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尿毒症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的危险性及其相关因素

吴杏;叶任高;汪涛;陈国伟;彭文兴;沈清瑞;吴培根

关键词:尿毒症, 左心室肥厚, 血容量
摘要:目的:通过横断面调查了解透析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LVH)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血容量的关系.方法:通过无创性方法(Xitron 4200生物阻抗分析仪)分别测量我院73例血透患者、46例腹膜透析患者透析前后血容量(ECW)变化和心脏形态学改变(超声心动图),并设立1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和16个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血液透析患者、腹膜透析患者、慢性肾衰竭患者及对照组左心室肥厚的发生率分别为68%、56%、39%和0%,与对照组相比,这些患者的nECW均明显升高(P<0.001).同时LVH与高血压、nECW、红细胞压积均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结论:透析患者LVH的发生率较高,与高血压、红细胞压积和血容量密切相关.提示容量超负荷是引起透析患者和慢性肾衰竭患者高血压、LVH的关键因素.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相关文献
  • 有关IgA肾病蛋白尿治疗的进展

    IgA肾病(Immunoglobulin A nephropathy,IgAN)为一免疫病理诊断名称,是一组不伴有系统性疾病,肾活检在肾小球系膜区有以IgA为主的颗粒沉积,临床以血尿为主要表现的肾小球肾炎.研究表明,有80%的IgA肾病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

    作者:钟逸斐;陈以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肾移植术后并发卡氏肺囊虫性肺炎

    目的:提高对肾移植病人并发卡氏肺囊虫性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肾移植病人并发PCP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病人分别在术后3~11个月起病,5例以FK506、2例以CSA为基础免疫抑制剂.发热、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明显,但肺部体征少,早期即出现低氧血症,胸片变化迅速.给予磺胺嘧啶钠治疗的2例死亡,改予复方新诺明、类固醇激素、免疫增强剂联合治疗的5例有4例痊愈.结论:肾移植病人具有高的PCP发生率及死亡率,争取早期诊断及给予及时合适的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作者:陈统清;黄英伟;曹然;孔耀中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肝细胞生长因子与糖尿病肾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增多,据统计全球约有1.2亿糖尿病患者,我国约有2 000万糖尿病患者,而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ies,DN)也在不断增加,DN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其病理变化呈慢性进行性进展,终导致终末期肾衰竭,是糖尿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作者:孙健;李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叶任高教授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肾病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

    叶任高教授是我国著名肾脏病专家和中西医结合专家.他把血瘀证只存在于肾病慢性过程的认识扩展到急性过程,又把血瘀证由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推广至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更把血瘀证由肾小球疾病延伸至非肾小球疾病.叶教授以辨病辨证相结合,运用活血化瘀法贯穿肾病治疗,效果明显,兹将叶教授独到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陈国姿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白细胞介素-13通过下调核因子-κB活化抑制系膜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

    系膜细胞为肾脏固有的炎症细胞.系膜细胞中有部分源于骨髓(如Ⅰ a阳性细胞),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也具有单核吞噬细胞的炎症作用,在肾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如何抑制此类炎症作用无疑有重大意义.已有报道脂多糖(LPS)可刺激此类细胞分泌炎症细胞因子[2].

    作者:郭汉城;李国贤;凌毅生;黄珊;陈孝文;韩蜀莲;周丽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使用EPO应怎样补铁

    循证医学表明:(1)绝经期前的女性和青春期前的慢性肾衰竭患者血红蛋白<11 g/dl(红细胞压积<33%);(2)成年男性和绝经期后的女性慢性肾衰竭患者血红蛋白<12 g/dl(红细胞压积<37%),就应该开始治疗肾性贫血.

    作者:叶任高;张益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肾海康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观察

    慢性肾衰竭(c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或累及肾脏的系统性疾病引起肾功能损害和进行性恶化的结果,可引起全身多个系统临床症状和代谢紊乱.

    作者:卞鲁岩;夏平;腊岩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慢性肾衰竭营养治疗的原理及实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外对肾脏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与肾脏疾病相关的营养问题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

    作者:袁伟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亚砷酸对BXSB狼疮鼠狼疮性肾炎的治疗作用

    目的:观察亚砷酸对BXSB自发狼疮鼠狼疮性肾炎的治疗作用.方法:2个月龄雄性BXSB小鼠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和治疗组(亚砷酸0.8mg/kg),隔日腹腔注射,共55 d.观察尿蛋白、尿红细胞、血清肌酐,血清IgG、dsDNA、ANA及肾脏病理变化.结果:治疗组的尿蛋白排出量比对照组明显减少,血清IgG和dsDNA值也比对照组低,肾脏病理改变比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亚砷酸能抑制BXSB狼疮鼠的自身免疫反应,对狼疮性肾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朱小春;吕吟秋;许菲菲;李安乐;黄朝兴;徐玉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分析

    近年来,慢性肾衰竭(CRF)患者数量很大,据统计,每百万人口中,每年有100~150人发生肾衰竭[1],目前有内科保守治疗、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等有力的治疗措施,延长了患者的生命,然而心理方面需求更为突出,所以临床医生应加强对这一特殊人群的关注.本文采用病历-对照研究方法,对终末期肾衰竭(ESRD)血透患者及ESRD非透析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心理社会因素在ESRD血透患者及非透析患者中的不同作用,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吴蓉;樊均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分析

    慢性肾衰竭(CRF)为进行性进展的疾病,终不可避免的进入终末期.如何延缓CRF的进展是国内外十分关注的课题,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CRF不失为较好的方案.我院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CRF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逊;朱辟疆;解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高尿酸血症与慢性肾衰竭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定义为血尿酸水平大于428μmol/L.国外研究表明HUA可能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1~3],慢性肾衰竭(CRF)患者普遍存在尿酸排出受阻,继发性HUA的现象,而心脑血管疾病是CRF包括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PD)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但有关CRF患者HUA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研究国内报道不多.为此,我们对我院CRF患者血尿酸(UA)水平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特别是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

    作者:邬碧波;倪兆慧;钱家麒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尿毒清颗粒剂治疗118例慢性肾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药尿毒清颗粒剂与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CRF)患者对改善肾功能和延缓CRF进展的疗效.方法:将236例CRF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18例仅予西医治疗,治疗组118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尿毒清颗粒剂25~40g/d,疗程2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副作用及对CRF进展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0.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88%(P<0.01);各种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改善率70%以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血肌酐(Scr)和BUN均显著降低(P<0.05),RBC明显升高(P<0.01).而且治疗组中,Scr≤442μmol/L者疗效明显优于Scr≥451μmol/L者(P<0.01),在18例Scr≥707μmol/L患者中,仅2例有效,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年内治疗组中有5/18的患者进入终末期(ESR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20(P<0.05).治疗过程未见明显毒副作用.结论:中药尿毒清颗粒剂与西医结合治疗CRF,能改善肾功能和延缓CRF进展.

    作者:吴恒莲;林宏初;阮雪玲;邓创惠;余燕萍;方敬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老年人急性肾衰竭61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老年人急性肾衰竭(ARF)的病因、临床转归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人ARF 61例的临床特点.结果:老年人ARF肾前性因素占62.2%,其中脱水电解质紊乱占34.4%,血压控制不佳占18.0%;肾性因素占24.6%,其中ATN为22.9%(包括肾毒性药物如丁胺卡那,尿酸性肾损害各占21.4%,感染、甘露醇性肾损害各占14.2%,其余为抗癌药如顺铂等),肾小血管炎肾损害占3.3%;肾后性因素(前列腺增生症、神经性膀胱)占13.2%.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4例,占7.4%,均死亡.结论:老年ARF病因仍以肾前性因素为主,及时纠正脱水、调控好血压,是防治老年人ARF的关键;老年人ARF肾性因素除传统肾毒性药物致肾损伤外,尿酸性及小血管炎性肾损害因素不容忽视;老年人ARF伴系统性疾病和合并症多,预防和治疗MODS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环节.

    作者:韩蜀莲;李国贤;周丽华;黄珊;凌毅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纤维样肾小球病1例报告

    病例患者女性,54岁,因双眼睑水肿2年,乏力25 d而于2003年6月16日入我院.患者2001年6月无诱因出现双眼睑水肿,以晨起时为重,经休息后可自行消退,无四肢关节肿痛,无光过敏,无头痛、头晕,无雷诺氏征,当时未诊断治疗.2003年5月21日出现全身乏力,至当地市级医院就诊,查血压120/80mmHg,尿蛋白+++,潜血++.

    作者:张文生;汪建国;周柱亮;杨琪;邹万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尿毒症腹膜透析模型中淋巴孔超微结构的观察

    目的:观察在尿毒症腹膜透析条件下淋巴孔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采用SD雄性大鼠制作尿毒症腹膜透析模型,试验分为4组,正常组、尿毒症组、1.5%尿毒症腹膜透析组、4.25%尿毒症腹膜透析组,在实验的第1周及第4周检测肾功能及血浆白蛋白,并且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分组的膈肌组织中淋巴孔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在两组尿毒症腹膜透析组及尿毒症组中,其淋巴孔直径明显增大,与正常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尿毒症腹膜透析模型中淋巴孔出现明显改变,可能与腹膜超滤受损有关.

    作者:张晓东;钱家麒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慢性肾脏病应该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美国的预防、发现、评估、治疗高血压全国委员会的第6次报告(JNC-Ⅵ)、2001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临床实践指南以及一些荟萃分析的结果均表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可以减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这两种药物除了可以降低血压,还可以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和减少蛋白的滤过,减轻血管紧张素Ⅱ介导的细胞增殖和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张益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尿毒症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的危险性及其相关因素

    目的:通过横断面调查了解透析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LVH)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血容量的关系.方法:通过无创性方法(Xitron 4200生物阻抗分析仪)分别测量我院73例血透患者、46例腹膜透析患者透析前后血容量(ECW)变化和心脏形态学改变(超声心动图),并设立1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和16个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血液透析患者、腹膜透析患者、慢性肾衰竭患者及对照组左心室肥厚的发生率分别为68%、56%、39%和0%,与对照组相比,这些患者的nECW均明显升高(P<0.001).同时LVH与高血压、nECW、红细胞压积均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结论:透析患者LVH的发生率较高,与高血压、红细胞压积和血容量密切相关.提示容量超负荷是引起透析患者和慢性肾衰竭患者高血压、LVH的关键因素.

    作者:吴杏;叶任高;汪涛;陈国伟;彭文兴;沈清瑞;吴培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幼年大鼠蛋白尿形成早期肾小管间质CTGF mRNA表达趋势及意义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mRNA在肾病幼鼠蛋白尿形成早期肾组织定位表达趋势及其意义.方法:以蛋白负荷肾病大鼠为实验动物模型,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牛血清的蛋白(BSA)注射后第3、6、9、14 d不同时间点,大鼠肾组织CTGF mRNA和TGF-β1蛋白定位表达趋势及其相关性.结果:蛋白负荷肾病模型组CTGFmRNA主要表达于肾小管间质,从第3 d即趋于上调,于第9 d后即达到高峰(半定量积分值第3、6、9、14d分别为2.50±0.29、2.75±0.13、3.75±0.35、3.77±0.43),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时间点模型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TGF-β1的蛋白表达与CTGF表达呈同步上调趋势,二者之间在时相、定位上呈正相关,各时间点相关系数分别为(r3=0.767、r6=0.741、r9=0.876、r14=0.793),(P<0.01).结论:在蛋白尿致肾间质损伤早期,随蛋白尿进行性加重,肾组织中TGF-β1及CTGF的进行高表达可能是促发肾间质病损进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阴怀清;马宏;李晓惠;王翠玲;李钊;哈斯朝鲁;杨琴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瑞格列奈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瑞格列奈治疗合并肾衰竭代偿期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合并肾衰竭代偿期的患者43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诺和灵M30R和瑞格列奈控制血糖,共12周.检测其生化指标.结果:瑞格列奈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下降(1.89±1.05)mmol/L,餐后2 h血糖下降(2.31±1.27)mmol/L,糖化血红蛋白Alc下降(1.17±0.35)%;诺和灵M30R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下降(1.95±1.12)mmol/L,餐后2 h血糖下降(2.37±1.34)mmol/L,糖化血红蛋白Alc下降(1.21±0.41)%.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瑞格列奈能有效控制空腹和餐后血糖,降低HbAlc,而且安全性和依从性较强.

    作者:张宏;赵伟;刘松平;马春鸣;赵延春;张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