细胞产生各种反应.MAPK通路主要有4条途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Ras/ER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应激激活的蛋白激酶(SAPK)、p38、ERK5,其中p38信号途径是MAPK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了多种细胞的胞内信号传递,现将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p38MAPK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论述如下.

    作者:马文静;黄水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高血压脑出血90例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的临床表现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9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病人发病高危因素及预后与临床表现、出血部位、出血量的相互关系.结果 本组90例病人.基本治愈18例.好转58例.均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死亡14例.结论 脑出血死亡率高,致残率高,高血压为脑出血的主要病因及危险因素;脑出血预后取决于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全身情况;有效防治高血压及其他高危因素,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对提高脑出血的救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青兰;朱瑞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冠心病病人血液流变学影响的观察

    目的 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冠心病病人血液流变学影响,探讨该药治疗冠心痛的作用机制.方法 对51例冠心病病人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治疗组)并与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及肝素(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治疗组病人经治疗后血黏度明显降低.体外形成的血栓长度明显缩短,血栓的湿重和干重减轻;凝血指标也有明显改善.结论 静脉输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冠心痛可使病人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好转.

    作者:邓世周;陆冬良;王兵;段霖;林俊平;于伟红;董旭华;邓杨春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关系研究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一种含硫氨基酸.它并不是自然界本身存在的氨基酸,而是自然界中原有的氨基酸--蛋氨酸在人体分解代谢过程中的一个产物.1969年,Mccully[1]从遗传性同型半胱氨酸尿症死亡儿童尸检中发现,其体循环内存在广泛的动脉血栓形成及动脉粥样硬化(AS)的病理表现,由此提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性疾病的假说.此后,国内外学者对HHcy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关系越来越重视.

    作者:张彬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老年高血压病人动态血压曲线下面积与颈动脉硬化关系的探讨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病人动态血压监测参数曲线下面积(AU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1级与2级老年高血压病人各30例及正常者30名(对照组),行动态血压监测,做颈动脉血管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局限性内膜-中层厚度增厚≥1.3 mm定义为斑块.结果 老年高血压病人24 h、日间、夜间收缩压AUC、舒张压AuC及脉压AUC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2级高血压组收缩压和脉压AUC大于1级高血压组,而两组舒张压AUC无统计学意义;老年高血压病人颈动脉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且随着IMT逐渐增厚,斑块级别增高;直线相关分析显示收缩压和脉压AUC尤其是夜间收缩压和脉压AUC与IMT及斑块级别明显正相关,IMT与斑块级别呈正相关.结论 颈动脉IMT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动态血压AUC是真正代表血压增高的持续时间和血压增高值的综合二维参数,收缩压和脉压AUC尤其是夜间收缩压和脉压AUC的增加会加重颈动脉硬化的程度.

    作者:赵建强;来春林;刘晓红;李丽琪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左旋氨氯地平与厄贝沙坦对高血压病早期肾小球滤过率、α-微球蛋白的影响

    目的 评价左旋氨氯地平与厄贝沙坦在高血压病病人早期肾保护作用方面的疗效.方法 入选高血压病1级、2级病人71例,随机分为两组,左旋氨氯地平组(n=35)口服左旋氨氯地平2.5 mg/d;厄贝沙坦组(m=36)口服厄贝沙坦150 mg/d.观察12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肾小球滤过率(GFR)、α-微球蛋白(α-MG)及血压.结果 两组在治疗后GFR均升高;α-微球蛋白的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厄贝沙坦组的疗效优于左旋氨氯地平组(P<0.01).两组在用药后收缩压、舒张压均达到目标值(P<0.01),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左旋氨氯地平和厄贝沙坦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可使α-微球蛋白降低,使GFR升高;厄贝沙坦的作用优于左旋氨氯地平.它们对高血压病早期肾功能有保护作用.

    作者:陈海生;刘卓敏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高血压病左室舒张功能及血浆脑钠素的影响

    目的 观察高血压性心脏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LVDD)病人采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依伦平)治疗前后心室舒张功能及血浆脑钠素(BNP)的变化.方法 合并LVDD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48例,每日给予依伦平(1~2)片口服,监测血压的同时,分别于用药前和服药后6个月,观察舒张末室间隔厚度(IVSd)、舒张末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E)速度舒张晚期血流峰值(A)速度、E峰减速时间(DT)和等客舒张时间(IVRT)值,并测定BNP水平,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6个月后病人的收缩压及舒张压较冶疗前明显下降(P<0.05);IVSd、E、A、E/A、DT、IVRT值改善明显(P<0.05);血清BNP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 依伦平能有效控制血压,改善高血压性心脏病病人的左室舒张功能,降低血脑钠素水平.

    作者:周新华;王红玉;仲崇明;孙黎明;王怡练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芎芍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研究芎芍胶囊对实验性兔动脉粥样硬化(AS)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4F·Fogarty导管剥脱损伤腹主动脉内皮后继喂高脂饲料的方法,复制兔节段性AS模型.术后随机分为8组,即模型3 d组、2周组、6周组.单纯内皮损伤组,普罗布考组,芎芍胶囊小剂量组、大剂量组及正常对照组.除正常对照组及单纯内皮损伤组外均予高脂饲料喂养,采用TUNEL法检测新生内膜中平滑肌细胞(SMC)的凋亡情况,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水平,观察药物对其的影响.结果 内皮损伤喂食高脂饲料3 d,血浆AngⅡ水平逐渐升高,6周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芎芍大剂量组明显降低血浆AngⅡ水平,与模型6周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罗布考组及芎芍小剂量组亦有降低AngⅡ水平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TUNEL染色结果显示,模型3 d已出现凋亡细胞,2周及6周时细胞凋亡进一步增多.芎芍胶囊大、小剂量组凋亡细胞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模型6周组,普罗布考组凋亡细胞阳性表达率与模型6周组比较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芎芍胶囊可明显降低血浆AngⅡ水平,促进SMC凋亡,从而抑制AS的发生发展.

    作者:徐凤芹;徐浩;马鲁波;刘剑刚;陈可冀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卒中后抑郁研究进展

    卒中后抑郁(PSD)是卒中后常见的情感障碍,亦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重视卒中后的抑郁状态可能是促进病人康复的关键问题之一[1].1发病率Kim等[2]通过对148例门诊脑卒中病人随机、双盲、安慰、对照研究,以DSM-Ⅲ-R(精神障碍的诊断和统计方法)为标准,卒中4个月内发生抑郁障碍率为18%.Pohjasvaara等[3]对277例中风病人的前瞻性研究发现,中风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为40.1%,其中重型抑郁为6.0%,轻中型抑郁14.1%.

    作者:王东平;张连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反复头痛的肥厚性硬脑膜炎致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不同的病因治疗方法不同,明确病因十分重要.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脑静脉回流受阻的血管病.临床表现以头痛为主,肥厚性硬脑膜炎(hypertrophic pachymeningitis,HP)是一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无菌性炎性疾病,其特点是硬脑膜纤维性增生,可影响到矢状窦、乙状窦、横窦、大脑镰、小脑幕等.由硬脑膜纤维性增生而导致的静脉窦血栓形成,引起反复头痛,比较少见,现将临床诊治的1例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王庆龄;于生元;田成林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汉密顿焦虑量表在失眠病人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精神因素时失眠病人的影响及性别间差异.方法 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内科门诊失眠病人,对符合焦虑症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34例病人中118例确诊为焦虑症,所占比例为88.06%.精神性焦虑因子和躯体化焦虑因子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和男性间精神性焦虑因子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神因素对失眠病人存在明显的影响,并与性别有关.

    作者:黄为;江婷战;张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基因表达变化及松龄血脉康对其的影响

    目的 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动咏血管组织差异表达基因以及松龄血脉康对其的影响.方法 SHR大鼠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松龄血脉康(750 mg/kg)和生理盐水灌胃.WKY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给药15 d后测定大鼠血压,分离主动脉血管并提取组织总RNA,与表达谱芯片杂交,进行差异表达分析.结果 共分析SHR大鼠动脉血管组织表达差异变化的基因共39条,其中上调基因20条.下调基因19条:进一步观察松龄血咏康对39条差异基因的影响.发现松龄血脉康能使SHR大鼠动脉组织差异基因表达恢复或接近至正常水平;结论松龄血脉康能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引起的基因表达变化.

    作者:罗弟祥;闪建成;张顺华;苏芝;李崇前;郝晓锋;高小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养血清脑颗粒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45例

    目的 探讨养血清脑颗粒含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病人的疗效.方法 将86例临床确诊为偏头痛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氟桂利嗪组(治疗组)45例,单用氟桂利嗪组(对照组)41例.治疗组给予养血清脑颗粒每次4g,每日3次,口服;氟桂利嗪5 mg~10 mg,每晚睡前服.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5 mg~10 mg每晚睡前服.两组均连续治疗30 d.治疗前后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定其头痛严重程度,比较两组病人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4%较对照组78.9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头痛程度缓解及伴随症状改善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氟桂利嗪可明显改善偏头痛病人的头痛发作程度以及伴随症状.

    作者:李崇亮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胸痹心痛病因病机三期论

    胸痹的发生与禀赋不足、年老体虚、邪气外侵、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多因素有关.其病机以正气亏虚、水饮、秽浊、痰瘀、气滞、寒凝等邪气积聚心脉为其特点[1].胸痹的发生发展分早、中、晚3个阶段.早期气血阴阳亏虚是胸痹的病机根本;中期痰饮、秽浊、气滞、血瘀、寒凝是胸痹病机演变的重要过程;晚期邪气积聚心脉是胸痹病机的终环节,三者紧密相连.

    作者:赵明芬;安冬青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36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阵发性房颤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静脉应用胺碘酮150 mg加入生理盐水稀释.于10 min静脉注入.转复窦性心律后静脉维持(600 μg/min),同时口服胺碘酮,每周5 d.第1周600 mg/d,第2周400 mg/d,第3周200 mg/d.对照组用普罗帕酮70 mg,加入5%葡萄糖液稀释,5 min~10 min静脉注入.转复窦性心律后次日口服普罗帕酮200 mg,8 h口服1次,一周后逐渐减量至150 mg/d维持.观察两组转复窦性心律的有效率、不良反应及维持率.结果 治疗组转复率为86%,维持率为81%;对照组转复率为84%,维持率为56%.结论 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均可静脉应用于转复阵发性房颤.但胺碘酮在维持窦性心律方面较普罗帕酮更为有效.

    作者:穆晓光;翟爱芳;王雪芹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儿童脑梗死5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脑梗死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 对58例儿童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以感染为病因24例(41.38%),头部外伤15例(25.86%),烟雾病5例(8.62%).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梗死位于顶叶者25例(43.10%),额顶叶者18例(31.03%),枕叶者10例(17.24%).皮质下腔隙性脑梗死5例(8.62%).58例中52例(89.66%)基本治愈,6例(10.34%)显著进步.结论 儿童脑梗死以感染为病因者多见,头部外伤次之;脑梗死部位以顶叶多见,预后良好.

    作者:李跃成;周麦箭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胺碘酮与卡维地洛联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

    目的 了解按碘酮与卡维地洛(达利全)联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对33例无严重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无支气管哮喘,无甲状腺疾病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人,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同时给予口服胺碘酮抗心律失常,并联合达利全治疗,观察控制心律失常的疗效、对心功能的影响及不良反应.结果 33例病人经治疗后心律失常有效控制,心功能得到改善.且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胺碘酮与达利全联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疗效确切.

    作者:裘宇芳;杨芳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静脉注射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目的 观察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病人经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证实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08例均采用静脉注射普罗帕酮转复后给予静脉输注维持.继而口服.结果 普罗帕酮对5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全部有效.总有效率100.0%,转复率85.5%.结论 普罗帕酮静脉注射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效果好且安全可靠.

    作者:刘清娥;白菊娥;邢福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舒脉宁注射液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

    目的 观察舒脉宁注射液对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于治疗前分别采用信封法将300例病人随机分为舒脉宁注射液组和脉络宁组,做双盲治疗前瞻性对比观察,均用注射液20 mL加入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14次为1个疗程.结果 舒脉宁组疗效为96.7%,优于脉络宁组的84.7%(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91.20±8.17)分与(82.28±10.79)分,舒脉宁组神经功能好转明显(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监测结果显示,舒脉宁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全部指标有显著好转,治疗后舒脉宁组较脉络宁组全血黏度及纤维蛋白原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脉宁注射液具有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为治疗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理想药物.

    作者:郭镔荣;郝少君;张正臣;王同聚;梁卢允;常晓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