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峰;李晓红
目的 了解温阳通脉颗粒对表现为脾肾阳虚型眩晕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温阳通脉颗粒,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观察记录53例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的变化指标,采用TCD监测以了解治疗前后颅内血流供应及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中医证候的面色苍白或黧黑、便溏泄泻、脉沉细弱的改善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TCD检测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阳通脉颗粒治疗脾肾阳虚型眩晕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对中医证候的改善作用更为显著.
作者:张波;鲍远程;陈怀珍;杨文明;王晓旸;王艳昕;汪瀚;童建兵;汪美霞;洪星;杨雄杰;方媛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严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预后及预防.方法 对新乡市中心医院院产科1997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21例严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脑血管疾病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并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为1.44%,且多产、高龄孕妇易发生;妊娠缺血性脑血管疾病9例(9/21);上矢状窦静脉血栓形成7例(7/21);妊娠出血性脑血管疾病5例(5/21).21例病人中15例临床治愈,4例遗留轻偏瘫,死亡2例(为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结论 并发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为血管痉挛、血压增高和凝血功能障碍;应予以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及血栓前状态各指标等,给予预防性治疗.终止妊娠是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根本措施.
作者:李国芸;王灵彬;王倩青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的形成与血中白细胞介素-8(IL-8)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浓度的关系.方法 冠心病病人采用股动脉穿刺或桡动脉穿刺的方法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应用ELISA法测病人血清IL-8及MMP-9的水平.结果 随着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分级与评分的升高,病人血清IL-8及MMP-9浓度也相应升高,且IL-8浓度增高的程度与MMP-9浓度的增高程度呈正相关(r=0.817,P<0.05).结论 IL-8及MMP-9浓度的升高可能促进了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
作者:牛瑞超;谢晓云;杨天伦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血塞通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 将94例TIA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用血塞通注射液,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分别静脉输注14 d.观察治疗后两组TIA发作及半年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情况.结果 用药后两组症状均有好转,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9%(P<0.05),治疗组半年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复方丹参组(P<0.05).结论 血塞通注射液对TIA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艳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从历代医家对血痹病因、病机、脉证、变证、治则、方药的相关论述,结合临床观察发现,血痹学说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着许多交汇之处.表明血痹既是中医血脉系的疾病之一,又是血脉系各种疾病(血痹变证)的病因.通过对血痹学说进行广泛的探讨,有助于系统地研究中医血脉系病变与防治,有利于现代中医学的发展.
作者:周嘉洲;刘小虹 刊期: 2007年第07期
醒脑静注射液具有开窍醒神的功效,常用于救治伴有意识障碍的病人,并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在近些年来,醒脑静注射液在治疗中风病方面,不论是在临床研究还是实验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现就此作一简要概述.
作者:谢明剑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益气复元合剂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6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与对照组(80例).两组均采用中西结合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采用益气复元合剂配合治疗.所有病人治疗前后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并做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1.25%,显效率76.25%;对照组总有效率76.25%,显效率43.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益气复元合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疗效显著.
作者:陈朝俊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胺碘酮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4年3月-2006年8月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病人100例,给予胺碘酮(可达龙)口服6周.同时检测心律失常情况.结果 治疗2周后频发室性早搏减少33例,成对室性早搏数量减少20例,阵发性室速消失12例,心功能改善率74%,总有效率66%.治疗4周后,频发性室性早搏明显减少40例,成对室性早搏数量明显减少26例,阵发性室速消失12例,心功能改善率88%,总有效率79%.治疗6周后,频发性室性早搏数量明显减少43例,成对室性早搏数量明显减少28例,阵发性室速消失13例,心功能改善率95%,总有效率85%.结论 口服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良好,毒副反应轻.
作者:方传刚;武红斌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血栓通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间隔时间、24 h Holter缺血总时间等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优于对照组的86%(P<0.05),且治疗组在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发作间隔时间及24 h Holter缺血总时间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栓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
作者:季忠军;刘南萍;牟方波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晋北地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与血清元素含量的关系.方法 ①对住院治疗的296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病人进行性别、发病年龄、县域分布的回顾性分析;②采用多通道智能型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对晋北地区部分区县人群血清元素Cu,Zn,Fe,Ca,Mg,Se抽样调查;③将87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病人与90名健康人血清Cu,Zn,Fe,Ca,Mg,Se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晋北地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发病存在明显区域性,高发区人群血清Zn,Se,Mg含量低于其他区域;而患病人群的这3种血清元素较健康人群更低.结论 晋北地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发病与血清Zn,Se,Mg降低有关.
作者:邢福泰;曹化东;刘世方;侯泽;张丽;侯恒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ST)的相关因素、预后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院1999年1月-2006年8月1028例行冠状动脉支架治疗中6例ST病人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情况、预后及预防措施等进行分析.结果 1028例病人行冠状动脉支架治疗,6例病人发生ST(0.6%),均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其中急性ST 2例,亚急性ST 4例.6例ST中5例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6根靶血管5根为前降支.6处靶病变均为近段病变,共置入7枚支架(4枚裸支架,3枚药物支架),其中2枚长支架,2枚小直径支架.6例ST病人4例发生急性或再次心肌梗死,同时合并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1例死亡.结论 ST发生可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前降支病变、近段病变及置入长支架、小直径支架等因素有关.ST病人预后差.对于高危病人宜加强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及术中使用高压球囊后扩张等措施防治支架内血栓形成.
作者:王慧峰;邬冬梅;王凤群;王鲲;张永红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调神汤是刘绍武先生数十年临床应用的经验方,也是其所倡导的协调疗法代表方剂之一,治疗以神经衰弱为主的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疾病,对失眠症、梅尼埃征、更年期综合征也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刘剑波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 将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随机分为醒脑静组(治疗组)和低分子右旋糖酐组(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不用其他扩血管、抗凝和溶栓等治疗,但可用抗生素、降颅压、降血压等对症治疗,两组均以20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肌力等级、有效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治疗组从开始治疗至肌力增加1级的时间(7.5 d)及疗效总有效率(95.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3.5 d和77.5%,P均<0.05);治疗组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比容及纤维蛋白原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较显著.
作者:李爱民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的相关因素及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 将74例急诊PCI病人分为正常血流组和慢血流-无再流组,分析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其与临床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 两组入院时血糖水平、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急诊PCI术前0级血流、严重心力衰竭、从症状发作到球囊扩张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CI术后院内发生严重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因性死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入院血糖水平、AMI前心绞痛缺如、严重心力衰竭、急诊PCI术前0级血流是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急诊PCI可能发生慢血流-无再流现象.入院血糖水平、AMI前无心绞痛、严重心力衰竭、急诊PCI术前0级血流是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作者:李瑜林;杨丽峰;薛伟珍;姜兆秀;陈小平;毛朝旭;马登峰;冯慧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 将122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一般治疗加稳心颗粒(27 g/d),对照组予一般治疗加美西律(450 mg/d~800 mg/d),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情况及临床疗效、主要症状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2.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两组临床症状均有改善.结论 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疗效较好,对主要症状改善明显,无致心律失常作用.
作者:宋书江;魏凤菊;许金鹏;赵兴洲;王乾一;孙学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引起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的死亡因素.方法 对2002年3月-2006年3月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中的34例死亡病人与66例存活病人的发病年龄及发病时意识状态、血压、出血部位、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心电改变、白细胞计数、血糖等进行对比,并对34例死亡病人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死亡和发病年龄无相关性,与发病时的意识状态、血肿量、是否破入脑室及收缩压密切相关.意识状态差,血肿量>60 mL,破入脑室及收缩压高,则病死率越高.发病时白细胞计数、血糖升高、心电图异常改变,死亡组明显高于存活组.结论 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死亡因素较多,主要为发病时的意识状态、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及收缩压水平;脑出血致死原因可能与脑出血继发性脑干出血、丘脑下部损伤、脑疝形成有关.
作者:任春彤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化瘀补气养心汤联用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的病人10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常规服用异山梨酯(消心痛)、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组(55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化瘀补气养心汤,每日2次.两组病人均治疗4周后进行临床症状、心绞痛、心电图的疗效评价.结果 心绞痛疗效:治疗组显效32例,有效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4%;对照组显效23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0.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显效30例,有效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9.1%;对照组显效23例,有效1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8.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症状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为80.4%(P<0.01).结论 化瘀补气养心汤具有缓解冠心病心绞痛、改善临床症状及心肌缺血的作用.
作者:江伟;王秋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三七总苷对阿司匹林抵抗(AR)病人的影响.方法 选择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病人318例,根据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阿司匹林抵抗病人,按时间顺序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用三七总苷,每日3粒,加阿司匹林100mg/d;三七总苷组用三七总苷,每日3粒,疗程均为1个月.检查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318例病人中64例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占20.1%.联合治疗组与三七总苷组服药后1个月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50.5%±11.7%,54.6%±10.3%,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 三七总苷对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有一定的降低作用.
作者:李彬;毛静远;王强;张运;张其梅;郑颖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使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清脂联素(APN)的变化,比较并分析其相关关系,以探讨APN在AC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作用.方法 将住院确诊为ACS 4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A组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B组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d,两组均治疗2周,测定治疗前后APN的变化.同时设健康对照组,不做治疗.结果 干预前ACS组APN水平为4.45 mg/L±2.12 mg/L,低于健康对照组的9.64 mg/L±3.84 mg/L(P<0.01);阿托伐他汀治疗后A组、B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血清APN升高(P<0.01);B组与A组比较,TC及APN的浓度变化幅度更大(P<0.01).结论 ACS病人APN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低APN参与了ACS发病过程且与ACS中的炎症反应关系密切,阿托伐他汀短期内不仅可降低血脂水平,而且可升高APN水平.
作者:康文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用超高倍显微镜检测儿童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中细菌及细胞学的变化.方法 选取36例怀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儿,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运用超高倍显微镜在不进行染色的情况下进行脑脊液检测.结果 被检测的36例疑似颅内感染的病例中,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13例,合并硬膜下积液4例,合并脑室扩大者2例.其中脑脊液超高倍显微仪检出细菌阳性12例,硬膜下积液中检出细菌阳性3例.被检出的细菌在超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寄生于中性粒细胞或单核细胞胞浆中,为成对或散在的圆形发光颗粒,活动性强.此外,在疾病的不同临床阶段,观测到脑脊液的细胞学分类差别很大.结论 超高倍显微镜可提高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中细菌的检出率.
作者:李朝阳;陶拉娣;胡先明;郭晓燕;武素梅;王文杰;王丽燕;孙晓俐;贾利芳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