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王新陆运用甘枣五参汤加减治验举隅

郭春莉;付强

关键词:运用, 五参汤, 加减治疗, 内科杂病, 诊治, 枣仁, 心悸, 疗效, 苦参, 经验, 红参, 甘松, 党参, 丹参
摘要:王新陆教授从医三十余载,长期从事内科杂病诊治工作,经验丰富,疗效颇显.现将恩师王新陆教授运用甘枣五参汤(甘松、炒枣仁、红参、党参、丹参、元参、苦参)加减治疗心悸的验案加以总结,以飨同道.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益气复元合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益气复元合剂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6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与对照组(80例).两组均采用中西结合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采用益气复元合剂配合治疗.所有病人治疗前后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并做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1.25%,显效率76.25%;对照组总有效率76.25%,显效率43.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益气复元合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疗效显著.

    作者:陈朝俊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20例非颅内病变昏迷病人误诊分析

    目的 总结非颅内病变引起昏迷的常见病因,以提高对昏迷病人的快速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20例非颅内病变所致昏迷的病例资料.结果 20例病人首诊医师均诊断为急性脑卒中,经相关医院的进一步检查而确定诊断分别为低血糖昏迷10例,一氧化碳中毒5例,药物中毒2例,心源性脑病2例,血液病1例.结论 非颅内病变所致昏迷与脑卒中引起的昏迷由于发病机制不同,临床表现也有许多不同之处.首诊遇有不明原因的昏迷病人应拓宽思路,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减少误诊,提高急救水平.

    作者:张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177例脑梗死病人螺旋CT脑血管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初探

    目的 探讨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结果与临床多种因素、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77例脑梗死病人的CTA结果进行分析,包括颅内主要血管的病变分布情况、病变血管数量分布情况,以及颅内血管病变与头颅CT平扫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并发症、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大脑中动脉和椎动脉出现动脉闭塞多,分别占闭塞血管总数的38%和22%;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三大并发症中两个以上者3支以上血管病变百分比高于其他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梗死的发生不仅与大脑中动脉本身有关,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病变也有密切关系;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阴虚阳亢证的出现率明显高于颈内动脉系统梗死(P<0.05).结论 颅内血管病变分布广泛,颈动脉和颈内动脉病变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关系密切,并发症与颅内血管病变数量密切相关,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与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中医证型明显不同.

    作者:司维;刘红梅;宁侠;洪霞;鲁嵒;吴小明;毛丽君;李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脑血管疾病21例分析

    目的 探讨严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预后及预防.方法 对新乡市中心医院院产科1997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21例严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脑血管疾病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并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为1.44%,且多产、高龄孕妇易发生;妊娠缺血性脑血管疾病9例(9/21);上矢状窦静脉血栓形成7例(7/21);妊娠出血性脑血管疾病5例(5/21).21例病人中15例临床治愈,4例遗留轻偏瘫,死亡2例(为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结论 并发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为血管痉挛、血压增高和凝血功能障碍;应予以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及血栓前状态各指标等,给予预防性治疗.终止妊娠是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根本措施.

    作者:李国芸;王灵彬;王倩青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17例小儿重症病毒性心肌炎随访观察

    目的 观察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预后.方法 对17例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进行3个月至7年的随访.结果 17例患儿痊愈9例,恢复迁延4例,死亡2例,转变为扩张型心肌病2例.结论 小儿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给予及时有效治疗预后较好.影响预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早期应用激素可改变预后.

    作者:刘文丽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抗抑郁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类以情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抑郁症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高发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二大疾病.

    作者:金星;史大卓;刘剑刚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122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 将122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一般治疗加稳心颗粒(27 g/d),对照组予一般治疗加美西律(450 mg/d~800 mg/d),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情况及临床疗效、主要症状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2.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两组临床症状均有改善.结论 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疗效较好,对主要症状改善明显,无致心律失常作用.

    作者:宋书江;魏凤菊;许金鹏;赵兴洲;王乾一;孙学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络泰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络泰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1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降糖、降压、扩冠治疗.同时治疗组给予络泰,对照组给予极化液及硝酸酯类药物静脉输注.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心电图的改善、降脂、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也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络泰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具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管乐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血塞通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 将94例TIA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用血塞通注射液,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分别静脉输注14 d.观察治疗后两组TIA发作及半年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情况.结果 用药后两组症状均有好转,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9%(P<0.05),治疗组半年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复方丹参组(P<0.05).结论 血塞通注射液对TIA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艳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药源性心力衰竭21例报道

    近几十年,随着各类新的化学药物不断问世,由药物所致的疾病与日俱增,由药物所致的心血管急症药源性心力衰竭也屡见不鲜.现将我院近10年的21例药源性心力衰竭病例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凌云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卡维地洛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 观察卡维地洛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8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10 mg/d~20 mg/d,观察两组治疗6个月时的血压、心率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等.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压、心率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心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2.5%(P<0.05).结论 卡维地洛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可明显获益.

    作者:梅思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3年11月-2006年3月的心律失常病人1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8例,治疗组口服稳心颗粒每次1包,每日3次,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普罗帕酮(盐酸心律平)每次100 mg,每日3次,共观察4周,每周测1次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观察肝、肾功能及临床症状.结果 治疗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1.38%,对照组为77.59%(P<0.05).治疗组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89.66%,对照组为74.13%(P<0.05).结论 稳心颗粒治疗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疗效显著,并且优于心律平.

    作者:加银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低分子肝素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20例ACI病人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用低分子肝素)、疏血通组(单用疏血通注射液)及联合用药组(低分子肝素与疏血通注射液联用),每组40例,疗程均为14 d.于治疗前、治疗后14 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临床疗效评定,检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结果 治疗后联合用药组ACI病人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低分子肝素组和疏血通组(P<0.05或P<0.01);联合用药组显效率70.0%、总有效率92.5%,均明显高于低分子肝素组和疏血通组(P<0.05或P<0.01),未发现出血等副反应.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ACI安全、有效.

    作者:潘登;李保东;薛朴;师桂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目的 探讨彩色经颅多普勒(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方法 对健康人群和VBI病人各150例行TCD检测,并观察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血管峰值流速(VP)、舒张末期流速(EDV)、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结果 两组VP,EDV,Vm,PI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CD是诊断VBI的一种重要手段.

    作者:孙晋华;李兵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

    随着人类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的使用,提出了许多伦理学上和病人特异性胚胎干细胞获得的困难性上的问题,选择成体干细胞作为细胞移植替代治疗变得非常现实.

    作者:项正兵;吴晓牧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血栓通注射液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血栓通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间隔时间、24 h Holter缺血总时间等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优于对照组的86%(P<0.05),且治疗组在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发作间隔时间及24 h Holter缺血总时间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栓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

    作者:季忠军;刘南萍;牟方波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脂联素浓度的影响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使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清脂联素(APN)的变化,比较并分析其相关关系,以探讨APN在AC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作用.方法 将住院确诊为ACS 4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A组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B组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d,两组均治疗2周,测定治疗前后APN的变化.同时设健康对照组,不做治疗.结果 干预前ACS组APN水平为4.45 mg/L±2.12 mg/L,低于健康对照组的9.64 mg/L±3.84 mg/L(P<0.01);阿托伐他汀治疗后A组、B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血清APN升高(P<0.01);B组与A组比较,TC及APN的浓度变化幅度更大(P<0.01).结论 ACS病人APN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低APN参与了ACS发病过程且与ACS中的炎症反应关系密切,阿托伐他汀短期内不仅可降低血脂水平,而且可升高APN水平.

    作者:康文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及其受体在糖尿病大鼠心肌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心肌病变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及其受体(CXCR-4)的关系.方法 以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1个月病程组(M1组)、3个月病程组(M3组)、5个月病程组(M5组).心肌切片后行SDF-1α,CXCR-4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免疫组化,抗vWF抗体染色心肌微血管计数,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SDF-1α,CXCR-4及VEGF mRNA在大鼠心肌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随着病程的延长,心肌组织中SDF-1α,CXCR-4表达水平逐渐增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造模后1个月就有增高,5个月时增高明显,而心肌组织中VEGF表达无明显改变;心肌微血管计数显示造模后5个月心肌内微血管数量明显减少.结论 糖尿病心肌病变时SDF-1α/CXCR-4在心肌中的表达水平随糖尿病病程延长逐步增高,而VEGF表达无明显改变,糖尿病心肌病变时微血管减少可能与VEGF表达不足有关.

    作者:林安华;雷闽湘;谢晓云;徐寒松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非洛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非洛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Ⅳ级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80例高血压心脏病或其他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Ⅳ级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洋地黄制剂+血管扩张剂或加β受体阻滞剂)及常规降压(钙通道阻滞剂除外);治疗组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降压治疗选用非洛地平2.5 mg~5.0 mg,每日2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测量病人的血压、心率、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胸比率及心功能临床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均可降至正常;心率、LVDd、心胸比率均比治疗前减少(P<0.05);LVEF比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临床心力衰竭心功能改善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8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Ⅳ级病人口服非洛地平治疗较有效.

    作者:周健;马立辉;郭靖涛;马家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黄芪注射液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表达的影响

    目的 通过检测黄芪注射液治疗前后糖尿病肾病病人血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表达的变化,探讨其与糖尿病肾脏病变之间的关系,以及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方法 92例糖尿病病人,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糖尿病无肾病组(45例)与早期糖尿病肾病组(47例),早期糖尿病肾病组接受黄芪注射液治疗,另设23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PAI-1表达.结果 早期糖尿病肾病病人血清PAI-1表达为(5.51±0.31)μg/mL,较对照组、糖尿病无肾病组明显升高,使用黄芪注射液治疗后,早期糖尿病肾病组血清PAI-1表达降低为(3.41±0.21)μg/mL(P<0.05);尿白蛋白含量亦由治疗前的(152±31)mg/24 h降至(34±21)mg/24 h(P<0.05).结论 PAI-1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PAI-1的表达实现的.

    作者:王宏;孙喜明;程宇甫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