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璞;仝海波;段虎斌
目的 观察血栓心脉宁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或溶栓治疗后患者心肌微血管保护作用及可能产生的机制.方法 进入研究的AMI患者共112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2例,应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6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口服血栓心脉宁片0.8 g,每日3次.全部患者均为ST段提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并成功实施介入治疗或溶栓治疗患者.于发病后不同时间观察对心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小,优于对照组.室壁运动异常节段恢复时间优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的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可显著降低血中丙二醛(MDA)的浓度,提高一氧化氮(NO)水平.结论 血栓心脉宁片可降低血中MDA的浓度,提高NO水平,对心悸、气短、水肿有较可靠的疗效.
作者:郭清军;杨俊英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氟桂利嗪联合普萘洛尔预防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128例偏头痛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氟桂利嗪加普萘洛尔治疗,对照组用谷维素治疗,60 d后观察两组头痛指数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及对照组的头痛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P<0.05或P<0.01),且治疗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P<0.01).结论 氟桂利嗪联合普萘洛尔是预防偏头痛的有效方法.
作者:苏泾波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的严重程度与丘脑腹后内侧核痛觉敏感神经元放电频率、次数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使用Feeney法自由落体致伤原理,制成的撞击装置打击大鼠颅顶部,制成轻度、中度、重度TBI模型,致伤后记录大鼠丘脑腹后内侧核痛觉敏感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及次数,再将各组进行比较.结果 假手术组及轻度、中度、重度TBI组的放电频率及次数的均数依次增加,经方差分析各组大鼠丘脑腹后内侧核的痛觉敏感神经元放电次数及频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随着创伤性脑损伤程度的加重,其放电次数及频率呈现上升趋势.
作者:李璞;仝海波;段虎斌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芪参益气滴丸对化疗所引起心脏并发症的防治功效.方法 将60例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化疗时同时予芪参益气滴丸口服,对照组单用化疗.结果 治疗组完成化疗率为91.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63%(P<0.05);治疗组在胸闷、胸痛、气短、心慌主要症状方面,明显较对照组减少(P<0.05);治疗组心电图T波改变、ST段改变、心律不齐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芪参益气滴丸可以有效防治化疗所致心脏并发症.
作者:黄景玉 刊期: 2008年第09期
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首位疾病,而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类型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其发病率、死亡率、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据Circulation报道,虽然治疗水平不断进步,美国每年仍有30万人死于心力衰竭[1].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心力衰竭基础理论研究深入到受体磷酸化、基因突变及细胞凋亡等更为广泛的领域.本文将受体磷酸化、基因突变、细胞凋亡与心力衰竭的关系加以综述.
作者:王仁颖;熊尚全;郭云庚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常规药物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择发病24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与对照组,每组用曲克芦丁注射液加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生理盐水250 mL,每日2次,静脉输注14 d.治疗后定期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采用中国卒中量表(CSS),ADL评定采用Barghel指数量表,以治疗21 d CSS和ADL改变作为主要疗效判断标准.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1 d后两组CSS、AD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依达垃奉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郑德宏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丹红联合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脑病病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丹红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对照组给予高压氧及内科对症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依达拉奉、丹红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脑病疗效优于单用高压氧治疗.
作者:任丽霞;张郁;乔福彬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氯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 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10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50 mg/d)组和氨氯地平(5 mg/d)组,疗程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浆MCP1、一氧化氮(NO)、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浓度.选取4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监测指标同上.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病患者血浆中MCP-1和vWF浓度均明显升高(P<0.01),NO浓度明显下降(P<0.01);氯沙坦组和氨氯地平组治疗12周后血压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间血压下降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MCP-1、vWF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NO水平显著升高(P<0.01);氯沙坦组较氨氯地平组降低MCP-1、vWF和升高NO的作用更显著(P<0.01).结论 相对于氨氯地平来说,氯沙坦能更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MCP1,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这种作用独立于其降压作用之外.
作者:毋淑珍;赵洛沙;范萍 刊期: 2008年第09期
内皮素(endothelin,ET)早在1988年由日本学者Yanagisawa等[1]从培养的猪主动脉内皮细胞上清液中分离和纯化而得到,故被称为猪内皮素(porcineendothelin).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发现人主动脉内皮细胞分泌的内皮素与猪内皮素的结构完全一致,遂又将其称之为猪或人内皮素[2].ET具有促进细胞增殖和调节体内有关活性物质释放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特性[3].ET作为一种生长因子、激素调节肽、神经肽,在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发病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病理生理作用.本文就ET与心脑血管类疾病的相关性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马林伟;屈百鸣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止晕汤联合黄豆苷元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证属痰瘀互结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银杏达莫20 mL静脉输注,并给予止晕、止吐、降压、补液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止晕汤联合黄豆苷元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检测椎基底动脉变化情况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 平均血流速度(Vm)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流速度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为78.2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止晕汤联合黄豆苷元片能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血流速度,并能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王丽萍;刘景;张元明;赵志林 刊期: 2008年第09期
流行病学提示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关[1].本研究旨在了解已确诊为高血压病患者的生理行为现状,使临床健康教育有的放矢.
作者:马凤桃;杨丽洁;唐珊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心血安冲剂治疗心脏X 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将心脏X 综合征患者5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增服心血安冲剂,疗程为1 个月.观察两组典型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电图ST 段压低幅度、运动平板试验运动总时间、运动当量、运动至ST 段下移1 mm 的时间、运动至ST 段压低的大幅度的改善等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情况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心血安冲剂对心脏X 综合征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牛天福;李娟;祁慧霞;耿强;孙小红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方法 对141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进展组和对照组在既往卒中史、低灌注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方面有统计学意义,而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水平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患者既往有无卒中史、低灌注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是导致脑卒中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马丽平;李雷利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常规治疗下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在联用β受体阻滞剂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5年6月-2007 年6月住院治疗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85例,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观察用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以及临床指征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8.9%,对照组总有效率7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托洛尔可明显改善病人的心脏功能,其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董跃红;张斌 刊期: 2008年第09期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是2000年Donoghue等[1]发现的与ACE相关的一羧肽酶,但其生物学特性与ACE截然相反,ACE2的发现使传统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更加复杂,但也为临床治疗心血管方面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王丽晓;彭宇竹;郭锡熔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疏血通组、依达拉奉组、联合组,每组80例.在治疗后15 d、30 d分别进行临床疗效评定,治疗后6个月进行日常生活能力随访.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程度优于疏血通组、依达拉奉组(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安全性均较好.
作者:张伟;李英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7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22% ,对照组为52.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0.86±1.15)分和(11.65±1.08)分(P<0.05),对照组分别为(21.13±1.01)分和(15.74±0.68)分(P<0.05),且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对青年人脑梗死疗效明显.
作者:陈宗羡;李晓静;赵玉红 刊期: 2008年第09期
姜黄(rhizoma curcumae longae)为姜黄属植物,药用其根茎,主产于日本、美国、中国及非洲等地.具有行气、散风活血、通经止痛等功效[1].在印第安医学中,姜黄被广泛用于治疗胆汁淤积、厌食、咳嗽、糖尿病、创伤、风湿病和鼻窦炎.姜黄素(curcumin)作为其主要提取物,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具有降低血液胆固醇、抑制血栓形成和心肌梗死、免疫调节、保护肝脏、抗纤维化、抗肿瘤等功能[2],而未见有明显毒副反应.近年来研究表明,姜黄素可抑制刺激后核因子-κB(NF-κB)的活性和即早基因反应元素1以及依赖这些转录因子的基因表达[3],从而对多种疾病发挥治疗与预防作用.本文就肿瘤、慢性炎性相关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综述如下.
作者:郑召岭;蔡辉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内皮素(ET)、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在冠心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2007年7月-2008年2月就诊于山西省人民医院并确诊的96例冠心病患者及同期30例经冠脉CT或冠脉造影除外冠状动脉病变并根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排除心脏疾患者为对照组.冠心病组依据WHO的诊断标准和国内冠心病分类标准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分别检测血浆ET含量及血小板参数值.结果 冠心病组E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小板计数(PLT)冠心病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ET、血小板参数存在相关性,且对冠心病的诊治及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刘晓红;来春林;陆卫华;赵建强;邢金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阿魏酸钠注射液对老年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33例(治疗组)CCCI患者使用阿魏酸钠注射液0.3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同时设对照组为同期CCCI患者,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两组均观察10 d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阿魏酸钠注射液能有效改善CCCI患者脑血流动力,提高临床疗效,治疗组头痛好转19%,消失81%;眩晕好转9%,消失88%.结论 阿魏酸钠注射液治疗CCC效果较显著.
作者:张南;周南;蒋小玲;陈爱云 刊期: 200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