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林宇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3年11月-2006年3月的心律失常病人1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8例,治疗组口服稳心颗粒每次1包,每日3次,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普罗帕酮(盐酸心律平)每次100 mg,每日3次,共观察4周,每周测1次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观察肝、肾功能及临床症状.结果 治疗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1.38%,对照组为77.59%(P<0.05).治疗组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89.66%,对照组为74.13%(P<0.05).结论 稳心颗粒治疗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疗效显著,并且优于心律平.
作者:加银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中风病临床证候分布规律,初步制定证候分级诊断量化标准.方法 采用文献调研、自制临床证候信息采集表、运用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频数归一化权重及参考值范围制定方法.结果 1 252例急性缺血中风病病人临床主要证候及证候诊断阈值分别为:火热证占43.7%,诊断阈值≥3分;阴虚证占19.1%,诊断阈值≥3分;气虚证占33.7%,诊断阈值≥0分.结论 初步制定急性缺血中风病证候四诊指标权重、证候诊断阈值以及辨证分型分级标准,可供临床诊断与疗效评价之参考.
作者:潘峰;叶晓勤;郭建文;欧爱华;黄燕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结果与临床多种因素、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77例脑梗死病人的CTA结果进行分析,包括颅内主要血管的病变分布情况、病变血管数量分布情况,以及颅内血管病变与头颅CT平扫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并发症、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大脑中动脉和椎动脉出现动脉闭塞多,分别占闭塞血管总数的38%和22%;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三大并发症中两个以上者3支以上血管病变百分比高于其他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梗死的发生不仅与大脑中动脉本身有关,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病变也有密切关系;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阴虚阳亢证的出现率明显高于颈内动脉系统梗死(P<0.05).结论 颅内血管病变分布广泛,颈动脉和颈内动脉病变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关系密切,并发症与颅内血管病变数量密切相关,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与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中医证型明显不同.
作者:司维;刘红梅;宁侠;洪霞;鲁嵒;吴小明;毛丽君;李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严重阶段,其病理生理从单纯血流动力学的心脏收缩不良,发展为血流动力学异常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相互作用才形成了心力衰竭证候群,因此,临床治疗不仅局限于改善血流动力学,更重要的是兼顾到神经内分泌激活的干预和对心室重构的干预.
作者:宫丽鸿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人血浆内皮素-1(ET-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P-选择素水平的影响,研究疏血通注射液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作用.方法 将确诊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6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6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4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自身及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4项指标均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能显著降低与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及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水平,起到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有延缓细胞因子介导的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作用.
作者:王树国;张艳玲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的形成与血中白细胞介素-8(IL-8)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浓度的关系.方法 冠心病病人采用股动脉穿刺或桡动脉穿刺的方法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应用ELISA法测病人血清IL-8及MMP-9的水平.结果 随着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分级与评分的升高,病人血清IL-8及MMP-9浓度也相应升高,且IL-8浓度增高的程度与MMP-9浓度的增高程度呈正相关(r=0.817,P<0.05).结论 IL-8及MMP-9浓度的升高可能促进了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
作者:牛瑞超;谢晓云;杨天伦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ST)的相关因素、预后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院1999年1月-2006年8月1028例行冠状动脉支架治疗中6例ST病人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情况、预后及预防措施等进行分析.结果 1028例病人行冠状动脉支架治疗,6例病人发生ST(0.6%),均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其中急性ST 2例,亚急性ST 4例.6例ST中5例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6根靶血管5根为前降支.6处靶病变均为近段病变,共置入7枚支架(4枚裸支架,3枚药物支架),其中2枚长支架,2枚小直径支架.6例ST病人4例发生急性或再次心肌梗死,同时合并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1例死亡.结论 ST发生可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前降支病变、近段病变及置入长支架、小直径支架等因素有关.ST病人预后差.对于高危病人宜加强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及术中使用高压球囊后扩张等措施防治支架内血栓形成.
作者:王慧峰;邬冬梅;王凤群;王鲲;张永红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从历代医家对血痹病因、病机、脉证、变证、治则、方药的相关论述,结合临床观察发现,血痹学说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着许多交汇之处.表明血痹既是中医血脉系的疾病之一,又是血脉系各种疾病(血痹变证)的病因.通过对血痹学说进行广泛的探讨,有助于系统地研究中医血脉系病变与防治,有利于现代中医学的发展.
作者:周嘉洲;刘小虹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王新陆教授从医三十余载,长期从事内科杂病诊治工作,经验丰富,疗效颇显.现将恩师王新陆教授运用甘枣五参汤(甘松、炒枣仁、红参、党参、丹参、元参、苦参)加减治疗心悸的验案加以总结,以飨同道.
作者:郭春莉;付强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CHD)常见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方法 对照组维持原有药物治疗不变,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4粒/次,3次/日,疗程4周.病人接受观察前进行常规化验检查,检测心率、血压、心功能等指标.疗程结束时对上述指标再进行检查,并观察病人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病人的胸痛、胸闷、气憋、心悸、乏力等常见临床症状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每搏量和心排血量的较对照组提高较为明显(P<0.01).结论 加服通心络胶囊治疗CHD能增强西药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改善CHD病人的常见临床症状.
作者:欧宁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血塞通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 将94例TIA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用血塞通注射液,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分别静脉输注14 d.观察治疗后两组TIA发作及半年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情况.结果 用药后两组症状均有好转,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9%(P<0.05),治疗组半年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复方丹参组(P<0.05).结论 血塞通注射液对TIA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艳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20例ACI病人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用低分子肝素)、疏血通组(单用疏血通注射液)及联合用药组(低分子肝素与疏血通注射液联用),每组40例,疗程均为14 d.于治疗前、治疗后14 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临床疗效评定,检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结果 治疗后联合用药组ACI病人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低分子肝素组和疏血通组(P<0.05或P<0.01);联合用药组显效率70.0%、总有效率92.5%,均明显高于低分子肝素组和疏血通组(P<0.05或P<0.01),未发现出血等副反应.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ACI安全、有效.
作者:潘登;李保东;薛朴;师桂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血栓通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间隔时间、24 h Holter缺血总时间等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优于对照组的86%(P<0.05),且治疗组在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发作间隔时间及24 h Holter缺血总时间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栓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
作者:季忠军;刘南萍;牟方波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检测黄芪注射液治疗前后糖尿病肾病病人血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表达的变化,探讨其与糖尿病肾脏病变之间的关系,以及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方法 92例糖尿病病人,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糖尿病无肾病组(45例)与早期糖尿病肾病组(47例),早期糖尿病肾病组接受黄芪注射液治疗,另设23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PAI-1表达.结果 早期糖尿病肾病病人血清PAI-1表达为(5.51±0.31)μg/mL,较对照组、糖尿病无肾病组明显升高,使用黄芪注射液治疗后,早期糖尿病肾病组血清PAI-1表达降低为(3.41±0.21)μg/mL(P<0.05);尿白蛋白含量亦由治疗前的(152±31)mg/24 h降至(34±21)mg/24 h(P<0.05).结论 PAI-1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PAI-1的表达实现的.
作者:王宏;孙喜明;程宇甫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葛根素注射液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浆内皮素-1(ET-1)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45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22例)和葛根素组(23例).葛根素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加葛根素注射液400 mg静脉输注.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ET-1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葛根素组与常规组血浆ET-1治疗前分别为(80.26±16.45)ng/L,(79.79±7.76)ng/L(P>0.05),疗程结束后分别为(62.32±5.93)ng/L与(72.34±6.32)ng/L,两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葛根素注射液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液黏度有明显降低作用,并使血浆ET-1水平显著降低.
作者:李阳;林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晋北地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与血清元素含量的关系.方法 ①对住院治疗的296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病人进行性别、发病年龄、县域分布的回顾性分析;②采用多通道智能型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对晋北地区部分区县人群血清元素Cu,Zn,Fe,Ca,Mg,Se抽样调查;③将87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病人与90名健康人血清Cu,Zn,Fe,Ca,Mg,Se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晋北地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发病存在明显区域性,高发区人群血清Zn,Se,Mg含量低于其他区域;而患病人群的这3种血清元素较健康人群更低.结论 晋北地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发病与血清Zn,Se,Mg降低有关.
作者:邢福泰;曹化东;刘世方;侯泽;张丽;侯恒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硝普钠治疗急性左心衰的疗效.方法 将78例急性左心衰竭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硝普钠静脉输注,对照组用毛花苷C(西地兰)、呋塞米(速尿)静脉注射治疗.观察两组病人临床症状疗效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74%,对照组为71.79%.结论 硝普钠治疗急性左心衰竭见效较快.
作者:宋忠海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络泰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1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降糖、降压、扩冠治疗.同时治疗组给予络泰,对照组给予极化液及硝酸酯类药物静脉输注.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心电图的改善、降脂、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也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络泰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具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管乐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蝶脉灵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65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32例应用蝶脉灵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治疗组);33例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两组均每日1次,以14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87%,对照组为78.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及血小板聚集率用药前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蝶脉灵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疗效良好.
作者:李东晓;卢海燕;李惟国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 将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随机分为醒脑静组(治疗组)和低分子右旋糖酐组(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不用其他扩血管、抗凝和溶栓等治疗,但可用抗生素、降颅压、降血压等对症治疗,两组均以20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肌力等级、有效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治疗组从开始治疗至肌力增加1级的时间(7.5 d)及疗效总有效率(95.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3.5 d和77.5%,P均<0.05);治疗组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比容及纤维蛋白原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较显著.
作者:李爱民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