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正兵;吴晓牧
目的 观察益气复元合剂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6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与对照组(80例).两组均采用中西结合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采用益气复元合剂配合治疗.所有病人治疗前后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并做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1.25%,显效率76.25%;对照组总有效率76.25%,显效率43.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益气复元合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疗效显著.
作者:陈朝俊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血塞通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 将94例TIA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用血塞通注射液,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分别静脉输注14 d.观察治疗后两组TIA发作及半年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情况.结果 用药后两组症状均有好转,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9%(P<0.05),治疗组半年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复方丹参组(P<0.05).结论 血塞通注射液对TIA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艳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从历代医家对血痹病因、病机、脉证、变证、治则、方药的相关论述,结合临床观察发现,血痹学说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着许多交汇之处.表明血痹既是中医血脉系的疾病之一,又是血脉系各种疾病(血痹变证)的病因.通过对血痹学说进行广泛的探讨,有助于系统地研究中医血脉系病变与防治,有利于现代中医学的发展.
作者:周嘉洲;刘小虹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尽管卒中后抑郁(PSD)发病机制至今未明,但现代大量研究认为它与中枢神经组织损伤部位关系密切[1-3].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人提出:大脑损害的部位是决定卒中者是否发生抑郁的重要因素.
作者:谌剑飞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晋北地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与血清元素含量的关系.方法 ①对住院治疗的296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病人进行性别、发病年龄、县域分布的回顾性分析;②采用多通道智能型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对晋北地区部分区县人群血清元素Cu,Zn,Fe,Ca,Mg,Se抽样调查;③将87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病人与90名健康人血清Cu,Zn,Fe,Ca,Mg,Se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晋北地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发病存在明显区域性,高发区人群血清Zn,Se,Mg含量低于其他区域;而患病人群的这3种血清元素较健康人群更低.结论 晋北地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发病与血清Zn,Se,Mg降低有关.
作者:邢福泰;曹化东;刘世方;侯泽;张丽;侯恒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使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清脂联素(APN)的变化,比较并分析其相关关系,以探讨APN在AC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作用.方法 将住院确诊为ACS 4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A组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B组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d,两组均治疗2周,测定治疗前后APN的变化.同时设健康对照组,不做治疗.结果 干预前ACS组APN水平为4.45 mg/L±2.12 mg/L,低于健康对照组的9.64 mg/L±3.84 mg/L(P<0.01);阿托伐他汀治疗后A组、B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血清APN升高(P<0.01);B组与A组比较,TC及APN的浓度变化幅度更大(P<0.01).结论 ACS病人APN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低APN参与了ACS发病过程且与ACS中的炎症反应关系密切,阿托伐他汀短期内不仅可降低血脂水平,而且可升高APN水平.
作者:康文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ST)的相关因素、预后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院1999年1月-2006年8月1028例行冠状动脉支架治疗中6例ST病人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情况、预后及预防措施等进行分析.结果 1028例病人行冠状动脉支架治疗,6例病人发生ST(0.6%),均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其中急性ST 2例,亚急性ST 4例.6例ST中5例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6根靶血管5根为前降支.6处靶病变均为近段病变,共置入7枚支架(4枚裸支架,3枚药物支架),其中2枚长支架,2枚小直径支架.6例ST病人4例发生急性或再次心肌梗死,同时合并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1例死亡.结论 ST发生可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前降支病变、近段病变及置入长支架、小直径支架等因素有关.ST病人预后差.对于高危病人宜加强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及术中使用高压球囊后扩张等措施防治支架内血栓形成.
作者:王慧峰;邬冬梅;王凤群;王鲲;张永红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蝶脉灵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65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32例应用蝶脉灵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治疗组);33例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两组均每日1次,以14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87%,对照组为78.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及血小板聚集率用药前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蝶脉灵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疗效良好.
作者:李东晓;卢海燕;李惟国 刊期: 2007年第07期
随着人类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的使用,提出了许多伦理学上和病人特异性胚胎干细胞获得的困难性上的问题,选择成体干细胞作为细胞移植替代治疗变得非常现实.
作者:项正兵;吴晓牧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 将122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一般治疗加稳心颗粒(27 g/d),对照组予一般治疗加美西律(450 mg/d~800 mg/d),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情况及临床疗效、主要症状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2.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两组临床症状均有改善.结论 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疗效较好,对主要症状改善明显,无致心律失常作用.
作者:宋书江;魏凤菊;许金鹏;赵兴洲;王乾一;孙学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非洛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Ⅳ级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80例高血压心脏病或其他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Ⅳ级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洋地黄制剂+血管扩张剂或加β受体阻滞剂)及常规降压(钙通道阻滞剂除外);治疗组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降压治疗选用非洛地平2.5 mg~5.0 mg,每日2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测量病人的血压、心率、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胸比率及心功能临床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均可降至正常;心率、LVDd、心胸比率均比治疗前减少(P<0.05);LVEF比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临床心力衰竭心功能改善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8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Ⅳ级病人口服非洛地平治疗较有效.
作者:周健;马立辉;郭靖涛;马家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王新陆教授从医三十余载,长期从事内科杂病诊治工作,经验丰富,疗效颇显.现将恩师王新陆教授运用甘枣五参汤(甘松、炒枣仁、红参、党参、丹参、元参、苦参)加减治疗心悸的验案加以总结,以飨同道.
作者:郭春莉;付强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严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预后及预防.方法 对新乡市中心医院院产科1997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21例严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脑血管疾病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并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为1.44%,且多产、高龄孕妇易发生;妊娠缺血性脑血管疾病9例(9/21);上矢状窦静脉血栓形成7例(7/21);妊娠出血性脑血管疾病5例(5/21).21例病人中15例临床治愈,4例遗留轻偏瘫,死亡2例(为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结论 并发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为血管痉挛、血压增高和凝血功能障碍;应予以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及血栓前状态各指标等,给予预防性治疗.终止妊娠是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根本措施.
作者:李国芸;王灵彬;王倩青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中风病临床证候分布规律,初步制定证候分级诊断量化标准.方法 采用文献调研、自制临床证候信息采集表、运用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频数归一化权重及参考值范围制定方法.结果 1 252例急性缺血中风病病人临床主要证候及证候诊断阈值分别为:火热证占43.7%,诊断阈值≥3分;阴虚证占19.1%,诊断阈值≥3分;气虚证占33.7%,诊断阈值≥0分.结论 初步制定急性缺血中风病证候四诊指标权重、证候诊断阈值以及辨证分型分级标准,可供临床诊断与疗效评价之参考.
作者:潘峰;叶晓勤;郭建文;欧爱华;黄燕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活血降糖胶囊对糖尿病高脂血症大鼠血糖、血脂的调节及对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治疗的作用.方法 45只SPF级SD大鼠,随机取8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喂普通饲料.其余以高脂高糖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模型.将成模大鼠分为阳性对照组、西药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连续治疗1个月后,各组进行血生化指标和动脉内膜病理检查.结果 中药组能明显降低血糖、血清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并对降低的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HDL-C/TC比值有升高作用,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学观察发现,阳性对照组主动脉内膜出现典型粥样硬化病变,中药组动脉膜受损程度有所减轻.结论 活血降糖胶囊能治疗实验性大鼠糖尿病高脂血症,有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作者:李迎新;黄霖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胺碘酮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4年3月-2006年8月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病人100例,给予胺碘酮(可达龙)口服6周.同时检测心律失常情况.结果 治疗2周后频发室性早搏减少33例,成对室性早搏数量减少20例,阵发性室速消失12例,心功能改善率74%,总有效率66%.治疗4周后,频发性室性早搏明显减少40例,成对室性早搏数量明显减少26例,阵发性室速消失12例,心功能改善率88%,总有效率79%.治疗6周后,频发性室性早搏数量明显减少43例,成对室性早搏数量明显减少28例,阵发性室速消失13例,心功能改善率95%,总有效率85%.结论 口服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良好,毒副反应轻.
作者:方传刚;武红斌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类以情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抑郁症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高发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二大疾病.
作者:金星;史大卓;刘剑刚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人血浆内皮素-1(ET-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P-选择素水平的影响,研究疏血通注射液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作用.方法 将确诊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6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6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4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自身及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4项指标均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能显著降低与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及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水平,起到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有延缓细胞因子介导的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作用.
作者:王树国;张艳玲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温阳通脉颗粒对表现为脾肾阳虚型眩晕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温阳通脉颗粒,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观察记录53例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的变化指标,采用TCD监测以了解治疗前后颅内血流供应及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中医证候的面色苍白或黧黑、便溏泄泻、脉沉细弱的改善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TCD检测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阳通脉颗粒治疗脾肾阳虚型眩晕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对中医证候的改善作用更为显著.
作者:张波;鲍远程;陈怀珍;杨文明;王晓旸;王艳昕;汪瀚;童建兵;汪美霞;洪星;杨雄杰;方媛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三七总苷对阿司匹林抵抗(AR)病人的影响.方法 选择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病人318例,根据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阿司匹林抵抗病人,按时间顺序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用三七总苷,每日3粒,加阿司匹林100mg/d;三七总苷组用三七总苷,每日3粒,疗程均为1个月.检查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318例病人中64例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占20.1%.联合治疗组与三七总苷组服药后1个月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50.5%±11.7%,54.6%±10.3%,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 三七总苷对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有一定的降低作用.
作者:李彬;毛静远;王强;张运;张其梅;郑颖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