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春彤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3年11月-2006年3月的心律失常病人1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8例,治疗组口服稳心颗粒每次1包,每日3次,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普罗帕酮(盐酸心律平)每次100 mg,每日3次,共观察4周,每周测1次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观察肝、肾功能及临床症状.结果 治疗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1.38%,对照组为77.59%(P<0.05).治疗组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89.66%,对照组为74.13%(P<0.05).结论 稳心颗粒治疗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疗效显著,并且优于心律平.
作者:加银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预后.方法 对17例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进行3个月至7年的随访.结果 17例患儿痊愈9例,恢复迁延4例,死亡2例,转变为扩张型心肌病2例.结论 小儿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给予及时有效治疗预后较好.影响预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早期应用激素可改变预后.
作者:刘文丽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彩色经颅多普勒(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方法 对健康人群和VBI病人各150例行TCD检测,并观察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血管峰值流速(VP)、舒张末期流速(EDV)、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结果 两组VP,EDV,Vm,PI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CD是诊断VBI的一种重要手段.
作者:孙晋华;李兵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引起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的死亡因素.方法 对2002年3月-2006年3月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中的34例死亡病人与66例存活病人的发病年龄及发病时意识状态、血压、出血部位、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心电改变、白细胞计数、血糖等进行对比,并对34例死亡病人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死亡和发病年龄无相关性,与发病时的意识状态、血肿量、是否破入脑室及收缩压密切相关.意识状态差,血肿量>60 mL,破入脑室及收缩压高,则病死率越高.发病时白细胞计数、血糖升高、心电图异常改变,死亡组明显高于存活组.结论 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死亡因素较多,主要为发病时的意识状态、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及收缩压水平;脑出血致死原因可能与脑出血继发性脑干出血、丘脑下部损伤、脑疝形成有关.
作者:任春彤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王新陆教授从医三十余载,长期从事内科杂病诊治工作,经验丰富,疗效颇显.现将恩师王新陆教授运用甘枣五参汤(甘松、炒枣仁、红参、党参、丹参、元参、苦参)加减治疗心悸的验案加以总结,以飨同道.
作者:郭春莉;付强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尽管卒中后抑郁(PSD)发病机制至今未明,但现代大量研究认为它与中枢神经组织损伤部位关系密切[1-3].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人提出:大脑损害的部位是决定卒中者是否发生抑郁的重要因素.
作者:谌剑飞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的形成与血中白细胞介素-8(IL-8)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浓度的关系.方法 冠心病病人采用股动脉穿刺或桡动脉穿刺的方法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应用ELISA法测病人血清IL-8及MMP-9的水平.结果 随着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分级与评分的升高,病人血清IL-8及MMP-9浓度也相应升高,且IL-8浓度增高的程度与MMP-9浓度的增高程度呈正相关(r=0.817,P<0.05).结论 IL-8及MMP-9浓度的升高可能促进了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
作者:牛瑞超;谢晓云;杨天伦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胺碘酮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4年3月-2006年8月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病人100例,给予胺碘酮(可达龙)口服6周.同时检测心律失常情况.结果 治疗2周后频发室性早搏减少33例,成对室性早搏数量减少20例,阵发性室速消失12例,心功能改善率74%,总有效率66%.治疗4周后,频发性室性早搏明显减少40例,成对室性早搏数量明显减少26例,阵发性室速消失12例,心功能改善率88%,总有效率79%.治疗6周后,频发性室性早搏数量明显减少43例,成对室性早搏数量明显减少28例,阵发性室速消失13例,心功能改善率95%,总有效率85%.结论 口服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良好,毒副反应轻.
作者:方传刚;武红斌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晋北地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与血清元素含量的关系.方法 ①对住院治疗的296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病人进行性别、发病年龄、县域分布的回顾性分析;②采用多通道智能型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对晋北地区部分区县人群血清元素Cu,Zn,Fe,Ca,Mg,Se抽样调查;③将87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病人与90名健康人血清Cu,Zn,Fe,Ca,Mg,Se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晋北地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发病存在明显区域性,高发区人群血清Zn,Se,Mg含量低于其他区域;而患病人群的这3种血清元素较健康人群更低.结论 晋北地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发病与血清Zn,Se,Mg降低有关.
作者:邢福泰;曹化东;刘世方;侯泽;张丽;侯恒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类以情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抑郁症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高发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二大疾病.
作者:金星;史大卓;刘剑刚 刊期: 2007年第07期
醒脑静注射液具有开窍醒神的功效,常用于救治伴有意识障碍的病人,并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在近些年来,醒脑静注射液在治疗中风病方面,不论是在临床研究还是实验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现就此作一简要概述.
作者:谢明剑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解毒通络合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及其对血压、血糖、血脂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UA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通心络胶囊4粒,每日3次;试验组以解毒通络合剂口服,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心电图(ECG)、中医症状疗效及硝酸甘油停减率等.结果 试验组心绞痛疗效(有效率92%)、ECG疗效(有效率64%)、中医症状总疗效(有效率90%)、硝酸甘油停减率(88%)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有明显的降血糖、降压、减慢心率的作用;明显降低hsCRP、改善心脏的舒张功能.结论 解毒通络合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较好的疗效,其机制与降压、减慢心率从而降低心肌耗氧,改善心脏的舒张功能有关,其清热解毒的功效能够降血糖、降低hsCRP.
作者:魏陵博;戎冬梅;彭敏;王鹂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人血浆内皮素-1(ET-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P-选择素水平的影响,研究疏血通注射液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作用.方法 将确诊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6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6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4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自身及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4项指标均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能显著降低与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及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水平,起到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有延缓细胞因子介导的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作用.
作者:王树国;张艳玲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近几十年,随着各类新的化学药物不断问世,由药物所致的疾病与日俱增,由药物所致的心血管急症药源性心力衰竭也屡见不鲜.现将我院近10年的21例药源性心力衰竭病例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凌云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总结非颅内病变引起昏迷的常见病因,以提高对昏迷病人的快速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20例非颅内病变所致昏迷的病例资料.结果 20例病人首诊医师均诊断为急性脑卒中,经相关医院的进一步检查而确定诊断分别为低血糖昏迷10例,一氧化碳中毒5例,药物中毒2例,心源性脑病2例,血液病1例.结论 非颅内病变所致昏迷与脑卒中引起的昏迷由于发病机制不同,临床表现也有许多不同之处.首诊遇有不明原因的昏迷病人应拓宽思路,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减少误诊,提高急救水平.
作者:张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非洛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Ⅳ级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80例高血压心脏病或其他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Ⅳ级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洋地黄制剂+血管扩张剂或加β受体阻滞剂)及常规降压(钙通道阻滞剂除外);治疗组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降压治疗选用非洛地平2.5 mg~5.0 mg,每日2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测量病人的血压、心率、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胸比率及心功能临床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均可降至正常;心率、LVDd、心胸比率均比治疗前减少(P<0.05);LVEF比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临床心力衰竭心功能改善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8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Ⅳ级病人口服非洛地平治疗较有效.
作者:周健;马立辉;郭靖涛;马家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AMI)严重的机械并发症之一,临床发生率为1%~2%[1],病死率高,预后差.紧急外科手术有时成为挽救病人生命的重要手段.
作者:陈务华;黄宗良;陈伯钧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络泰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1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降糖、降压、扩冠治疗.同时治疗组给予络泰,对照组给予极化液及硝酸酯类药物静脉输注.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心电图的改善、降脂、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也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络泰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具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管乐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从历代医家对血痹病因、病机、脉证、变证、治则、方药的相关论述,结合临床观察发现,血痹学说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着许多交汇之处.表明血痹既是中医血脉系的疾病之一,又是血脉系各种疾病(血痹变证)的病因.通过对血痹学说进行广泛的探讨,有助于系统地研究中医血脉系病变与防治,有利于现代中医学的发展.
作者:周嘉洲;刘小虹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益气复元合剂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6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与对照组(80例).两组均采用中西结合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采用益气复元合剂配合治疗.所有病人治疗前后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并做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1.25%,显效率76.25%;对照组总有效率76.25%,显效率43.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益气复元合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疗效显著.
作者:陈朝俊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