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国;张艳玲
目的 探讨非洛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Ⅳ级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80例高血压心脏病或其他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Ⅳ级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洋地黄制剂+血管扩张剂或加β受体阻滞剂)及常规降压(钙通道阻滞剂除外);治疗组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降压治疗选用非洛地平2.5 mg~5.0 mg,每日2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测量病人的血压、心率、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胸比率及心功能临床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均可降至正常;心率、LVDd、心胸比率均比治疗前减少(P<0.05);LVEF比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临床心力衰竭心功能改善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8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Ⅳ级病人口服非洛地平治疗较有效.
作者:周健;马立辉;郭靖涛;马家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尽管卒中后抑郁(PSD)发病机制至今未明,但现代大量研究认为它与中枢神经组织损伤部位关系密切[1-3].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人提出:大脑损害的部位是决定卒中者是否发生抑郁的重要因素.
作者:谌剑飞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用超高倍显微镜检测儿童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中细菌及细胞学的变化.方法 选取36例怀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儿,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运用超高倍显微镜在不进行染色的情况下进行脑脊液检测.结果 被检测的36例疑似颅内感染的病例中,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13例,合并硬膜下积液4例,合并脑室扩大者2例.其中脑脊液超高倍显微仪检出细菌阳性12例,硬膜下积液中检出细菌阳性3例.被检出的细菌在超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寄生于中性粒细胞或单核细胞胞浆中,为成对或散在的圆形发光颗粒,活动性强.此外,在疾病的不同临床阶段,观测到脑脊液的细胞学分类差别很大.结论 超高倍显微镜可提高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中细菌的检出率.
作者:李朝阳;陶拉娣;胡先明;郭晓燕;武素梅;王文杰;王丽燕;孙晓俐;贾利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总结非颅内病变引起昏迷的常见病因,以提高对昏迷病人的快速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20例非颅内病变所致昏迷的病例资料.结果 20例病人首诊医师均诊断为急性脑卒中,经相关医院的进一步检查而确定诊断分别为低血糖昏迷10例,一氧化碳中毒5例,药物中毒2例,心源性脑病2例,血液病1例.结论 非颅内病变所致昏迷与脑卒中引起的昏迷由于发病机制不同,临床表现也有许多不同之处.首诊遇有不明原因的昏迷病人应拓宽思路,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减少误诊,提高急救水平.
作者:张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预后.方法 对17例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进行3个月至7年的随访.结果 17例患儿痊愈9例,恢复迁延4例,死亡2例,转变为扩张型心肌病2例.结论 小儿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给予及时有效治疗预后较好.影响预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早期应用激素可改变预后.
作者:刘文丽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严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预后及预防.方法 对新乡市中心医院院产科1997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21例严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脑血管疾病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并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为1.44%,且多产、高龄孕妇易发生;妊娠缺血性脑血管疾病9例(9/21);上矢状窦静脉血栓形成7例(7/21);妊娠出血性脑血管疾病5例(5/21).21例病人中15例临床治愈,4例遗留轻偏瘫,死亡2例(为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结论 并发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为血管痉挛、血压增高和凝血功能障碍;应予以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及血栓前状态各指标等,给予预防性治疗.终止妊娠是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根本措施.
作者:李国芸;王灵彬;王倩青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类以情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抑郁症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高发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二大疾病.
作者:金星;史大卓;刘剑刚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蝶脉灵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65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32例应用蝶脉灵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治疗组);33例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两组均每日1次,以14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87%,对照组为78.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及血小板聚集率用药前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蝶脉灵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疗效良好.
作者:李东晓;卢海燕;李惟国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引起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的死亡因素.方法 对2002年3月-2006年3月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中的34例死亡病人与66例存活病人的发病年龄及发病时意识状态、血压、出血部位、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心电改变、白细胞计数、血糖等进行对比,并对34例死亡病人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死亡和发病年龄无相关性,与发病时的意识状态、血肿量、是否破入脑室及收缩压密切相关.意识状态差,血肿量>60 mL,破入脑室及收缩压高,则病死率越高.发病时白细胞计数、血糖升高、心电图异常改变,死亡组明显高于存活组.结论 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死亡因素较多,主要为发病时的意识状态、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及收缩压水平;脑出血致死原因可能与脑出血继发性脑干出血、丘脑下部损伤、脑疝形成有关.
作者:任春彤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胺碘酮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4年3月-2006年8月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病人100例,给予胺碘酮(可达龙)口服6周.同时检测心律失常情况.结果 治疗2周后频发室性早搏减少33例,成对室性早搏数量减少20例,阵发性室速消失12例,心功能改善率74%,总有效率66%.治疗4周后,频发性室性早搏明显减少40例,成对室性早搏数量明显减少26例,阵发性室速消失12例,心功能改善率88%,总有效率79%.治疗6周后,频发性室性早搏数量明显减少43例,成对室性早搏数量明显减少28例,阵发性室速消失13例,心功能改善率95%,总有效率85%.结论 口服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良好,毒副反应轻.
作者:方传刚;武红斌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葛根素注射液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浆内皮素-1(ET-1)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45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22例)和葛根素组(23例).葛根素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加葛根素注射液400 mg静脉输注.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ET-1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葛根素组与常规组血浆ET-1治疗前分别为(80.26±16.45)ng/L,(79.79±7.76)ng/L(P>0.05),疗程结束后分别为(62.32±5.93)ng/L与(72.34±6.32)ng/L,两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葛根素注射液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液黏度有明显降低作用,并使血浆ET-1水平显著降低.
作者:李阳;林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活血降糖胶囊对糖尿病高脂血症大鼠血糖、血脂的调节及对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治疗的作用.方法 45只SPF级SD大鼠,随机取8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喂普通饲料.其余以高脂高糖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模型.将成模大鼠分为阳性对照组、西药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连续治疗1个月后,各组进行血生化指标和动脉内膜病理检查.结果 中药组能明显降低血糖、血清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并对降低的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HDL-C/TC比值有升高作用,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学观察发现,阳性对照组主动脉内膜出现典型粥样硬化病变,中药组动脉膜受损程度有所减轻.结论 活血降糖胶囊能治疗实验性大鼠糖尿病高脂血症,有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作者:李迎新;黄霖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结果与临床多种因素、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77例脑梗死病人的CTA结果进行分析,包括颅内主要血管的病变分布情况、病变血管数量分布情况,以及颅内血管病变与头颅CT平扫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并发症、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大脑中动脉和椎动脉出现动脉闭塞多,分别占闭塞血管总数的38%和22%;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三大并发症中两个以上者3支以上血管病变百分比高于其他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梗死的发生不仅与大脑中动脉本身有关,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病变也有密切关系;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阴虚阳亢证的出现率明显高于颈内动脉系统梗死(P<0.05).结论 颅内血管病变分布广泛,颈动脉和颈内动脉病变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关系密切,并发症与颅内血管病变数量密切相关,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与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中医证型明显不同.
作者:司维;刘红梅;宁侠;洪霞;鲁嵒;吴小明;毛丽君;李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王新陆教授从医三十余载,长期从事内科杂病诊治工作,经验丰富,疗效颇显.现将恩师王新陆教授运用甘枣五参汤(甘松、炒枣仁、红参、党参、丹参、元参、苦参)加减治疗心悸的验案加以总结,以飨同道.
作者:郭春莉;付强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CHD)常见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方法 对照组维持原有药物治疗不变,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4粒/次,3次/日,疗程4周.病人接受观察前进行常规化验检查,检测心率、血压、心功能等指标.疗程结束时对上述指标再进行检查,并观察病人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病人的胸痛、胸闷、气憋、心悸、乏力等常见临床症状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每搏量和心排血量的较对照组提高较为明显(P<0.01).结论 加服通心络胶囊治疗CHD能增强西药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改善CHD病人的常见临床症状.
作者:欧宁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血塞通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 将94例TIA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用血塞通注射液,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分别静脉输注14 d.观察治疗后两组TIA发作及半年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情况.结果 用药后两组症状均有好转,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9%(P<0.05),治疗组半年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复方丹参组(P<0.05).结论 血塞通注射液对TIA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艳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的相关因素及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 将74例急诊PCI病人分为正常血流组和慢血流-无再流组,分析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其与临床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 两组入院时血糖水平、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急诊PCI术前0级血流、严重心力衰竭、从症状发作到球囊扩张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CI术后院内发生严重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因性死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入院血糖水平、AMI前心绞痛缺如、严重心力衰竭、急诊PCI术前0级血流是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急诊PCI可能发生慢血流-无再流现象.入院血糖水平、AMI前无心绞痛、严重心力衰竭、急诊PCI术前0级血流是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作者:李瑜林;杨丽峰;薛伟珍;姜兆秀;陈小平;毛朝旭;马登峰;冯慧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人血浆内皮素-1(ET-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P-选择素水平的影响,研究疏血通注射液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作用.方法 将确诊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6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6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4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自身及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4项指标均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能显著降低与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及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水平,起到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有延缓细胞因子介导的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作用.
作者:王树国;张艳玲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解毒通络合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及其对血压、血糖、血脂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UA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通心络胶囊4粒,每日3次;试验组以解毒通络合剂口服,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心电图(ECG)、中医症状疗效及硝酸甘油停减率等.结果 试验组心绞痛疗效(有效率92%)、ECG疗效(有效率64%)、中医症状总疗效(有效率90%)、硝酸甘油停减率(88%)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有明显的降血糖、降压、减慢心率的作用;明显降低hsCRP、改善心脏的舒张功能.结论 解毒通络合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较好的疗效,其机制与降压、减慢心率从而降低心肌耗氧,改善心脏的舒张功能有关,其清热解毒的功效能够降血糖、降低hsCRP.
作者:魏陵博;戎冬梅;彭敏;王鹂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3年11月-2006年3月的心律失常病人1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8例,治疗组口服稳心颗粒每次1包,每日3次,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普罗帕酮(盐酸心律平)每次100 mg,每日3次,共观察4周,每周测1次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观察肝、肾功能及临床症状.结果 治疗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1.38%,对照组为77.59%(P<0.05).治疗组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89.66%,对照组为74.13%(P<0.05).结论 稳心颗粒治疗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疗效显著,并且优于心律平.
作者:加银吉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