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
目的 观察紫杉醇与顺铂联合化疗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 年3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55例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宫颈癌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行紫杉醇与顺铂联合(rP)方案,对照组行5-氟尿嘧啶联合顺铂(FP)方案,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75.00%(21/28),高于对照组的59.38% (1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厌食、脱发、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过敏反应、疲乏无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紫杉醇与顺铂联合化疗治疗宫颈癌疗效显著,可有效控制肿瘤,不良反应较轻、患者可耐受,为晚期宫颈癌主要治疗手段,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陈亚玲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检验妇科炎症感染中微生物的方法,并对检验方法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6月进行妇科炎症感染中微生物检验的124例患者,使用培养法、镜检法和凝集法分别对其阴道内念珠菌的阳性情况进行检查,并比较三种方法的检出率,分析其优缺点.结果 124例患者分别使用培养法、镜检法、凝集法进行念珠菌检验后,其检出率分别为70.2%、71.8%、79.8%,其中凝集法对念球菌的检出率高.结论 对微生物的检验是诊断妇科炎症感染的重要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微生物检验的三种检验方法的检出率都非常高,且凝集法高,它们在临床检验中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颖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分析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 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70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诊疗资料,总结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 40例全脾切除术患者术后发生手术区积液8例、切口感染3例,经抗感染治疗后均痊愈;22例部分脾切除术患者术后发生手术区积液2例、切口感染2例,对症治疗后痊愈;8例均经非手术治疗后康复.术后所有患者随访半年,40例全脾切除术患者中20例感觉体力下降,22例部分脾切除患者中10例感觉体力下降,均伴有间歇性左上腹隐痛.8例非手术治疗患者随访期间未出现体力下降情况,均恢复到伤前状态.结论 对于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来说及时诊断是救治前提,首选手术治疗术式为脾切除术,如何选择安全、有效的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是提高预后的关键所在.
作者:张保远;曹素琴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在老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9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老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90例,按照介入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介入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替罗非班进行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30 d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替罗非班治疗老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王东海;李丽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补佳乐配伍米索前列醇阴道填塞用于绝经后妇女取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9例拟取环的绝经后妇女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口头安慰后取环;治疗组于取环术前3d每晚放置补佳乐2 mg,取环术前2h放置米索前列醇200 μg于阴道后穹窿.比较两组患者宫颈软化、患者疼痛感受及取环成功率等.结果 治疗组宫颈软化、患者疼痛感受及取环成功率等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所有用药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对于绝经后妇女,取环术前给予补佳乐配伍米索前列醇阴道用药等明显降低取环难度,提高成功率,且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探讨应用.
作者:苑帆;李宏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1],早于1908年由日本学者Takayasu报道,故得名.TA多发于年轻女性,病因迄今尚不明确,常引起不同部位的动脉狭窄或闭塞,少数也可引起动脉扩张或动脉瘤.病变常累及肾动脉,其病理特征为肾动脉全层慢性炎症,以中层受累为主,中内膜弹力纤维和平滑肌广泛破坏,继之出现外膜广泛纤维增生,导致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RAS)或肾动脉闭塞(renal artery occlusion,RAO),出现以血压升高为主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甚至危及生命.对于TA合并RAS/RAO的治疗而言,疾病活动度及受累肾动脉的评价极为重要.然而,目前世界范围内尚无相关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已有的治疗证据水平较低,多来自开放性研究、个案报道和专家意见[2].
作者:刘丽君;刘升云;张磊;曾宏玲;关文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免疫抑制剂治疗葡萄膜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临床确诊为葡萄膜炎的166例(258眼)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前葡萄膜炎78例(46.99%),全葡萄膜炎70例(42.17%),中间葡萄膜炎11例(6.63%),后葡萄膜炎7例(4.22%).可以确定病因或归于特定类型95例(57.23%),原因不明亦称为特发性葡萄膜炎71例(42.77%).本研究应用免疫抑制剂有:环孢素、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给予一种或几种联合应用.结果 本研究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症状都有不同程度减轻,佳矫正视力、前房闪辉及前房炎症细胞都较用药前有所好转(P<0.05),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免疫抑制剂治疗葡萄膜炎疗效较好,但需定期监测多种指标并及时处理出现的不良反应.
作者:徐玲玲;侯习武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剖宫产宫壁瘢痕缺损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剖宫产患者197例,随访1年后行阴道B超检查,根据宫壁瘢痕缺损情况分为两组,宫壁瘢痕完整患者85例为对照组,宫壁瘢痕缺损患者112例为观察组,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及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瘢痕距宫颈内口长度[(5.6±2.0) cm]、于对照组[(6.7±1.8)cm],子宫后位构成比(70.5%)高于对照组(2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示瘢痕距离宫颈内口长度、子宫后位均为剖宫产宫壁瘢痕缺损的危险因素.结论 剖宫产患者的宫壁瘢痕缺损检出率较高,瘢痕距离宫颈内口长度、子宫后位均是剖宫产宫壁瘢痕缺损的危险因素.
作者:周红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猝死原因并探讨应对措施.方法 对38例神经内科住院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猝死原因、猝死前临床表现、猝死时间等,将所得资料经专业软件分析(统计学)后探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猝死的预防策略.结果 对38例神经内科住院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可知,高达81.58%的患者猝死前意识清醒(P<0.05);蛛网膜下腔出血复发是其主要猝死原因(占39.47%)(P<0.05);42.11%的患者猝死发生时间为凌晨0~6时.结论 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发生猝死原因及猝死前症状,对高危人群积极给予干预措施降低猝死发生率,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作者:王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局限性肾肿瘤采用后腹腔镜术治疗与开放肾部分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局限性肾肿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后腹腔镜术治疗组(对照组,n =50)与开放肾部分切除术组(观察组,n =50),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肾缺血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临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皮下气肿1例,对照组感染2例,均无严重并发症,两组均无复发、转移.结论 局限性肾肿瘤采用后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临床效果确切,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且有较高安全性,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李秀银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三氧负压联合小切口在乳腺脓肿治疗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8月至2015年4月接收的乳腺脓肿患者64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将其划分为对照组(行传统脓肿切开引流术)、实验组(三氧负压联合小切口疗法),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高,切口瘢痕长度、切口愈合时间、换药天数、疼痛程度评分及继续哺乳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乳腺脓肿患者行三氧负压联合小切口负压引流疗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积极借鉴.
作者:王建民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CSP)的临床诊治情况及有效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97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明确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效果.结果 第一种治疗方案成功率为91.9% (80/87),住院时间为(28.3±8.7)d;第二种治疗方案成功率为60.0% (6/10),住院时间为(35.4±5.9)d,两种方法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控制剖宫产率可减少CSP发病率,CSP发病后需早期诊断,结合病灶侵入深度确定治疗方案并予以恰当处理,避免大出血与子宫切除.
作者:付郁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EG-IFN治疗过程中HBV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5例,观察治疗后HBV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水平及HBV DNA、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的变化.结果 患者HBV DNA拷贝数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不段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个月,患者HBeAg阳性率为84.00%,第6个月为36.00%,12个月后为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HBV特异性CTL水平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第3个月IFN-γ和TNF-α含量较治疗开始时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个月、第12个月IFN-γ和TNF-α含量均高于治疗第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个月和第12个月IFN-γ、TNF-α含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拷贝数与HBV特异性CTL水平、IFN-γ和TNF-γ呈负相关(P<0.05).治疗12个月后,HBeAg血清学转换23例,占30.67%,无HBeAg血清学转换52例,占69.33%;有无转换者之间,HBV特异性CT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IFN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能有效抑制HBV的复制,降低HBeAg水平,HBV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功能随着治疗的延长而增强,治疗后HBeAg血清学转换的发生与HBV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水平升高有关.
作者:崔中峰;刘春礼;李广明;张莹;李格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肺癌血液高凝状态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经细胞学或病理学检测符合诊断标准的肺癌患者200例,分析其高凝状态指标与临床特征.结果 与Ⅰ~Ⅱ期患者比较,NSCLCⅢ~Ⅳ患者的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鳞癌比较,NSCLC腺癌患者的DD水平显著升高(P0.05).不同体力状况(ECOG)评分患者的DD、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OG >2分者DD、Fib高于ECOG≤2分者.结论 病理类型为腺癌有合并疾病的肺癌患者DD、Fib水平升高,更容易出现高凝状态,应对其提早干预,防止高凝状态加深,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张国英;栾富玉;常培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颈深部脓肿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影像学检查、微生物学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2011年5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154例颈深部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颈深部脓肿的感染来源:牙源性10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及喉炎42例,上呼吸道感染15例,食管异物6例,梨状窝瘘合并感染6例,甲状舌管囊肿合并感染3例,腮裂瘘管3例,外伤1例,甲状腺脓肿2例,不明原因76例.154例中102例行细菌培养,其中27例有细菌生长,阳性率为26%.通过脓肿切开引流、抗生素等综合治疗,治愈153例(99%),死亡1例(1%).1例死亡患者为伴发纵隔脓肿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颈深部脓肿一旦确诊应及时切开引流,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作者:王瑞山;田秀芬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放射学阴性中轴型脊柱关节炎进展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新进展,预测疾病治疗反应、判断预后,优化生物制剂的应用.方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新相关文献及诊疗指南,综合分析影响其进展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因素,以及治疗目标及方案的新进展.结果 病程、C-反应蛋白水平、磁共振提示的骶髂关节水肿及骨赘形成与脊柱关节炎进展密切相关,优化TNF抑制剂治疗方案可以提高疾病缓解率,减少复发.结论 多种因素参与脊柱关节炎的进展,优化后TNF抑制剂在脊柱关节炎治疗中有重大意义.
作者:周俊飞;刘升云;杨璐;王丽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抗真菌药物治疗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2月儿科病区87例真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将87例患儿按实验室检查(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及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分为四组:G实验阳性、GM实验阴性21例;G实验阴性、GM实验阳性17例;G实验、GM实验均阳性35例;G实验、GM实验均阴性14例.比较不同抗真菌药的疗效.结果 ①G实验阳性、GM实验阴性时有效率:氟康唑+卡泊芬净100.00%(1/1)、伏立康唑75.00%(6/8)、氟康唑66.67%(6/9)、氟康唑+两性霉素B 66.67% (2/3).②G实验阴性、GM实验阳性时有效率:氟康唑+卡泊芬净100.00% (2/2)、卡泊芬净100.00% (1/1)、两性霉素B 100%(1/1)、伏立康唑71.43% (5/7)、氟康唑33.33% (2/6).③G实验、GM实验均阳性有效率:氟康唑+卡泊芬净83.33% (5/6)、两性霉素B 80.00% (4/5)、氟康唑+两性霉素B 75.00% (3/4)、伏立康唑75.00%(6/8)、氟康唑50.00% (4/8).④G实验、GM实验均阴性时有效率:氟康唑+卡泊芬净100.00%(2/2)、氟康唑66.67% (4/6)、伏立康唑50.00%(3/6).结论 G试验阳性、GM实验阴性时伏立康唑、氟康唑、氟康唑+两性霉素B三组药物有效率相似;G实验阴性、GM实验阳性时氟康唑+卡泊芬净有效率高于其他几种药物,氟康唑有效率明显低于其他几类药物;G实验、GM实验均阳性时氟康唑+两性霉素B有效率高于其他几类药物;G实验、GM实验均阴性时氟康唑+两性霉素B有效率高于其他几种药物.
作者:秦好奇;刘玉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股骨骨折内固定取出后再发骨折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比20例应用常规固定方式治疗的股骨骨折内固定取出后再发骨折患者(常规组)及20例应用加压固定方式治疗的股骨骨折内固定取出后再发骨折患者(加压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后膝关节活动情况及再发骨折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治疗前膝关节活动情况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膝关节活动度均明显改善,加压组改善较常规组更为明显.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加压组术后6个月后再发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结论 加压固定治疗可有效提高股骨骨折内固定取出后再发骨折治疗的临床效果.
作者:梁毅敏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无创呼吸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82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探讨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呼吸机治疗,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有效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U时间、总住院时间及血气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创呼吸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等方面临床效果较好,且能有效的纠正CO2潴留以及显著降低患者治疗时间,该方法更易被患者所接受.
作者:彭玉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瑞替普酶与尿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与价值.方法 将1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瑞替普酶组(73例)和尿激酶组(73例).瑞替普酶组给予瑞替普酶20 mU,共2次,每次10 mU,间隔30 min静脉推注;尿激酶组先行尿激酶100×104U静脉推注,后将100×104U溶于氯化钠注射液150 ml内,30 min内静脉滴注.两组均周注射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余治疗相同.结果 溶栓后瑞替普酶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尿激酶组(P<0.05),溶栓后死亡及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再梗死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尿激酶组(P<0.05).结论 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优于尿激酶,可广泛应用.
作者:王玲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