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夏阳;章非敏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膜内转录因子Osterix (Osx)的表达,初步探讨Osx与正畸矫治过程中牙周组织改建的关系.方法:将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9组,每组6只,即正畸加力0、3、6、12、24 h和3、5、7、14 d组,以右侧上颌第一磨牙不加力为自身对照组,左侧上颌第一磨牙为实验组,使用自制的加力装置移动磨牙并制备组织标本.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实验性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Osx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大鼠牙周组织中Osx低表达,实验组于加力5d时Osx表达水平达到高,且张力区整体上比压力区阳性染色深.结论:正畸力作用下Osx参与牙周组织的改建,是正畸成骨的调控途径之一.
作者:朱林;李琥;夏文倩;刘翔;陈文静;邵胜;林汤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氟化钠抗碳酸饮料对乳牙釉质酸蚀的效果.方法:用人下颌乳切牙制备72个釉质块,将其随机平均分为3组:对照组釉质块不作涂氟处理,实验组两组釉质块分别涂0.6%和1.23%浓度氟化钠;各组再按浸泡在碳酸饮料中的时间不同分成30 min和50 min两个亚组.将各组釉质块分别浸泡于碳酸饮料中30 min或50 min,取出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将实验组重新涂氟,然后再将釉质块浸泡在碳酸饮料中,如此循环直至12h.用扫描电镜观察乳牙釉质表面形态改变,显微硬度计测定釉质表面硬度值( surface micro-hardness,SMH)变化,评估氟化钠保护乳牙釉质抗碳酸饮料酸蚀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经两种浓度氟化钠处理过的乳牙釉质能不同程度地抵抗碳酸饮料的酸蚀作用,SMH值较高(P<0.05);随着碳酸饮料浸泡时间的延长,氟化钠保护乳牙釉质抗酸蚀的能力下降;较高浓度的氟化钠的保护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化钠能够增强乳牙釉质抗碳酸饮料酸蚀能力.
作者:王雪芹;王鹏;姜广水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冠修复体与牙周组织健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材料选择和冠修复体的设计对牙周组织健康起重要作用.牙周组织健康与正确的临床操作、良好的口腔健康维护关系密切.本文就冠修复对牙周组织健康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黄万元;徐燕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结构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 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胶原复合引导骨组织再生膜,对其进行表征,并探索其对成骨样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使用PLGA及Ⅰ型胶原制备一种双层结构的引导骨组织再生膜,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场发射扫描电镜、接触角仪对其表面基团、形貌及亲水性进行测试.将MC3T3-E1成骨细胞系接种到复合膜上,通过流式细胞术、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其细胞增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红外光谱显示胶原被成功结合到PLGA表面,并且在扫描电镜下呈现出特有的纤维网状特征性微结构,同时其表面亲水性大大改善.MTT及细胞周期检测也表明胶原改性后的复合膜上生长的细胞活力及增殖指数明显高于纯PLGA组.结论:本方法制备的PLGA/胶原复合膜很好地组合成了一个功能整体,结合了高分子合成材料和大然材料的优势.
作者:陈刚;夏阳;章非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福赛坦氏菌(Tannerella forsythus,Tf)和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Td)与逆行性牙髓炎的相关性.方法:采集逆行性牙髓炎患牙的牙髓组织(40例),应用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定量监测患牙牙髓组织中Pg、Tf、Td三种微生物以及总的细菌量.结果:逆行性牙髓炎患牙牙髓组织中Pg、Tf和Td的检出率分别为22.5%、82.5%和47.5%,三种微生物之间具有协同致病效应,OR值及95%可信区间为2.83(1.26 ~6.38).结论:红色复合体(Pg、Tf、Td)与逆行性牙髓炎牙髓组织的感染密切相关.
作者:钟钰;高碧云;黄燕琳;陈文霞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建立颌间Ⅲ类矫形动物实验模型,评价持续的颌间Ⅲ类矫形力对上颌骨的作用及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选用青春生长发育期雌性恒河猴6只,分为实验组(3月、6月各2只)和对照组(3月、6月各1只),实验组戴用Ⅲ类双阻板磁力矫治器,对照组不戴.实验过程中,定期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图像输入计算机头影测量系统进行测量分析.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殆)位发生明显改变;(2)头影测量表明,对照组表现为向下向前发育,实验组矫形治疗后上颌骨相对于颅骨发生了向前的移位和少量旋转,同时其长度出现增加;(3)发现上颌骨的空间位置变化主要发生在开始矫治的两个月内,长度增加的大值出现在第三个月左右;(4)上颌骨对矫形力作用的反应有一定的限度,增加矫形力作用时间并不能进一步促进上颌骨的更多空间变化和长度的增加.结论:Ⅲ类矫形力可以显著改变上颌骨的空间位置和固有长度,空间的位移比长度的改变出现得早.
作者:吴拓江;李煌;李松;尹康;徐芸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密度感应拮抗剂呋喃C-30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早期形成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合成的密度感应拮抗剂呋喃C-30按终浓度10、100 μmol/L分别配制于含变异链球菌的牛心脑浸液培养基,37℃微需氧培养24h,形成生物膜后,用生物膜定量分析仪检测生物膜形成的量.结果:100μmol/L呋喃C-30组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受到显著抑制,磁珠成像开始减弱和完全消失的时间均迟于对照组;生物膜开始形成后,其生物膜形成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呋喃C-30在100μmol/L浓度时能有效抑制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其应用可能为龋病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王玉霞;王倩;胡曰健;马瑞;唐子圣;朱彩莲;何智妍;黄正蔚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检测磨牙冠部中央区釉牙本质交界(dentin-enamel junction,DEJ)和牙本质的极限抗拉强度(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UTS)及断裂面分析.方法:第三磨牙(牙合)面分层堆积树脂,沿颊舌方向切割成厚度为1 mm的薄片后,用金刚砂车针打磨成截面积大约为1 mm×1 mm的哑铃型试件.测试磨牙中央区DEJ、牙本质浅层、牙本质中层、牙本质深层垂直和水平向的极限抗拉强度.所有试件断口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牙本质不同层面的UTS呈各向异性,由牙本质浅层至牙本质深层UTS递减(P<0.05),釉牙本质交界区域和牙本质中层的UTS无统计学差异(P>0.05);断口扫描电镜观察表明管周牙本质、管间牙本质显示不在同一平面的断裂形式,牙本质和牙釉质断裂过程中裂纹进展方向改变,大多数DEJ试件的裂纹常发生在牙釉质侧.结论:磨牙冠部牙本质抵抗水平向断裂的能力强,DEJ对釉质裂纹的扩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刘青;侯铁舟;陶洪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富血小板纤维( platelet-rich fibrin,PRF)是第二代血小板浓聚物,富含血小板、白细胞及各种细胞因子,能促进骨组织再生和软组织愈合.本文就PRF的制备、成分和结构、体外研究、动物研究、与PRP的比较以及在口腔医学的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程楠;徐燕 刊期: 2012年第01期
骨组织的发生及生长发育机制是生命科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而利用元素分析的手段对骨组织进行分析研究,具有应用范围广、灵敏度高、准确可靠的优点,其结果在骨生理基础医学研究及指导临床诊疗各类型骨组织疾患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用于分析骨组织元素的方法众多,每种方法都有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选取合适的方法进行骨组织元素分析,可以得到更好的分析结果.
作者:颜彦;周海静;聂红兵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中药丹参和骨碎补在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对其牙周组织改建的作用.方法:选取72只SPF级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丹参组、骨碎补组和对照组三组,每组24只,建立大鼠正畸牙齿移动实验模型,丹参组每日灌服6 g/kg丹参水煎剂,骨碎补组每日灌服6 g/kg骨碎补水煎剂,对照组每日灌服3ml生理盐水,每隔7d加力1次.三组动物于正畸加力7、14、21、28d分批次处死,每次6只;剥离头颅骨,测量牙齿移动的距离及牙槽骨的密度,同时制作上颌第一磨牙区牙周组织切片,光学显微镜观察牙周组织改建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丹参组、骨碎补组牙齿移动距离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组和骨碎补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观察三组的破骨细胞数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变平缓趋势,丹参组和骨碎补组较对照组增加更为显著(P<0.05),丹参组和骨碎补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牙槽骨密度都呈现降低趋势,丹参组和骨碎补组较对照组降低缓慢(P<0.05),丹参组和骨碎补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灌服丹参和骨碎补水煎液可促进大鼠牙周膜内破骨细胞生成并维持牙槽骨密度,有利于大鼠正畸牙齿移动.
作者:陈菲;王旭霞;周亚丽;李涛;张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miR-200a的表达与人成釉细胞瘤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RNAhybrid和miRanda软件预测β-catenin基因可能的靶向miRNA;选择30例人成釉细胞瘤标本和5例正常牙胚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标本中miR-200a的表达情况.结果:RNAhybrid和miRanda软件分别在β-catenin mRNA第68~96碱基和第69~94碱基位置预测到一个miR-200a结合位点.与正常牙胚组织标本相比,miR-200a在人成釉细胞瘤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存在明显的下调,差异显著(P<0.05).结论:miR-200a的表达改变与人成釉细胞瘤相关,miR-200a可能为β-catenin的靶基因之一.
作者:郭艳;魏振辉;钟鸣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