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永力
目的:研究活性维生素D3制剂罗钙全治疗对维持性血透(MHD)患者左心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MHD患者3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6例接受罗钙全治疗(口服,2 μg/次,2~3次/周)共12周,余14例作为对照组.其它治疗两组均相同.期间观察血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T)和左室后壁厚度(PWT)变化.结果:(1)治疗前两组血iPTH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存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但两组间无差异:两组间LVDd、LVDs、LAD、IVST、PWT值均无差异,但均明显高于正常值或处于正常值高限;(2)治疗组12周后血iPTH水平和LVDd、LVDs、LAD、IVST、PWT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对照组12周后上述参数均无明显改变.结论:活性维生素D3治疗可明显改善维持性血透患者的左心室肥厚,此作用与其改变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有关.
作者:鲍晓荣;何华平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亦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除糖代谢紊乱外,DN患者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脂代谢紊乱.早在1936年,Kimmelstiel和wilson便在DN患者的肾小动脉、肾小球和肾小管内发现有大量的脂质沉积[1].临床研究亦证实脂代谢紊乱与DN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脂代谢紊乱在DN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拟就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简述.
作者:刘冬舟;贾汝汉;丁国华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生血肾灵对肾性贫血的疗效和机制.方法:收集31例慢性肾衰竭(CRF)处于失代偿期和肾功能衰竭期的患者,给予生血肾灵治疗2个月,观察患者的一般症状和体征,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病人的血色素(Hb)、红细胞压积(Hct)、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中分子物质(MMS)、血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LPO),并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结果:经生血肾灵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治疗后的Hb、Hct及SOD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Scr、BUN、MMS及LPO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生血肾灵能够明显改善CRF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延缓肾衰进程,纠正肾性贫血.
作者:高志田;庄兴俊;安洪军;陈以平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为了解肾衰宁胶囊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疗效及特点.方法:56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服用肾衰宁胶囊治疗;对照组服用包醛氧淀粉治疗.结果:治疗组血尿素氮、血肌酐明显下降,血红蛋白明显升高,消化道症状明显减少,总有效率达92%,优于对照组.结论:肾衰宁治疗慢性肾衰竭有良好的疗效,患者容易耐受,是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理想的药物.
作者:陈文 刊期: 2001年第12期
2型糖尿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医学问题,其发病率迅速上升,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患病人数的显著增加,反映了人们由传统生活方式向高热量饮食和坐式生活方式转变者的增加.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特点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肝、脂肪组织和骨骼肌的胰岛素抵抗,这些异常共同参与糖代谢和脂代谢异常.来自英国的一份研究显示,有效控制糖尿病病人的胆固醇水平,可以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应用氟伐他汀治疗63例2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冀秋娣;姚朱华 刊期: 2001年第12期
肾病综合征(NS)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过程中,损伤了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膜的通透性而发生的一个症候群.其典型表现是大量蛋白尿(24 h尿蛋白定量在3.5 g以上)、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在30 g/L以下)、高度水肿和高脂血症.NS的治疗不仅以减少或消除尿蛋白为目的,同时应当重视保护肾功能,减缓肾功能恶化的程度,预防合并症的发生.
作者:李幼姬;梁鸣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前国内外腹膜透析管的种类繁多,如Tenckhoff管[1]、鹅颈型管[2]、国产长期腹膜透析管[3]、柱盘式管[4]、Swen-neck型[5]、Self-Locating式[6]、三角形管和Oreopoulos管[7]等.对急、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治疗,既方便,又行之有效,特别对慢性肾衰竭的疗效与血液透析并驾齐驱.但也存在不少缺点,如透析管堵塞、移位、腹膜炎等.我们为此设计了多优型腹膜透析管及其配套装置--弹簧式腹膜透析管毛刷.为了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并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我们于1996年6月~2000年6月将本管及其毛刷与Tenckhoff管进行了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闫庆岭;谢随民;李汝芹 刊期: 2001年第12期
我们于1999年1月~2001年3月以来,将66例单纯性肾性血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西药治疗,进行对比观察分析,并对其中50例患者进行肾穿刺病理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1 病例选择所有病例为门诊及住院患者,均符合1持续或反复镜下血尿和(或)一过性肉眼血尿(尿镜检RBC>3个/HP);2肾性血尿,自动红细胞计数仪RBC>8000个/ml,尿RBC容积分布曲线测定(EVDC)曲线左移,RBC平均体积(MCV)<60FL,尿RBC相差显微镜检查(PCM)异形RBC≥3种,比例≥70%;3肾功能正常,泌尿系统B超检查阴性,24 h尿蛋白定量0~500 mg/d,血压160/95 mmHg以下;④根据临床表现,除外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及继发性肾小球疾病,遗传性肾脏病及腰痛--血尿综合征和运动员肾炎等.
作者:何婕;张庆怡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的常见慢性微血管病变之一,是当今DM重要的死亡原因,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我们通过观察川芎嗪注射液对早期DN的血浆内皮素(ET)及微量白蛋白尿的影响,以探讨其防治DN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作者:汤归春;鲁贵春;吴晋兰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探寻羟乙基淀粉治疗大鼠蛋白尿的可行性.方法:建立蛋白尿大鼠动物模型,在静脉点滴6%羟乙基淀粉前后,通过大鼠输尿管插管收集肾后膀胱前尿液,测定尿蛋白分子量并比较治疗前后尿蛋白含量,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尿蛋白分子量进行分析,同时观察治疗前后血肌酐和尿素氮变化.结果:羟乙基淀粉治疗后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尿蛋白电泳表明高、中分子蛋白条带数目和含量较治疗前显著减少.治疗前后尿量、血肌酐和尿素氮无明显变化.结论:羟乙基淀粉能够安全、有效地减少实验大鼠的蛋白尿,为探寻蛋白尿的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郭红;于仲元;田松;李欣;何红;王洋;刘玉京 刊期: 2001年第12期
刘云海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专家,现任空军总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兼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及全军医药卫生评审专家,本刊副总编.刘教授擅长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肾脏疾病,疗效显著,并长期从事高尿酸血症及尿酸性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表相关论文多篇.今将刘教授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的经验介绍如下,以窥先生丰富学术经验之一斑.慢性尿酸性肾病俗称痛风性肾病,为尿酸盐在血中浓度呈过饱和状态,沉积于肾脏引起的肾病变.好发于30岁~40岁的男性.男女之比为20∶1.目前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本病前期无明显症状,常被误诊,后期可引起诸多并发症及肾衰竭,预后不佳.刘老诊治本病的特色体现在以下几点.
作者:倪青;宋本胜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能否抑制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激素)对大鼠阿霉素肾病肾脏病理损害的加重作用.方法:40只SD雄性大鼠分成A(正常对照) 组、B(阿霉素)组、C(阿霉素+泼尼松)组和D(阿霉素+泼尼松+卡托普利)组.注射阿霉素后4周开始经饮水给予入泼尼松及卡托普利,其浓度分别为50 mg/dl和25 mg/dl.在注射阿霉素之后的第16周及28周末每组分别用5只大鼠取血及肾脏组织,分别作生化及病理检查.结果:注射阿霉素1周以后尿蛋白(Upro)开始升高,4周以后达到(168.45±76.28)mg/d.B组、C组及D组注射阿霉素后第16周末及28周末Upro、血清肌酐(Scr)、甘油三酯(Trg)及血清总胆固醇(ChL)都显著高于A组,血清白蛋白(Salb)则显著低于A组.B组、C组及D组组内第28周与第16周比较,Upro、Scr升高有显著性差异,Salb降低有显著差异.C组与B组比较,Upro、Scr、Trg及ChL显著升高.而D组上述生化指标的变化与C组比较都无显著性差异. B组肾脏病理积分显著高于A组,且第28周末显著高于第16周末;C组及D组第16周末肾脏病理积分显著高于B组,但D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卡托普利不能阻抑激素对大鼠阿霉素肾病病理损害的加重作用.
作者:崔世维;潘正平;邵亚男;钱桐荪 刊期: 2001年第12期
慢性肾衰竭所致的高血钾症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是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高血钾一旦发生,如不及时处理,预后更为严重,高血钾引起的心律失常,处理不当即可导致心源性猝死,现将我院1995年1月~2000年1月,经实验室,心电图证实的36例次,给予报道.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病例20例,按肾小球疾病临床分期均为氮质血症及终末期患者,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2岁~78岁,平均(46.6±14.5)岁.原发病:糖尿病6例,高血压肾动脉硬化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4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2例,梗阻性肾病2例,扩张性心肌病1例;20例中无尿或少尿15例,占75%.
作者:樊雨良;刘沁;王美雯;陆遥;许勇锋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临床常见的微血管合并症之一,国内报道约30%的1型糖尿病与20%的2型糖尿病终发展为糖尿病肾病.一旦进入大量蛋白尿期临床治疗极为棘手,常在数年后发展为肾衰竭,DM 10年~19年后死于糖尿病肾病肾衰竭者占53%.通过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DN状况的总结,治疗DN使用多的药物依次为黄芪、丹参、太子参、茯苓、泽泻、益母草、生地、赤芍、山药、枸杞、葛根、白术、山萸肉、猪苓、川芎.本病的早期仅以尿微量白蛋白增多为主要线索,此阶段治疗极为重要,中西药应用可取得较好疗效.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延缓肾功能恶化方面,可以看到中医药治疗有很大的优势,尤其以黄芪为主的中药,取得确切的疗效,现就近年来黄芪为主的中药治疗DN的中医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王海颖;陈以平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狼疮性肾炎(LN)的发病机制是当今探讨的重要课题,一般认为患者免疫功能异常或自身调节紊乱为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它与免疫调节T细胞的关系已引起人们的日益关注.为此,我们观察了狼疮性肾炎的T细胞亚群的变化,以探讨它的临床意义.
作者:蒋亚平 刊期: 2001年第12期
氧自由基及其所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在肾脏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除与免疫功能、凝血功能异常有关外,近年实验证实与机体的抗氧化平衡失调也有密切关系,我们检测了38例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血清丙二醛(MA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血清和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以探讨肾病综合征患者体内氧化损伤状态和抗氧化系统的改变.
作者:涂晓文;张爱平;丁尧海;王艳侠;牛爱军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的HLA基因分型方法,满足临床移植配型的需要.方法:对21对已进行HLA抗原血清学分型的肾移植的供、受者,12例亲子鉴定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引物(PCR-SSP)进行HLA-Ⅰ、Ⅱ类基因A、B、DRB1、DQB1位点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PCR产物并确定其基因型.结果:基因分型结果与血清学分型一致者有18对,基因分型能明确判断而血清学分型无法判断者有3对;排除亲子关系的有两例.结论:PCR-SSP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结果可靠的特点,不仅适用于移植配型、法医学亲子鉴定和个人识别,也可用于相关疾病及人类遗传学的研究.
作者:周永安;杨波;马瑞林;朱镭;张丽;鹿育晋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大黄(庶虫)虫丸对腺嘌呤所致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方法:用腺嘌呤造模,成功后分为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检测第3周、6周血肌酐、尿素氮,肾脏PAS、Msson染色检测肾间质纤维化程度.结果:治疗结束后,中药组、西药组血肌酐、尿素氮和肾间质纤维化程度计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中药组降低更明显(治疗组与对照组间P<0.001,两治疗组间P<0.001).结论:大黄虫丸能显著改善肾功能,明显减轻间质纤维化程度.
作者:马志刚;魏连波;吕瑞和;周展眉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移植血管为无法建立直接动静脉内瘘的血透患者提供了理想的血管通路,近年来国内正逐渐开展.本文将我院1例2次进行非生物血管移植建立血透通路的病例报告如下.病例患者宋某某,男,68岁.因多囊肾致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于1990年开始行血液透析治疗,血液透析期间因血管内瘘堵塞,曾先后7次在我院及外院行双侧前臂动、静脉内瘘手术.1998年8月又因血管内瘘堵塞,在局麻下行右上肢人造血管移植术.选用美国Gore-Tex公司生产的ePTFE人造血管,直径6 mm,长度30 cm,采用PTFE缝线缝合,选用肘窝部肱动脉和贵要静脉作为吻合血管,与人造血管分别作端侧吻合,人造血管在前臂皮下呈长袢状(U型)走行,吻合口直径约1 cm,开放血流逐层缝合切口.术后吻合口处震颤清晰,常规肝素抗凝治疗5 d.4周后开始穿刺,血流量250~350 ml/min.经使用2年8个月后堵塞,血管B超示人造血管近动脉端吻合口5 cm处有一1×1 cm的血管瘤,并在此处有血栓形成,经尿激酶溶栓治疗无效.2001年5月行左上肢人造血管移植术,手术方式同右上肢人造血管移植,术后三周开始使用,目前情况良好.
作者:占永力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了解黄芪对肾病综合征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选Wistar大鼠24只,8只作为正常对照,余一次性尾静脉注射盐酸阿霉素(6.5 mg/kg)制成肾病综合征模型.选8只作为用药组,每日灌服黄芪煎剂,8只作为对照组,每日以2 ml自来水喂饲,实验周期19周.观察指标有24 h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血肌酐、尿素氮、胆固醇、甘油三酯、肾对白蛋白排泌率、肾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注射盐酸阿霉素20 d肾病综合征模型制成.于喂黄芪1月~4月,尿蛋白定量均无减少,肾功能无改善;喂黄芪后血白蛋白升高,于2月时与治疗组及对照组比较,即有显著性差异,P<0.05;于3、4月时,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于喂黄芪后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肾对白蛋白排泌率也下降,于3月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4月时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对肾病综合征大鼠,黄芪不减少尿蛋白排泄,但使肾脏对白蛋白排泌率降低,且可使血白蛋白升高,血胆固醇及甘油三酯降低,使肾脏的组织病理学损害减轻,但对肾功能无明显改善.
作者:王彩丽;郭春林;邓利荣;刘丽萍;张长在;黄九香 刊期: 200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