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雷公藤多甙片联用川芎嗪治疗老年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观察

金星

关键词:雷公藤多甙片, 联用, 川芎嗪, 静滴治疗, 老年性, 肾病, 血浆白蛋白, 消化道出血, 细胞毒药物, 糖皮质激素, 肾小球疾病, 骨质疏松症, 低蛋白血症, 大量蛋白尿, 血清肌酐, 心衰, 临床表现, 高脂血症, 原发性, 糖尿病
摘要:老年肾病综合征(NS)是临床常见肾小球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病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其临床表现多见舒张压增高明显和血清肌酐超出正常,大量蛋白尿(>3 g/d),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 g/L),高脂血症,水肿多为全身性,严重者易发生心衰,此病目前仍以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为主要治疗,但老年易罹患糖尿病、消化道出血、心衰、感染和骨质疏松症等,故治疗方面受到一定限制.我们自1998年用雷公藤多甙片联合川芎嗪静滴治疗老年肾病综合征20例,初步取得较好效果.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pFSGS)的疗效.方法:对30例经肾活检术确诊为pFSGS的患者根据不同个体采用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方案,供选择药物有:强的松(Pred)、雷公藤多甙片(T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环磷酰胺(CTX)、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益肾通络方(黄芪、首乌、金樱子、积雪草、桃仁、制军)等.以15例未按上述正规治疗的患者作对照.结果:治疗观察(33.58±20.67)月,治疗组完全缓解16例(53.33%),显效8例(26.67%),有效5例(16.67%),无效1例(3.33%),其中10例肾衰竭的患者,治后8例恢复正常.对照组未见临床缓解或显效,仅7例有效,差异显著(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pFSGS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程晓霞;陈洪宇;楼季华;朱晓玲;王永钧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肾病综合征并发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肾病综合征(NS)是一种慢性疾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导致了NS的复发、加重,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并影响其疗效.因此,预防和治疗NS合并的感染有助于提高NS的疗效.本文对我院1997年~2000年收治的84例住院NS患者中发生的医院感染38例进行了回顾性统计分析.资料与方法84例患者男性35例,女性49例;年龄14岁~78岁,平均34.6岁.其中原发性NS 67例,狼疮性肾炎16例,骨髓瘤肾病1例,患者均符合NS的诊断标准[1].84例患者共发生医院感染38例(46例次),所有患者均符合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2].其基础疾病为:原发性NS 26例(33例次),狼疮性肾炎12例(13例次).所有资料均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并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作者:许志忠;戚刚;朱再志;胡素吾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不同性别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特征分析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常见病,在我国发生率高达0.1%,肾脏损害是其显著的特点,其发病有着明显性别差异,男女的比例为1:5~12[1,2].据文献报道,男性SLE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均有别于女性患者[2~4].作者比较分析了收集到的240例女性,32例男性SLE患者起病及进展期的临床表现、自身抗体分布以及首始起病时的病理分型,以探讨两性SLE的临床特点.

    作者:钟建瑜;叶任高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氟伐他汀对肾衰大鼠肾脏纤维化病变进展影响及机制探讨

    目的:探讨丙戊二酸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氟伐他汀(Fluvastatin)在慢性进展性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对肾血管损伤、肾脏细胞外基质产生和降解过程中的影响.方法:采用5/6肾切除SD大鼠制备肾小球硬化及慢性肾衰实验动物模型,予氟伐他汀治疗后分别于治疗开始、治疗后第4周、第8周时间点观察大鼠血脂、尿蛋白、肾功能及血压变化,并评价该药对肾小球及小管间质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干预作用.结果:氟伐他汀可降血压、减少蛋白尿、降低血脂、改善肾功能、防止和逆转肾血管硬化、狭窄.并通过影响PAI-1uPA等因子的表达而阻抑肾脏细胞外基质的产生,促进其降解.结论:提示氟伐他汀具有防治或改善慢性进行性肾小球硬化及间质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王翠玲;李建先;刘源;郝翼中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丹参成分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对大鼠急性肾衰竭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丹参成分Magnesium lithospermateB对急性肾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机理.方法:采用双侧大腿肌肉注射50%甘油造成的急性肾衰竭大鼠模型.观察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对此模型肾功能的改善作用,并分析肾组织中活性氧清除酶类的改变.结果:二组不同剂量治疗组的血清尿素氮、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血钾、尿渗透压、尿糖、钠排泄分数以及肾组织丙二醛、超氧化物岐化酶、过氧化氢酶的改变均较模型组为轻.结论:Magnesium lithospermteB对甘油所致急性肾衰竭大鼠有治疗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改善肾组织活性氧清除酶活性有关.

    作者:周家俊;郑平东;朱燕俐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狼疮性肾炎的治疗进展(上)

    狼疮性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累及肾脏所引起的一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是SLE主要的合并症和主要的死亡原因.我国为SLE的高发区域,其患病率为70/10万人.SLE患者的LN发病率,从病理学角度看几乎达100%,从临床角度看,伴发蛋白尿和尿沉渣异常者约75%.因此,LN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叶任高;孙雪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牛皮癣并发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类型与疗效

    牛皮癣是皮肤科常见病,牛皮癣并发肾小球疾病已渐受到重视.现将9例牛皮癣并发肾小球疾病的临床表现,肾穿刺病理类型与疗效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一般情况 9例均为住院患者,男8例,女1例;年龄13岁~66岁,平均33.6岁.牛皮癣病程3月264月,平均61.7月.肾小球疾病病程1月~60月,平均12.7月.

    作者:周柱亮;汪建国;李长春;孙铁忠;何志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益肾康对慢性肾盂肾炎免疫病理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慢性肾盂肾炎的免疫病理学机制,以及中药益肾康冲剂的疗效和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在已建立的小鼠实验性单侧逆行性大肠杆菌性慢性肾盂肾炎动物模型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脏器指数、肾组织形态学、T细胞亚群、巨噬细胞数量及功能、血、尿、肾组织细菌学、免疫球蛋白、菌体抗原、精氨酸酶、NO、TNF、IL-1、IL-2、IL-6等不同层次的免疫学检测.结果:病变肾组织内已无活菌存在,但菌体抗原持续存在,造成全身免疫紊乱,肾组织局部免疫病理损伤,是本病慢性进展的主要原因,且中药复方益肾康能有效地调节免疫紊乱,减轻局部免疫损伤.结论:益肾康具有较好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孙建实;徐艳秋;孟宏;张三元;冯继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妊高征患者肾小管功能损害的指标探讨

    妊高征是常见的妊娠并发症,肾脏是其主要累及脏器之一.而尿NAG及尿β2-MG可较灵敏地反映肾功能受损程度,特别是肾小管功能.本文通过测定妊高征患者尿NAG及β2-MG,旨在探讨妊高征患者肾小管功能损害程度及早期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1 资料妊高征组:共66例,均为本院产科住院病例.按妊高征的诊断及分类标准[1],轻度妊高征17例,中度妊高征18例,重度妊高征31例.年龄23岁~28岁,平均年龄26.4岁,孕周31~38周.正常孕妇组:共38例,年龄24岁~32岁,平均年龄27.1岁,孕周34~40周.两组病例均无慢性高血压、肾脏病、尿路感染及肿瘤病史.

    作者:王美芬;陈德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大黄的药理及其在肾脏病中的运用

    大黄为蓼科大黄属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etum L、大黄R offcimale Baill或鸡爪大黄Rtanguticum Maxim et Re坝gel的根及根状茎.性寒、味苦、归脾、大肠、胃、肝、心包经.主要成分大黄酚、大黄酸、鞣质、树脂、糖类等.1 现代药理研究1.1 对氮质代谢的影响大黄对氮质代谢影响通过三个环节:(1)减少尿素合成原料;(2)抑制尿素生成;(3)增加尿肌酐和尿素排泄量.其有效成分是综合鞣质(rhatannin),它能使BUN显著下降,而使谷酰胺合成酶显著升高,抑制绝食大鼠蛋白质分解[1].

    作者:柯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冬虫夏草制剂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复发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冬虫夏草制剂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复发的作用.方法:对PNS患者142例随机分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治疗组.治疗组除加用冬虫夏草制剂外,两组其他治疗措施完全相同.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前,缓解期进行24 h尿蛋白,BUN、Scr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并观察患者复发情况.用x2或μ进行检验.结果:治疗组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IgG升高高于对照组(P<0.01),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1、P<0.01).结论:冬虫夏草制剂可提高PNS的缓解率,降低其复发率.

    作者:邓隆银;文晓冬;樊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药肾毒性”刍议

    中药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及矿物,几千年来,对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一向被认为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然而近年来亦受到挑战,尤其关于木通、厚朴、粉防已、细辛等含有马兜钤酸的中药肾毒性的报道,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震动,敲响了正视中药毒性的警钟.然而,我们只要细析近年国内报章大量报道的中药中毒病例,从中不难发现,大部分是属于滥用误用中药而导致的,如误将天仙子当菟丝子、商陆当人参,以生南星、生半夏当制南星、制半夏;或违反药典规定剂量以及药不对症或配伍不当、煎煮不当、品种混淆、忽视炮制等引起.就木通而言,当前使用较为混乱,有关木通致肾毒性的报道亦呈逐年攀升的现象.新近出版的《中华本草》考证,正品木通为木通科木通,含木通皂元,利尿作用确定,无肾毒性;关木通含马兜铃酸,过量或滥用可致肾损害;川木通含绣球藤皂甙和糖甙等,亦无肾毒性.而历代本草所载的木通为木通科木通,现只在少数地区自产自销,商品流通药材则多为马兜铃科关木通和毛莨科川木通.可见,所谓木通肾毒性亦存在品种不同或过量滥用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作者:白玉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雷公藤多甙片联用川芎嗪治疗老年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观察

    老年肾病综合征(NS)是临床常见肾小球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病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其临床表现多见舒张压增高明显和血清肌酐超出正常,大量蛋白尿(>3 g/d),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 g/L),高脂血症,水肿多为全身性,严重者易发生心衰,此病目前仍以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为主要治疗,但老年易罹患糖尿病、消化道出血、心衰、感染和骨质疏松症等,故治疗方面受到一定限制.我们自1998年用雷公藤多甙片联合川芎嗪静滴治疗老年肾病综合征20例,初步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金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前列腺素E1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肾脏是合成前列腺素的主要脏器之一,前列腺素E(PGEi)对血管有较强的作用,可扩张血管,使肾小球的出、入球动脉和叶间动脉阻力下降,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肾血流量,对肾功能改善有一定的作用.我们应用PGE1治疗慢性肾衰竭(CRF)患者36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1 病例选择随机选择我院1997年~2000年的66例CRF住院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26例,年龄(45.76±12.52)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37例,糖尿病肾病10例,肾小动脉硬化8例,慢性肾盂肾炎6例,慢性痛风性肾病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

    作者:林栩;杨发奋;王小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丽参注射液对血透相关性低血压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丽参注射液对血透相关性低血压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前瞻、对照研究,将5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50%葡萄糖注射液+丽参注射液,对照组予5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注射,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放免法测定血ET、PGI2、TXB2含量,比色法测定血NO含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复发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治疗组心率及心衰改善较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治后ET、PGI2水平上升,NO、TXB2水平下降,治后与治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益气固脱法可显著提高血透相关性低血压的临床疗效,减少复发,改善心血管功能.此作用与其较好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而发挥升血压的作用有关.

    作者:刘洲;汤水福;谢桂权;洪钦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透析病人纠正贫血的新指标

    心血管疾病在终末期肾脏病(ESRD)病人的发生率比普通人群要高得多.半数透析病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如周围血管疾病、心绞痛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同时ESRD病人在透析前常合并心脏疾病,据统计约20%~40%的病人在透析前有缺血性心脏病(IHD)及心力衰竭的病史.超声心动图检查常可发现压力超负荷导致的左心室肥厚及容量超负荷所致的左心室扩张等形态学改变,虽然病人此时可能并无临床症状.据报道,左心室病变提示病人有发生缺血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的危险,并且是强烈的独立的预示死亡的因素.

    作者:吴杏;汪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肾炎血尿基本方

    组方1 组成生地15 g,小蓟15 g,白茅根12 g,石韦12g,炒蒲黄10 g,藕节10 g,茜草10 g,甘草3 g.2 来源叶任高教授经验方.3 方解中医学认为尿血的病位主在肾,病机为肾络受损,血溢脉外,下注膀胱,随尿而出.病因主要因于热伤血络(实热、虚热、湿热等)、瘀阻经络或气不摄血等.因血得热而妄行,因热而流散,是出血之常见原因.《金匮要略》云:“热在下焦则尿血.”《丹溪心法》:“溺血,热也.”《证治汇补》:“溺血未有不本于热者,但有各脏虚实之不同耳.”其次,肾脏病发病病理机制中多瘀滞,且离经之血亦为瘀,瘀阻则致血行不畅,更易反复出血.故叶教授认为郁热伤络是血尿发生的病机关键,而瘀血阻络则是本病迁延反复的病理根源.血尿方为叶教授师承家学,结合在中山医科大学肾脏病研究所四十余年临床实践经验总结而成.

    作者:韩彬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慢性肾衰竭伴发的精神障碍

    慢性肾衰竭所伴发的精神障碍是指在慢性肾衰、透析以及肾移植后所伴发的神经衰弱综合征、抑郁状态及意识障碍为主的神经精神症状.据报道[1 ]56%患者的精神症状发生在肾损害2年以内,在未经透析的尿毒症患者中有82%患有神经、精神症状.透析病人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国外为25%~60%,国内为54%~56%.1 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前对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董晓伦;汪涛;邢海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狼疮性肾炎的中西医优化治疗

    随着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的应用,狼疮性肾炎(LN)的预后已有较大改观,狼疮活动致死率明显降低,但药物疗程能否顺利完成,其药物的副作用以及LN并发症是否有效控制,是治疗疾病确保较长存活期的关键.我科对36例LN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熊佩华;李福民;陈爱平;张玲;府剑英;李文彩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聂莉芳教授诊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

    聂莉芳教授是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肾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师出名门,勤求古训,有扎实的中医功底,尤善肾科诸病.笔者有幸侍诊于旁,并常常聆听其谆谆教诲,深得其益,现将其诊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整理于下,以飨同道.1 深察病证以辨病机前贤认为本病属关格,但多从邪实立论,如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指出“病有关,有格,……皆邪热为病也”.何廉臣则认为是溺毒入血,血毒上脑.

    作者:黄腾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