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贻璞
目的:观察补肾排毒合剂治疗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的疗效.方法:90例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30例,并设健康对照组3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补肾排毒合剂,对照组加用爱西特和百令胶囊.比较两组肾功能、营养状态和血浆瘦素、神经肽Y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BUN、Scr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营养状态好转,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患者治疗前Leptin、NPY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Leptin、NPY较治疗前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补肾排毒合剂治疗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疗效明显,可降低BUN、Scr,改善营养不良状态.
作者:于俊生;杜雅静;庄文青;刘先英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金锁固精丸加味方对大鼠阿霉素肾病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阿霉素(6 mg/kg)一次性尾静脉注射的方法造成大鼠肾病综合征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肾病模型组(B)、金锁固精丸加味方即刻给药组(C)、造模后15 d给药组(D)和30 d给药组(E).观察该方对肾病大鼠24 h尿蛋白、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及肾组织形态学的影响.结果:各用药组24 h尿蛋白明显低于B组(P<0.01),C组和D组总胆固醇均极显著低于B组,总蛋白和白蛋白均高于B组(P<0.01),C组与D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E组各项血清生化指标也有改善,但与B组尚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药物治疗组肾组织病理变化较B组明显减轻.在各治疗组中,C组各项生化指标和病理变化接近A组.结论:金锁固精丸加味方对阿霉素肾病具有良好的降低尿蛋白、调节血脂、升高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以及改善肾组织病理变化等作用.
作者:张秋林;陈思源 刊期: 2006年第07期
肾脏嗜酸细胞瘤是一种很少见的肾脏实质性良性肿瘤,国内文献报道很少[1].我们会诊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谷化平;王琳冬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儿童特发性肾病综合征(idiopathic nephrotic syndrome,INS)并发特发性急性肾衰竭(idiopathic acute renal failure,IARF)的临床、病理、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5年6月入院INS并发急性肾衰竭(ARF)8例患儿的临床、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8例均为男性,年龄3岁~12岁,平均(8±3)岁,全部病例发生在NS活动期,均表现为少尿型肾衰竭,以微小病变为主(85.7%),予标准剂量激素及对症或透析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结论:儿童INS合并IARF,以男性为主,临床表现为少尿型肾衰竭,病理以微小病变多见,经常规激素、对症或透析治疗,肾功能可恢复正常,预后好.
作者:杨宇真;陈晓英;杨青 刊期: 2006年第07期
肾结石是我国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主要是由于尿液中一些难溶解的物质,因各种原因沉淀,潴留于肾,持续增长形成结石.根据结石的成分可分为草酸钙、磷酸钙、尿酸、磷酸铵镁、胱氨酸及黄嘌呤结石,其中钙结石常见.肾结石可无明显的临床表现,也可表现为脓尿、血尿、肾绞痛,病情发展可导致慢性肾衰竭.已故著名肾脏病专家叶任高教授擅长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该病.笔者有幸曾侍诊于叶老,现将叶老治疗肾结石的临床经验简要介绍如下.
作者:陈严文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红景天制剂(诺迪康)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2例糖尿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加用诺迪康6粒/d,共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尿β2微球蛋白(β2-MG)、肌酐清除率(Ccr)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血糖24 h尿蛋白、HbA1c和β2-MG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组的24 h尿蛋白、β2-MG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诺迪康对糖尿病肾病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李润生;康平;鲍智颖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慢性肾炎患者血流变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胶囊治疗组与依那普利对照组,疗程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流变及血脂变化.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纤维蛋白原降低(P<0.01),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脂蛋白(a)降低(P<0.01).结论:通心络有明显改善慢性肾炎患者血流变及降低血脂的作用.
作者:詹华奎;邓道昌;杨涛;苏凯;马跃先;鄢红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AS)与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收集67例HD患者,其中正常血压者28例,高血压者39例;检测患者一般临床指标及CRP水平;同时应用高分辨彩色B超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HD高血压患者CRP、颈动脉平均IMT、斑块阳性率、增厚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血压的HD患者;HD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平均IMT与CRP、总胆固醇(TC)、收缩压、年龄呈显著正相关(P<0.01、P<0.05、P<0.01、P<0.05).结论:HD高血压患者CRP升高,颈动脉增厚、AS重,颈动脉IMT增厚与CRP、TC、收缩压、年龄有关.控制患者血压、微炎症状态可能减轻患者AS.
作者:曹礼应;余月明;肖丽佳;郭虹;段建;卓红爱;王柏青 刊期: 2006年第07期
肾小球疾病患者伴发急性肾衰竭(acute rebal failure,ARF)并不少见,它可见于下列3种情况:(1)肾小球疾病本身引起的ARF;(2)同一病因同时引起肾小球疾病及非肾小球性ARF;(3)肾小球疾病治疗药物引起的ARF.第一种情况又可再分为:急性肾小球炎症引起的ARF及肾病综合征引起的ARF.本文拟就上面几方面情况,分别作一介绍,以期提供一个诊断及鉴别诊断思路.
作者:谌贻璞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对18例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肾小管功能部分指标进行检测,以了解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肾小管的损伤情况.方法:观察组为18例确诊为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但无蛋白尿、肾脏病理无异常的患者.同时选择18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留尿检测可滴定酸(TA)、铵( NH+4)及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β2-微球蛋白(β2-M)、尿渗透压.结果:尿NAG、β2-M、RBP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TA、NH+4、渗透压两组无变化(P>0.05).结论: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即使无肾脏病理改变仍存在肾小管损伤,并以近端为主.
作者:武文斌;王锦丽;孙翠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急性肾衰竭(ARF)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997年1月~2003年12月共547例行心脏瓣膜手术的原始病历资料,进行ARF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547例中有48例发生ARF(9%),其中3例需要血液透析治疗(ARF-D),与术后肾功能正常组相比,发生ARF的危险因素依次为:体外循环时间、低心输出量综合征(低血压)、多瓣膜置换、术前心功能差、急诊手术、术前肾衰竭及病程长等;发生ARF后病死率明显增加,本组ARF的病死率为4.2%,ARF-D则高达66.7%.结论:急性肾衰竭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重要并发症之一,避免或减少这些危险因素,可望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杨金国;刘江;裘晓蕙;杨敏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小儿慢性肾衰竭(CRF)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肾脏疾病的晚期表现,预后差.正确有效的CRF的治疗将有助于维持患儿营养与代谢的稳定,保护肾功能,尽可能减少或预防并发症,从而终达到推迟和合理过渡至肾替代治疗及延长患儿生命的目的.近年来,有关小儿CRF中西医治疗取得了不少进展,本文简要综述如下.
作者:郑健;边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淋巴细胞特异性蛋白酪氨酸激酶(Lck)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Lck反义RNA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获得Lck目的基因片段,将目的基因片段反向插入pDC 316质粒中,构建Lck反义RNA穿梭质粒(pDC 316-antisenseLck),经PCR、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后,将此穿梭质粒与辅助质粒pBHGloxΔE1,3Cre 共转染HEK 293细胞,重组产生Lck基因反义RNA腺病毒载体(Ad-antisenseLck).用此重组腺病毒感染体外培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Western blotting方法观测此重组腺病毒载体对IL-2诱导的Lck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构建出Lck反义RNA重组腺病毒载体,此重组腺病毒载体感染培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后可明显抑制IL-2诱导的Lck蛋白表达(P<0.05),抑制率可达47%.结论:成功构建出Lck反义RNA重组腺病毒载体,此载体可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发挥生物学作用,显著阻抑肾小管上皮细胞的Lck蛋白表达.
作者:邓英辉;李清刚;任崇余;王质刚;刘文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通过观察静脉注射左旋卡尼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相关营养和炎症指标的影响,探讨左旋卡尼丁对MHD患者微炎症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透析龄超过6个月的MHD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已排除急性感染及其他活动性疾病,每次透析结束后,治疗组给予静脉注射左旋卡尼丁1 g,进行为期3个月随访,分别检测治疗前、治疗1月后、治疗3月末患者的主要人体学指标、改良SGA评分、血生化指标、C反应蛋白(CRP)、透析充分性(Kt/V)和蛋白分解代谢率(PCR).结果:(1)治疗组1月后,MHD患者的干体重、上臂肌围(MAMC)就有上升;治疗组3个月后,患者平均干体重、MAMC平均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均P<0.05).改良SG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以上各项均无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2)治疗组3个月后,MHD患者的血白蛋白(Alb)(P<0.05)、前白蛋白(PA)和血红蛋白(Hb)(均P<0.01)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对照组以上各项均无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3)治疗组CRP平均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十分显著(P<0.01).(4)两组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脂蛋白(a)[Lp(a)]水平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5)治疗组PCR值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两组Kt/V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左旋卡尼丁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同时降低血CRP浓度及微炎症状态,这种作用可能通过调整由前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造成的特异性胞内信号传导级联的激活,从而提高细胞对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的防御功能.
作者:邬碧波;张黎明;洪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益肾方与厄贝沙坦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组织中尾加压素Ⅱ(urotensin Ⅱ,UⅡ)表达和肾脏病理改变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将SD大鼠以链脲佐菌素(STZ)制作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后随机分为糖尿病肾病组(D组)、益肾方治疗组(DZ组)、厄贝沙坦治疗组(DI组),并设正常对照组.治疗8周后取肾组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中UⅡ表达水平,光镜及电镜观察肾脏组织结构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肾病组肾组织中UⅡ表达增高,肾小球肥大,基质增多,足突融合,基底膜增厚;肾组织UⅡ表达与肾小球平均体积及基底膜厚度的关系均呈正相关.益肾方和厄贝沙坦治疗组肾组织UⅡ表达均明显减少,肾脏病理显著改善.结论:益肾方和厄贝沙坦均能减少糖尿病大鼠肾组织UⅡ的表达和改善肾脏病理改变,其保护作用可能与减少UⅡ的产生有关.
作者:汪华林;刘长波;谢辉;谭树芬;杨热电;崔如健;陈秀萌;黄元寿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高敏肾移植受者脱敏治疗的可行性.方法:群体反应性抗体(PRA)>80%的高敏受者15例,采用血浆置换(PE)联合应用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行脱敏治疗,并连续监测抗体特异性,寻找HLA相容的供肾.结果:15例患者在(19.7±6.8)d内接受PE(5.4±1.9)次和IVIG(2.1±0.5)g/kg治疗后,Ⅰ类PRA下降(51.1±10.1)%,Ⅱ类PRA下降(29.2±13.1)%.采用脱敏治疗前血清作交叉配型均为阳性,治疗后血清交叉配型均为阴性.15例受者均接受肾移植术,术后未发生超急性排斥,2例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随访(23.8±11.0)月,移植肾功能均良好,Scr为(122.6±28.2)μmol/L.结论:采用PE/IVIG方法能有效地对高敏受者进行脱敏治疗.
作者:袁小鹏;徐建华;焦伟华;李杰;郭在柱;高伟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洛伐他汀对体外培养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DPKD)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表达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洛伐他汀和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GGPP)处理培养的ADPKD肾间质成纤维细胞,24 h或48 h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用放免法检测Ⅰ型胶原、Ⅲ型前胶原和Ⅳ型胶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洛伐他汀抑制ADPKD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增殖(P<0.05);使细胞Ⅰ型、Ⅳ型胶原的表达水平减少(P<0.05),Ⅲ型前胶原分泌无变化;其作用效果呈浓度依赖性.GGPP能明显逆转洛伐他汀的上述作用.结论:洛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GGPP的合成,进而抑制某些参与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调控蛋白质的异戊二烯化而达到抑制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表达的作用,从而延缓多囊肾病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徐成钢;袁志忠;高春芳;梅长林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原代培养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大鼠原代培养的肾小球系膜细胞VEGF表达及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的TGF-β1刺激对VEGF表达的作用.结果:原代培养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表达VEGF 164、120 mRNA,TGF-β1呈时间依赖性增加其表达,在12 h表达高,分别为刺激前3.17、2.925倍,有统计学差异(P<0.001).在剂量反应曲线上,2 ng/ml TGF-β1刺激作用强,VEGF 164、120 mRNA表达分别为未刺激组的2.82、2.45倍,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与VEGF mRNA表达一致,大鼠原代肾小球系膜细胞仅见VEGF 164蛋白表达,2 ng/ml TGF-β1呈时间依赖性的增加VEGF 164蛋白表达,24 h达高峰,为刺激前的2.37倍.结论:促进肾小球系膜细胞VEGF表达可能是TGF-β1介导肾脏损害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作者:王德光;李学旺;李航;陈丽萌;文煜冰;段琳;李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他克莫司(tacrolimus)处理前后狼疮性肾炎(LN)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表面标志及功能的改变.方法:分离LN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GM-CSF、IL-4等细胞因子诱导DCs成熟,他克莫司组在加入上述细胞因子前先加入他克莫司(5 μg/ml)培养.培养第9 d收集DCs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80、 CD86和HLA-DR的表达.MTT法检测DCs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ELISA法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培养上清IL-10和IFN-γ水平.结果:他克莫司处理后的DCs表达CD80、CD86和HLA-DR百分数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52.70±1.77 vs 78.36±4.80,63.50±14.06 vs 83.91±9.81,70.41±12.51 vs 90.51±8.63),P均<0.01;他克莫司处理后的DCs与T细胞混合培养,其刺激T细胞增殖相应的OD值明显降低(DC:TC=1:10时,0.294±0.094 vs 0.582±0.123;DC:TC=1:50时,0.325±0.099 vs 0.458±0.080),P均<0.01.其混合培养的上清液中IL-10水平较无他克莫司处理的DCs与T细胞的混合培养上清液明显降低[(195.0±36.9)pg/ml vs (423.6±93.2)pg/ml,P<0.01],而IFN-γ两者间无统计学意义[(88.2±11.6)pg/ml vs (86.9±12.7)pg/ml,P>0.05].结论:他克莫司在体外可抑制LN患者外周血DCs的成熟,且他克莫司处理后的DCs能明显抑制T细胞增殖及T细胞向Th2细胞转化.
作者:刘冠贤;石咏军 刊期: 2006年第07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刊物.为了使广大肾病科医务工作者能够有效掌握我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方面的信息,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范围内迅速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掌握其发展动向;同时使图书信息部门在选购这方面的文献时既不减少有效信息,又能尽量节约经费,我们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引用的中文期刊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以期从中找出该学科重要期刊(即核心期刊),共广大读者和图书信息部门参阅.
作者:赵红;李成建 刊期: 200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