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单中心初始血液透析患者透前贫血治疗状况的回顾性调查

刘日光;陈林;傅君舟;陈浩雄;陈磊

关键词:终末期肾病, 贫血, 肾透析, 流行病学
摘要:目的:了解2011年单中心初始血液透析患者透前贫血情况,并进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按标准纳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新增的初始血液透析患者92例。收集人口学资料、肾病病史、就诊史、原发病、合并症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血红蛋白与性别、年龄、缴费类别、肾病病史、就诊史、糖尿病、感染、红细胞生成刺激剂( erythropoiesis-stimulating agents,ESA)使用史、估计肾小球滤过率(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二氧化碳结合力(ECO2)、血清白蛋白(Alb)。结果:92例患者平均年龄(57.8±16.9)岁,平均Hb(72.7±14.6)g/L;与Hb<90 g/L组相比,Hb≥90 g/L组有更多的肾内科就诊史和有ESA使用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Hb的危险因素包括合并感染、有ESA使用史、eGFR和Alb。结论:本中心初次血液透析患者进入透析时贫血严重,贫血严重程度与合并感染、有ESA使用史、eGFR和Alb水平相关。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与低分子量尿蛋白的关系

    目的:观察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尿蛋白分子量与肾小管间质损害及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同尿蛋白组份在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聚丙烯酰凝胶电泳( SDS-PAGE)银染法检测50例同步行肾活检诊断明确的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尿蛋白分子量。结果:据SDS-PAGE银染法,尿蛋白可分为四组类型:小球性蛋白尿组,生理性蛋白尿组,混合性蛋白尿23 kd组,混合性蛋白尿10 kd组。混合性蛋白尿10 kd组较23 kd组肾小管间质损害严重,肾小管间质损害评分、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Scr)水平均升高(P<0.05)。结论:SDS-PAGE分型10 kd组尿蛋白对判断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有临床意义,其作为无创性检测手段,可以作为判断肾功能恶化速度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钱白音;赖人旭;周欣;张桦;李中和;邹和群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碳酸司维拉姆对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胎球蛋白A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碳酸司维拉姆( renvela,诺维乐)对终末期肾脏病高磷血症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 CRP)、胎球蛋白A(FetuinA)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的影响。方法:68例终末期肾脏病的高磷血症患者,2周的药物洗脱期后,随机分组,进入碳酸司维拉姆组(起始剂量为800 mg,每天3次)和醋酸钙组(起始剂量667 mg,每天3次),疗程为8周。收集临床一般资料和生化指标,给药期间每2周根据血清钙磷水平调整药物剂量。结果:两组治疗过程中血清hs-CRP的变化幅度[(-3.28±1.23)比(-0.03±0.21)mg/L]、血清胎球蛋白A的变化幅度[(0.09±0.04)比(0.0053±0.16)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FGF-23变化幅度[(-0.17±7.64)比(0.017±12.06)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碳酸司维拉姆除已经证实有效降低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血磷外,还可能通过影响血清CRP和胎球蛋白A水平,抑制血管钙化从而起到改善心血管疾病预后的作用。

    作者:赵袆;程海;李绍莉;高岩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IgA肾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血液、尿液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46例患者按24 h尿蛋白定量分为两组,即大量蛋白尿组和小量蛋白尿组;选取2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对照组血液、尿液MCP-1;实验组治疗前后两次尿液和治疗前血液MCP-1的含量进行对比。结果:IgA肾病患者尿液中MCP-1的含量明显增高,大量蛋白尿组高于小量蛋白尿组和正常对照组,且小量蛋白尿组亦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组患者40例,治疗前期尿液中MCP-1的含量高于治疗后期,经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IgA肾病患者尿液中MCP-1的含量与24 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而患者血液中MCP-1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gA肾病的发病与MCP-1有关。监测IgA肾病患者尿液MCP-1含量具有安全、标本易获得的特点,尿液MCP-1含量可作为临床上评价IgA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无创性生物指标,从而减少了重复肾穿刺活检的次数。

    作者:高进;张谦;张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目前代谢组学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相关的很多领域,在肝脏、心脏、肿瘤、肾脏等疾病中都有较深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在各种肾脏疾病患者的尿液和(或)血液中存在一种或多种代谢产物可以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等方面。本文就代谢组学在多种肾脏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洁;王向晶;俞东容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内质网应激在糖尿病肾病中的研究进展

    内质网( endoplasmic reticulum,ER)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并进行折叠、寡聚化加工和细胞内钙储存的重要场所。病理生理条件,包括营养不足、营养过剩、蛋白质糖基化变化、ER钙含量改变和氧化应激等,均可干扰正常蛋白质折叠,错误折叠或未折叠蛋白质在内质网腔内积聚诱发细胞毒性反应[1]。因此,细胞进化出了复杂的信号系统来处理积聚的未折叠蛋白质、调节ER膜结构和分泌蛋白。未折叠蛋白反应(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是正常稳态过程;当错误折叠或未折叠蛋白质负载超过UPR能力则称为内质网应激(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研究表明,适度的内质网应激是细胞的一种自我保护性机制,它可以恢复内质网稳态以维持细胞生存;但是过强或长时间的内质网应激则可能导致细胞程序性死亡或凋亡,从而造成器官损害[2]。肾脏固有细胞含有丰富的内质网,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与内质网应激密切相关。本文从内质网应激的诱发因素、分子生物学机制以及对糖尿病肾小球和肾小管病变的影响等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张瑜珊;汪年松;王筱霞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从“瘀”论治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 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也是危害微血管病变大的疾病之一,更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占糖尿病患者病死率的27%~31%,成为终末期肾病的首位原因。 DN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血栓素增多、血小板功能亢进、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血液高凝、血流变明显异常,这与祖国医学血瘀证相互吻合。所以活血化瘀是治疗糖尿病肾病重要的治疗原则,而且目前以活血化瘀通络类中药为主的药物在 DN 的治疗中已得到普遍认可。

    作者:秦聪;檀金川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黄芪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COX-2和NF-κB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在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及黄芪对其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组、糖尿病肾病组、黄芪干预组。12周周末检测血肌酐、尿素氮、尿蛋白定量;应用免疫组化、Western印迹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分别检测大鼠肾组织COX-2和NF-κB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肾病组大鼠COX-2和NF-κB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升高(均P<0.01)。黄芪干预组大鼠肾组织COX-2和NF-κB的基因及蛋白表达较糖尿病肾病组下调(均P<0.01)。结论:COX-2参与了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下调COX-2的表达从而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孙京华;杨晶;李胜开;张颖;蒋甘孺;尹忠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Fabry病合并Ⅱ型狼疮性肾炎1例并文献复习

    Fabry病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因溶酶体水解酶α-半乳糖苷酶A(α-Gal A)活性缺陷导致糖(神经)鞘脂代谢异常而致病,常可累及肾脏、心脏、皮肤、眼睛等多系统。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atic lupus erythematosis,SLE)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亦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 Fabry病属于少见病,部分病例临床表现隐匿,在我国的误诊率和漏诊率均较高,与SLE合并存在更是极为罕见,并且大大增加了疾病诊断的复杂性。近,我科确诊了1例Fabry病合并Ⅱ型狼疮性肾炎的病例。本文通过对其临床特征及肾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两者之间的可能联系。

    作者:张露;孙伟;盛梅笑;江燕;许陵冬;傅奕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张佩青教授运用清心莲子饮治疗慢性肾脏病及尿路感染经验举隅

    清心莲子饮源自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黄芪、石莲子、人参、茯苓、柴胡、黄芩、地骨皮、麦冬、车前子、炙甘草药物组成。黄芪、人参补阳气以助泻火,石莲子清心火而助肾阴,地骨皮清泻虚热,麦冬滋阴清热,茯苓、车前子淡渗利湿浊,黄芩清上焦之热,柴胡散肝胆之郁热,炙甘草调和药性。此方治疗忧愁抑郁、小便白浊、夜梦走泄,遗沥涩痛、便赤如血、男子五淋、妇人带下赤白等疾病。张佩青教授从事临床工作四十余载,擅长中医经方古为今用,运用本方加减辨证治疗诸多疾病,有幸跟师学习,现就老师运用本方治疗常见疾病介绍如下。

    作者:金春花;张佩青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替米沙坦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治疗组在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黄芪注射液,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替米沙坦,疗程2周,观察治疗前后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变化。结果:替米沙坦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能有效降低尿蛋白,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肌酐和尿素氮治疗后有所降低,且治疗组较对照组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可有效降低尿蛋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作者:孙毅宏;赵凤玲;丁秀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基于“肾藏精”理论浅谈干细胞治疗肾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肾藏精”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不断完善和充实,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先天之精与后天脏腑之精统归于肾。中医学“肾藏精”理论与干细胞理论均是关于人体生长、发育、衰老基本生命过程的重要理论。本文将干细胞的特性与中医理论中的肾精学说进行联系,并在“干细胞具先天之精属性,是先天之精在细胞层次的存在形式”这一理论的基础上,从补肾填精及肾精与干细胞相关新理论两个方面来探讨治疗肾纤维化,为临床上肾纤维化的治疗提供新的路径。

    作者:陈银凤;朱晓玲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烟台开发区农民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调查烟台开发区城镇化农民饮食、生活习惯、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该地区693名居民进行饮食、生活习惯、健康指标统计,计算代谢综合征及相关指标患病率及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结果:代谢综合征患病率19.21%,其中高血压患病率30.48%,高血糖患病率14.80%,高三酰甘油血症患病率28.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缺乏运动、糖尿病家族史为MS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这一特定区域居民代谢综合征患病率较一般农村地区高,特别是高血压、高三酰甘油血症患病率偏高,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作者:牟授菡;吕丛奎;鞠建伟;刘艳艳;贺玉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单中心初始血液透析患者透前贫血治疗状况的回顾性调查

    目的:了解2011年单中心初始血液透析患者透前贫血情况,并进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按标准纳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新增的初始血液透析患者92例。收集人口学资料、肾病病史、就诊史、原发病、合并症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血红蛋白与性别、年龄、缴费类别、肾病病史、就诊史、糖尿病、感染、红细胞生成刺激剂( erythropoiesis-stimulating agents,ESA)使用史、估计肾小球滤过率(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二氧化碳结合力(ECO2)、血清白蛋白(Alb)。结果:92例患者平均年龄(57.8±16.9)岁,平均Hb(72.7±14.6)g/L;与Hb<90 g/L组相比,Hb≥90 g/L组有更多的肾内科就诊史和有ESA使用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Hb的危险因素包括合并感染、有ESA使用史、eGFR和Alb。结论:本中心初次血液透析患者进入透析时贫血严重,贫血严重程度与合并感染、有ESA使用史、eGFR和Alb水平相关。

    作者:刘日光;陈林;傅君舟;陈浩雄;陈磊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与中医医学生谈肾脏病的中医临床辨证

    辨证论治是中医具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千百年来始终处于中医治疗学的主导地位,辨证论治生动灵活地把同一疾病表现出来的不同证候或不同疾病表现出来的相同证候作为治疗目标,高度个体化地制定切中疾病证候的治疗方案,从而构成中医治疗学不同于西医治疗学为鲜明的特色。辨证论治应以辨证为前提和条件,准确地辨识疾病是制定出临床有效方案的关键,故当引起广大中医临床医学生高度重视。

    作者:刘玉宁;谢院生;方敬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虫草素通过下调TGF-β抑制高糖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

    目的:探讨虫草素对高糖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株(NRK52E细胞株),分为正常对照组(葡萄糖5.5 mmol/L,NG组)、高糖组(葡萄糖30 mmol/L,HG组)、高糖+虫草素组(葡萄糖30 mmol/L+虫草素10μg/ml,HG+C组)。分别于刺激12 h,24 h,48 h后收集细胞。应用定量RT-PCR测定NRK52E TGF-β,E-cadherin,α-SMA 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TGF-β、E-cadherin、α-SMA蛋白的表达。结果:高糖刺激后NRK52E细胞的TGF-β和α-SMA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糖组(P<0.01),而虫草素组TGF-β和α-SMA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低于高糖组(P<0.05);高糖诱导的NRK52E细胞E-cadherin mRNA及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虫草素组NRK52E细胞E-cadherin mRNA及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高糖组(P<0.05)。结论:虫草素可以明显抑制高糖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TGF-β实现。

    作者:梁泽智;祝胜郎;陈结慧;叶玲;朱恒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尿毒清对老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血脂及血黏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尿毒清颗粒对老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血压、血脂及血黏度的影响。方法:将60只SHR随机分成模型组、卡托普利阳性对照组、阿托伐他汀阳性对照组及尿毒清高、中、低剂量组,10只Wistar大鼠为正常对照组。分别给予相应剂量的尿毒清颗粒、卡托普利片、阿托伐他汀(实验结束前21 d给药)、蒸馏水。实验开始,每3周测量1次鼠尾动脉收缩压;3个月后处死各组大鼠取血检测各指标。结果:老龄SHR血压、血脂、血黏度指标显著高于健康老龄Wistar大鼠,给予尿毒清高、中剂量组后均有明显下降。结论:尿毒清有降低老龄SHR大鼠血压、血脂及改善血黏度作用,其降血压作用与其组方符合高血压绝大多数证型以及其所含药味本身具有降压、降脂、改善血黏度、从而降低外周阻力的作用有关。

    作者:吴秀川;牟琴;于志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IFN-γ基因多态性与汉族IgA肾病易感性及临床特征的研究

    目的:探讨基因IFN-γ+87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汉族IgA肾病患者易感性及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从131例汉族IgA肾病患者和138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提取DNA,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 PCR-SSP)技术检测IFN-γ基因+874位点基因多态性,比较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分析其易感性及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1) IgA肾病组AA基因型频率和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IgA肾病患者不同基因型发病时血压、24 h尿蛋白定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FN-γ基因+874位点AA基因型可能是IgA肾病易感基因,A等位基因可能是易患遗传因素,且可能影响24 h尿蛋白定量和血压水平。

    作者:田园青;贾妮亚;王彩丽;李艳存;张艳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川黄方联合前列腺素E1对60例2~4期CKD合并AKI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川黄方联合前列腺素E1(凯时)治疗脾肾气虚、毒瘀互结型2~4期慢性肾脏病( 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合并急性肾损伤( 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病例60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川黄方加凯时组(治疗组)29例、凯时组(对照组)31例,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血肌酐( Scr)、血尿素氮( BUN)、血尿酸( UA)、肾小球滤过率( eGFR),并统计临床总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能有效降低Scr、BUN、UA(P<0.05或P<0.01),提高eGFR(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在Scr、BUN、eGFR改善方面更为明显(P<0.05或P<0.01)。另外,治疗组取得75.86%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35.48%,P<0.01),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方面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川黄方联合凯时能有效减轻A on C患者肾损伤、促进肾功能恢复,并改善中医证候群,优于单用凯时治疗。

    作者:龚学忠;汤晓春;王骞;王跃荣;周家俊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1514例成年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病因与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 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住院患者的病因构成,分析CKD病因与民族、年龄、性别、分期等相关因素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收住院并确诊为CKD的成年非肾移植患者(≥18岁)1514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族别、病因、血压、肾功能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CKD住院患者前三位病因分别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其病因构成分别为37.0%、25.5%、18.6%,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导致CKD住院患者常见的病因;(2)CKD患者中汉族961例(63.9%)、维吾尔族364例(24.1%)、哈萨克族73例(4.9%)、回族61例(4.0%)、其他民族47例(3.1%),各民族之间CKD病因构成无差别(P>0.05);(3)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年龄主要分布于21岁~40岁年龄段,高血压肾病多分布于41岁~60岁年龄段,糖尿病肾病患者主要分布于>60岁年龄段;(4) CKD住院患者中CKD1~5期分别占28.6%、12.4%、12.4%、7.7%和38.9%,其中CKD5期所占比例高;CKD5期患者主要分布于41岁~60岁年龄段,高血压是导致CKD5期的主要原因。结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成年CKD住院患者常见的病因,各民族之间病因构成无差别;CKD住院患者中以CKD5期居多,高血压是导致CKD5期的主要原因。

    作者:莎仁娜;孙岩;王梅红;桑晓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芡实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中SOCS-3及IGF-1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芡实对糖尿病肾病(diebetic nephrothy,DN)大鼠肾组织中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3(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3,SOCS-3)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IGF-1)表达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单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STZ,45 mg/kg)建立大鼠DN模型,将DN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组:DN组( DN组)、小剂量芡实组(EL,1.5 g·kg-1·d-1)、中剂量芡实组(EM,3.0 g·kg·-1d-1)、大剂量芡实组(EH,6.0 g·kg-1·d-1)及氯沙坦钾组( LP,30 mg·kg-1·d-1);另设正常对照组( NC组),每组10只。分别治疗12周后测定各组大鼠生化指标;HE、Masson、PAS染色及电镜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中SOCS-3与IGF-1表达情况。结果:12周末,与NC组相比,DN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r)、尿素氮(BUN)及血肌酐(Scr)均明显升高(P<0.05),肾小球体积增大、系膜细胞增生、基质增多,肾小管扩张,肾组织中SOCS-3表达增加、IGF-1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DN组相比, LP组与EM组大鼠24 h Upr、BUN及Scr明显降低(P<0.05),病理改变减轻,肾组织SOCS-3表达明显增加、IGF-1表达明显下降(P<0.05);LP组与EM组间降尿蛋白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芡实可能通过上调SOCS-3表达,抑制IGF-1过表达进而减少蛋白尿,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韩利梅;方敬爱;孙艳艳;张晓东;刘文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