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莉芳;徐建龙
目的:评价中医药治疗IgA肾病(IgAN)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文献的质量.方法: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检索1978年~2008年6月近30年国内生物医学期刊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IgAN的RCTs文献,按照临床流行病学原理及临床试验的统一标准(CONSORT声明),收集所有文献的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和一致性检验.结果:共纳入RCTs文献64篇.无1篇文献说明样本量估算方法,只有17.19%(11/64)的文献对随机法进行了具体的描述,仅有3.13%(2/64)的RCTs采取了随机分配隐藏,3.13%(2/64)的RCTs采取了盲法,只有6.25%(4/64)的文献报道了失访与退出病例,Jadad质量评分显示高质量的文献仅有3篇.结论:中医药治疗IgAN的RCTs质量还不够高,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为随机分组方法没有说明或应用错误,随机分配隐藏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盲法使用过低,忽视依从性、病例脱落、随访情况的分析,样本量低且没有具体的估算方法,组间基线资料统计不全,疗效评价标准不够统一.
作者:聂莉芳;徐建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IgA肾病(IgAN)患者尿中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免疫球蛋白(IgG)、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与临床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采集143例原发性IgAN患者肾穿刺前新鲜晨尿,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Alb、TRF、IgG、α1-MG、β2-MG的浓度;收集患者血压、血肌酐、24 h尿蛋白定量以及病理分级、肾小球病变积分、肾小管间质损害积分、血管病变等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43例IgAN患者,尿Alb、TRF、IgG、α1-MG、β2-MG升高的比例分别为95.8%、100%、91.6%、63.6%、74.1%.IgAN患者血压升高组较血压正常组尿Alb、IgG、α1-MG明显升高;肾功能异常组较肾功能正常组尿IgG、α1-MG、β2-MG明显升高.随病理Lee氏分级、肾小球硬化程度、肾小管间质损害加重,尿Alb、IgG、α1-MG明显升高;随肾小球系膜增殖程度加重,尿Alb、IgG、α1-MG以及TRF 明显升高;随血管病变出现,尿α1-MG明显升高.结论:IgAN患者尿Alb、TRF、IgG、α1-MG、β2-MG与多种反应疾病进展的临床及病理指标变化一致而又各有侧重,可以更全面地反映IgAN患者肾脏病变的程度,对判断病情、随访疗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作者:吴杰;谢院生;尹忠;张雪光;陈香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参与的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建立UUO大鼠模型,分组:UUO组、治疗组(UUO+EGB)、对照组(假手术组).治疗组给予EGB 200 mg·kg-1·d-1灌胃,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术后7 d、10 d、14 d的肾组织TGF-β1表达量并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及测定肾功能、血TGF-β1等指标.结果:治疗组与UUO组相比,治疗组的肾组织TGF-β1表达及血TGF-β1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扩张、萎缩及肾间质纤维化均较UUO组减轻,并且血TGF-β变化与病理轻重相平行.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可通过下调肾组织TGF-β1减轻UUO术后肾组织间质纤维化.
作者:徐秀芝;王国强;张惠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泽兰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及肾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UUO大鼠模型,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即假手术组、模型组、泽兰组和厄贝沙坦组,术后当天每日1次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日给予5 ml生理盐水,泽兰组按6 g·kg-1·d-1给药,厄贝沙坦组按厄贝沙坦10 mg·kg-1·d-1给药,14 d处死大鼠,收集血清测定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进行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用Masson染色进行肾间质纤维化评估,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梗阻侧肾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表达.结果:模型组与两给药组大鼠血清Scr、BUN上升,与假手术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HE染色后光镜下可见假手术组大鼠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正常,模型组大鼠肾小管间质区域可见炎细胞浸润增多,细胞外基质成分增多;泽兰组大鼠间质内炎细胞则呈小灶性浸润.Masson染色显示,模型组阳性染色面积占整个视野面积百分比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泽兰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 CTGF的表达增加,与假手术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泽兰组与模型组相比,CTGF的表达下降,而HGF的表达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泽兰组与厄贝沙坦组结果相似(P>0.05).结论:泽兰能通过下调CTGF的表达及增加HGF的表达而延缓UUO大鼠肾间质纤维化.
作者:项琼;宋恩峰;贾汝汉;刘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DM病程10年以上者约50%并发DN,每年新增终末期肾病中,DN所占比例逐年升高[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于2001年组织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近10年的24 496例住院DM病人并发症情况的调查报告表明,我国住院DM病人中并发肾脏病变者占33.6%[2].
作者:郭业新;吕冬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足细胞又称为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是具有复杂细胞形态的高度分化细胞.足细胞足突通过α3β1-intergrin和α、β-dystroglycans锚定于肾小球基底膜上.足细胞裂孔隔膜(slit diaphragm,SD)是覆盖在相邻足突之间靠近基底膜的一层薄膜连接,透射电镜观测到SD呈拉链样结构,间隙很小,约25~55 nm,只允许小于一个白蛋白分子直径的物质通过,在维持肾小球滤过屏障结构功能的完整性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作者:袁博寒;朱晓玲;王永钧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阿魏酸钠和硝苯地平对大鼠庆大霉素肾毒性的干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1)正常对照组(NC),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共7 d.(2)庆大霉素组(GM),每日腹腔注射GM 140 mg/kg,共7 d.(3)阿魏酸钠预防组(SF),同GM组,同时予以阿魏酸钠50 mg/kg灌胃,共7 d.(4)硝苯地平预防组(NF),同GM组,同时予以硝苯地平25 mg/kg灌胃,共7 d.实验结束后,按不同要求留取标本,测定血尿素氮(BUN)和肌酐(Scr)含量、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肾皮质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内皮素-1(ET-1)以及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结果:庆大霉素组大鼠BUN和Scr含量升高,尿NAG活性升高,肾皮质组织MDA和内皮素-1水平增加,SOD和CAT水平降低,肾脏病理改变明显.同时预防性给予阿魏酸钠治疗明显逆转上述改变,但应用硝苯地平的大鼠没有逆转上述变化.结论:阿魏酸钠可通过对抗庆大霉素引起的大鼠肾组织氧化应激,抑制肾组织ET-1的生成减轻大鼠庆大霉素肾毒性,而硝苯地平对大鼠庆大霉素肾毒性无明显预防作用.
作者:汪延辉;刘毅;吕吟秋;李凡凡;徐玉兰;许菲菲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以中医和解清热立法组方的黏膜方治疗实验性IgA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口服牛血清白蛋白(BSA)、尾静脉注射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及腹腔注射免疫佐剂的方法诱发小鼠IgA肾病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及对照组4组,观察治疗后各组尿蛋白、血清IgA及循环免疫复合物、肾组织肠组织IgA的表达、肾组织病理学的改变.结果:模型组小鼠尿蛋白和尿白蛋白较正常组增加,中药组较模型组尿蛋白降低;正常组肾脏无IgA沉积、肠黏膜IgA微弱表达,模型组肾脏有IgA沉积,其中主要是多聚IgA1(pIgA1)沉积、肠黏膜IgA强表达,各治疗组肾脏IgA沉积较模型组减弱、肠黏膜IgA强表达;各治疗组在肾组织中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而中药组更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黏膜方能有效改善尿蛋白并抑制IgA沉积至肾小球系膜区,表明中医和解法能成为治疗IgA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卢嫣;岑洁;王怡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骆继杰教授是国内著名肾脏病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高级师带徒专家.骆老从医50余年,学术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擅治内科疑难杂病,尤其在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方面有显著疗效.
作者:易无庸;杨栋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病例例1:女,37岁,维持性腹膜透析一年半,恶心、呕吐,咽痛1周于2008年1月18日入院.患者原发疾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外院置管,初始透析剂量为8 L/d,3月后因经济原因自行改为4 L/d透析,残肾尿量由700 ml下降至300~400 ml/d;半年前转入我科随诊,透析剂量予调整为8 L/d,4月前查KT/V 1.53,TCcl 49.4 L/周,再次自行改为6 L/d,残肾尿量下降至100 ml左右.
作者:倪军;童孟立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腹膜透析(腹透)因其操作简便、血流动力学稳定、更好地保护残肾功能等特点,越来越多地被终末期肾衰竭患者所接受.随着腹透连接技术的改进,腹透相关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但仍是造成患者技术失败的重要原因,重症和反复发作的腹膜炎还可能导致患者死亡[1].因此腹透学术界长期关注腹透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治疗,而明确腹透相关注意事项并积极加以防范以减少感染的发生率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李振元;方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促进肢体动静脉内瘘(AVF)术后成熟的疗效及治疗AVF血栓性阻塞的效果.方法:用疏血通注射液和香丹注射液于AVF手术后预防性治疗各50例,用疏血通注射液和尿激酶治疗AVF阻塞各20例,每日1次,7 d为1疗程;对比AVF成熟情况、复通效果、透析时能达到的大血流量及用药前后血液流变学改变.结果:疏血通促进AVF成熟良好率显著高于香丹(χ2=4.336,P<0.05).疏血通与尿激酶对内瘘部分阻塞的复通效果相当,但对完全阻塞无效.疏血通和尿激酶治疗后血浆黏度值和纤维蛋白原均显著下降(P<0.01);而香丹注射液虽能改善血浆黏度值和红细胞聚集指数,但对纤维蛋白原无影响(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能更好地促进肢体动静脉内瘘术后血管通路成熟,并能替代出血风险较大的尿激酶治疗AVF血栓形成致血管部分阻塞,可作为维护HD血管通路的常规治疗用药.
作者:石宏斌;黄国东;蔡新明;黎琦;赖申昌;贺西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尿毒清颗粒延缓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106例确诊为慢性肾衰竭的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爱西特和尿毒清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1月、治疗后6月分别检测患者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定量、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同时检查24 h尿蛋白定量.结果:治疗前两组各指标无差异(P>0.05);治疗后1月,两组Scr、Ccr、BUN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24 h尿蛋白定量、TC、TG、HDL、LDL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6月两组各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尿毒清颗粒能通过减少尿蛋白排出、调节血脂、降低肌酐、尿素氮等多种途径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
作者:谢志华;董建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Ⅳ型胶原(ColⅣ)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人参皂苷防治糖尿病肾脏病变的可能机制.方法:糖尿病大鼠用人参皂苷治疗,肾标本用MMP-2、ColⅣ单克隆抗体行免疫组化染色后经图像分析仪分析.结果:糖尿病大鼠肾小球MMP-2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而肾间质MMP-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用人参皂苷治疗后,可逆转上述改变.ColⅣ的表达在肾小球和肾间质均较正常对照组上升,经人参皂苷治疗后下降.结论:人参皂苷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有部分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部分通过改善肾组织MMP-2的表达有关.
作者:倪海祥;杨雪辉;朱峰;魏佳平;苏建明;黄琦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早期以肾小球高滤过、肾小球肥大、系膜区扩张、基底膜增厚为特征.
作者:赵鑫;郭兆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蛋白C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液中的维生素K依赖性糖蛋白酶类物质.过去几十年的研究证明了活化蛋白C(activated protein C,APC)通过灭活Ⅴa和Ⅷa因子减少了凝血酶的产生从而具有抗凝作用.近来更多的基础及临床前期研究表明APC还具有直接的细胞保护作用,这包括了APC的抗炎、抗凋亡及血管内皮细胞稳定作用等.这使得APC在脓毒症、休克等急性疾病中起到了重要的脏器保护作用.而近的研究表明APC还有抑制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以下重点对近年活化蛋白C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姚峦娣;倪兆慧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微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厄贝沙坦组32例和安慰剂组28例,治疗周期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时检测患者的血清hs-CRP、TNF-α和IL-6水平.结果:所有患者血压变化无统计学差异.32例厄贝沙坦组患者血清hs-CRP、TNF-α和IL-6水平在服用厄贝沙坦后均显著下降(P<0.01),安慰组患者血清hs-CRP、TNF-α和IL-6水平在观察期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RB类药物可能抑制MHD患者的微炎症状态,从而减轻由此导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作者:陈学波;朱水娣;胡玉纹;吴广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以多系统受累和血清中出现自身抗体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60%~80%的SLE患者可有肾脏受累,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或伴肾衰竭,即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LN是我国常见的继发性肾炎,有多种临床和病理类型,治疗必须遵循个体化原则,现就LN治疗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莎;刘文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尿Cystatin C在慢性肾脏病(CK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2月~2007年12月我院住院CKD患者118例作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20人为对照组,测定尿Cystatin C、24 h尿蛋白定量、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白蛋白、尿转铁蛋白、尿IgG、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并检测血清肌酐、白蛋白,计算MDRD-GFR.结果:尿Cystatin C与MDRD、血β2-MG、转铁蛋白、尿白蛋白、尿IgG没有相关性(P>0.05);尿Cystatin C与尿β2-MG、α1-MG、24 h尿蛋白量有相关性;尿Cystatin 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ROC)>尿β2-MG的AUCROC.结论:尿Cystatin C不能反映GFR的减退,是肾小管损伤的敏感指标,在反映肾小管损伤方面优于尿β2-MG.
作者:张晓光;汪年松;俞岗;崔勇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丹参对马兜铃酸诱导的大鼠胃及膀胱肿瘤病变的影响.方法:给大鼠灌服关木通浸膏(含马兜铃酸10 mg·kg-1·d-1)12~24周,并给予不同剂量丹参水溶液(5、10、15 g·kg-1·d-1),于实验第12、16、20、24周处死大鼠,留取胃、膀胱及肾脏标本,观察其病理学改变.结果:实验第12周开始,所有马兜铃酸诱导的大鼠前胃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胃黏膜可见乳头状增生或乳头状瘤,并伴有上皮轻-重度异型增生,以模型组病变明显,并随实验进展而程度加重、范围扩大,出现原位癌病变.模型组大鼠膀胱黏膜内可见乳头状增生或乳头状瘤,至实验第24周,病变加重,可见多发性乳头状瘤伴局灶上皮异型增生,并有淋巴细胞浸润,部分大鼠膀胱组织表现为高分化原位癌.丹参干预后胃及膀胱病变有所减轻.马兜铃酸诱导的大鼠肾组织主要表现为肾小管间质病变,未出现癌变表现.结论:丹参干预后可减轻马兜铃酸诱导的大鼠胃组织及膀胱病变,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作者:王巍巍;张金元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