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新;黄霖
目的 观察化瘀补气养心汤联用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的病人10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常规服用异山梨酯(消心痛)、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组(55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化瘀补气养心汤,每日2次.两组病人均治疗4周后进行临床症状、心绞痛、心电图的疗效评价.结果 心绞痛疗效:治疗组显效32例,有效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4%;对照组显效23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0.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显效30例,有效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9.1%;对照组显效23例,有效1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8.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症状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为80.4%(P<0.01).结论 化瘀补气养心汤具有缓解冠心病心绞痛、改善临床症状及心肌缺血的作用.
作者:江伟;王秋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胺碘酮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4年3月-2006年8月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病人100例,给予胺碘酮(可达龙)口服6周.同时检测心律失常情况.结果 治疗2周后频发室性早搏减少33例,成对室性早搏数量减少20例,阵发性室速消失12例,心功能改善率74%,总有效率66%.治疗4周后,频发性室性早搏明显减少40例,成对室性早搏数量明显减少26例,阵发性室速消失12例,心功能改善率88%,总有效率79%.治疗6周后,频发性室性早搏数量明显减少43例,成对室性早搏数量明显减少28例,阵发性室速消失13例,心功能改善率95%,总有效率85%.结论 口服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良好,毒副反应轻.
作者:方传刚;武红斌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益气复元合剂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6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与对照组(80例).两组均采用中西结合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采用益气复元合剂配合治疗.所有病人治疗前后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并做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1.25%,显效率76.25%;对照组总有效率76.25%,显效率43.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益气复元合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疗效显著.
作者:陈朝俊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 将122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一般治疗加稳心颗粒(27 g/d),对照组予一般治疗加美西律(450 mg/d~800 mg/d),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情况及临床疗效、主要症状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2.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两组临床症状均有改善.结论 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疗效较好,对主要症状改善明显,无致心律失常作用.
作者:宋书江;魏凤菊;许金鹏;赵兴洲;王乾一;孙学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1 资料病人,男,30岁,因3年内反复晕厥4次,再发2 h入院.3年前行走中突然出现心悸、晕厥,经休息约10 min后缓解,就诊当地住院,做心电图后诊断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右束支传导阻滞,住院治疗3周后出院.
作者:周敬法;曹明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的形成与血中白细胞介素-8(IL-8)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浓度的关系.方法 冠心病病人采用股动脉穿刺或桡动脉穿刺的方法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应用ELISA法测病人血清IL-8及MMP-9的水平.结果 随着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分级与评分的升高,病人血清IL-8及MMP-9浓度也相应升高,且IL-8浓度增高的程度与MMP-9浓度的增高程度呈正相关(r=0.817,P<0.05).结论 IL-8及MMP-9浓度的升高可能促进了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
作者:牛瑞超;谢晓云;杨天伦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血塞通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 将94例TIA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用血塞通注射液,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分别静脉输注14 d.观察治疗后两组TIA发作及半年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情况.结果 用药后两组症状均有好转,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9%(P<0.05),治疗组半年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复方丹参组(P<0.05).结论 血塞通注射液对TIA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艳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中风病临床证候分布规律,初步制定证候分级诊断量化标准.方法 采用文献调研、自制临床证候信息采集表、运用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频数归一化权重及参考值范围制定方法.结果 1 252例急性缺血中风病病人临床主要证候及证候诊断阈值分别为:火热证占43.7%,诊断阈值≥3分;阴虚证占19.1%,诊断阈值≥3分;气虚证占33.7%,诊断阈值≥0分.结论 初步制定急性缺血中风病证候四诊指标权重、证候诊断阈值以及辨证分型分级标准,可供临床诊断与疗效评价之参考.
作者:潘峰;叶晓勤;郭建文;欧爱华;黄燕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从历代医家对血痹病因、病机、脉证、变证、治则、方药的相关论述,结合临床观察发现,血痹学说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着许多交汇之处.表明血痹既是中医血脉系的疾病之一,又是血脉系各种疾病(血痹变证)的病因.通过对血痹学说进行广泛的探讨,有助于系统地研究中医血脉系病变与防治,有利于现代中医学的发展.
作者:周嘉洲;刘小虹 刊期: 2007年第07期
随着人类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的使用,提出了许多伦理学上和病人特异性胚胎干细胞获得的困难性上的问题,选择成体干细胞作为细胞移植替代治疗变得非常现实.
作者:项正兵;吴晓牧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血栓通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间隔时间、24 h Holter缺血总时间等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优于对照组的86%(P<0.05),且治疗组在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发作间隔时间及24 h Holter缺血总时间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栓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
作者:季忠军;刘南萍;牟方波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冠心宁注射液合尿激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9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尿激酶针剂2×104 U/kg溶于生理盐水100 mL内静脉输注30 min,只使用1次.随后给予冠心宁注射液20 mL溶于5%葡萄糖液250 mL内静脉输注治疗.对照组30例,用极化液.两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总有效率及安全性等.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6.67%,对照组为53.33%(P<0.05).两组治疗期间未发生出血倾向和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尿激酶联合冠心宁注射液对缺血心肌有促进冠脉再灌注、改善心肌供血的疗效.
作者:李国英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非洛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Ⅳ级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80例高血压心脏病或其他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Ⅳ级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洋地黄制剂+血管扩张剂或加β受体阻滞剂)及常规降压(钙通道阻滞剂除外);治疗组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降压治疗选用非洛地平2.5 mg~5.0 mg,每日2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测量病人的血压、心率、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胸比率及心功能临床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均可降至正常;心率、LVDd、心胸比率均比治疗前减少(P<0.05);LVEF比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临床心力衰竭心功能改善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8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Ⅳ级病人口服非洛地平治疗较有效.
作者:周健;马立辉;郭靖涛;马家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络泰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1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降糖、降压、扩冠治疗.同时治疗组给予络泰,对照组给予极化液及硝酸酯类药物静脉输注.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心电图的改善、降脂、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也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络泰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具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管乐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引起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的死亡因素.方法 对2002年3月-2006年3月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中的34例死亡病人与66例存活病人的发病年龄及发病时意识状态、血压、出血部位、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心电改变、白细胞计数、血糖等进行对比,并对34例死亡病人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死亡和发病年龄无相关性,与发病时的意识状态、血肿量、是否破入脑室及收缩压密切相关.意识状态差,血肿量>60 mL,破入脑室及收缩压高,则病死率越高.发病时白细胞计数、血糖升高、心电图异常改变,死亡组明显高于存活组.结论 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死亡因素较多,主要为发病时的意识状态、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及收缩压水平;脑出血致死原因可能与脑出血继发性脑干出血、丘脑下部损伤、脑疝形成有关.
作者:任春彤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总结非颅内病变引起昏迷的常见病因,以提高对昏迷病人的快速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20例非颅内病变所致昏迷的病例资料.结果 20例病人首诊医师均诊断为急性脑卒中,经相关医院的进一步检查而确定诊断分别为低血糖昏迷10例,一氧化碳中毒5例,药物中毒2例,心源性脑病2例,血液病1例.结论 非颅内病变所致昏迷与脑卒中引起的昏迷由于发病机制不同,临床表现也有许多不同之处.首诊遇有不明原因的昏迷病人应拓宽思路,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减少误诊,提高急救水平.
作者:张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王新陆教授从医三十余载,长期从事内科杂病诊治工作,经验丰富,疗效颇显.现将恩师王新陆教授运用甘枣五参汤(甘松、炒枣仁、红参、党参、丹参、元参、苦参)加减治疗心悸的验案加以总结,以飨同道.
作者:郭春莉;付强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严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预后及预防.方法 对新乡市中心医院院产科1997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21例严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脑血管疾病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并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为1.44%,且多产、高龄孕妇易发生;妊娠缺血性脑血管疾病9例(9/21);上矢状窦静脉血栓形成7例(7/21);妊娠出血性脑血管疾病5例(5/21).21例病人中15例临床治愈,4例遗留轻偏瘫,死亡2例(为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结论 并发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为血管痉挛、血压增高和凝血功能障碍;应予以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及血栓前状态各指标等,给予预防性治疗.终止妊娠是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根本措施.
作者:李国芸;王灵彬;王倩青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的相关因素及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 将74例急诊PCI病人分为正常血流组和慢血流-无再流组,分析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其与临床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 两组入院时血糖水平、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急诊PCI术前0级血流、严重心力衰竭、从症状发作到球囊扩张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CI术后院内发生严重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因性死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入院血糖水平、AMI前心绞痛缺如、严重心力衰竭、急诊PCI术前0级血流是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急诊PCI可能发生慢血流-无再流现象.入院血糖水平、AMI前无心绞痛、严重心力衰竭、急诊PCI术前0级血流是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作者:李瑜林;杨丽峰;薛伟珍;姜兆秀;陈小平;毛朝旭;马登峰;冯慧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3年11月-2006年3月的心律失常病人1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8例,治疗组口服稳心颗粒每次1包,每日3次,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普罗帕酮(盐酸心律平)每次100 mg,每日3次,共观察4周,每周测1次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观察肝、肾功能及临床症状.结果 治疗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1.38%,对照组为77.59%(P<0.05).治疗组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89.66%,对照组为74.13%(P<0.05).结论 稳心颗粒治疗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疗效显著,并且优于心律平.
作者:加银吉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