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娟;盛晚香
患者女,18岁.因头顶部脱发斑18年,破溃结痂14年就诊.患者出生时头顶偏左侧即有甲盖大脱发斑,随其成长皮损缓慢增大,呈淡黄色,逐渐高出皮面,表面粗糙不平,局部无毛发生长.14年前增生斑块的枕后部出现破溃,有黏液性分泌物.患者13岁时皮损生长较快,梳发时破溃处经常有分泌物流出,并结痂,一直未愈合.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脂溢性皮炎、斑秃等,外用多种糖皮质激素制剂治疗,无明显疗效,于2007年11月21日来我院就诊.继往史、家族史、个人史均无特殊.
作者:王丽华;张书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fascin-1蛋白与基底细胞癌及鳞状细胞癌局部侵袭的相关性.方法 免疫组化方法对10例正常皮肤组织、13例皮肤基底细胞癌(8例结节型、5例浅表型)、24例皮肤鳞状细胞癌(11例原位鳞状细胞癌,13例侵袭性鳞状细胞癌均无转移)进行fascin-1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观察及定量分析.结果 Fascin-1蛋白在原位鳞状细胞癌(平均光密度0.1152±0.04574)、侵袭性鳞状细胞癌(平均光密度0.1257±0.03096)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上皮组织(平均光密度0.0293±0.00981,P<0.05).在结节型基底细胞癌(平均光密度0.0808±0.05642)、浅表型基底细胞癌(平均光密度0.0806±0.04346)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明显高于正常上皮组织(平均光密度0.0293±0.00981,P<0.05).结论 在基底细胞癌及鳞状细胞癌中,fascin-1蛋白表达上调可能与肿瘤的局部侵袭相关.
作者:金城;朱小红;赵志国;陆洪光;李明;华海康;杨莉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Gravin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并比较Gravin在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中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双标法分析Gravin在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中的定位.结果 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Gravin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量明显降低(0.0953±0.0664),与正常皮肤相比(0.4565±0.1728)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正常皮肤组织中,Gravin主要定位于成纤维细胞;在瘢痕疙瘩中,Gravin定位于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主要位于巨噬细胞.结论 瘢痕疙瘩中Gravin表达明显下降且主要定位于巨噬细胞.这种表达和定位的改变可能通过影响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和炎症细胞的增殖及活化,参与瘢痕疙瘩的形成.
作者:沈聪聪;陈晓栋;沈爱国;杨圣菊;胡海燕;杨翔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皮肤癣菌感染动物模型并评价抗真菌药物对该模型的体内疗效.方法 选择38只健康豚鼠,随机分为须癣毛癣菌感染组和犬小孢子菌感染组,用磨砂法建立皮肤癣菌感染的动物模型,每组各有1只为阴性对照.每组18只感染动物再随机分为伊曲康唑治疗组、特比萘芬治疗组、未治疗组3个组.在治疗后的第8、11、14天分别对动物模型进行皮肤病变评分和真菌学检查.结果 未进行治疗的感染动物均出现明显的皮损,且真菌学检查为阳性.须癣毛癣菌感染的伊曲康唑治疗组动物皮损评分和真菌学治愈率在第8、11、14天分别为9、1、0,66.7%、83.3%、83.3%;特比萘芬治疗组分别为8、5、1,83.3%、83.3%、83.3%;未治疗组分别为48、52、40,0%、0%、0%.犬小孢子菌感染的伊曲康唑治疗组动物皮损评分和真菌学治愈率在第8、11、14天分别为3、0、0,83.3%、83.3%、83.3%,特比萘芬治疗组分别为9、2、0,83.3%、83.3%、83.3%,未治疗组分别为46、47、39,0%、0%、0%.两组与未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伊曲康唑治疗组与特比萘芬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伊曲康唑治疗须癣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感染的动物模型有良好的疗效,特比萘芬有相似的结果.
作者:金星姬;王爱平;乔建军;刘伟;万喆;王晓红;武玲慎;李若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长脉冲可调脉宽Nd:YAG激光治疗毛细血管瘤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长脉冲可调脉宽Nd:YAG激光治疗毛细血管瘤患者124例,根据皮损面积、颜色、深浅选择参数,并根据即刻反应调整参数.治疗间隔1个月.结果 135个皮损的治愈率为74.07%,有效率为90.37%.各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皮损面积越小,有效率越高(P<0.01),部位及皮损厚度的不同对疗效无影响(均为P>0.05).不良反应:术后水疱发生率为8.89%,萎缩性瘢痕发生率为2.96%.结论 长脉冲可调脉宽Nd:YAG激光治疗毛细血管瘤效果好,不良反应小,是治疗毛细血管瘤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姚蕾;钟淑霞;李珊山;田亚平;刘鹤松;于艳;徐亚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中国致病格特隐球菌的基因亚型与世界范围内格特隐球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关系.方法 扩增受试格特隐球菌IGS1、PLB1和GEF1位点的部分可变区,检索GenBank上相应位点的序列信息,进行多位点的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①我国VG Ⅰ基因型和α交配型菌株在3个位点的序列与以菌株WM276为代表的一种基因亚型相同,国内首株VGⅡ基因型和α交配型菌株的序列与温哥华岛致病株R272一致.②针对GEF1基因部分片段的聚类分析准确鉴定受试格特隐球菌的基因型和交配型.结论 中国致病格特隐球菌VG Ⅰ基因型与世界上分布较广的一种基因亚型相似,首株VG Ⅱ基因型菌株与温哥华岛致病性弱的VG Ⅱ b基因亚型相似.
作者:冯晓博;姚志荣;凌波;李晓辉;任大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患者男,64岁,因反复全身瘀点瘀斑5年,加重伴说话不清5个月入院.5年前,患者在轻微碰撞后即出现颜面、颈部及双手背瘀斑,约1周左右自行消退,未予重视.2年前因颜面双下肢浮肿,且瘀点瘀斑范围扩大就诊于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肾炎,给予中药治疗.近几个月来出现全身皮肤触痛,伴大片瘀点瘀斑,说话吐字欠清,舌体活动受限,为进一步治疗收入院.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重大疾病史.
作者:毛红群;蔡绥勃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穿耳孔佩戴服饰可以增加女性面部及整体的美感,由于适应证选择不当,易形成耳部瘢痕疙瘩,影响耳部的美感,给求美者造成心理障碍.我科自2005年至今共收治43例穿耳孔后瘢痕疙瘩,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作者:张斌;刘积东;朱英华;李乔;占城;史月君;王文松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患儿男,6岁.因面部、耳廓反复发生红斑、水疱5年伴发热于2008年2月来我科就诊.患儿5年前暴晒后面部、耳廓出现红斑及绿豆大水疱、水疱中央有脐凹,同时出现高热39℃,伴恶心呕吐.当地医院给予头孢曲松及地塞米松静脉滴注(用量不详)后热退,2周后水疱破溃、结痂,脱痂后留有凹陷性瘢痕.以后皮疹反复发作,出疹前1~2天均有日光暴晒史,夏重冬轻,皮疹稍痒.
作者:范文葛;宋琳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天然提取的内皮素拮抗剂对体外培养的B16鼠黑素瘤细胞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比较观察了内皮素拮抗剂和甘草黄酮对体外培养的B16鼠黑素瘤细胞酪氨酸酶活性、黑素含量和细胞增殖率的影响,以及内皮素拮抗剂对内皮素(ET-1)引起的B16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变化的作用.结果 在实验浓度下,甘草黄酮具有浓度依赖性黑素合成抑制作用,内皮素拮抗剂对培养的B16黑素瘤细胞黑素生成没有直接的抑制作用,但能特异性抑制内皮素对黑素瘤细胞分化和酪氨酸酶的激活作用,200μg/mL该拮抗剂即可显著拮抗0.5μg/mL ET-1对黑素瘤细胞的刺激增殖作用,与甘草黄酮相比,细胞毒性较小.结论 内皮素拮抗剂是一种安全的皮肤美白物质,在UVB照射后内皮素增加引起的皮肤色素沉着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吴品茹;陈向东;徐慧;汪蓓青;刘健航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评估外用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对急性光损伤的日晒伤细胞及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实验设计正常皮肤组、单纯2MED照射组、基质+2MED照射组、含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样品外用+2MED照射组,连续3天相同方法处理后24 h对皮肤取材,进行HE染色和p5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含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样品外用+2MED照射组的日晒伤细胞数与单纯接受紫外线照射的皮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含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样品外用+2MED照射组的p53蛋白阳性细胞数与单纯接受紫外线照射的皮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外用对紫外线造成的急性光损伤具有较好的防护作用,可作为一种天然的防晒成分加以开发.
作者:袁小英;刘玮;胡益云;张萍;信许亚;田燕;马慧敏;范立英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患儿男,16个月.出生2个月后,反复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体温在38~40℃之间,敞开衣物并口服退热药后热退,发热及退热过程中皮肤始终干燥.7个月时行皮肤活检,诊断为无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6个月起至今,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或肺炎.20 d前,患儿出现舌部破溃糜烂,口周和双手红斑、水疱,伴高热.4 d前,皮疹加重,收入院.皮肤科检查示牙发育不全,仅见2颗门齿,呈上圆下尖的锥形;口唇周围、鼻腔、下颏和双下颌多处破溃糜烂,结厚血痂.臀部、阴囊和下肢见多处溃疡,部分溃疡周围有红斑基础上成簇水疱,中央有脐凹.双手暗紫红色肿胀,伴大量糜烂、结痂和渗出.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显著增高,CD3、CD8和自然杀伤细胞降低,IgM降低.Ⅰ型单纯疱疹病毒IgM抗体阳性.诊断:无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伴免疫缺陷,播散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入院后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和抗生素治疗,辅以营养支持和创面护理,治疗3周后皮疹愈合,痂皮脱落.
作者:郭一峰;姜嫒芳;唐黎;余红;祁怀山;姚志荣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脂溢性角化病(seborrheic keratosis,SK)又名老年疣,是老年人常见的良性表皮增生性肿瘤,病因不明.内皮素(ET-1)是一种小分子生物活性肽,除具强烈的血管收缩作用外,还是促有丝分裂素和细胞生长因子,内皮素转化酶-1(ECE-1)是使前内皮素(proET-1)转化为有活性的ET-1的重要调节因素.我们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SK皮损组织中ET-1、ECE-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并以皮损周围的正常皮肤作为阴性对照,研究在ET-1的参与下SK皮损中色素形成的过程以及在色素形成通路中可能存在的调节因子.
作者:吴娟;盛晚香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IL-18在慢性湿疹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测定慢性湿疹患者皮损中IL-18、IFN-γmRNA表达水平.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IL-18、IFN-γ蛋白水平.用EASI标准对慢性湿疹患者病情进行评分.结果 慢性湿疹患者皮损和健康对照组皮肤组织IL-18 mRNA分别为(1.04±0.29)pg/mL、(0.52±0.15)pg/mL,IFN-γmRNA分别为(0.96±0.34)pg/mL、(0.47±0.12)pg/mL.慢性湿疹患者皮损中IL-18 mRNA、IFN-γmRNA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者与慢性湿疹病情评分呈正相关.慢性湿疹患者和健康对照血清中IL-18蛋白分别为(475.8±59.4)pg/mL、(123.6±29.5)pg/mL,IFN-γ蛋白水平分别为(10.1±7.0)pg/mL、(11.1±3.4)pg/mL.血清中IL-18蛋白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FN-γ蛋白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二者与慢性湿疹病情评分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IL-18可能参与慢性湿疹的发病过程,在皮损局部,可能与其诱导产生IFN-γ等Th1型细胞因子,介导超敏反应有关.
作者:胡文学;米向斌;郭庆;曾凡钦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经过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及国内相关知名专家反复讨论和修改,制定了真菌性皮肤病诊疗指南系列,将陆续刊出供国内同行参考.参加本指南制定的专家为(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列):金学洙、李若瑜、李春阳、刘维达、赖维、冉玉平、温海、席丽艳、郑岳臣.
作者: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患者男,50岁,趾间增生物2个月伴趾头肿胀1月余于2006年11月23日就诊.患者2个月前左足第2、3趾间瘙痒并出现渗液现象.以后第2趾外侧缘逐渐出现扁平增生物,1个月前同侧第3趾甲床及周围皮肤红肿,甲板周围糜烂、也出现渗液现象,无明显疼痛.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足癣,给予硝酸咪康唑乳膏、酮康唑乳膏等外用,症状无好转.患者1年前曾有多次非婚性生活史.体检:腹股沟可触及多个蚕豆大小的淋巴结、质中、无触痛.皮肤科检查:左足第2趾外侧见钱币大小疣状扁平增生物,表面湿润,周围见炎性红斑;
作者:雷山川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体外研究女贞子及其单体酪醇、齐敦果酸对小鼠成黑素细胞系NCCmelb4M5迁移的影响.方法 培养小鼠成黑素细胞NCCmelb4M5,用MTT法检测中药对成黑素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分析中药对成黑素细胞迁移的作用.结果 0.125 mg/mL组女贞子、0.08 mg/mL组酪醇以及0.0625 mg/mL组齐敦果酸无明显细胞毒性且不明显刺激细胞的增殖,选择工作浓度作用于NCCmelb4M5细胞,女贞子和酪醇作用组可明显促进细胞划痕的愈合.Transwell实验中成黑素细胞穿膜数也显著增加(P<0.05).而齐敦果酸对成黑素细胞的迁移无明显刺激作用.结论 女贞子可明显刺激小鼠成黑素细胞迁移,酪醇可能是女贞子促进成黑素细胞迁移的有效成分之一.
作者:周妙妮;赵德矿;李永伟;关翠萍;许爱娥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患者女,25岁.因顶部脱发4年,双颞部及枕部斑片状脱发1年,额部及头皮红斑、发硬3个月来我科就诊.4年前患者顶部头发逐渐稀少并进行性加重,1年前突然出现双颞侧和枕部头皮的斑片状脱发,3月前额中部偏左侧出现条带状、凹陷性的红斑;无雷诺现象.患者既往体健,其父有雄激素性秃发,余家族成员无类似疾病史.系统体检无异常发现.
作者:袁晋;吴文育;陈连军;王芳;罗燕;傅雯雯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激活水平及抑制该信号通路对鳞状细胞癌增殖的影响.方法 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鳞状细胞癌皮损及正常皮肤中Hedgehog信号通路靶基因Ptch-1和Gli-1的表达水平和分布.MTT和BrdU掺入的方法,检测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特异性抑制剂环巴胺对Tca鳞状细胞癌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结果 在鳞状细胞癌皮损中Ptch-1表达高于正常人皮肤(免疫组化χ2=5.656,P<0.05;原位杂交χ2=6.787,P<0.01),Gli-1表达也高于正常人皮肤(免疫组化χ2=6.732,P<0.01;原位杂交χ2=9.600,P<0.01),阳性颗粒主要分布于鳞状细胞癌细胞胞质中.MTT和BrdU掺入实验均显示环巴胺可以抑制Tca鳞状细胞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结论 鳞状细胞癌皮损中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处于激活状态,抑制该通路可能对鳞状细胞癌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刘瑛;李承新;刘玉峰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