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泰刚;刘恩荔;赵承孝;班树荣;李青山
目的:观察大柴胡汤对兔动脉粥样硬化(AS)血管平滑肌层的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CPT-1)表达的影响,为AS治疗寻找新途径.方法:新西兰兔36只,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和大柴胡汤组.第9,20周检测血清血脂水平,包括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第25周观察升主动脉病理组织学变化;RT-PCR测定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层CPT-1 mRNA的表达.结果:大柴胡汤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血脂水平(TC,TG,LDL)明显降低(P<0.05),病理组织学指标包括内膜(I)/中层(M)厚度比值(L/M),I+M、内膜/中层面积比值(SI/SM)明显减小(P<0.05),CPT-1 mRNA高于模型组(P<0.05);与辛伐他汀组相比,除TG值,大柴胡汤组其余指标略高于辛伐他汀组,但都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大柴胡汤早期应用可显著降低高胆固醇诱导的兔血脂水平,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显著增加血管平滑肌层CPT-1 mRNA的表达.
作者:宣柳;李筱青;盛晓蓉;许明生;车迅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研究长毛香科科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法分离,运用多种波谱技术和X-衍射鉴定结构;利用体外DPPH微量抗氧化模型、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和纸片扩散法进行抑菌活性筛选.结果:从长毛香科科醋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三(十八酸)甘油酯(1),2,5-二氧环戊酮(2),羊齿烯醇(3),△~(5,22)-豆甾烯醇(4),24-去亚甲胆甾-5,22(E)-二烯-3β-醇(5),α-菠菜甾醇(6),3,4-二羟基苯丙烯酸乙二醇单酯(7),3,4-二羟基苯丙烯酸(8).结论:化合物1~8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IC_(50)=(37.63±3.45)mg·L~(-1)],6[IC_(50)=(178.92±4.99)mg·L~(-1)]和8[IC_(50)=(44.32±7.02)mg·L~(-1)]体外抑制α-糖苷酶抑制活性远高于对照acarbose[IC_(50)=(1 081.27±12.3)mg·L~(-1)];化合物7[IC_(50)=(4.81±0.96)mg·L~(-1)]和8[IC_(50)=(4.16±0.11)mg·L~(-1)]抗氧化活性高于对照BHT[IC_(50)=(35.64±0.36)mg·L~(-1)]和BHA[IC_(50)=(8.74±0.39)mg·L~(-1)];化合物5~8均对小麦赤霉病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化合物5和8对番茄灰霉病菌有明显抑制效果.
作者:牟明月;张前军;康文艺;皮科;陈青;姚蓉君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研究全蝎乙醇提取物(scorpion alcohol extraction,SAE)对电刺激大脑皮层点燃耐苯妥英钠大鼠惊厥模型的对抗作用,并探讨其抗耐药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大脑皮层运动区定位放置微电极并反复电刺激此区域点燃同时灌胃苯妥英钠(PHT,0.154 g·kg~(-1)·d~(-1))7 d的方法,建立耐苯妥英钠大鼠惊厥模型.实验共设6组,分别为正常组、惊厥模型组(CMCG)、耐苯妥英钠惊厥模型组(PRCG)、维拉帕米(0.038 5 g·kg~(-1))阳性药组(VPCG)、全蝎乙醇提取物低剂量组(SAE1,6.5 g·kg~(-1))和全蝎乙醇提取物高剂量组(SAE2,13.0 g·kg~(-1)).给药后观察全蝎乙醇提取物对耐药大鼠惊厥阈值和发作程度的影响.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脑内mdr1mRNA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技术,检测脑内P糖蛋白(P-glucoprotein,P-gp)的表达变化.结果:全蝎乙醇提取物2种剂量及维拉帕米,均可使耐苯妥英钠大鼠惊厥阈值(480.38±18.48)μA明显升高,与惊厥模型组和耐苯妥英钠惊厥模型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给予苯妥英钠后,耐药模型组mdr1 mRNA和P-gp表达量均较惊厥模型组继续增高;全蝎乙醇提取物高、低剂量以及维拉帕米使mdr1 mRNA和P-gp表达量减少(均P<0.01).结论:全蝎乙醇提取物对耐苯妥英钠大鼠惊厥模型产生明显的对抗作用.其抗耐药机制与抑制耐药惊厥大鼠脑内mdr1 mRNA表达和相应减少其表达产物P-gp有关.
作者:王新风;陈靖京;王明正;古艳婷;肖奕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采用Caco-2细胞模型研究獐牙菜苦苷转化产物獐牙菜新素{(Z)-5-ethylidene-8-hydroxy-3,4,5,6,7,8-hexahydm-1H-pyrano[3,4.c]pyridine-1-one,EHPO}的吸收机制.方法:以Caco-2细胞单层作为吸收研究模型,分别考察给药浓度、环境、pH以及加入维拉帕米后对EHPO双向跨膜转运的影响.通过HPLC测定药物浓度,计算表观渗透系数(P_(app)).结果:在Caco-2细胞模型中,给予不同剂量的EHPO后,双向P_(app)几乎相等.在所试验浓度范围内EHPO的P_(app)基本保持恒定,pH值、维拉帕米对其跨膜转运有一定的影响.结论:在Caco-2细胞模型中,EHPO主要以被动扩散方式较快的被吸收.
作者:唐铖;张艳军;张铁军;田成旺;刘昌孝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笔者对中药资源的产销状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重点在植物性药材方面.给出了我国中药材年总产量、总产值和常用的种类数量,提出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的产销前60位的大宗种类(Top 60);珍稀濒危的种类;以及目前仍旧来自于野生的品种,出现产销量锐减,价格飙升,急需重点关注的种类,并提出了主要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作者:肖培根;赵润怀;龙兴超;郭宝林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采用近红外光谱法控制中药辅料质量.方法:分别采用新型积分球透反射附件和透射附件采集炼蜜和黄酒的近红外光谱,结合偏小二乘回归算法建立了还原糖和乙醇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还原糖和乙醇校正模型的相关系数、校正集均方差和验证集均方差分别为0.959 3,1.00%,1.19%和0.952 9,0.174%,0.238%.结论:所建方法快速、无损、简便,结果准确可靠,可推广用于工业现场的原位检测.
作者:聂黎行;王钢力;李志猛;林瑞超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研究黄花蒿栽培因子对黄花蒿种子产量的影响,为黄花蒿的规范化种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4因素2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探讨栽植密度、氮肥、磷肥、钾肥对黄花蒿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试验各因素对黄花蒿种子产量的影响作用依次为密度>氮肥>磷肥>钾肥.在本试验条件下,密度13 000~15 000株/hm~2;同时施用尿素186~242 kg·hm~(-2),过磷酸钙874~1 023 kg·hm~(-2),氯化钾135~165 kg·hm~(-2),黄花蒿种子可获得570~600 kg·hm~(-2).结论:合理的种植密度和肥料用量可以提高黄花蒿种子产量.
作者:吴叶宽;李隆云;胡莹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探究香砂六君子汤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小鼠行为、海马神经元损伤及海马突触体内游离Ca~(2+)浓度的影响.方法:60只昆明雄性小鼠平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香砂六君子汤活性部位高、中、低剂量组(800,600,400 mg·kg~(-1)).采用长期不可预见性慢性应激小鼠抑郁模型,测定各组小鼠体重变化,Open-field法和糖水消耗实验测定各组小鼠的行为变化;Nissl染色法观察海马CA1,CA3区神经元形态及锥体细胞数目;以Fura-2负载及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海马突触体内游离Ca~(2+)浓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呈现明显的抑郁样症状.香砂六君子汤活性部位高、中、低剂量组小鼠在第14,21天体重增长明显高于模型组,其中高、中剂量能增加抑郁小鼠的爬格数(P<0.05),但与剂量无对应关系;高剂量能增加抑郁小鼠的站立次数(P<0.001);低、中、高剂量能明显增加抑郁小鼠的糖水消耗量(P<0.01,P<0.01,P<0.001),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高,中剂量组小鼠海马CA3区空泡明显减少,且锥体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01);高、中剂量能明显降低抑郁小鼠海马突触体内游离Ca~(2+)浓度(P<0.01,P<0.001).结论:香砂六君子汤活性部位能改善小鼠的抑郁样行为;保护抑郁模型小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其可能与香砂六君子汤活性部位抑制海马神经细胞外Ca~(2+)内流,阻止Ca~(2+)超载相关.
作者:周本宏;刘敏;郭志磊;黄付伟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考察酸碱对药大黄与附子在大黄附子汤中配伍后酸、碱性成分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大黄、附子单味药提取液、大黄附子对药提取液及全方提取液中蒽醌类成分和乌头生物碱类成分的提取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对大黄而言,蒽醌类成分的提取量随着单药、对药及全方的配伍变化,水煎滤过、水煎离心逐渐减低,乙醇回流蒽醌类成分的提取总量逐渐升高.水煎煮单药与对药、对药与全方之间的变化趋势均明显.对附子而言,水煎煮只检测到单酯型乌头生物碱,乙醇提取既可检测到单酯型乌头生物碱,又可检测到双酯型乌头生物碱;乌头生物碱的提取量随着单药、对药及全方的配伍变化,水煎滤过、水煎离心逐渐减低,乙醇回流变化不明显;水煎煮单药与对药、对药与全方之间的变化趋势均明显.结论:大黄、附子单煎和乙醇回流,大黄、附子对药煎煮和乙醇回流,大黄附子汤全方煎煮和乙醇同流,酸、碱性成分的提取量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作者:段秀俊;裴妙荣;裴香萍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对中药羊蹄Rumex japonicus根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用柱色谱法分离,并用符种波谱法对化介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羊蹄根中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介物,分别为1-羟甲-3,6-二甲氧基-2,8-二基蒽醌(1)、β-谷甾醇(2)、槲皮素(3)、酸模素(4)、大黄素(5)、大黄素甲醚(6)、大黄酚(7).结论:1-烃甲基-3,6-二甲氧基-2,8-二羟璀总醌(1)为.新的蒽醌类化合物.
作者:陈铭祥;王定勇;冯玉静;杨雯 刊期: 2009年第17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技术构建色氨酸羟化酶(TPH2)启动子调控红色荧光蛋白(red fluorescent protein,RFP)转基因细胞,以筛选吴茱萸汤及其各组成药物对TPH2启动子的调控活性,探讨其治疗偏头痛可能的分子靶点.方法:构建TPH2启动子调控红色荧光蛋白表达的转基因细胞系,观察统计不同给药组中细胞荧光强度的变化及发光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通过荧光细胞计数发现吴茱萸汤、吴茱萸、生姜、大枣水提物不同透析部分在不同浓度上对TPH2启动子转录活性具有不同的调控作用.结论:吴茱萸汤治疗偏头痛的可能分子靶点与激活TPH2表达有关.TPH2启动子调控红色荧光蛋白表达细胞模型可用于对以此为靶点的药物筛选和活性评价.
作者:王玉刚;雷帆;王秀坤;胡珺;詹宏磊;邢东明;杜力军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探索石榴花中多酚物质纯化的佳工艺.方法:以多酚含量为指标,采用静态吸附-解吸方法,考察17种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效果并系统研究大孔树脂动态吸附性能及洗脱参数.结果:D-101树脂分离效果好,其佳工艺为药液质量浓度0.012 g·mL~(-1)(相当于原生药)的提取液,以3 BV·h~(-1)吸附速率吸附于径高比为1∶4的大孔吸附树脂柱上,上样量为12 BV(树脂床体积);再用3 BV70%乙醇,以2 BV·h~(-1)的流速进行洗脱效果佳.结论:经D-101树脂处理后的石榴花总酚含量可达到75%.该法简单易行,周期短、成本低、所得多酚纯度高,对工业化大生产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作者:热依木古丽·阿布都拉;刘力;仲婕;阿吉艾克拜尔·艾萨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为实现蝉花的家蚕活体人工培养,为蝉花的培养开辟一条新的思路.方法:采集分离自我国8个自然保护区及韩国济洲岛的共20株蝉拟青霉菌株,采用浸渍法感染家蚕五龄期幼虫及蚕蛹,观察它们对家蚕的感染及产生孢梗束的情况.结果与结论:20株蝉拟青霉对家蚕幼虫和蚕蛹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染,感染后期部分菌株能产生孢梗束.从感染率和产生孢梗束情况来看,蚕蛹效果比幼虫更好.
作者:胡海燕;邹晓;罗力;刘爱英;梁宗琦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对苦木科臭椿属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的果实,即凤眼草的提取物进行分离并鉴定.方法:经反复纯化制备化合物,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分析、波谱解析、对照品比较及与文献报道埘比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12个化合物,分别为(+)-异落叶松树脂醇(1),异落叶松树脂醇9-O-β-吡喃葡萄糖苷(2),没食子酸(3),山梨醇(4),香草醛(5),七叶内酯(6),豆甾-4-烯-3-酬(7),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9(11),22E-三烯-3β-醇(8),麦角甾-4,6,8(14),22E-四烯-3-酮(9),环桉烯醇(10),羽扇豆醇(11),桦木酸(12).结论:化合物1~12均为从本属首次分离得到.
作者:赵春超;邵建华;李铣 刊期: 2009年第17期
菊苣Cichorium intybus L.是菊科菊苣属多年宿根植物.菊苣的主要成分有糖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三萜类、倍半萜类和香豆素等;其药效研究主要有降血糖、降血脂、降尿酸作用、保肝作用以及对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作用,并在促进对钙的吸收利用,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过敏、抗菌、抗病原微生物方面有一定的作用;目前对药效利用主要用于保健饮品、功能性食品和特效药品进行开发,未来在特效药品开发方面极具开发价值和利用前景.
作者:王俭珍;崔健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考察细辛不同煎煮时间的水煎液及不同浓度乙醇提取物是否具有抗炎及镇痛作用,并初步探讨细辛的抗炎镇痛作用机制.方法:采用ICR小鼠,以小鼠耳肿胀法对北细辛(根和根茎)水煎液(提取挥发油后水煎液和临床常用水煎液)和乙醇提取物(95%乙醇提取物和50%乙醇提取物)进行抗炎作用的评价;以热板法对北细辛水煎液进行镇痛作用的评价;并以去肾上腺试验和纳洛酮阻断试验,探讨细辛水煎液的抗炎镇痛机制.结果:二甲苯小鼠耳肿胀试验中,北细辛2种水煎液明显减轻炎症肿胀度,高剂量时抑制率分别为43.20%,和63.69%,而对二甲苯所致去肾上腺小鼠耳肿胀无抑制作用;北细辛95%乙醇提取物和50%乙醇提取物均能抑制小鼠耳肿胀,高剂量时抑制率分别为61.86%和52.56%.在热板试验中,北细辛2种水煎液高、低剂量均使痛反应潜伏期明显延长,镇痛作用在2.0 h达高峰;2.0 h各组痛阈提高率分别为51.27%,62.78%,60.08%和68.00%;经纳洛酮预处理后潜伏期明显缩短,北细辛水煎液未显示镇痛作用.结论:北细辛水煎液有明显的抗炎和镇痛作用.临床常用水煎液的抗炎镇痛作用强于提取挥发油后的水煎液.北细辛乙醇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95%乙醇提取物抗炎作用与50%乙醇提取物相当.北细辛水煎液抗炎作用有肾上腺的参与,镇痛作用与阿片受体有关.
作者:熊玉兰;荆宇;尚明英;李长龄;叶加;王璇;蔡少青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建立RP-HPLC同时测定山西地产海红果中芦丁、金丝桃苷、槲皮素和山柰酚的含量.方法:采用HypersilC_(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360 nm;柱温为25℃.结果:芦丁、金丝桃苷、槲皮素和山柰酚线性范围分别为1.87~46.67,6.40~160.0,3.33~83.33,0.80~20.00 mg·L~(-1);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9.2%(RSD 2.9%),98.2%(RSD 1.9%),97.4%(RSD 2.3%),97.2%(RSD 1.3%).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评价海红果的药用价值.
作者:梁泰刚;刘恩荔;赵承孝;班树荣;李青山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制备银杏内酯B(GB)柔性纳米脂质体,并对其体外透皮规律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银杏内酯B柔性纳米脂质体,并对其形态及粒径大小进行分析;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进行体外透皮吸收试验,比较银杏内酯B醇溶液、银杏内酯B柔性纳米脂质体及普通银杏内酯B纳米脂质体的经皮累积渗透量及渗透速率.结果:此方法制得的脂质体平均包封率为(89.52±1.76)%,平均粒径为(208.3±25.49)nm,Zata电位为-49.2 mV.柔性纳米脂质体8 h的累积透过量为189.97μg·cm~(-2),8 h的渗透速率为23.75μg·cm~(-2)·h~(-1).结论:柔性纳米脂质体包封率较高,稳定性良好,可显著促进银杏内酯B的透皮吸收.
作者:刘婷;甄小龙;程昊;李伟泽;郝保华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研究秦皮水煎剂的遗传毒性.方法:采用小鼠淋巴瘤细胞试验(MLA)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MNT).MLA试验中,秦皮水煎剂(含生药)1.71,3.42,6.83,13.65 g·L~(-1) 4个质量浓度组,超纯水阴性对照组及甲基甲烷磺酸酯、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分别在非代谢活化(-S9)和代谢活化(+S9)条件下与L5178Y细胞作用3 h,表达2 d,制备基因突变频率平板并培养12~13 d,计数含大、小突变细胞集落的孔数,计算每组总突变率和小集落突变百分率;MNT试验中,3个剂量组(含生药)7.14,14.28,28.55 g·kg~(-1),氯化钠注射液阴性对照组和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ICR小鼠,雌雄各半,间隔24 h实施2次灌胃给药,制作骨髓涂片,镜检每只小鼠2 000个嗜多染红细胞中含微核的嗜多染红细胞数,计算每组动物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结果:MLA试验,-S9条件下各浓度组诱发的总突变率呈现浓度依赖性增加,13.65,6.83 g·L~(-1)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集落突变百分率随浓度增加而升高,+S9条件下的各浓度组总突变率和小集落突变百分率均与阴性对照组相近;MNT试验,各剂量组无明显骨髓抑制作用,诱发的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末见明显增加.结论:秦皮水煎剂在体外非代谢活化条件下可诱发L5178Y细胞tk~(+/-)位点突变并导致染色体损伤,提示其可能存在直接诱变物;秦皮水煎剂对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无明显损伤作用,经体内、外代谢活化后均未显示遗传毒作用.
作者:胡燕平;宋捷;王欣;张旻;王秀文;李波 刊期: 2009年第17期