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100例疗效分析

方传刚;武红斌

关键词:胺碘酮, 充血性心力衰竭, 室性心律失常
摘要:目的 观察胺碘酮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4年3月-2006年8月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病人100例,给予胺碘酮(可达龙)口服6周.同时检测心律失常情况.结果 治疗2周后频发室性早搏减少33例,成对室性早搏数量减少20例,阵发性室速消失12例,心功能改善率74%,总有效率66%.治疗4周后,频发性室性早搏明显减少40例,成对室性早搏数量明显减少26例,阵发性室速消失12例,心功能改善率88%,总有效率79%.治疗6周后,频发性室性早搏数量明显减少43例,成对室性早搏数量明显减少28例,阵发性室速消失13例,心功能改善率95%,总有效率85%.结论 口服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良好,毒副反应轻.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心肌梗死致室间隔穿孔及室壁瘤形成1例

    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AMI)严重的机械并发症之一,临床发生率为1%~2%[1],病死率高,预后差.紧急外科手术有时成为挽救病人生命的重要手段.

    作者:陈务华;黄宗良;陈伯钧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17例小儿重症病毒性心肌炎随访观察

    目的 观察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预后.方法 对17例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进行3个月至7年的随访.结果 17例患儿痊愈9例,恢复迁延4例,死亡2例,转变为扩张型心肌病2例.结论 小儿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给予及时有效治疗预后较好.影响预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早期应用激素可改变预后.

    作者:刘文丽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降纤酶对脑梗死病人血液流变学及脑循环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病人应用国产降纤酶后血液流变学及脑循环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方法 入选59例病人,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27例,检测两组病人用药后的血液流变学及脑循环动力学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用药后全血低切黏度为9.55 mpa s±1.74 mpa·s、全血高切黏度为4.05 mpa·s±0.81 mpa·s、血浆黏度为1.79 mpa·s±0.07 mpa·s、红细胞聚集指数为2.09±0.22、红细胞变形指数为0.47±0.05、平均血流速度为3.33 cm/s±2.69 cm/s、低血流速度为2.19 cm/s±1.87 cm/s.对照组全血低切黏度为10.91 mpa·s±2.28 mpa·s、全血高切黏度为4.67 mpa·s±1.02 mpa·s、血浆黏度为1.89 mpa·s±0.09 mpa·s、红细胞聚集指数2.23±0.21、红细胞变形指数0.42±0 06、平均血流速度为0.53 cm/s±1.66 cm/s、低血流速度0.45 cm/s±1.10 cm/s,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降纤酶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脑循环动力学等指标的作用.

    作者:崔建国;解龙昌;魏利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血栓通注射液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血栓通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间隔时间、24 h Holter缺血总时间等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优于对照组的86%(P<0.05),且治疗组在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发作间隔时间及24 h Holter缺血总时间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栓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

    作者:季忠军;刘南萍;牟方波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刘绍武调神汤治疗神经衰弱论述

    调神汤是刘绍武先生数十年临床应用的经验方,也是其所倡导的协调疗法代表方剂之一,治疗以神经衰弱为主的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疾病,对失眠症、梅尼埃征、更年期综合征也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刘剑波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血塞通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 将94例TIA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用血塞通注射液,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分别静脉输注14 d.观察治疗后两组TIA发作及半年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情况.结果 用药后两组症状均有好转,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9%(P<0.05),治疗组半年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复方丹参组(P<0.05).结论 血塞通注射液对TIA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艳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122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 将122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一般治疗加稳心颗粒(27 g/d),对照组予一般治疗加美西律(450 mg/d~800 mg/d),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情况及临床疗效、主要症状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2.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两组临床症状均有改善.结论 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疗效较好,对主要症状改善明显,无致心律失常作用.

    作者:宋书江;魏凤菊;许金鹏;赵兴洲;王乾一;孙学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高血压性脑出血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引起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的死亡因素.方法 对2002年3月-2006年3月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中的34例死亡病人与66例存活病人的发病年龄及发病时意识状态、血压、出血部位、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心电改变、白细胞计数、血糖等进行对比,并对34例死亡病人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死亡和发病年龄无相关性,与发病时的意识状态、血肿量、是否破入脑室及收缩压密切相关.意识状态差,血肿量>60 mL,破入脑室及收缩压高,则病死率越高.发病时白细胞计数、血糖升高、心电图异常改变,死亡组明显高于存活组.结论 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死亡因素较多,主要为发病时的意识状态、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及收缩压水平;脑出血致死原因可能与脑出血继发性脑干出血、丘脑下部损伤、脑疝形成有关.

    作者:任春彤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6及C反应蛋白变化的干预作用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早期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影响及他汀类治疗ACS的机制.方法 分别测定50例ACS病人及30名正常对照者(NC组)的血清IL-6,hs-CRP水平;并将ACS组随机分成辛伐他汀组和常规组(每组25例),辛伐他汀组每晚加服辛伐他汀20 mg,常规组服安慰剂,随访3周,再次测定血清IL-6及hs-CRP水平;分析比较组间及辛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清IL-6及hs-CRP水平.结果 ACS组血清IL-6,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NC组(P<0.01).治疗3周后,辛伐他汀组血清IL-6,hs-CRP浓度明显下降(P<0.01).结论 炎症在ACS的发生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辛伐他汀具有独立于降脂的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在ACS病人早期治疗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光辉;罗玉梅;郭继红;刘启明;万新红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硝普钠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硝普钠治疗急性左心衰的疗效.方法 将78例急性左心衰竭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硝普钠静脉输注,对照组用毛花苷C(西地兰)、呋塞米(速尿)静脉注射治疗.观察两组病人临床症状疗效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74%,对照组为71.79%.结论 硝普钠治疗急性左心衰竭见效较快.

    作者:宋忠海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化瘀补气养心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化瘀补气养心汤联用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的病人10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常规服用异山梨酯(消心痛)、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组(55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化瘀补气养心汤,每日2次.两组病人均治疗4周后进行临床症状、心绞痛、心电图的疗效评价.结果 心绞痛疗效:治疗组显效32例,有效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4%;对照组显效23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0.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显效30例,有效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9.1%;对照组显效23例,有效1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8.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症状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为80.4%(P<0.01).结论 化瘀补气养心汤具有缓解冠心病心绞痛、改善临床症状及心肌缺血的作用.

    作者:江伟;王秋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脑血管疾病21例分析

    目的 探讨严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预后及预防.方法 对新乡市中心医院院产科1997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21例严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脑血管疾病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并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为1.44%,且多产、高龄孕妇易发生;妊娠缺血性脑血管疾病9例(9/21);上矢状窦静脉血栓形成7例(7/21);妊娠出血性脑血管疾病5例(5/21).21例病人中15例临床治愈,4例遗留轻偏瘫,死亡2例(为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结论 并发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为血管痉挛、血压增高和凝血功能障碍;应予以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及血栓前状态各指标等,给予预防性治疗.终止妊娠是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根本措施.

    作者:李国芸;王灵彬;王倩青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活血降糖胶囊对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及主动脉内膜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

    目的 探讨活血降糖胶囊对糖尿病高脂血症大鼠血糖、血脂的调节及对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治疗的作用.方法 45只SPF级SD大鼠,随机取8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喂普通饲料.其余以高脂高糖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模型.将成模大鼠分为阳性对照组、西药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连续治疗1个月后,各组进行血生化指标和动脉内膜病理检查.结果 中药组能明显降低血糖、血清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并对降低的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HDL-C/TC比值有升高作用,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学观察发现,阳性对照组主动脉内膜出现典型粥样硬化病变,中药组动脉膜受损程度有所减轻.结论 活血降糖胶囊能治疗实验性大鼠糖尿病高脂血症,有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作者:李迎新;黄霖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卡维地洛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 观察卡维地洛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8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10 mg/d~20 mg/d,观察两组治疗6个月时的血压、心率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等.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压、心率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心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2.5%(P<0.05).结论 卡维地洛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可明显获益.

    作者:梅思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目的 探讨彩色经颅多普勒(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方法 对健康人群和VBI病人各150例行TCD检测,并观察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血管峰值流速(VP)、舒张末期流速(EDV)、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结果 两组VP,EDV,Vm,PI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CD是诊断VBI的一种重要手段.

    作者:孙晋华;李兵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血清白细胞介素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关系

    目的 探讨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的形成与血中白细胞介素-8(IL-8)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浓度的关系.方法 冠心病病人采用股动脉穿刺或桡动脉穿刺的方法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应用ELISA法测病人血清IL-8及MMP-9的水平.结果 随着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分级与评分的升高,病人血清IL-8及MMP-9浓度也相应升高,且IL-8浓度增高的程度与MMP-9浓度的增高程度呈正相关(r=0.817,P<0.05).结论 IL-8及MMP-9浓度的升高可能促进了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

    作者:牛瑞超;谢晓云;杨天伦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脂联素浓度的影响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使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清脂联素(APN)的变化,比较并分析其相关关系,以探讨APN在AC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作用.方法 将住院确诊为ACS 4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A组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B组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d,两组均治疗2周,测定治疗前后APN的变化.同时设健康对照组,不做治疗.结果 干预前ACS组APN水平为4.45 mg/L±2.12 mg/L,低于健康对照组的9.64 mg/L±3.84 mg/L(P<0.01);阿托伐他汀治疗后A组、B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血清APN升高(P<0.01);B组与A组比较,TC及APN的浓度变化幅度更大(P<0.01).结论 ACS病人APN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低APN参与了ACS发病过程且与ACS中的炎症反应关系密切,阿托伐他汀短期内不仅可降低血脂水平,而且可升高APN水平.

    作者:康文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术后生存质量评价

    目的 观察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对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老年冠心病病人60例,随机分为介入组和药物组,每组30例,应用冠心病病人特定的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的自测量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作为评价指标,观察两组病人生存质量的变化.结果 介入组与药物组比较在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识程度4个大项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稳定状态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可明显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作者:叶芬;石理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肿瘤坏死因子表达的变化及三七总皂苷的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三七总皂苷(PNS)对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探讨PNS对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参照Zea Longa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MCAO),10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血再灌组和PNS治疗组.每组大鼠再随机分成4组,分别在再灌注后6 h,24 h,48 h,96 h处死.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缺血脑组织冷冻切片TNF-α的阳性表达.结果 假手术组脑内有极少量表达;缺血再灌组与PNS治疗组各时间点表达明显强于假手术组(P<0.01),PNS治疗组各时间点表达弱于缺血再灌组,阳性细胞数亦明显减少(P<0.01).结论 三七总皂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后TNF-α的表达有降低趋势.

    作者:张峰;李晓红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的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的相关因素及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 将74例急诊PCI病人分为正常血流组和慢血流-无再流组,分析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其与临床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 两组入院时血糖水平、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急诊PCI术前0级血流、严重心力衰竭、从症状发作到球囊扩张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CI术后院内发生严重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因性死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入院血糖水平、AMI前心绞痛缺如、严重心力衰竭、急诊PCI术前0级血流是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急诊PCI可能发生慢血流-无再流现象.入院血糖水平、AMI前无心绞痛、严重心力衰竭、急诊PCI术前0级血流是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作者:李瑜林;杨丽峰;薛伟珍;姜兆秀;陈小平;毛朝旭;马登峰;冯慧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