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为;江婷战;张波
目的 观察高血压性心脏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LVDD)病人采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依伦平)治疗前后心室舒张功能及血浆脑钠素(BNP)的变化.方法 合并LVDD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48例,每日给予依伦平(1~2)片口服,监测血压的同时,分别于用药前和服药后6个月,观察舒张末室间隔厚度(IVSd)、舒张末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E)速度舒张晚期血流峰值(A)速度、E峰减速时间(DT)和等客舒张时间(IVRT)值,并测定BNP水平,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6个月后病人的收缩压及舒张压较冶疗前明显下降(P<0.05);IVSd、E、A、E/A、DT、IVRT值改善明显(P<0.05);血清BNP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 依伦平能有效控制血压,改善高血压性心脏病病人的左室舒张功能,降低血脑钠素水平.
作者:周新华;王红玉;仲崇明;孙黎明;王怡练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检测冠心痛病人稳定期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探讨其在冠心痛预后评估中的临床意义及脑心通胶囊的干预作用.方法 收集76例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病例为冠心痛组,同时以40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hs-CRP、MMP-2、MMP-9水平差异.将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脑心通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心通每次4粒,每日3次),干预时间8周,比较干预前后血清hs-CRP、MMP-2、MMP-9水平变化.结果 冠心痛病人血清hs-CRP、MMP-2、MMP-9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但冠心病中陈旧性心肌梗死与非心肌梗死病人并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干预后,脑心通组血清hs-CRP、MMP-9水平明显减低,与常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冠心病病人非急性期血清hs-CRP、MMP-2、MMP-9水平越高.可能反映冠脉斑块稳定性越差,心脏组织的异常重构越严重;脑心通可能通过下调hs-CRP、MMP-9表达,稳定冠脉斑块,抑制或改善心脏病理重构,使冠心病病人从中获益.
作者:冯胜红;鲁力;任静;冯永生;方翔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精神因素时失眠病人的影响及性别间差异.方法 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内科门诊失眠病人,对符合焦虑症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34例病人中118例确诊为焦虑症,所占比例为88.06%.精神性焦虑因子和躯体化焦虑因子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和男性间精神性焦虑因子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神因素对失眠病人存在明显的影响,并与性别有关.
作者:黄为;江婷战;张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中药桃核承气改良方对家兔血管内皮损伤后内膜增生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蛋白(PDGF-B)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空白组,每组10只.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行腹主动脉内膜剥脱术造模.术后各组予正常饲料喂养,中药组予桃核承气改良方灌胃4周,西药组予舒降之、阿司匹林灌胃4周,模型组、空白组予生理盐水灌胃4周.造模术4周后处死家兔取腹主动脉观察动脉病理形态学改变,测量内膜、中膜厚度和面积,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对PDGF-B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内膜/中膜厚度比(1.40±0.27)%、内膜/中膜面积比为(0.44±0.18)%显著减少(P<0.05);中药组使血管壁PDGF-B表达下降.结论 桃核承气改良方使兔腹主动脉内膜损伤后内膜增生减低,对血管内膜增殖早期PDGF-B有拮抗作用.提示其对血管内皮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为抗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术后再狭窄提供较充足的实验依据.
作者:徐琳;宫丽鸿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益智聪明方对血管性痴呆(VD)病人治疗前后血脂、血浆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含量变化的干预,并进一步探讨该复方中药抗VD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10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VD病人,采用双盲双模拟研究方法,随机分为益智聪明方组(治疗组)和吡拉西坦(脑复康)组(对照组),从ET-1、NO、血脂含量变化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并设健康组.以了解VD病人的ET-1、NO水平.结果 VD病人血液ET-1、NO明显升高.与健康人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3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27%,对照组为84.62%(P>0.05),两组显效率分别为50.98%与32.69%(P<0.05).治疗组ET-1、NO及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 益智聪明方对VD病人的预后影响与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血液ET-1、NO的含量及调节血脂水平有关.
作者:赵志坤;贾凤新;李桂;宋春辉;杨俊环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的临床表现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9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病人发病高危因素及预后与临床表现、出血部位、出血量的相互关系.结果 本组90例病人.基本治愈18例.好转58例.均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死亡14例.结论 脑出血死亡率高,致残率高,高血压为脑出血的主要病因及危险因素;脑出血预后取决于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全身情况;有效防治高血压及其他高危因素,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对提高脑出血的救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青兰;朱瑞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涤痰解郁汤治疗老年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6例老年卒中后抑郁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百忧解胶囊治疗,治疗组口服.涤痰解郁汤.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Barthel指数等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均能改善抑郁状态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生活能力,治疗组在改善抑郁症状方面较对照组疗效更显著(P<0.05).结论 涤疾解郁汤可以缓解老年卒中后抑郁症忧.
作者:张姣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冠心病病人血液流变学影响,探讨该药治疗冠心痛的作用机制.方法 对51例冠心病病人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治疗组)并与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及肝素(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治疗组病人经治疗后血黏度明显降低.体外形成的血栓长度明显缩短,血栓的湿重和干重减轻;凝血指标也有明显改善.结论 静脉输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冠心痛可使病人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好转.
作者:邓世周;陆冬良;王兵;段霖;林俊平;于伟红;董旭华;邓杨春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s)是细胞内的主要信息传递系统,可将细胞外信息传递至细胞核中,从而介导细胞产生各种反应.MAPK通路主要有4条途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Ras/ER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应激激活的蛋白激酶(SAPK)、p38、ERK5,其中p38信号途径是MAPK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了多种细胞的胞内信号传递,现将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p38MAPK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论述如下.
作者:马文静;黄水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阵发性房颤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静脉应用胺碘酮150 mg加入生理盐水稀释.于10 min静脉注入.转复窦性心律后静脉维持(600 μg/min),同时口服胺碘酮,每周5 d.第1周600 mg/d,第2周400 mg/d,第3周200 mg/d.对照组用普罗帕酮70 mg,加入5%葡萄糖液稀释,5 min~10 min静脉注入.转复窦性心律后次日口服普罗帕酮200 mg,8 h口服1次,一周后逐渐减量至150 mg/d维持.观察两组转复窦性心律的有效率、不良反应及维持率.结果 治疗组转复率为86%,维持率为81%;对照组转复率为84%,维持率为56%.结论 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均可静脉应用于转复阵发性房颤.但胺碘酮在维持窦性心律方面较普罗帕酮更为有效.
作者:穆晓光;翟爱芳;王雪芹 刊期: 2008年第07期
镁离子(Mg2+)能拮抗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氨基酸(EAA)的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阻断EA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神经元损害,起到神经保护作用.我科从2003年6月-2007年6月用硫酸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郜春龙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病人经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证实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08例均采用静脉注射普罗帕酮转复后给予静脉输注维持.继而口服.结果 普罗帕酮对5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全部有效.总有效率100.0%,转复率85.5%.结论 普罗帕酮静脉注射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效果好且安全可靠.
作者:刘清娥;白菊娥;邢福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病人动态血压监测参数曲线下面积(AU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1级与2级老年高血压病人各30例及正常者30名(对照组),行动态血压监测,做颈动脉血管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局限性内膜-中层厚度增厚≥1.3 mm定义为斑块.结果 老年高血压病人24 h、日间、夜间收缩压AUC、舒张压AuC及脉压AUC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2级高血压组收缩压和脉压AUC大于1级高血压组,而两组舒张压AUC无统计学意义;老年高血压病人颈动脉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且随着IMT逐渐增厚,斑块级别增高;直线相关分析显示收缩压和脉压AUC尤其是夜间收缩压和脉压AUC与IMT及斑块级别明显正相关,IMT与斑块级别呈正相关.结论 颈动脉IMT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动态血压AUC是真正代表血压增高的持续时间和血压增高值的综合二维参数,收缩压和脉压AUC尤其是夜间收缩压和脉压AUC的增加会加重颈动脉硬化的程度.
作者:赵建强;来春林;刘晓红;李丽琪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近年来,心房重构概念的提出对研究AF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有了重大进展,而神经体液调节在这个机制中的作用也逐步被人们认识、重视,现就其有关方面综述如下.
作者:焦志平;高建忠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用中医为主、西医为辅治疗血管性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32例血管性头痛病人,病史各异,年龄确别,伴有症状不同,女性多于男性,其中,29例病人脑电图、脑血流图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运用散偏汤加味治疗,针对不同的症状及治疗中不同的阶段,结合中医辨证施治之理论,进行加减.结果 临床治愈7例,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结论 中医为主、西医为辅方法可暂时缓解血管性头痛症状.
作者:张志丽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现察持续静脉泵入多巴胺与呋塞米(速尿)治疗伴利尿剂抵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0例伴利尿荆抵抗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30例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持续静脉泵入多巴胺、速尿,连续应用5 d.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在临床症状、体征及心功能指标等方面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较治疗前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46.7%(P<0.05).结论 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持续静脉泵入多巴胺、速尿治疗伴利尿剂抵抗难治性心力衰竭病人疗效较显著.
作者:赵庆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舒心丸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 将60例冠心痛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舒心丸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异山梨酯(消心痛)治疗.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87%.治疗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67%,对照组为37%(P<0.05).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除红细胞比客外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P<0.05或P<0.01).治疗组在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电泳时间、凝血因子等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舒心丸能明显缓解冠心病胸痛、胸闷等症状,调节血压,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缺血性心电图等指标.
作者:贺青军;赵华云;陈伟强;罗子幸;余秀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7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口服瓜萎薤白半夏汤加味及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57例单用西药常规治疗.15 d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8.9%(P<0.05);治疗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81.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9.6%(P<0.05).结论 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作者:刘元梅;张英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又称Bourneville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神经皮肤综合征,临床上以面部皮脂腺瘤、癫痫发作和智力低下为三大特征,并伴有脑组织结节样硬化.但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常出现误诊、漏诊.现将2002年以来临床收集的15例TSC病人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徐慧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在康脑液方剂干预下观察皮质区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因子(SCF)mRNA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间的表达情况.方法 成年SD欠鼠,以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干预组和假手术组.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脑缺血1.5 h再灌注1 d~14 d后脑皮质区SCF mRNA表达情况.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药物干预组、模型组SCF mRNA的表达在皮质区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于7 d达高峰,14 d下降.两组SCF mRNA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药物干预后脑缺血再灌注脑皮质区SCF mRNA表达在不同时间点与模型组具备相同的表达规律.
作者:潘妍婷;邹玉安 刊期: 200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