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沙门菌临床检验中全面生化反应和血清学检验的应用分析

柳清梅

关键词:沙门菌, 临床检验, 全面生化反应, 血清学
摘要:目的 探讨沙门菌临床检验中全面生化反应和血清学检验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80例肠热症儿童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检验,观察组给予全面生化反应和血清学检验.对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照组检验有效28例,无效12例,检验有效率为70%;而观察组检验有效38例,无效2例,检验有效率为95%.两组检验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面生化反应和血清学检验对沙门菌临床检验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的疗效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患者100例,对照组50例应用西药进行治疗,治疗组50例则联合使用自拟助孕种子汤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高温持续时间、血清孕酮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该病,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和提高妊娠率.

    作者:覃春燕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高龄患者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高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老年患者急性胰腺炎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80例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统计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器械检查结果及预后.结果 老年急性胰腺炎发病诱因仍以胆道疾病为主,约占常见诱因的87.5%,其次为高脂血症和酗酒.临床表现多以上腹痛为首发常见症状,其次为恶心呕吐、发热、黄疸,其中黄疸出现频率略高(32.5%),腰背痛出现频率较低(22.5%).结论 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仍以胆源性多见,血清淀粉酶在重型急性胰腺炎可不升高,同时容易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作者:卢思超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与传统痔手术对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目的 探讨采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与传统痔手术对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鹤壁煤业集团公司总医院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行痔手术的中老年糖尿病患者90例,将其随机平均分配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采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对照组实施传统外膜内扎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变化、胰岛素及胰岛素敏感性变化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试验组术后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胰岛素敏感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对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有助于降低手术对患者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张保峰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新辅助化疗在宫颈癌Ⅰb2~助期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经病理确诊的Ⅰb2 ~Ⅱb期宫颈癌患者32例,局部肿瘤≥4 cm,进行新辅助化疗.术前采用紫彬醇+卡铂化疗方案进行2个疗程的静脉化疗.结果 32例宫颈癌患者经过2个疗程的化疗后,症状缓解率97%,宫颈癌肿块消退率93%,化疗2个疗程后,2~3周顺利完成宫颈癌的根治手术,手术率98%.结论 宫颈癌的新辅助化疗降低临床分期,缩小局部病灶,提高手术切除率及生存率,对于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治疗有显著的效果,且有很好的耐受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会莉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手辅助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与开腹手术短期疗效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结直肠手术采用手辅助腹腔镜及开腹手术短期效果.方法 本研究选择80例结直肠肿瘤患者作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开腹手术治疗组(对照组,n =40)与手辅助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治疗组(观察组,n=40),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手术均成功实施,无输尿管等邻近器官损伤,取切缘标本进行活检,无癌细胞检出.观察组2例因腹腔癌肿浸润,有广泛粘连征象,需中转开腹.两组手术所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围术期出血量及住院所需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手术采用手辅助腹腔镜进行,与开腹手术比较,可显著提高手术操作效果,减少围术期出血量,缩短术后康复时间,有较高安全性,可为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高勇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腹腔镜手术与常规开腹手术治疗妇科疾病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腹腔镜手术与常规开腹手术治疗妇科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长沙市第一医院2011年8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妇科疾病患者2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3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肠胃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患者术后胃肠反应率、镇痛药使用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7%、4.9%、3.9%,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腹腔镜手术具有刨伤小、患者痛苦少、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等优点,临床效果优于常规开腹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田革联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一个新的端粒重复序列结合蛋白1相互作用蛋白的鉴定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

    目的 为了进一步探讨TRF1的生物学功能,应用蛋白质肽指纹谱技术鉴定与TRF1相互作用的新的蛋白质,并对作用蛋白进行相互结合研究.方法 运用蛋白质肽指纹谱技术,对持续稳定表达Flag-TRF1的人HeLa细胞裂解液免疫沉淀产物进行分析,并对得到的外源性片段进行质谱测定及同源性分析.结果 成功构建稳定表达Flag-TRF1的人HeLa细胞,并进行蛋白质表达验证;蛋白质质谱分析得到一个新的TRF1相互作用蛋白β-TrCP;免疫共沉淀实验及体外沉降实验证实β-TrCP能够与TRF1在体内及体外相互结合;免疫荧光实验证实β-TrCP与TRF1在细胞内存在共定位.结论 应用蛋白质肽指纹谱技术,筛选到β-TrCP是一个新的TRF1相互结合蛋白,TRF1与β-TrCP能够在体内、外相互结合,TRF1与β-TrCP在HeLa细胞内存在共定位,为进一步研究TRF1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新的线索.

    作者:王冲;王伟琼;郝倩倩;马杰;孙慧;孙玲;刘延方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老年肠梗阻5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老年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0例患者中,治愈40例,好转8例,死亡2例.结论 对老年肠梗阻的治疗应该实行早发现早治疗的策略,如果患者需要做手术,则应该对其做好围术期处理.

    作者:郑树峰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宫颈癌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对比检测宫颈癌患者、子宫肌瘤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水平,分析IL-6在子宫颈癌患者血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53例子宫颈癌患者、43例子宫肌瘤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分离得到血清,后用ELISA方法检测收集血清中IL-6的浓度,并分析宫颈癌患者血清中IL-6的表达水平与宫颈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等之间的相关性,后判断IL-6在子宫颈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结果 宫颈癌患者血清中IL-6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低分化肿瘤患者血清中IL-6的浓度显著高于高分化肿瘤患者(P<0.05);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的患者血清中IL-6的水平要显著高于分期较早的患者;线性回归结果显示,IL-6每上升10 ng/ml,宫颈癌的直径平均增大0.902 mm;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L-6每上升10 ng/ml,发生宫颈癌的风险升高30.3% (P <0.05).结论 IL-6作为机体重要的炎症细胞因子之一,在宫颈癌患者血清的中表达明显升高,且其水平与肿瘤的相关特性如大小、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等均密切相关,从而提示其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其水平的检测可能会有助判断宫颈癌患者肿瘤特性、病情监测等过程中.

    作者:李淑兰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丙酸氟替卡松联合阿奇霉素与单用丙酸氟替卡松治疗慢性鼻窦炎并发鼻息肉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丙酸氟替卡松联合阿奇霉素与单用丙酸氟替卡松在治疗慢性鼻窦炎并发鼻息肉术后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2例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1例.对照组单用丙酸氟替卡松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症状、上皮化时间、疗效、复发率及嗜酸性粒细胞数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鼻塞、流涕、嗅觉障碍、头痛等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鼻内镜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上皮化率[97.6% (40/41)]显著高于对照组[82.9% (34/41),P<0.05];观察组患者治愈率[92.7% (38/41)]显著高于对照组[75.6% (31/41),P<0.05];观察组复发率[2.4%(1/41)]低于对照组[12.2%(5/4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嗜酸性粒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对于单用丙酸氟替卡松,丙酸氟替卡松联合阿奇霉素能有效改善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上皮化率,降低复发率,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冯娟;张华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TS、TP和dUTPase在大肠癌原发灶和相应淋巴结转移灶中表达差异与5-Fu化疗敏感性关系的研究

    目的 观察、探讨大肠癌、切缘正常组织及其相应转移淋巴结中氟尿嘧啶类药物代谢酶胸苷酸合成酶(TS)、胸苷磷酸化酶(TP)和dUTP焦磷酸酶(dUTPase)的表达情况;研究是否存在大肠癌原发灶与相应淋巴结转移灶中TS、TP和dUTPase表达水平的差异,以及与5-氟尿嘧啶(5-ru)化疗敏感性的关系;评估TS、TP和dUTPase作为5-Fu化疗敏感性判定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3例大肠癌、切缘正常组织及相应转移淋巴结中TS、TP和dUTPase的表达情况.结果 33例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灶中TS和dUTPase的表达在表达水平、染色范围和染色深度三个方面均高于原发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TP的表达均为高表达,无相关性;大肠癌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的耐药性不尽一致.结论 大肠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之间的TS和dUTPase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根据转移灶本身的TS和dUTPase的表达水平选择化疗方案.

    作者:任建林;田林;赵素琴;梁建芳;郑绘霞;肖虹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坏死性筋膜炎的诊断及临床治疗

    目的 探讨坏死性筋膜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坏死性筋膜炎的病例特点、治疗及疗效.结果 17例患者经过彻底清创、有效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创面以皮辩转移和游离皮片移植的方式修复,全部治愈.结论 坏死性筋膜炎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彻底清创、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同时配合积极的营养支持治疗,创面修复方式多以皮瓣转移和游离皮片移植为主.

    作者:吴旭红;孙明亮;詹淑珠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手术治疗婴幼儿法洛四联症的疗效

    目的 探讨法洛四联症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8例法洛四联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患儿治愈18例(100%);并发症5例(27.7%);无死亡病例.术后住院时间(288±108)h,活血药物使用时间(45.3±41.3)h,呼吸机使用时间(24.3±8.2)h,钳夹主动脉时间(1.8±0.5)h,体外循环时间(2.4±0.5)h.结论 法洛四联症患儿术前要全面了解患儿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同时加强术后患儿的监护,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且能增加患儿术后的存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宋超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经前路颈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经前路颈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行经前路颈椎管减压内固定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8个月,拍摄颈椎X线正侧位片提示所有患者均骨性融合良好;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8个月,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5.66%,JOA评分术后8个月为(14.75±1.33)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体高度丢失4个月为(1.09±0.17)mm,8个月为(1.15±1.2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个月,颈椎活动度改善为(60.89±4.96).,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个月患者满意度达到100%.结论 经前路颈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植骨融合率高,显著减轻症状,提高颈椎活动度,无明显椎间高度丢失,是一种快捷、简便、安全的临床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巩小明;马讯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手指末梢离断再植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手指末梢离断再植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指末梢离断27例患者的手术资料,分析其手术效果.结果 27例患者手术后23例成活,坏死4例,其中动脉危象2例,静脉危象2例,二次手术给予祛除软组织,保留屈伸肌腱止点和远端指骨行腹部皮管,术后成活,保留了末梢指长度和部分功能.结论 手指末梢断指再植虽然困难较大,但成活率较高,应给予再植.

    作者:王锦绣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贝那普利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室重构及MMP-2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贝那普利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室重构及MMP-2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4组,即假手术组、卡托普利组、贝那普利组和心肌梗死,每组各60只,比较4组大鼠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全心重量/体质量、左室重量/体质量及血清MMP-2水平等.结果 卡托普利组和贝那普利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全心重量/体质量、左室重量/体质量及血清MMP-2水平较心肌梗死组均显著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卡托普利组和贝那普利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全心重量/体质量、左室重量/体质量及血清MMP-2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卡托普利组和贝那普利组血清及心肌组织中MMP-2水平较心肌梗死组均显著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贝那普利可显著提高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减轻心室肥厚,延缓心室重构过程,相较于卡托普利改善作用无显著差别;而MMP-2参与到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发生发展过程中.

    作者:金卫东;韩明磊;刘艳宾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婴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的外科治疗

    目的 回顾性总结婴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外科治疗的策略和效果.方法 2007年1月至2012年4月共收治婴儿各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41例,均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实施矫治术.心上型采用心上吻合27例,心内吻合3例,其中自体心包扩大吻合口11例;心内型7例为连接至冠状静脉窦,彻底剪除肺静脉开口前方的房间隔组织和冠状静脉窦顶壁,以人工材料再造房隔的同时扩大左房,1例为连接至右房顶,扩大房缺后心内补片纠治;心下型2例在心外右房后方纵切肺静脉共干后纵行吻合.结果 39例存活,临床症状消失,体格发育明显改善,无心功能异常表现.早期死亡2例,死亡率为4.8%.1例为肺动脉高压危象心跳骤停,1例为左心发育不良低心排.39例全部门诊随访,除1例二次手术外,无近中期吻合口狭窄,随访无死亡.结论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作为一个在正常双心室心脏中发生的孤立性畸形时,婴儿期是积极手术的理想时机,手术效果满意,预后好.

    作者:彭帮田;张岩伟;艾峰;程兆云;范太兵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沙丁胺醇联合金水宝胶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沙丁胺醇联合金水宝胶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OPD)的肺功能、6分钟步行试验(6MWD)和SGRT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沙丁胺醇气雾剂,观察组给予沙丁胺醇和金水宝胶囊.对比治疗后肺功能、6分钟步行距离和SGRT评分等指标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的肺功能、6MWD和SGRT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变化值均大于对照组,在6MWD上高于对照组,SGRT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2周的干预之后,两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比较,观察组的肺功能指标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为78.00%.经x2检验,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02,P<0.05).结论 沙丁胺醇联合金水宝胶囊能明显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肺功能各项指标、提高6分钟步行距离,降低SGRT评分,减少气道阻塞程度,防止支气管痉挛,同时提高自身免疫力,降低西药耐药性及其不良反应.

    作者:魏祥娟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疗效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实验组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对照组采用曲美他嗪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平板运动试验比较.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3.1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6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运动持续时间、诱发心绞痛发作的时间及ST段下移1 mm的时间均有所增加,但实验组患者的增加时间要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较显著,有效的控制缺血的发生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宋津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CT在肺结核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CT技术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 调取医院58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与传统诊断对比分析CT的诊断价值.结果 CT诊断结果为:20例(34.5%)患继发性肺结核疾病,10例(17.2%)患结核性胸膜炎疾病,15例(25.9%)患原发性肺结核疾病,13例(22.4%)患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疾病.经确诊后,继发性肺结核患者19例(确症率95%),结核性胸膜炎患者9例(确症率90%),原发性肺结核患者14例(确症率93.3%),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2例(确症率92.3%),其他4例(6.9%)属于误诊.结论 CT对结核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作者:黄爱英 刊期: 2014年第23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