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注重中药传统制剂上市后的安全性研究

杜晓曦

关键词:中药, 制剂, 药品上市, 药物警戒, 安全性研究, 预防药物, 药物安全, 相关问题, 特殊产品, 生命周期, 科学活动, 风险效益, 不良作用, 再评价, 评估, 内容, 贯穿
摘要:药品是风险效益并存的特殊产品.药物警戒是发现、评估、理解和预防药物不良作用或其他与药物安全相关问题的科学活动,它贯穿于药品上市前后的整个生命周期.开展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研究和再评价是药物警戒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中国中药杂志相关文献
  • 含汞中药外用制剂朱红膏对皮肤溃疡模型大鼠肾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目的:研究经大鼠溃疡皮肤反复给予朱红膏对肾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朱红膏中汞经皮吸收作用于肾的机制.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8组:朱红膏A,B,C,D,E(含原药材1.219,0.609,0.305,0.152,0.076 g·kg-1)5个剂量组、基质组(凡士林)、溃疡模型组及皮肤破损组.连续给药14 d,测定尿液NAG,RBP水平及肾组织中T-AOC,SOD,GSH-PX,GSH水平.结果:与溃疡模型组比较,朱红膏A组NAG水平升高,A,B,C,D组RBP含量均明显升高;朱红膏A,B,C组T-AOC显著升高;朱红膏E组T-SOD活力升高;朱红膏A组T-SOD活力显著降低;朱红膏A,B,C组GSH-PX活力均明显升高;随剂量的增加,朱红膏各给药组GSH含量均明显升高.结论:一定剂量朱红膏外用,可以调动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提高抗氧化能力,随着剂量增加,则对某些抗氧化物质活性出现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王乐平;李建荣;董建勋;罗玲;贺蓉;彭博;徐启华;林含;张旭辉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中华雪胆化学成分研究(Ⅲ)

    目的:研究中华雪胆化学成分.方法:应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采用UV,IR,MS,NMR等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从中华雪胆中分到8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为23,24-二氢葫芦素B(1),23,24-二氢葫芦素F-25 -乙酸酯(2),葫芦素F(3),3-O-(6′-乙酯)-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齐墩果酸-28 -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4),齐墩果酸-3-O-(6′-甲酯)-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 1-3)-α-L-吡喃阿拉伯糖苷(5),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基(1-6) -β-D-吡喃葡萄糖苷(6),3-O-(6′-甲酯)-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7),3-O-(6 ′-甲酯)-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8).结论:除化合物2外,其余化合物均是首次从中华雪胆中分离得到.

    作者:董建勇;岳磊;邵薇薇;徐金中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HPLC同时测定山楂提取物中绿原酸和牡荆素鼠李糖苷的含量

    目的:采用HPLC建立山楂提取物中绿原酸和牡荆素鼠李糖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SHISEIDO CAPCELL PAK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A)、四氢呋喃-乙酸-水(10∶2∶76,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30 nm,流速1.0mL·min-1,柱温25℃.结果:绿原酸和牡荆素鼠李糖苷分别在1.34~ 164.8,1.18~148.7 mg·L-1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4%,98.83%,RSD 1.5%,1.3%.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测定山楂提取物中绿原酸和牡荆素鼠李糖苷的含量,为山楂提取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有效的方法.

    作者:何雅君;苏娟;杨茜;刘慧;张卫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外用含汞制剂拔毒生肌散诱导肾早期损伤的敏感监测指标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含汞制剂拔毒生肌散外用,对破损皮肤大鼠肾早期损伤指标尿β-N-乙酰氮基葡萄糖苷酶(NAG),β2-微球蛋白(β2-M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簇集蛋白(CLU)的敏感性.方法:以含汞中药外用制剂拔毒生肌散(Badu Shengji San)为汞接触药物,选择低毒性剂量,观察其对破损皮肤大鼠肾脏系数、肾脏病理组织形态学、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及尿肾早期损伤指标NAG,β2-MG,RBP,CLU的影响,并比较检测指标的敏感性.结果:与破损皮肤对照组比较,在拔毒生肌散60,120 mg·kg-1组大鼠肾脏系数明显升高、肾小管出现明显病理性改变时,血清SCr,BUN未见明显改变,但尿CLU含量呈升高趋势,尿NAG,RBP含量明显升高,且RBP可在拔毒生肌散30 mg·kg-1组大鼠肾小管未见明显病理改变时出现明显升高.但拔毒生肌散30,60 mg·kg-组大鼠尿β2-MG含量明显下降,120 mg·kg-剂量组大鼠尿β2-MG含量未见明显改变.结论:与SCr,BUN相比,尿RBP,β2-MG,NAG,CLU等作为肾早期损伤的监测指标更为敏感,其敏感性依次为RBP> NAG> CLU;尿RBP,NAG的升高比尿β2-MG的升高出现时间更早.

    作者:路艳丽;贺蓉;余启华;彭博;李建荣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乔木茵芋中的香豆素类化合物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目的:对乔木茵芋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LH-20柱色谱、RP-C18柱色谱等方法分离化学成分,1H,13C-NMR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并采用小鼠二甲苯耳肿胀法检测乔木茵芋总提物的抗炎活性.结果:从中分离鉴定了6个香豆素类化合物:伞形花内酯(1),东莨菪内酯(2),东莨菪苷(3),紫花前胡苷元(4),茵芋苷(5),6,7-二甲氧基-香豆素(6);抗炎试验结果显示:乔木茵芋总提物中、高剂量组能明显抑制由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且乔木茵芋在抗炎方面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作者:何雷;杨顺丽;吴德松;崔涛;韦迪;丁中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还脑益聪方提取物对不同月龄APP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其海马区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研究还脑益聪方提取物对不同月龄APP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其海马CA1区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从能量代谢的角度探讨中药提取物治疗AD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选用3月龄APP695 V717I转基因小鼠120只为痴呆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盐酸多奈哌齐组、还脑益聪方提取物高剂量组、低剂量组,每组30只,并设正常对照组.采用Morris水迷宫及跳台实验观察试验动物的行为学;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模型脑海马区线粒体超微结构.结果:7,9月龄APP转基因模型小鼠Morris水迷宫试验中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游泳时间和路程均较转基因模型组显著增多(P<0.05,P<0.01)、跳台实验中的潜伏期均明显缩短(P<0.01),且随着病程的进展而有加重之势.还脑益聪方提取物能明显提高不同月龄转基因小鼠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游泳时间和路程(P<0.05,P<0.01),且明显延长跳台实验中的潜伏期(P<0.05,P<0.01).7,9月龄APP转基因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线粒体均表现出线粒体膜破坏、溶解,内嵴大部分排列轻度紊乱,有的嵴内腔扩张,基质疏松,线粒体肿胀,且随病程进展而损坏加重;还脑益聪方提取物能改善不同月龄APP转基因小鼠海马CA1区线粒体超微结构与数量.结论:APP转基因小鼠AD模型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下降,且该模型海马CA1区神经元线粒体数量减少、结构损伤,且随病程进展而均显加剧;还脑益聪方提取物能够改善不同病程APP转基因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可能与改善海马区神经无线粒体结构、增加线粒体数量而保护脑功能有关.

    作者:刘明芳;李浩;刘剑刚;刘龙涛;官杰;蔡琳琳;胡佳;魏芸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皖贝母总RNA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目的:针对皖贝母鳞茎富含多糖、酚类和其他多种次生代谢产物的特点,筛选一种简单高效的皖贝母总RNA提取方法.方法:用异硫氰酸胍法、皂土法、改进的SDS/酚法、RNAiso plus 4种方法分别提取皖贝母鳞茎总RNA,并对提取的RNA进行电泳及RT-PCR技术检测与分析.结果:皂土法提取的总RNA条带清晰无弥散,完整性好无明显DNA和其他杂质污染,适用于RT-PCR试验.结论:皂土提取法是一种适合于皖贝母总RNA抽提的简单高效的方法.

    作者:卢河东;薛涛;李岳忠;薛建平;盛玮;朱艳芳;张爱民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半夏醇制减毒新方法研究(Ⅰ)——新方法及新工艺研究探讨

    目的:探索半夏醇制减毒新方法和佳工艺参数.方法:以乙醇润制半夏减毒,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乙醇量、润制时间、乙醇浓度、润制温度4个影响因素,以总游离有机酸含量为化学指标,以大鼠腹腔渗出液中PGE2含量为毒理指标,综合评分,以家兔眼结膜刺激性试验得分作为减毒的直观验证,优选半夏醇制减毒的佳工艺,并以药效验证考察醇制工艺的合理性.结果:半夏佳醇制工艺为生半夏在60℃,用0.5倍量的75%乙醇润制4d,干燥后即得.半夏醇制后保留了半夏的镇咳、祛痰、抗炎作用.结论:该方法简单、可行,可作为半夏减毒存效新方法的研究方向.

    作者:陶文婷;郁红礼;吴皓;朱法根;邱韵萦;赵腾斐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红升丹现代研究进展

    该文详述了近30年红升丹及红升丹类制剂的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其监测方面的研究概况.肯定了红升丹制剂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指出了其在应用过程中的注意点和监测指标,为该类制剂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作者:陈红风;朱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动态聚类法确定黄连种苗分级标准

    目的:制定黄连种苗质量分级标准.方法:测量19个不同产地黄连种苗的株高、叶片数、叶长、叶宽、叶重及根重等指标,通过对各指标数据的相关性统计分析,并结合生产实际,确定黄连种苗质量分级的主要指标和参考指标.采用动态聚类确定黄连种苗的质量分级标准.结果:叶数是黄连种苗质量分级的主要指标,株高作为质量分级的低优指标.结论:黄连种苗分为3级,Ⅰ级种苗:叶数≥8片,14≥株高≥12 cm;Ⅱ级种苗:8≥叶数≥6,12 cm≥株高≥9 cm;Ⅲ级种苗:6≥叶数≥4,株高≥9 cm;达不到3级种苗标准的为不合格种苗.

    作者:瞿显友;李隆云;钟国跃;银福军;王钰;陈大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大戟属根类有毒中药醋制前后的毒性比较研究

    目的:研究京大戟、甘遂、狼毒炮制前后的毒性变化并比较三者的毒性强弱.方法:采用肠推进运动模型及巨噬细胞炎症模型,评价3种大戟属根类有毒中药炮制前后的毒性.结果:京大戟、甘遂、狼毒生品及醋品均可明显促进小鼠小肠推进运动及巨噬细胞释放NO的能力,强弱顺序为甘遂>京大戟>狼毒,醋制后三者均可明显缓和这一作用.结论:京大戟、甘遂、狼毒可诱导炎症反应的发生并促进肠推进运动,产生强烈的泻下作用,醋制后致炎及肠推进作用显著减弱,表明醋制可缓和京大戟、甘遂、狼毒的泻下作用.

    作者:邱韵萦;郁红礼;吴皓;朱法根;陶文婷;徐秋香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不同剂量的含汞制剂对家兔急性毒性的研究

    目的:观察单次外用含汞制剂九一丹(煅石膏-升丹9∶1)及升丹后对家兔急性毒性的影响,从而评价受试物安全性.方法:将家兔分为4组:煅石膏组(赋形剂对照组)、九一丹组、90 mg升丹组及180 mg升丹组.在各组家兔背部两侧,造成面积各为5 cm ×5 cm创面;于创面处分别给予270 mg煅石膏、300 mg九一丹、90 mg升丹及180 mg升丹,约5h后清洗创面.给药前、给药后24,72 h,7,14 d心脏采血检测血汞及肝肾功能指标ALT,AST,CREAT,BUN;给药后14 d解剖各组家兔,取肝、肾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煅石膏组比较,90,180mg升丹组给药后24,72 h CREAT升高,24h至7 d BUN升高(P <0.01或P<0.05);与给药前比较,180 mg升丹组给药后24,72 h AST升高;九一丹组及90,180 mg升丹组给药后24h至72 h血汞浓度升高(P<0.01);90,180 mg升丹组可引起家兔肝、肾病理性改变.结论:各给药组给药后,血汞浓度均升高,且有明显的量效关系;90,180mg升丹组对家兔肝肾指标有一定影响,同时引起肝脏及肾脏的病理性变化,而九一丹对家兔肝肾未产生明显影响.

    作者:曹玉娥;陈小淼;周志兰;张泽安;姜昕;金若敏;陈红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拔毒生肌散对不同皮肤损伤条件大鼠的肾毒性比较

    目的:比较拔毒生肌散(BDSJS)对不同皮肤损伤条件大鼠肾毒性的差异.方法:采用低毒性剂量,以肾脏系数、尿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及肾组织形态学为指标,观察BDSJS对破损皮肤和溃疡皮肤模型不同皮肤损伤条件大鼠肾毒性的差异.结果:与破损皮肤相同剂量比较,溃疡皮肤BDSJS高、低剂量组大鼠的肾脏系数、尿RBP含量均见明显升高,肾小管见明显扩张,上皮细胞病变明显;溃疡皮肤BDSJS高剂量组大鼠的NAG含量未见明显升高,低剂量组大鼠的NAG含量见明显升高.结论:在相同给药剂量下,拔毒生肌散对溃疡皮肤大鼠的毒性高于其对破损皮肤大鼠的毒性.

    作者:路艳丽;贺蓉;彭博;徐启华;张旭辉;林含;李建荣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ABA及其生物合成抑制剂对丹参毛状根酚酸类成分和关键酶的影响

    目的:研究脱落酸(ABA)及其生物合成抑制剂氟啶酮(fluridone),对丹参毛状根酚酸类成分和关键酶的影响.方法:继代培养18d的丹参毛状根添加不同浓度的ABA及ABA与氟啶酮组合,处理1d后测定关键酶PAL和TAT活性;处理6d后测定不同处理的丹参毛状根中酚酸类物质的含量.结果: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低浓度的ABA促进丹参毛状根的生长,高浓度的ABA抑制丹参毛状根的生长;ABA显著促进酚酸类物质的积累,对咖啡酸的诱导表现出正相关,但是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的效果,表现出在低浓度效果较好,随浓度增大,诱导效果降低,直到ABA浓度至200 μmol· L-1,含量开始上升;当ABA与氟啶酮组合处理时,氟啶酮抑制ABA对丹参毛状根酚酸类的积累,但是有差异;不同浓度的ABA会不同程度的提高PAL和TAT酶的活性,添加ABA生物合成抑制剂,酶活性诱导效果降低.结论:ABA能诱导丹参毛状根中酚酸类化合物积累,同时也能激活合成相关酶的活性;ABA生物合成抑制剂氟啶酮不同程度抑制ABA的诱导效果.

    作者:崔北米;梁宗锁;刘岩;刘峰华;朱建国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百蕊草种子休眠的破除与生理变化研究

    目的:探讨破除百蕊草种子休眠的方法,研究休眠破除前后百蕊草种子生理变化.方法:采用GA3处理与低温层积相结合的方法破除百蕊草种子休眠,测定种子中总糖、可溶性糖和粗脂肪含量,用HPLC测定内源GA3与ABA含量.结果:用流水冲洗24h,再用500 mg·L-1的GA3溶液浸种24h,然后低温层积处理150 d,百蕊草种子裂壳率达22%,种子层积后粗脂肪含量减少了50%以上,总糖和可溶糖增加了3~4倍,ABA减少了90%以上,GA3则增加了5倍以上.结论:用流水冲洗24h,再用500 mg·L-1的GA3溶液浸种24h,然后低温层积处理150~ 180 d可有效破除百蕊草种子休眠.

    作者:罗夫来;郭巧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拔毒生肌散中汞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蓄积情况研究

    目的:观察中药外用制剂拔毒生肌散(BDSJS)中汞成分在破损皮肤大鼠体内的蓄积情况.方法:破损皮肤大鼠连续涂敷BDSJS4周,分别在给药4周及停药4周测定血液、尿液、肾脏中汞的含量;测定大鼠的尿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β2-微球蛋白含量、肾功和肝功等血生化指标、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并观察肾等脏器的组织形态.结果:给药4周,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的血汞、尿汞、肾汞含量均明显升高;停药4周,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尿汞含量分别下降89%,78%,93%,肾汞含量分别下降55%,51%,57%,血汞含量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BDSJS对肾脏的影响明显.高刺量组大鼠的肾脏系数、尿β2-微球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可见2只大鼠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停药4周,肾脏系数、尿β2-微球蛋白及肾脏的组织形态变化基本恢复正常.结论:BDSJS连续给药4周可导致汞成分在血液和肾脏中的蓄积,主要蓄积在肾脏.当肾脏中的汞成分达到一定量时,可对肾小管上皮细胞造成损伤.BDSJS 2.2 mg· cm-2可造成肾小管的轻度损伤,但其损伤是可逆性的,停药4周后可基本恢复,1.1 mg·cm-2为安全剂量.

    作者:路艳丽;贺蓉;彭博;徐启华;张旭辉;林含;李建荣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一测多评法测定丹参中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参酮Ⅰ、二氢丹参酮Ⅰ的含量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丹参中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的含量,验证该方法在丹参药材中应用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以丹参药材为研究对象,药材中4个有效成分为指标性成分,分别建立丹参酮ⅡA与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的相对校正因子,计算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的含量,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药材中4个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比较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以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结果:16批丹参中4个指标性成分,采用校正因子计算的含量值与外标法实测值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对照品缺乏的情况下,以外标法测定丹参酮ⅡA,利用相对校正因子实现对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的含量测定是可行的,一测多评法可以用于丹参中多种成分的质量评价研究.

    作者:李倩;刘伟;罗祖良;杨美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注重中药传统制剂上市后的安全性研究

    药品是风险效益并存的特殊产品.药物警戒是发现、评估、理解和预防药物不良作用或其他与药物安全相关问题的科学活动,它贯穿于药品上市前后的整个生命周期.开展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研究和再评价是药物警戒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作者:杜晓曦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在线液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法检测桑枝中抗氧化活性成分

    目的:研究桑枝中的主要抗氧化活性物质.方法:采用自由基在线液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法,鉴定桑枝中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然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DAD(检测波长320 nm)对其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桑枝乙醇提取液中的主要抗氧化活性物质确定为氧化芪三酚.高效液相色谱-DAD定量测定桑枝氧化芪三酚,在14~1 260 mg·L-1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1.00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2%,RSD 1.2%.方法准确灵敏、快速简便.桑枝中富含氧化芪三酚,其含量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自由基在线液相色谱法结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可定性定量分析桑枝中的抗氧化活性物质.

    作者:张作法;时连根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朱红膏对破损皮肤模型大鼠汞蓄积及肾组织形态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破损皮肤模型大鼠连续给予朱红膏4周和停药4周各相关指标的检测,探讨其对汞蓄积和肾组织形态的影响,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4组:破损皮肤对照组、朱红膏低、中、高剂量组.于连续给药4周和停药4周后,分别测定尿汞、血汞、肾汞、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β2-微球蛋白(β2 -MG)、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尿蛋白(PRO)和尿液pH,计算肾脏系数,进行肾脏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连续给药4周,3个剂量组大鼠尿汞、血汞和肾汞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且存在量毒关系.停药4周,3个剂量组大鼠尿汞和血汞含量均恢复正常,肾汞含量仍明显升高(P<0.01).高剂量组大鼠NAG显著升高.停药4周,不同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没有差异.结论:对破损皮肤大鼠长期大剂量使用朱红膏会出现汞蓄积,有可能造成肾组织损伤,临床使用朱红膏应积极监测患者体内的汞含量和肾功能指标.

    作者:林含;张旭辉;董建勋;李建荣;贺蓉;彭博;徐启华;王乐平;罗玲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

主管:中药通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